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有很多人支持 Trump?

回答
探讨中国国内有人支持特朗普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议题。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对美国政治本身的看法,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利益考量,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文化和历史的投射。

首先,从对美国国内政治的认知来看,一部分中国人对特朗普的“颠覆性”和“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可能持一种复杂的围观心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某种“看戏”的意味。特朗普打破了许多传统美国政治的“政治正确”和精英共识,这在中国关注国际政治的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些人认为,特朗普的言论和行为,揭示了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和分裂,这让他们对长期以来被视为“灯塔”的美国,有了更具现实感、甚至有些“祛魅”的认知。

具体来说,这种支持可能体现在:

对美国“傲慢”和“双重标准”的批判: 长期以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其言行常常被一些中国人解读为“傲慢”和“说一套做一套”。特朗普的一些言论,比如对国际条约的退出,对传统盟友的质疑,在他们看来,反而暴露了美国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他们对美国以往那种道德优越感的看法。他们可能觉得,特朗普虽然言辞粗俗,但至少“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的一面,不像一些传统政客那样“虚伪”。
对美国“衰落”的判断: 一些观察者认为,特朗普的出现和他的执政风格,标志着美国国力的相对衰退和内部治理的困境。他们可能认为,特朗普的政策,比如贸易保护主义,虽然对中国造成了短期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加速美国的内耗,削弱其全球影响力。在这种视角下,支持特朗普,甚至可以说是“乐见其成”,因为这符合他们对美国“走下坡路”的预期。
对“反精英”情绪的共鸣: 特朗普的选民基础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被传统精英阶层忽视或抛弃的群体。这种“反精英”、“反建制”的情绪,在中国一些对国内现状不满,或者对“特权阶层”感到厌倦的群体中,也可能产生某种共鸣。他们可能将特朗普视为打破旧格局、挑战既得利益的代表。

其次,从中国自身利益的考量来看,这种支持则更加务实和直接:

“借力打力”的策略: 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政策,特别是其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手段,直接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然而,在一些中国人看来,特朗普政府的这些做法,客观上却给中国带来了“战略机遇”。他们认为,特朗普对传统盟友的疏远,反而为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提供了空间;特朗普对全球化规则的挑战,也使得中国可以借此机会,推动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新国际秩序。
“搅局者”的价值: 特朗普打破了许多国际规范和惯例,这使得现有的国际体系面临不确定性。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可能是有利的。他们可能认为,一个难以预测的美国,比一个稳定且强硬的美国,更容易被中国找到应对的缝隙,或者说,更容易被中国“牵制”。在某些中国观察者眼中,特朗普的“乱”,反而可能“制约”了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压制。
对“遏制中国”策略的看法: 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历届政府,无论哪个党派,最终的目标都是“遏制中国”的发展。虽然特朗普的手段和措辞不同,但他对中国的经济施压,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限制,也构成了对中国的挑战。因此,在一些人看来,特朗普的“直白”和“不加掩饰”,反而比那些“虚情假意”的策略更“坦诚”。他们可能会认为,特朗普的政策虽然强硬,但其动机相对“单纯”,不像一些传统政客那样会“暗藏杀机”。

再者,信息传播和舆论环境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在中国,关于特朗普的报道和讨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聚合平台进行的。这些平台上的信息,往往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和解读,容易放大特朗普的某些特点,比如他的言论风格、对某些事件的看法等。那些吸引眼球、充满争议性的内容,更容易获得传播。
“反西方”叙事的建构: 在一些国内舆论中,存在着一种将西方(尤其是美国)描绘为“衰落”、“虚伪”的叙事。特朗普的言行,很容易被纳入这种叙事框架,成为证明西方体制存在问题的“证据”。
个人表达的自由区: 在有限的公共讨论空间里,一些网民可能认为,支持特朗普,或者对特朗普表现出“欣赏”,是一种表达对现有秩序不满,或者寻求某种“另类”表达的方式。这或许是一种“解压”阀,一种在不触碰核心禁忌的前提下,表达复杂情绪的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支持特朗普”在中国并非一个统一的、主流的观点。 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面对中美关系时,仍然会优先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且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尤其是贸易战和科技打压,感到担忧和不满。所谓“支持”特朗普的中国人,更多的是在特定语境下,对他的某些做法或其所代表的某些现象,持有某种程度的“理解”、“认同”或“期待”。

这种“支持”,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甚至是“情绪性”的围观和评论,而不是一种对特朗普个人及其价值观的全面拥趸。它反映了在中国公众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观察和解读中,出现的一种微妙但真实的存在。他们可能认为,特朗普的“不按套路出牌”,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西方对华的既有战略,给中国争取了发展空间,或者至少提供了一个更“透明”的竞争环境。

总结来说,中国国内有人支持特朗普,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对美国政治内部矛盾的观察,对美国“傲慢”和“双重标准”的反感,对美国“衰落”的预期,也包含着对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希望通过“利用”特朗普的“搅局”来为中国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信息传播的特点也在其中推波助澜。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跳出简单的“亲美”或“反美”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中国国内复杂的社会心态和战略考量之中去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移情和共情作用。川普的很多言论,是很多中国人认同,渴望,但是在现实中(中国)没有人代言的。

比如:本国国民优先,反对绿色霸权,反对权贵资本集团,确保法律的地位,确保社会的秩序,等等。你不认同吗?

