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流浪地球》成功后没有出现很多国产科幻片?

回答
《流浪地球》的巨大成功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证明了国产科幻电影的潜力,也激发了观众对这一类型片的期待。然而,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如预期般“涌现”出大量的同类型或同样成功的国产科幻片。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科幻电影本身的制作门槛和挑战:

技术和特效要求极高: 科幻电影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宏大的世界观、超乎想象的科技设定和视觉奇观。这需要极其高水平的特效制作、场景搭建、概念设计以及后期合成。即使是《流浪地球》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其特效团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引进了许多国际顶尖的特效公司进行协作。这部分的投入是巨大的,且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人才。
剧本的复杂性和原创性: 科幻不仅仅是特效,更在于其思想深度、科学逻辑和人文关怀。一个好的科幻故事需要严谨的科学设定(即使是虚构的,也要有内部自洽的逻辑),能够引发观众对未来、科技、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原创性是科幻的生命线,但要构思出既有创意又逻辑自洽、引人入胜的科幻剧本,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前期开发周期长且风险高: 科幻电影的开发往往比其他类型片周期更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剧本打磨、概念设计、技术预研等。在项目启动之初,很难准确预估最终的票房和市场反响,这使得投资方对这类项目会更加谨慎。

二、 《流浪地球》的独特性和偶然性:

郭帆导演的执着与积累: 郭帆导演在执导《流浪地球》之前,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电影制作经验,并且对科幻题材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坚持。他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筹备和探索。
刘慈欣的IP影响力: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而刘慈欣本身就是世界级的科幻作家,其作品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极高的声誉。强大的IP基础为电影提供了天然的关注度和观众基础。
中国科幻IP的稀缺性: 相对于好莱坞成熟的科幻体系和大量的IP储备,中国科幻IP相对来说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能够达到《流浪地球》这样规模和影响力的IP并不多见。

三、 市场和投资环境的制约:

投资风险和回报不确定性: 虽然《流浪地球》成功了,但它也并没有完全改变科幻电影投资风险高的本质。大部分投资方依然对未知领域的项目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投资相对成熟、有市场基础的类型片。
缺乏成熟的科幻产业链: 科幻电影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一部电影,还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支持,包括专业的科幻编剧团队、特效制作公司、概念设计工作室、科学顾问团队等。这些环节在中国电影产业中仍需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观众观影习惯和口味的培养: 尽管《流浪地球》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中国观众对科幻电影的接受度和欣赏能力还在不断培养和提升中。一些过于前沿或晦涩的科幻概念,可能需要更多时间让观众去理解和接受。

四、 创作者内部的挑战:

“学步”心态和模式化风险: 在《流浪地球》成功后,一些创作者可能会抱着“模仿”或“复制”的心态去尝试科幻片,但这很容易陷入模式化,缺乏原创性和深度,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反而影响了观众对国产科幻片的整体信心。
剧本创作能力的瓶颈: 好的科幻剧本是稀缺资源。很多导演和编剧可能在技术层面有尝试的意愿,但在构思原创、严谨的科幻故事方面仍存在挑战。
人才短缺: 能够驾驭科幻题材的导演、编剧、美术、特效等专业人才依然相对短缺,尤其是在需要跨学科知识融合的科幻创作领域。

五、 审查和内容限制的考量(相对较少,但可能存在):

虽然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在不断调整,但对于一些涉及敏感议题、可能引发社会讨论的科幻设定,创作者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幻题材的自由发挥空间。不过,这通常不是科幻片数量少的主要原因。

展望与积极因素:

尽管如此,《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激发了更多人的兴趣: 更多有才华的年轻导演、编剧、技术人员开始关注并投身科幻电影的创作。
投资机会的增加: 《流浪地球》的成功为科幻电影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潜在投资。
经验的积累: 参与制作《流浪地球》的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人才。
产业链的逐步完善: 随着对科幻电影需求的增加,相关的特效公司、编剧工作室等也在逐步发展壮大。

总结:

