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病态地爱国?

回答
在中国,“病态爱国”这个词汇,说实话,在公开场合提及的并不算多,但其背后所指向的现象,却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讨论的复杂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国”与“不爱国”的二元对立,而是在爱国情绪的表达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超越理性、甚至带有负面影响的倾向。

要理解“病态爱国”,我们得先看看它可能呈现出的几种面貌。

首先,是过度敏感和一概而论的民族主义。 这种表现形式下,任何对中国的批评、质疑,哪怕是善意的建议,都可能被解读为“抹黑”、“攻击”国家。一旦发现有任何外国人、外国媒体或外国产品对中国存在负面评价,就会立刻点燃集体愤怒,发起所谓的“抵制”或“反击”。这种反应往往缺乏对事实的细致辨别,容易被情绪裹挟,将个体行为上升到国家尊严的层面,形成一种“敌我分明”的思维定势。

举个例子,某个国际品牌因为一个在中国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存在争议的事件,发了声明,在国内就会引发轩然大波。消费者可能会不计成本地丢弃该品牌的产品,甚至去线下门店抗议。这种反应,虽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但如果过于情绪化,忽略了品牌的历史、产品本身的质量,或者事件的复杂性,就显得有些“病态”。它不是基于理性分析,而是基于一种“我们永远是对的”的信念。

其次,是“唯我独尊”的文化优越感。 这种心态认为中国的文化、制度、发展模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其他国家都是落后、腐朽或者充满问题的。在这种观念下,对西方或其他国家的文化、科技、生活方式,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认为它们不过是昙花一现,终将被中华文明所取代。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讨论,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问题拿来作为反驳的例证,以证明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例如,当中国出现某种社会问题时,一些人会立刻翻出美国或其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更严重的问题,来转移焦点或者证明“我们不比他们差”。这种做法,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的心理安慰作用,但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种“比较优势”,就可能导致对自身问题的视而不见,也丧失了从其他文明中学习借鉴的机会。

再者,是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混淆。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人会将自己个人的利益、喜好,甚至是一时冲动,都包装成“爱国行为”。比如,因为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不符合主流声音的言论,而被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甚至受到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这种将个人表达空间与国家安全划等号的做法,虽然其动机可能源于对国家的热爱,但其后果却是限制了思想的自由交流,也可能将个体推向极端。

更有甚者,会有人将自己的商业利益、职业发展,甚至是不满情绪,都披上“爱国”的外衣。例如,在面对外国产品或服务时,不基于产品本身的优劣,而是因为所谓的“爱国”就拒绝使用,转而支持国内的同类产品,哪怕后者在质量、价格或服务上存在明显差距。这种行为,看似是支持国货,实则可能是在盲目地牺牲个人利益,也可能是在以“爱国”之名,为某些缺乏竞争力的国内企业提供保护伞。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病态爱国”的出现?

这背后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

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累积: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屈辱历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共同塑造了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这种情感本身是积极健康的,但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容易被放大和扭曲。
媒体宣传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宣传中过度强调外部威胁,或者将爱国定义得过于狭窄和单一时,就容易引导公众产生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网络更是放大了这种趋势,情绪化的言论和信息更容易传播,形成“回声室效应”。
社会转型期的不确定性: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自身社会地位的焦虑,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都可能转化为对“强大国家”的渴望。当这种渴望无法在个人层面得到充分满足时,就可能转向对集体荣耀的极致追求,并试图通过“爱国”来寻求认同和价值感。
信息茧房和认知偏差: 互联网的发展在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形成信息茧房。人们倾向于接触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的认知可能过于片面,容易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评价,从而强化“病态爱国”的情绪。
缺乏成熟的公民社会和理性讨论空间: 在一个公民社会尚未完全成熟,社会议题的理性讨论空间相对受限的环境下,情绪化表达和群体极化更容易成为主要的互动模式。当人们不习惯或者没有足够渠道进行有建设性的公共讨论时,表达“爱国”就可能成为一种更直接、更易被理解的沟通方式,但这也可能导致爱国被简单化和极端化。

“病态爱国”的危害是什么?