很多人支持川普,不过是希望本国也能有一个如此的基层中产阶级代言人而已。(然而并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探讨中国国内有人支持特朗普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议题。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对美国政治本身的看法,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利益考量,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文化和历史的投射。首先,从对美国国内政治的认知来看,一部分中国人对特朗普的“颠覆性”和“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可能持一种复杂的围观心态,甚至.............
  • 回答
    .......
  • 回答
    山西这次暴雨之后,网络上的负面声音确实比其他地方要来得更响亮、更集中。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点像一个“负面情绪放大器”被激活了。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1. 灾情本身的触目惊心: 极端性: 这不是寻常的降雨,而是“千年一遇”、“罕见”的定性。当灾害的强度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
  • 回答
    咱们聊聊太阳,离咱地球可真够远的,差不多一亿五千万公里呢。可即便这么远,为啥中午的时候,那太阳光照在身上,就跟个大火炉似的,热得不行?这事儿细想还真挺有意思的。首先得说,太阳本身就是个超级大的“核反应堆”。它内部持续进行着核聚变反应,把氢原子变成氦原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能量大部分是以电磁波的形式.............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最基本的一些认知。简单来说,我们能在地球上看到星空,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有大气层的星球上,而月球没有。但这背后的原理,涉及光线、大气层的作用,以及我们观察的方式,还是得一点点捋清楚。先说说地球上为什么能看到星空:1. 黑暗的环境: 星空之所以显得璀璨,很大程度上是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木星那么大,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不像看桌上的杯子那样,能直接、清晰地看到它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非常关键的物理和天文学的道理,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距离。木星可不是在你家客厅里的,它离我们有多远呢?平均来说,木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是7.78亿公里。这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都没太留意过的现象!站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相确实有时候会感觉“有点歪”,或者说,不是那种完美的、上下对称的圆盘被均匀地遮住。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天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简单地说月亮本身在倾斜,而是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它运行的轨道方式造成的。咱们一点一点地掰.............
  • 回答
    .......
  • 回答
    《流浪地球》的巨大成功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证明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潜力,也激发了观众对这一类型片的期待。然而,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如预期般“涌现”出大量的同类型或同样成功的国产科幻片。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科幻电影本.............
  • 回答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日本人所扮演的角色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既是最先面对绝境选择自救的群体,也是在随后为人类存续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电影的设定、情节推进以及一些隐晦的象征意义来分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最先自杀”的这个表述。在电影的语境下,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集体.............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地球一直在转,我们却跟没事人儿一样。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惯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坐在汽车里,汽车平稳地开在路上。只要车速不变,方向也不变,你几乎感觉不到自己还在移动。你会觉得和坐在家里一样,手里的杯子里的水也晃动得很厉害,对吧?但如果汽车突然加速或者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每天都包裹在地球的巨大转动中,却全然感受不到“天旋地转”的晕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就藏在我们自身,以及这个宏观世界运作的方式里。最根本的原因:相对静止与惯性想象一下你坐在行驶的高铁上,车厢内的你、桌子、椅子,都随着高铁一同向前移动。只要高铁运行平稳,你完全不会有被“甩.............
  • 回答
    地球究竟是不是在转动,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毕竟我们站在地面上,感受不到任何晃动或漂移。但实际上,地球的自转早已不是一个猜想,而是被无数严谨的科学实验和观测所证明的事实。它就像我们知道重力存在一样,是构建我们物理世界理解的基础。我们为何感觉不到地球在转?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
  • 回答
    看到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那种油然而生的恐惧感,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对渺小、对存在的根本性思考,并在宇宙宏大的背景下被放大。这种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反应过程。首先,是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和对比。我们习惯了在地球这个熟悉的环境中生活,那里有清晰的地平线、触手可及的山川河流.............
  • 回答
    恐龙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远超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但它们为何未能演化出类似人类的智慧,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要解答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首先,智慧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 我们习惯于将语言、工具制造、复杂社会结构、抽象思维等人类特质视为智慧的标杆。如果以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萦绕在人类心头,也激荡着无数的想象。我们确实是地球生物中独一无二的那个,拥有着难以置信的智慧,能够理解宇宙的奥秘,创造出璀璨的文明。而“我们来自外星”的猜想,更是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奇异光芒,吸引着我们去探索那未知的边际。为何我们如此特别?智慧的演化之路要理解为什么只有人类发展出如此.............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些非常核心的议题。如果用大白话来讲,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尽管对美国的行为可能有所不满,但整体上还是允许美国继续存在,并且在国际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容忍”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国际社会”本身.............
  • 回答
    我们星球自转的稳定,确实是个迷人的话题,尤其是在亿万年的尺度上来看。毕竟,万物皆有损耗,为何地球这颗庞大天体,似乎能够“抵抗”住时间无情的侵蚀,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速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一步步揭开地球自转“不衰减”的奥秘。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球的自转并非完全不变,它确实在缓慢地.............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