在《流浪地球》成功后,国产科幻片没有“井喷式”地出现,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科幻电影本身的高制作门槛、技术与人才的积累需求、原创IP的稀缺、投资风险的考量,以及市场和观众习惯的培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尽管如此,《流浪地球》的成功已经点燃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之火,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创作者的不断努力,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国产科幻片涌现出来。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积累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流浪地球》是2019年初上映的。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从剧本立项到形成正式可以拍摄的剧本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想要拍摄一部与《流浪地球》水准相当的作品,从准备到完工最少需要一年时间。科幻电影的特效一直都是重头戏,这个至少也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最后,跟院线敲定一个合适的档期。一般来说,这类电影只可能在暑期档或者春节档播放。也就是说,万一这电影3月份制作完成,还要等到七八月才能上线。

综合一下,就算有人看着《流浪地球》眼红,想拍一部同类型的作品,至少也需要花半年+一年+半年+五个月,差不多要两年半左右的时间。

到2021年暑期档,能看到一部像样的科幻片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因为电影投资人,从来不看票房,只看投资回报比。

说些大家都知道,但没细想的,流浪地球成本5亿,票房46亿,投资回报率9.2倍;

被称为星爷败笔的新喜剧之王成本7千万,票房6亿,投资回报率8.6倍。

看上去还是流浪地球更胜一筹,但流浪地球拍了4年,新喜剧之王只花了1个多月。

回本周期和风险程度,决定了电影市场盛产什么。


流浪地球本身,其实和战狼2一样,是一次豪赌,没人知道最后到底能不能赢。

但是小成本制作的,符合大众口味的喜剧、青春剧、爱情剧,只要上映就稳赚不赔。

再举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例子,往前5年电影投资圈最火的是鬼片。

就是那些你打开视频网站,看到的光看名字就倒胃口的国产鬼片,里面充满了整容脸、非科班大学生水准的一惊一乍和最后一定是人为因素搞鬼的结局。

2013年,一共19部国产恐怖片上映。

2014年,有23部。

到了2016年,一下子变成了46部。

《福布斯》杂志曾对美国电影市场做过总结,史上回报率最高的前10部电影中,有5部是恐怖片,排名第一的《鬼影实录》投资回报率甚至接近18000倍。

看来追求以小博大,放之四海而皆准。


大部分国产恐怖片的投资只要几万,十几万,只要能上院线,再卖给各大视频网站,中国人口这么多,哪怕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人愿意看,他们就是躺着赚。

就算上不了院线,这么点投资也不至于让人血本无归。

但科幻片就不一样了,他必须要有优秀的剧本、实力派演员和牛逼的特效,任何一个瑕疵都会票房崩塌。一方面是因为科幻片受众更加高知,另一方面科技本身就是追求精度和强大逻辑的,不满足科技怎么叫科幻?(打着科幻幌子的国产喜剧除外)

user avatar

提问真的是想当然耳。

《流浪地球》出品的当年,也就是2019年,国产科幻影片多达96部之多。

这样子算少吗?当然不少。

只是很多影片并不出名,也没有公映的机会。

所谓硬核科幻电影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美国要多一些,其他国家的水平差距不大。

事实上有电影工业的国家都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只能看外国电影。

这种有话说不出来的感觉,是相当无力的。

当我们在提问为什么没有很多的国产科幻电影的时候,一些国家却连主旋律电影都拿不出来。

这是这个世界的常态,类型片本身就是一个很靠后的问题,甚至于一点也不重要。

电影工业所涵盖的范畴太宽广了。

科幻类型的电影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整体电影工业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很难有所突破,即便是拍出来,也就是垃圾电影。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90多部国产科幻电影,这里面有多少属于真正的科幻电影?

不过是一堆披着科幻电影画皮的言情电影、动作电影,有些电影里面连基础的科学知识都是错的。

说句实话,中国每两年可以搞出来一部就算不错了。

就是这样的成绩也可以领先99%的对手。

有些事情急是急不来,真有心,先多写一些科幻类的小说吧,毕竟剧本也要万里挑一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