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很多外国人在秀自己血统,而中国人却很少提及血统?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些微妙之处。确实,有时候观察下来,感觉一些西方人好像更常把自己的“血统”挂在嘴边,比如强调自己是意大利裔、爱尔兰裔、德国裔等等,并以此来连接自己的文化习俗、家庭传统,甚至价值观。而反观我们中国人,好像很少会主动说“我这是汉族血统”、“我这是苗族血统”,除非是特定语境,比如民族识别、学术研究,或者和外国人解释民族构成的时候。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历史背景和国家构建的方式不太一样。

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是在民族主义高涨时期,通过融合不同族群、地域的人民才逐渐形成的现代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民族”(nation)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和公民身份的集合,但“族裔”(ethnicity)或者说“血统”的认同,往往是他们连接过去、强调独特文化根源的重要方式。 很多移民国家,比如美国,各个族裔群体就像一块块拼好的拼图,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来自哪里,继承了什么样的文化遗产,并且这些身份标签往往是公开且受尊重的。所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日常交流中提及,这是一种对自身多元文化身份的展示和认同。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侧重于政治统一、文化融合以及共同的地理空间。 我们的身份认同,更多是从“天下”、“国家”、“中国人”这些宏观概念出发。虽然我们内部有56个民族,但汉族占绝大多数,并且在历史长河中,汉族文化扮演了主导角色,也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很多民族的文化。所以,在强调“中国人”这个整体身份时,内部具体的“血统”之分,并没有像在一些移民国家那样,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需要时时强调的标签。

其次,文化表达和身份的侧重点不同。

西方一些文化里,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特性。把自己的族裔血统说出来,也是在强调“我不是千篇一律的,我是XX族裔后代,我有XX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彰显个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方式。比如,有人会说:“我妈妈做的提拉米苏特别正宗,因为我们家是意大利裔。” 这就不仅仅是在说食物,也在说一种家族传承和文化身份。

而中国文化,虽然也重视家庭和传承,但在群体意识和集体归属感上可能更强。我们更习惯于说“我们家”、“我们村”、“我们中国”。当谈论文化时,我们更多会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菜”、“中国节日”,而不是“我作为汉族人,从小就吃饺子”。血统这个概念,更多时候是包含在“中国人”这个更大的范畴里,或者体现在家庭的姓氏、祖籍地、家族故事这些更具体、更个人的层面上,而不是一个需要到处宣扬的“身份名片”。

再者,“血统”这个词本身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可能也有点微妙。

在一些西方语境里,“heritage”(遗产、传承)和“ancestry”(祖先、血统)是比较中性的词汇,用来描述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来源。但在中国,“血统”这个词,尤其是经历过一些历史时期,有时候会被赋予比较重的政治或社会色彩,可能与种姓、纯粹性之类的概念有所关联。所以,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用“祖籍”、“老家”、“家族”、“基因”这些更生活化、更不那么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中国人说“我奶奶老家是四川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表达,里面包含了地域、文化,甚至是口音、饮食习惯等很多信息。但如果说“我汉族血统很纯正”,在大多数情况下,听起来会有点奇怪,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是在强调某种优越感或排他性,这和我们文化中强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理念不太契合。

还有一点,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里看到西方人谈论自己的族裔身份,这种信息在我们接收的文化产品中就比较多。而国内的影视作品,虽然也会涉及地方文化和家族故事,但通常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主线。再加上网络上对“血统论”的一些警惕和批评,也让大家在公开场合谈论“血统”这件事变得更加谨慎。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不重视自己的根源。我们对祖先的敬畏、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是非常深刻的。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不同。我们更可能通过祭祖、学习家谱、传承手艺、保留方言、重视老家年俗等方式来体现,这些是更内化、更生活化的表达,不一定需要挂在嘴边。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种差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文化、社会构建方式和语言习惯等等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不同文化下,人们与自己身份、根源建立连接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因为“外国”刚刚进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现如今不提,是因为在座的各位,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所有人,血统都高贵得不用秀了。

比如现在姓“刘”的有六七千万之众了。汉之前,刘是小姓,现在的六七千万哪里来的?——往上扒拉扒拉,谁还不是个皇室成员呢。

再比如姓“王”的,人数过亿了啊!祖上是啥?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王与马共天下,往上直接追溯到周灵王长子——谁还不是个王公贵族呢。