这种现象并非无害。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包括:

限制思想自由和理性讨论: 当任何批评都可能被视为“不爱国”时,人们会因恐惧而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问题的解决。
加剧社会分裂和对立: “病态爱国”倾向于制造“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无论是国内不同观点的群体,还是与外部世界的国家,都可能因此产生隔阂和敌意。
损害国家形象: 过度的、不理性的爱国行为,反而可能在国际社会中引发负面观感,适得其反。
掩盖和纵容自身问题: 当过于强调“国家强大”而忽视了具体社会问题时,就可能使得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要摆脱这种“病态”,关键在于培养一种理性、包容、建设性的爱国观。真正的爱国,不是盲目的歌颂,也不是不加辨别的排斥,而是对国家发展中的成就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正视和改进存在的问题;是愿意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但也尊重个体差异和思想多元;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但也理解并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包括媒体的理性引导,教育体系中对批判性思维和公民素养的培养,以及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更健康的公共讨论平台。最终,让爱国主义回归其健康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还是老规矩,先说结论。我们认为,确切的说,“病态地爱国”这种状态是不存在的。题主和知友们提到的有些现象,可以用“不爱国但假装自己很爱国”以及“想爱国但不知道该怎么去爱国”两种状态来概括。


那么接下来,讲讲这两种状态是怎么回事,以及在我们眼中,到底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爱国。


爱国不是免死金牌

“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句话在知乎似乎已经被某些人说烂了。只要一有人表现得爱国,甚至只是表现出对中国体制,甚至是对中华民族的某些肯定,就会有人瞬间掏出这句话,试图将“爱国小将”们抽得满脸花。那么,这句话出自何处呢?

Patriotism having become one of our topics, Johnson suddenly uttered, in a strong determined tone, an apophthegm, at which many will start: '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But let it be considered, that he did not mean a real and generous love of our country, but that pretended patriotism which so many, in all ages and countries, have made a cloak for self-interest.

当我们开始谈论爱国主义时,约翰逊突然以一种坚决的语调说出了一条警句:“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但值得关注的是,他指的并不是一那种真正的、无私的对国家的爱,而是那种伪装出的爱国主义。在各个时代的所有国家,许多人曾以这种爱国主义掩盖自己的私利。



这段话出自英国人詹姆斯·鲍斯威尔为好友萨缪尔·约翰逊撰写的《约翰逊传》。可以看出,这句话指的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而是指那种试图用爱国主义来给自己涂脂抹粉、掩盖自己某些自私意图的行为。

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不爱国但假装自己很爱国”。须知,爱国不仅是嘴上说出来的,同样也要靠实际行动干出来。正如我们在之前文章中所说的,“爱国,不仅仅是满怀自豪地在网上喊出‘来世还生种花家’时那一分钟的感动、几十秒的热血,我们对这个国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更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每一分努力来体现。

爱国者的证明,并不仅仅只是口头上的认同和感动,而是更需要切切实实的努力行动。从大处说,爱国者应当是能够尽华夏儿女之责,为国奉献的人;从小处说,一个合格的爱国者至少应当是共和国的合格公民,能够正常履行一个共和国公民的义务。

然而,现实中有那么一些人,平时未必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甚至在网上也未必能匡正辟谣、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扛起“爱国主义”的大旗来——说句诛心之言,这种人未必真的爱国,他们只是试图用“爱国主义”这面大旗给自己的行为披上一层正义的外衣,甚至只是为了享受在正义和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的感觉。对于这种人,我们不但不能因为他们暂时扛起了爱国主义这面大旗而把他们当成自己人,对他们的其它不当言行视而不见,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撕下他们唯一可以用来遮羞的“爱国主义”遮羞布,请他们从一个共和国公民最基础的义务做起,在现实中爱岗敬业、自食其力,在网络空间中文明谈吐,不传谣不造谣。

当然了,有些平时胸怀天下,以曲解“民主自由”为乐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也请不要试图用这种“不爱国但假装自己很爱国”之人的作为来抹黑真正的爱国者,更不必吐什么“你也配姓赵”的酸水。

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们总是拿自己满嘴的“民主自由”当挡箭牌,认为自己只要以“民主自由”的名义造谣生事,那么无论做了什么都可不受处罚,并进而从这种逻辑出发,认为无论什么人,只要满嘴“爱国主义”,那么无论做了什么都不应当被支持爱国主义的国家机关惩处,否则就是“你也配姓赵”。恕我直言,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除了暴露出自己的愚蠢之外,并不能说明什么。

