问题

中国有很多地名有“州”字,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叫“X州”?

回答
中国地名里带“州”字的,确实不少,像什么冀州、豫州、梁州,还有后来演变出来的各种“省”。这“州”字到底有什么讲究,什么时候能冠名“州”?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背后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一部大戏,得从头说起。

“州”字,最早是个啥意思?

要说“州”字,咱们得往回溯。最早的时候,“州”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是个像小岛一样,周围环水的东西。它代表的,就是水域中的陆地,或者泛指水边的地方。这跟后来行政区划的“州”字,其实是有联系的,但也发生了一些演变。

从部落到国家的“州”:古九州的传说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叫“九州”。这“九州”的说法,最早可能出现在《尚书·禹贡》里,是大禹治水后划分的天下。虽然这“九州”具体是哪九个地方,历史上说法不一,争议也挺大,但它标志着一种将天下划分区域的思路开始形成。

当时的大背景是,部落联盟逐渐向早期国家过渡,需要一种方式来管理广阔的土地和人口。这种划分,虽然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但已经有了地域划分的概念,而且“州”这个字,就开始跟大的地域范围联系起来了。

“州”的行政区划化:汉朝是个分水岭

真正让“州”成为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单位,还得看汉朝。汉朝建立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他们将全国划分成若干个“州”,每个州又下辖若干个郡。

这个时期的“州”,其实跟我们现在说的“省”有点类似,是比“郡”更高级别的行政单位。比如,汉朝就有冀州、豫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这“九州”的说法,后来又根据情况有所增减。

那什么情况下,才能叫“X州”呢?在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被划分为“州”的区域,通常都是人口稠密、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它代表着一个相对大的势力范围。
2. 战略意义重大: 有些“州”的设置,也跟国家的军事防御和战略布局有关。比如边疆地区,可能就需要设置专门的“州”来加强控制。
3. 历史沿袭和文化认同: 一些区域,因为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或者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也更容易被纳入大的行政区划,并冠以“州”名。比如,很多古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或者重要的政治中心,都可能被划为“州”。
4. 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 有时候,中央直辖的土地,也会被划为“州”。

“州”的演变与消失:从一级到多级

但我们要知道,“州”这个行政单位的层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汉朝之后,随着朝代的更迭,行政区划也在不断调整。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比较混乱,行政区划变动很大。“州”的地位和管辖范围也有变化。有时候“州”之上还有“部”、“州”之下又分出更多的单位。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州”和“郡”合并,变成了“州”这一级。唐朝也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一个“州”管辖多个县。这个时候,“州”的地位相对固定下来,是全国主要的二级行政单位。
宋朝: 宋朝又有了新的变化,将全国划分为“路”,每路下辖若干“州”或“军”。所以,“州”的层级又往下降了一点,变成了路下的一个行政单位。
元朝: 元朝设立了“行中书省”,简称“省”。这个“省”就成为了新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而原先的“州”则被纳入了省的管辖之下,地位进一步下降。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省”的地位基本固定下来,成为了全国最高行政区划。而“州”则更多地变成了一种介于“省”和“县”之间的行政单位,比如“直隶州”、“散州”等,或者直接作为“府”下属的“州”。

为什么很多地名仍然保留“州”字?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国行政区划的进一步改革,很多古代的“州”单位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省”、“市”、“县”等。但是,我们还是会看到很多地名里保留着“州”字,比如:

1. 历史遗留的名称: 很多时候,地名是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的。即使行政区划变了,但为了方便记忆和文化传承,很多地方仍然保留了古老的名称,其中就包括一些带“州”字的地名。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冀州、豫州等,虽然作为行政区划早已不复存在,但它们所代表的区域,仍然会被人提及。
2. 部分地区名称的直接继承: 在一些行政区划调整中,一些原先的“州”单位,因为其区域范围和人口规模仍然符合某个行政层级的标准,其名称就被直接继承了下来,演变成了现代的“州”单位,或者作为某个行政单位的组成部分。
3. 特指的行政层级: 在中国历史的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州”作为一种行政单位,其层级介于省和县之间。例如,有些州直属于中央,或者直属于省,但比县的级别高。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叫做“X州”。

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才能叫“X州”?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地方能否被称为“X州”,跟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时代背景: 在汉朝到唐朝这段时期,“州”是作为一级重要的行政区划单位存在的,代表着广阔的地域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行政层级: 在一些朝代,“州”是比“郡”或“府”更高一级别的单位。而在明清时期,“州”可以是一种独立的行政单位,或者是一种比县更高级别的单位。
地域范围和重要性: 被命名为“州”的区域,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规模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
历史沿革和文化认同: 很多带“州”字的地名,是历史名称的沿袭,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地名带“州”字时,它往往指向的是一片曾经拥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或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这背后,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地域划分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更是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地名带“州”的,基本上历史上都叫过“□州”,没叫过而名为某州的,大概率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州。