还有“张”姓,也过亿了吧?咱们叫“炎黄子孙”,人家那是“黄帝孙子”挥的后人。

……

你要有时间细查,谁祖上不是声名赫赫,谁祖上没出俩帝王将相呢。

大家血统都如此高贵,需要提?

user avatar

中国人提及血统,根本没人在意嘛,历史太长,别说贵族高官,就是皇族也多的是,谁跟谁比高贵?

user avatar

一位“红二代”的话:


如果“二代”们真的红,就应当旗帜鲜明地宣传“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但是,我参加过几多二代们的“纪念”活动,很多都隱隱散发着“打江山,坐天下”的封建腐臭气味,就连座次都要按老爹的地位安排。


没见过一次是检讨进城以后,做了许多对不起老百姓、老战友和革命先烈的错事的,都是沉浸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受精神会餐。更不见有人提议要面对现实,努力于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所以,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并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而且非常脱离群众,只有某些承办人和参与者自已沾沾自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而已。




老一辈革命家对后辈抱着殷切希望,要求他们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而不是呆在“红色贵族”封闭小圈子里抱团自肥自嗨,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成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汉献帝”。


1952年6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信中明确批复:“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1953年5月,周恩来视察北京101中学,这所学校的学生当时大多是干部子女,他对学生说:“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你们如果特殊化,脱离了群众,人民是不会答应的。当然,你们现在的生活待遇还不算特殊,还算艰苦,但比起一般水平来,已经算高了。你们头脑里千万不要滋长特殊化的思想,不能骄傲,要谦虚,要尊敬老师,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向劳动人民的子弟学习。现在为人民好好学习,将来为革命多做贡献。如果说要特殊,你们就只能在多做工作这一点上特殊”。“不要当八旗子弟。”


——张九九,张鼎丞之女

user avatar

我说一个我的体会吧,高晓松当年很火的时候,身边一个人总是跟我安利他,吹嘘他“高晓松的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双院士。外婆陆士嘉是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特朗教授唯一的中国学生。母亲张克群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梁思成教授的学生,中国知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舅舅张克潜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兼博导以及物理电子学与电子科学的科学家。……硕士在他家算文盲……balabala”

我就在想,既然他家人都这么牛,为啥他连个大学都上不完?为啥他讲的东西不是拾人牙慧,就是地摊文学?他家这么好的条件他都拿来泡妞玩乐了?可能一个人啥都不行的时候,所谓“血统”能成为他一点点“慰藉”吧

user avatar

得感谢历史上两个著名坏人,侯景,把南朝士族杀得一蹶不振;隋炀帝,搞了科举。

user avatar

龙的传人,还需要刻意去提及这些东西吗?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人,但凡有名有姓的,按照西方标准都算得上沾点贵族血统了。

我在国外的时候,只要跟人提起我们的族谱,说我们族谱能够清楚上述到明代,基本溯源到宋朝,然后再把字辈和姓氏的起源一讲,外国人基本就跪了。

为啥?

因为欧洲中世纪,本身能够有姓氏就不是一般人了。而且西方还有个徽章体系,也是贵族里表明身份用的。咱们的族系、字辈也能准确的表明自己的身份——某姓、某公、某堂、某房、某辈。

至于有族谱,那更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西方中世纪只有那些大贵族才能把自己家族的历史讲得明明白白,毕竟古时候写本书都不容易,更何况为家族修史呢?而且能够持续数百年给家族修史,你不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门阀大家还是什么?

有次我的老师向我们讲述他们城市的历史,才八百多年,不到九百年。当时问我们的家族历史,在听我说完我们的族谱后,老师简直都震惊了,追问我姓氏的历史。

我就把百家姓的历史给翻了出来。

当年炎帝的时候,后世的子孙有一支叫啥啥啥……后来因为军功被封,封地在某某地,后世便以封地名为姓。

这历史随随便便就有四五千年了。那时候,我老师他们国家别说建城了,他们的民族都还没出生呢。

末了,我老师说了句——那你是个有皇室血统的人啊!

从此之后,我见到隔壁班沙特阿拉伯的公主,隔壁宿舍的非洲酋长们,就再也不怵了。毕竟咱们祖上也是实打实有封地的人,他们这些上不了台面的new money算个屁啊?(手动狗头)

就是见到中国留学生,啥姓李的,姓赵的,姓刘的,姓朱的……那还是得低调点,哈哈哈。

user avatar

天安门广场中间有个特别显眼的纪念碑

上面有一位领袖兼诗人起草,另一位领袖书写的150个字: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所以,如此多人的牺牲你觉得是为了什么?