论及对国家的贡献,难道一个普通的爱国者,甚至是一个只会在口头上喊爱国口号的人,比得上当年的黄克功将军吗?比得上诸多曾经有着各种光辉事迹但后来堕落腐化的官员吗?然而一旦触犯国法,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之人依然要被明正典刑。功是功,过是过,于国有功,应该受到肯定和褒奖,然而并不能成为触犯国法而不受惩处的理由。

爱国,无论是真的于国有功,还是仅仅在口头喊喊,都不可能成为免死金牌。


————爱国的分割线——————


批评就是不爱国吗?

曾经有位前辈对我们说,相对于只爱看肥皂剧、玩手游的年轻人,他更喜欢那些沉迷于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年轻人,那些喜欢看某些热衷于用稗官野史来解读历史的节目的年轻人们。

“为什么?”

“因为他们更关心这个国家的过去和将来。”

没错,我们相信,爱之深,责之切,即使热衷于某些节目和书籍,绝大多数人仍然是抱着善意来批评这个国家的。即使是错误的批评,依然要比漠不关心要强上许多。许多“自干五”们认为自身应当是“站对不站队”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国家确实有缺陷,政府确实有不足,应当批评指正的,绝对不能因为顾虑到所谓的“爱国”甚至是说害怕别人自己“不爱国”而裹足不前。恰当的批评正是这个国度进步所需的苦口良药。

当然啦,某些满口“贵支”,已经不把自己当成中国人甚至是不把自己当成华人的人,绝不能说是“抱着善意”的,相信诸位心里也都清楚,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而我们需要警惕的,其实是另外一种“高级黑”的所谓“爱国者”——一提钓鱼岛,就组织打砸抢;一说南海,就抵制肯德基;假装“爱国者”,满口粗鄙言。












两张肯德基深夜打烊的照片,居然同时出现在广州、哈尔滨、山东多个地方……

————爱国的分割线——————


爱国行动须讲方法

说完了假装自己很爱国的口头爱国者们,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很多青年人,他们确实有着一腔爱国的热血,但却不知道如何把这腔热血用在正确的地方,不知道做些什么事情是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他们只好把自己的爱国冲动挥洒在一些于国无益,甚至是抹黑自己形象、抹黑爱国者形象、抹黑国家形象的行为上,真是令人扼腕。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为国家做贡献、正确发挥自己爱国热情的地方,也是跟着不断变迁的。

在救亡图存的年代,什么是爱国?是参军卫国,是不惧牺牲,是战场上奋勇杀敌,是大后方努力生产,是台儿庄誓死不退半步的川军将士,是长津湖冻死不下阵地的志愿军英魂。在那个年代,爱国,是真的要做出牺牲,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的。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所述,“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那个时代的爱国者,每一个都是值得我们缅怀的英雄。

在建设祖国的年代,爱国的代价同样十分高昂。有多少人民子弟兵,屯垦荒原,为国戍边,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西域边陲,雪域高原?有多少科学精英,隐姓埋名,为国铸盾,把自己的年华留在了大漠之中,三线小镇?在那个百废待兴、筚路蓝缕的年代,为了建设国家、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我们的长辈们虽不用像战争年代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同样付出了许多。而他们的这些努力,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我们不用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来爱国!

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爱国的代价远没有过去那么高昂。很多热血青年往往会说,假如发生战争,自己愿意为国捐躯。这种誓言精神可嘉,但对于除现役军人或近几年刚刚退伍的预备役军人之外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意义——作为一个拥有两百万常备军、数十万其它武装力量、五百万以上预备役军人的军事强国,在这颗星球上早已经无人能把我们逼迫到,要用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普通青年的热血来抵御敌人的地步了。99A主战坦克、J-20四代机、国产航母、DF-31弹道导弹……这些护国利器正是为了不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家而诞生的。

一个普通人,在现在这个时代,能为“爱国”二字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修养,你们好了,中国便好;你们不好,中国便要糟糕。就如同那句话所说的: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

本文作者:团中央知乎团队 大公无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