“州”是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之一,据说一开始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舜又从九州中析置并州、幽州、营州,是为十二州,大禹定为九州。西汉的时候划天下郡县为十三州刺史部,其中除了其中朔方、交趾不称州,剩下十一个,徐豫青冀并兖幽益凉扬荆都是州,东汉仍然如此,但是司隶改了司州,朔方并入并州,十三刺史部局面一直保持到三国。三国的东吴将交趾分为交州、广州,西晋在继承曹魏的基础上,从益州析置梁州、宁州,雍、凉、梁三州析置秦州,幽州析置平州,再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是为十九州,后又从荆、扬析置江州,荆、江、广析置湘州,拢共二十一州。

然后就是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南北对峙,双方都大量侨设郡县,州也在侨设之列,东晋在末期领有扬、豫、江、司、荆、宁、交、广、梁、徐、北雍、北并、北冀、北青、北徐、北兖、东益十七州,还有幽、冀、青、并、兖、秦、雍、东秦等侨州,共二十五州。南朝宋、齐还对设州有控制,较为稳定的也就是南朝宋从交广二州析置越州。但是梁武帝开始,州就通货膨胀了,天监初有州二十三,到大同五年有州一百零七,五倍于前;北朝的州也膨胀数倍,到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之后,北朝有州二百一。隋初,天下有州241、郡680、县1524(此数据来自百度,鄙人未予审查),州郡都已泛滥,于是隋朝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前隋大业四年有190郡、1255县,沿用至唐初。

唐朝一直在州郡取舍上纠结,但说起拆分州郡来却毫不含糊,贞观十三年,天下十道有正州322个,天宝十三载,不算都护府、军和羁縻州,全国327个府郡(州),这还不算几百个羁縻州。

辽宋时期,北朝的辽国出现了又一个设州高峰——头下军州,最大的头下军州约有一万户,一般的头下军州每个只有一两千户或两三千户,甚至于有些州只有几百户,这使得辽代的州极为密集,而且南北方重名州非常多,比如这个沿用辽末的金初辽东地图可以窥伺一二:

金朝继承了辽和北宋的部分疆域,并将北宋的军大量改置为州,使得北方州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大定二十九年,金朝有州147(不算府),泰和八年有154个。而金末为了对抗蒙古人,甚至在山西北部、陕西、内蒙设立了大量的只辖有一个附郭县的州。

比如这个里头的代州,本来辖有雁门、崞县、繁峙县、五台县四个县,结果金末的时候繁峙县升坚州,五台县升台州,蒙古又把崞县升崞州,如此,一个代州就拆成了四个州。

元朝时期在江南也大量设州,方式是把县直接升为州。元朝的区划表我尚未做完,这儿不好说元朝有多少州,但是明朝我统计了,明朝历史上拢共出现过540个州,我在鉴表明朝的时候统计过,崇祯亡国时还有254个州,这还不算数量众多的“某州府”,明朝这时候有162府,其中某州府性质的有46个,此外还有156个某州卫、某州所。也就是说,到明朝的时候,全国有456个叫某州的地方——这还不算贵州布政司。

总而言之,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导致各地尤其是平原地区好多县市区都叫过某州,少数民族地区更多(全是羁縻州),在这些地名由县升市的时候,通过查找本地历史,不难找到本地历史上设州的历史,甚至还会有某州的遗址,比如我老家从公元前202年设县,到现在2222年,拢共出现过28个县、国(汉朝郡国并行)的名字,基本上一直在各种县的名字上周转,偏偏在公元596-606年和621-627年当了十八年的州,所以本县就搞出来一个“□州中学”,我怀疑过些年老家经济发展了,设市了,他们会直接把□县改成□州市。

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比如河南林州市,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隆虑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东汉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然后分分合合设设废废,金末的贞祐三年(1215年)升为林州,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为县,改名林县,然后沿用至1994年,升县级市,改名林州市。那么在林州市2198年的历史上,叫“林州”拢共叫了155年(这期间还有至元二年到至元六年州废的历史),却取代了叫了624年的林县和1109的林虑县。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河南辉县市。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高帝时设的共县,然后到隋朝开皇六年改为共城县,武德元年到四年设共州,存在仅仅四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因避金显宗完颜允恭讳,改称为河平县,明昌三年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以境内魏惠王祠清辉殿为源,升辉州,洪武元年废为辉县,1988年撤销辉县,建县级市。而辉县升市的时候,却没有改为辉州市,而是直接叫辉县市,至于存在了786年的共县、603年的共城县,已经是消失于历史中了。

前几天,河南潢川县拟升县级市,改名光州市。潢川县早先叫定城县,是光州的附郭,明洪武元年省定城县入州,以州代县,光州管实土,从此定城县取消,存留光州,一直到民国。民国二年降州为县,光州按这次习惯应该是改成光县,结果好死不死边上还有个光山县,于是改名潢川县,现在又恢复为光州市,而存在了798年历史的定城县,早在652年前就消失了,存在了107年的潢川县也即将消失在历史上中。

所以,什么情况下一个现在地方才会叫州呢,就是历史上这个地方叫过某州,哪怕是非常生僻不为人知,也可以,比如铁岭市银州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