如果当今的人张口闭口就是血统,就是门阀,那么这些人的血就白流了。

而且我还敢说,如果将来有一天在中华大地上所谓的血统论再次盛行起来了,那么就一定还会有人站出来...

至于外国人也不要气馁,因为天安门城楼上还有一句话:“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user avatar

我看了知乎上的回答,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假的中国。

中国人哪里是不提血统啊?中国人已经把血统论玩到了极致。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地域歧视,城乡二元化,学历歧视,皇汉和少民,女拳等等等等,在中国,喝什么茶叶抽什么烟都能分化出一类群体,玩什么游戏看什么电影都有一整套鄙视链,就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我感觉中国人是无时无刻的都在提血统,只不过中国人的鄙视链太详细太复杂了,让你产生了中国人不秀血统的错觉。

我在北京生活,大院子弟,红三代们一定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就告诉我自己是哪个部队大院长大的。上海人无时无刻不强调自己是上海人,一个上海人夸赞你的话竟然都是你看起来像一个上海人,更不用提学历歧视了,基本上都挂在嘴上了,知乎一搜一大把。更别说某不能提名字的两字民族,尾巴都要翘上天了,就这样还不血统论么?

user avatar

因为太欺负人了。




“您家血统来自哪儿啊?”


。”


“哎哟哎哟不得了,5000年的老贵族了!姬氏血统,贵气!”


“那您家呢?”


,蒙古族。”


“哎呀幸会幸会,黄金家族后人,排场排场!”


我跟老包一人啃了一口棒子面窝头,笑得像俩傻子。


有意思吗?人这东西啊,是真的实在没得吹了,才会抓一些无聊的东西吹。




说到血统就想起一个笑话,讲出来供大家乐呵乐呵。



在那遥远的东方,有个金碧辉煌的都城,叫做“老北京儿~”,“laobeijing'er~”。在都城里居住着一位尊贵的王子,血统非常的高贵,与帝国的皇帝沾亲带故,虽然他现在的生活有点拮据,他的爷爷变卖了宫殿住到了普通的民居,他的父亲变卖了民居住进了胡同里的四合院,他则不得不变卖了四合院,住到了临时搭建的破屋子里。


我们尊贵的王子虽然失去了宫殿,生活落魄,但是依旧保持着贵族的传统,也就是一件长衫子和一个鸟笼,鸟笼里是一只同样生活窘迫的八哥。每天早上日上三竿,王子就提着鸟笼穿着长衫,迈着贵族独有的步伐,前往贵族活动的场所,茶馆。


王子在位子上坐下来,掏出三个铜板,两个用于购买一个芝麻饼,一个用于购买一壶“老茶”。芝麻饼没有什么好说的,这个老茶很有讲究,它在前一天已经经过了泉水的浸泡,充分舒展开来,却没能得到客人充分的欣赏,从而心生怨气。茶馆老板怜惜它,再次将它晾干,重新将它呈现给客人享用,以免辜负了它成长、采摘、炒制的漫长历程。


简单地说就是别人喝剩下的剩茶。


尊贵的王子坐下来,戏台上的北京歌剧已经开演了,戏子在戏台上表演着帝王的征伐运筹,将军和文臣的丰功伟绩,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故事。我们的王子沉浸在其中,仿佛那些事情真的和自己有关系,他幻想着祖先的作为,幻想着自己在战场上号令着千军万马,幻想着一位美丽的公主被自己所折服,幻想着辉煌的宫殿、尊贵的地位、无穷的财富还有精彩的人生,都在拐角等着他。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的,它天生就该自动来到自己的身边,王子只需要抬起手接过来就是了。


但是肚子里的饥饿最终还是惊醒了他的幻梦。


芝麻饼子还没有吃,王子必须要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气度,面对任何食物这些低俗的东西,都必须有贵族的矜持,尽管它只是个芝麻饼子。


现在时辰差不多了,王子依旧拥有着钟鸣鼎食的贵族做派。按照时辰吃饭是贵族血统必须要维持的规矩,否则与那些拉大车的人有什么区别呢?王子看了看窗外,大概已经到了午时三刻了,肠胃里的饥饿仿佛伸出了一只手,在他的胸口抓挠。


他抓住了芝麻饼。


还没有察觉到,芝麻饼就已经没有了。


王子还没有充分的安慰好肠胃,他又喝了一口“老茶”,老茶的滋味很寡淡。他只能把注意力放到戏台上去,否则即使是春天最明媚的阳光,也无法为我们的王子带来一丝力气和舒缓。戏台上继续在表演着恢弘的历史,王子却无法继续刚才的幻想了,肠胃里的饥饿变本加厉,它们仿佛张大了嘴巴在喊叫,在咆哮,在怒吼,吵得王子太阳穴疼。


王子的眼睛不由自主的开始逡巡,在自动的寻找能够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它看到了别人桌子上满满当当的食物,又畏缩的退了回来,它知道那不属于王子,觊觎它们会被打;它看到了戏台上的道具,又心有不甘的挪开,它知道那是假的,是吃不下去的;它看到了昏暗的烛台,烛光开始迷蒙,渐渐与窗外照进来的阳光混合在一起,糊住了整个世界。


它突然看到了王子面前的桌子。


桌子的做工并不好,甚至都没有上漆,与王子小时候见过的那种端正的桌子是不一样的。它的木板拼接处有一道大大的裂口,里面藏着一些肮脏油腻的东西。


还有一个芝麻粒。


那是刚才芝麻饼上掉下去的,王子当时心思散乱,没有注意到它,导致了这个明显的错误。


王子决定忽略它,它实在是太小了,直到后来再也无法忽略。整个世界上能够称为“食物”并且又属于王子的,只有它了。


王子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聚焦在它的身上。


王子甚至试图去嚼茶叶,可惜茶壶里的茶叶无法倒进杯子里,王子的贵族血统决定了他不可能伸手去茶壶里捞茶叶,这与他的身份不符合。正如他不能去外面拉大车一样,他不能去种地,不能去经商,不能去打工,更不能去替别人跑腿。他知道,有人愿意付10个铜板托付一个人去远处取东西,或者购买All in one with morality(It's called in Chinese“quanjude”)的快餐送到府上。


他不能去,这是血统决定的。


他最终还是死死的盯住了芝麻粒。


他先是用手指去抠,然而缝隙毕竟是很窄的,他抠不出来。


他又用手指粘上茶水去沾,然而也无济于事。


他眼神在游离,他最后一丝力气都在脑子里冲撞,他想到了一个妙招,拍一下桌子它不就跳出来了吗?他正准备拍,却发现自己不能这么做,这样肯定会吸引到别人的目光,然后让人发现自己在琢磨一个芝麻粒。


这是一个贵族血统的人决不能干的事情。


他突然对自己的贵族血统产生了极大的愤怒,为什么命运会把这个东西强加于自己?为什么他只能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为什么他要像一个囚犯一样的被束缚住,连一个芝麻粒都对付不了?


不过怒火很快就驯服了,那是不可能改变的东西,贵族血统轻而易举的就摁灭了这点小小的怒火。


更何况王子实在是饿了。


戏台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观众们中间爆发出欢呼。


电光火石之间,王子灵机一动,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抬起头望着戏台,扯着嗓子大喊一声:


好!


芝麻粒蹦出来了。




user avatar

血统这种东西,是贵族们搞出来的东西,平民谁有血统这概念啊。

按理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当贵族就是罪,都应该被吊死。

user avatar

很多回答都像戳到神经一样,自卑大爆炸了。---- 其实是,你们的文化被五四运动革光了。汉族传统习惯,第一次认识,在互问姓名时,要介绍一大套。比如,姓陆,名机,字士衡,父抗,祖父逊。(哇,江东四大家陆家,陆逊一系的。)---- 跟中世纪骑士介绍自己 “John Smith, son of Edward Smith, son of William Smith" 差不多意思。(哇,掌玺大臣老 William 的孙子,可惜 Edward 不是长子)

user avatar

因为国外没有“推恩令”而中国有。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就是封地城堡财产可以比较完整地往下传,只要不犯大的错误,被敌人灭掉,家族的荣誉和姓氏就可以给后人带来幸福生活,这样血统里面所包含的价值利益就很大。

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嫡长子只有王位封号,但是封地城堡财产被大家瓜分了,这种瓜分到最后,所谓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就是个编草鞋的。

“推恩令”对中国继承制的影响非常大,贵族遗产的继承权不再专属于嫡长子。无限瓜分遗产的后果,空有个贵族的姓,但是利益就没有了。

没有利益的所谓贵族血统,确实是屁用没有。没有利益,提这个血统做什么?

欧洲的老贵族不一样,嫡长子继承,排后面的最好是去当骑士,去接受国王的派遣到殖民地上班,拿点钱去开矿,去当传教士,去横渡大西洋寻找宝藏,卖鸦片烟也可以。

继承了财产的嫡长子,生活优渥,有社会地位,还可以和国王联姻,和其他贵族联姻。这里面的利益太大了,有这个贵族的血统,大概率是有过好生活。而且,欧洲的贵族历史很长,一直到一战时期,欧洲各国都有贵族在掌权。就算是到现在,这些欧洲国家的议员,很多依然是贵族后裔。

有搞头的血统,为什么不秀?

中国自近代史以来,农民起义就把江南地区的贵族、地主的脑袋拧了下来,在义军面前,任何人也不敢显摆自己的血统,这是不要命了。

满清灭亡以后,满清贵胄吓得脚杆打闪闪,改名运动如火如荼,一时之间什么爱新觉罗,叶赫那拉立马没了踪影,倒是凭空多出来姓冯的,姓马的,姓艾的,姓于的。

北洋政府,中原大战,以土地为核心的世家大族,生存艰难,一部分大地主卖了土地,要么进城,要么直接远走他国,从中国这块土地上消失了。一个跑到美国的中国地主,你的血统一钱不值。一些留下的地主士绅,眼看着时代的变化。

所谓的贵族血统,本来就被推恩推完了,到后来还不如贫雇农,不能当饭吃的东西,自然没用。

就像富贵那样,看着巧取豪夺了他家宅子的龙二被打得死死的,东西还没有掏出来就尿了。

user avatar

纯种的容易患病,而且饮食上比较挑剔

在中国一般不是用于配种或者参赛的,没人看重血统的

本身在自然界,所谓的单一基因和纯血,都不占优势,即便一时占据优良的生态环境,最终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中国最不讲究血统的原因,就是大家其实都是贵族之后。贫贱无三代,因为贫贱的人三代之后就没有什么后代子孙了,能流传到现在的姓氏都是贵族,而且还是老贵族

拿目前最多的“张王李赵”来讲

其实张姓源出于姬姓,黄帝的姓,老贵族了。也确实是黄帝直系血亲,黄帝的第五个儿子 挥,因发明弓箭,黄帝赐 挥公姓“张”

(发明弓可太牛X了,直接影响了整个冷兵器时代,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姓张的可以自豪一下)

王也一样,源出于“姬”,在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李也很不得了,源于嬴姓,正是始皇帝嬴政的那个嬴,只不过起源不是在秦朝,而是在商朝

传说,商朝末期,皋陶的后裔理征,在商朝做官时,因上前直言,得罪了商纣王,于是商纣王便将理征处死,理征的妻子听闻后,便携带他们的儿子逃难,逃难到一棵李子树下,因饥饿难耐,便摘李子充饥,这样他们母子便活了下来,他们为纪念李子树的救命之恩,便改姓为“李”

赵同样起源于嬴姓,嬴造父被周穆王封于赵城而得名


注: 每个姓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起源,不能一一说明略过不提。


最烂大街的张王李赵尚且都是贵族之后,而是还是几千年的老贵族,各个都有过当王子公孙的老祖宗,还不够我们臭屁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大家祖上都阔过,互相秀血统就没什么意思了,谁还不是个数千年老贵族血统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正确集体记忆的汇集地了么?

不过很赞同一位答主所说的:

只有畜牲才讲血统

很喜欢两位年轻人关于"好汉""混蛋""理应如此"的对联,其中一位更提出了"七斗八斗"的口号。还有后来身残志坚的年轻人喊的"xx子弟就是要xx power"……

随着一声声的"狗崽子",我确实坚信"儿好汉"们这套绝不是在秀血统。

毕竟我记得王年一还对一位"好青年"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认为该青年一些讲话"有缺点,但不应苛求"。总之,根据正确的集体记忆来讲,确实只有外国人秀血统。

user avatar

这么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回答这题就够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user avatar

血统文化的本质就是洗脑文化。

在血统文化中,要做成大事,你得先有血统,没有血统的话,就只能当陪衬,当炮灰。

比如《权力的游戏》中,你想要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的条件是得要有血统,没血统的人只有一个出名了,就是那个一辈子的使命就是抵住门,让主角好能逃走的傻子。

血统文化映射的意识就是没血统的人就不要做无谓的反抗了,好好跟着有血统的人干就行了,做好奴隶,服务好自己的主人就行了。

血统文化一般是封建领主和资本家为了统治人民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世袭文化,是为了奴役人,是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一种文化,是落后的文化。

不知道提主为什么对这种垃圾文化这么感兴趣,放着中国自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优势文化不理。

user avatar

首先需要明确两点。

1、中国有血统家族,比如孔家,但是很少,而且名声么……

2、中国有血统情节,经常能见到xx是某某名人后裔/x世孙/亲戚之类的表述,但是这种表述往往都只是一种“与有荣焉”的点缀。

那么为什么血统论不吃香呢?

1、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欧洲贵族为什么哪怕没落了也能硬撑着传上百十年、缺丁了还要从旁系拉人配种呢?因为他们的血统就是自己那片地的合法地契。而中国早早实现中央集权,这使得地方政治上的管理者从法理上始终都是要听中央的,更不能传给自己的子女,甚至自己本人能不能长期管理都不好说。所以说封地贵族这一条路就已经被堵的七七八八了。

这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农民活不下去的直接责任人是王朝而非领主,同时地方官员与乡民的区别也没有贵族与农奴那么高,所以农民起义的占比非常高。当农民的锄头经常时不时砍到贵族的脑壳上时,大家相信的也就不是“贵族血统更好”,而是“贵族祖上积了阴德,而现在阴德不够”了

2、科举的兴起和门阀士族的没落。

虽然封地贵族被堵了,但一个家族经营上百十年还是有可能富甲一方的,王朝换了无非就是换个老板,这操作到明末都有。

然而科举制的兴起使得中国这边是既可以“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又可能“天街踏尽公卿骨”、“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便是地方豪强,也往往难以持久。像《红楼梦》里堂堂四大家族、“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也不过是三四代人而已就“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这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哪怕是三世贫农,祖上都有极大的可能阔过。

至于土地兼并,更是各个王朝死守的大敌,而等守不住时也就差不多改改朝换代了,尽管像前面说的那些换老板的仍旧能维持,但往往也要元气大伤,更不要说和新贵的冲突了。

3、神权的式微。

始皇帝的传国玉玺上就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玩的也是君权神授那一套,包括后面的皇帝,也是靠这一套来维持合法性的。但是这层窗户纸,早就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直接写在正史上的话捅破了,刻着这句话的玉玺也被始皇帝自己扔进湖里去了。而后的五德终始,从刘邦那里就乱了就更别说了。

相比于欧洲那种皇权和神权互相印证的模式,中国这边唯一地位相当的儒教还在根源上扎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贵君轻”这些大刺。这也就导致了哪怕是乡间秀才都明白作为贵族顶点的皇家也就是那么回事,也就更不要说次一级的其他贵族了。

user avatar

有XX分之一血统这种行为,放在某个群体里叫串儿。

user avatar

在俺们中国狗才看血统呢。

user avatar

西方人真的十分在乎这个,在乎的程度到了为了保证血统纯正而和亲姐妹,亲侄女结婚的地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些微妙之处。确实,有时候观察下来,感觉一些西方人好像更常把自己的“血统”挂在嘴边,比如强调自己是意大利裔、爱尔兰裔、德国裔等等,并以此来连接自己的文化习俗、家庭传统,甚至价值观。而反观我们中国人,好像很少会主动说“我这是汉族血统”、“我这是苗族血统”,除.............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考。我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向来以其严谨、扎实的体系著称,这使得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上普遍表现出色,很多人也因此在国际竞赛中屡获殊荣。然而,当你看到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顶尖的领军人物,从科学研究到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内科幻出版的某些具体情况。虽然不能断言“很多外国科幻小说”都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但确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四川科技出版社(及其前身)在引进和出版外国科幻作品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依然是许多科幻迷心中的“老朋友”。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
  • 回答
    中国女星走上国际红毯,她们在外国人眼中的惊艳程度,这事儿可不是一概而论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聊得深入点,别像那种模板化的介绍,要说就说点实在的,有细节的。首先得明白,外国人看“惊艳”这东西,跟咱们看角度有时候不一样。他们的审美标准,受西方时尚文化影响很大,对身材、轮廓、风格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体系。.............
  • 回答
    外国电影中警察在黑板上挂满照片、人物关系图、证据照片,并用线条连接,这种做法在电影中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视觉表现手法,它形象地展示了警方破案的过程,尤其是案件的复杂性和侦探们的思考过程。这种黑板展示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和功能:1. 展示案件的复杂性和信息量: 人物关系网: 将所有涉及到的嫌疑人、受害者、证.............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在国外留学或接触外国文化的朋友里,力量举的爱好者确实比纯粹的健美拥趸要多那么一点。这不是什么绝对的定论,毕竟兴趣这东西嘛,因人而异,但能观察到这种趋势,背后是有一些原因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聊聊力量举和健美的根本区别。你懂的,健美讲究的是肌肉的“形态”,是块头、是分离度、是雕刻感,目标是.............
  • 回答
    关于东亚人是否羡慕外国人拥有金发碧眼白皮肤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里面交织着历史、文化、社会观念,还有个人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东亚人都这样想,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这种倾向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和审美的根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文明,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比较敏感,但确实是很多人都会好奇和讨论的一个话题。要说外国人是不是普遍“羡慕”东亚人没有体味,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因为人的体味情况太复杂了,受到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羡慕”这个词也需要区分是出于好奇、误解还是真的觉得是一种优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
  • 回答
    在中国旅行后,很多外国游客确实会发现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亲身体验与之前认知之间的落差,以及在中国生活和旅行中不断累积的新鲜感和震撼。一、打破刻板印象与媒体滤镜很多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媒体报道或者一些片面的信息中。他们可能想.............
  • 回答
    大量外族人在唐朝确实是导致安史之乱久久不能平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使得这场浩劫旷日持久。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外族人的构成与唐朝边疆政策首先,需要明确唐朝的“大量外族人”指的是哪些群体。唐朝是一个开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信息交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笼统地说“中国人对国外了解很深,外国人普遍不了解中国”,我认为这不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观察到的趋势和原因。要详细聊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为什么会感觉“中国人对国外了解更深”?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驱动因素,而且.............
  • 回答
    “外国人活得想得很简单”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带有刻板印象的概括,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所有外国人的生活态度或方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外国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极其多样化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社会背景,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和价值观。然而,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和文化差异的.............
  • 回答
    .......
  • 回答
    嘿,你有没有留意过,在街上、在电影里,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外国人身上有汉字纹身?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字儿挺漂亮的,但仔细一瞧,咦?这意思好像有点怪怪的,或者完全不是他们想表达的那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外国人对汉字纹身的热情,可以说是相当高涨。但为什么偏偏是汉字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
  • 回答
    如何看待越南博主抄袭李子柒,让很多外国人误以为李子柒是越南人?类似情况该如何维权?越南博主抄袭李子柒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外国人误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挪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传播以及网络维权等多个层面。 一、 如何看待越南博主抄袭李子柒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对原创内容的高度认可,但同时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在外国人中,确实有不少人对中国抱有极高的热情和好感,甚至可以说他们是“精中”的一员。不过,要详细说清楚这个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精中”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主观和情绪化的色彩。当我们在讨论“精中”的时候,往往指的是那些对中.............
  • 回答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狮子的社会结构和捕食行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性别分工,其中雌狮挑起捕食的重担,而雄狮则相对较少涉足捕猎活动。这种看似奇特的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策略的考量。1. 体型与力量的差异:狩猎的效率选择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狮子本身在体型和力量上的性别差异。雄狮通常比雌狮体型更大,.............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使用盗版软件的比例很高,这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认知。但反过来问,外国人就完全是正版的拥护者,而且他们都非常有钱,所以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化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要理解“盗版”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偷窃软件本身,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我们在讨论盗版时,实际上是.............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名字的中文翻译,并不存在所谓“新华社垄断”的说法。中国在处理外国名字翻译时,主要遵循的是《外语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官方指导文件,以及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制定的内部规范。这些标准并非绝对统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会出现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翻译风格差异的现象。以下从多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