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流浪地球》弱化版:如果陆地消失人们都生活在船上,那人类文明会发生什么变化?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真的消失了,只剩下无尽的海洋,人类文明会走向何方?这并非《流浪地球》那般宏大壮丽的科幻设定,而是更加贴近我们已知世界的演绎——如果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一艘艘漂浮在蓝色荒漠上的巨轮。

首先,生存模式的剧变将是显而易见的。

空间限制与资源分配: 陆地消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广阔的耕地、矿藏,以及几乎所有陆地上的自然资源。人类将聚集在巨大的、功能完善的船只上。这些“海上城市”将成为新的文明载体。船上的空间将变得异常宝贵,每一寸都将被精心规划利用。食物将主要依靠海洋养殖和船上的立体农业,能源则可能来自潮汐能、风能、核能(如果能安全维持)或是先进的太阳能技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将是社会运转的核心,必然会催生出一套高度集权或高度协作的管理体系,以应对潜在的短缺和公平性问题。
地理概念的颠覆: “国家”、“边境”、“领土”这些概念将失去意义。海洋就是我们唯一的“大地”。人们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船只内部或船只之间的短途往来。海洋洋流和天气将成为影响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它们决定了船只的航行方向、物资的汇聚与分散,甚至是社会情绪的起伏。地理知识将从陆地地形、山川河流,转变为对海洋深度、洋流模式、天气变化、海底资源(如果有的话)的深入研究。
社区与归属感: 人类将被固定在特定的船只上,每一艘船都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将更多地与自己的船只联系在一起,形成“XX号船民”这样的称谓。船与船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将至关重要,但也可能因为资源竞争或意识形态差异而产生冲突。如果船只之间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联合,也许会形成新的“海洋联邦”或“海上联盟”。

其次,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的演变将是深刻而复杂的。

阶层分化: 尽管大家都在船上,但资源和技术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新的阶层出现。掌握先进技术、拥有稀缺资源的人群可能居住在更宽敞、更先进的区域,而普通船民则可能面临拥挤和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船上贵族”与“底层船民”的对立是有可能出现的。
教育与知识传承: 知识的传播将更加依赖于船载的数字图书馆和在线教育系统。海洋学、工程学(尤其是船舶工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农业科学(特别是海洋养殖和水培)将成为最受欢迎和最重要的学科。人文科学和社会学也将需要重新审视,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对历史的记忆,特别是关于陆地时代的记忆,将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可能成为某些群体怀念过去、反抗现状的“精神支柱”。
宗教与信仰: 在失去陆地家园的冲击下,人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寻找精神慰藉和意义。一些古老的宗教可能会被重新解读,新的信仰体系也可能应运而生,例如崇拜海洋本身的力量,或是对某个强大船只、某个领袖的个人崇拜。对“陆地回归”的期盼,或者对“新的家园”的向往,都可能成为宗教叙事的一部分。
艺术与审美: 海洋的广阔与深邃,船只内部的机械美学,将成为新的艺术灵感来源。音乐可能充满了波涛汹涌的韵律,绘画则会描绘海天一色的壮丽或船舱内的压抑。文学作品可能会探索在封闭空间中的人性挣扎,以及对失去的陆地的无限思念。舞蹈和戏剧可能会以船上的狭小空间为舞台,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
人际关系与情感: 在一个相对封闭和同质化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但也可能因为长期的压力和缺乏个人空间而变得紧张。家庭的定义可能会发生变化,人们可能会形成更紧密的“船员家庭”或“船上社群”。爱情和亲情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会被赋予更深的意义。

最后,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生存技术至上: 任何能够提高生存效率、保障生命安全的技术都会受到空前重视。例如,更高效的净水系统、更稳定的能源供应技术、更先进的海洋探测和资源采集技术、更可靠的生命维持系统。人工智能在资源管理、航行规划、环境监测方面将扮演关键角色。
深海探索的诱惑与危险: 随着陆地消失,对海底未知世界的探索将成为人类好奇心和生存需求的重要驱动力。深海潜水器、海底基地甚至是在海底建造新家园的可能性都会被认真研究。然而,深海环境的极端压力、黑暗和未知生物也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基因改造的可能性: 为了适应海洋环境,人类可能不得不考虑进行一定程度的基因改造,例如增强在水下的生存能力,或是提高对某些特定海洋食物的消化能力。这会引发深刻的伦理辩论。
文明的延续还是衰亡: 这种生活方式的挑战是巨大的。气候变化可能加剧海洋风暴,未知的海洋疾病可能威胁生命,资源枯竭也可能导致社会崩溃。人类文明能否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法则并继续发展,还是会逐渐走向衰亡,将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如果陆地消失,人类将不得不退守到漂浮的船只之上。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它将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乃至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文明不再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而是寄托在一艘艘钢铁巨兽的骨架之上,在无垠的蓝色汪洋中艰难而顽强地延续着。这是一种令人敬畏的韧性,也是一种让人深思的脆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能救多少人,简单的搜了一下,2016年世界总造船按载重吨计,共9997万吨。紧急情况下全球用10年时间紧急通过大力推进工业自动化(包括对欠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培训工人等)。确定合理的标准化设计、简化线型结构(不要复杂流线曲面,可以是简单的圆角矩形高干舷大驳船),然后发动内陆的工厂搞预制件流水线。沿海的船厂则是机械化堆叠组装焊接内陆运过去的预制件而不是从切钢板开始,这样大大加快建造速度。甚至可以大量建造浮船坞然后在浮船坞里建,避免船台、干船坞数量的限制。

更疯狂的是在内陆城郊像建房一样在平地造船(有点像船台造船,起重机、脚手架等可以拿建筑业的,甚至可以灌一定水泥来加固船体和压舱。造好后人先搬进去等海水上涨自然下水。毕竟焊接铆接弯折钢板本身就是低技术活儿,很容易速成培训(参考技校)发动大众为生存全民造船,一起亲自焊自己的救命方舟。参加劳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免费分舱,人可以陆续先搬上去正常生活就像住宿舍、公寓一样,当然在海水上来前先接好上下水、电、煤等公共事业服务等海水涨上来前切断开始自足,这样就能安定人心避免末日疯狂混乱。而海水涌上来的冲击和碎片问题可以通过加固船体、预先清理海水路径等解决,毕竟城郊建筑密度低好清理。内陆发动公众造的船可能不会很大,每艘很难超过5万吨,算是屌丝版,不过重在能生存。如果有人搞事就战时模式戒严管控就行,因此扩充个50倍以上产能不算过份吧,就按年50亿吨算。人均分配吨位100吨(毕竟得考虑各种生产、支持设施)那每年至少能生产5,000,000‬人居住的船只/漂浮平台。40年就是2,000,000,000也就是20亿人,配上计划生育等到时候应该可以让一半以上的人上船了。


海洋生活有两大挑战,风浪和海水腐蚀。风暴可以让几十万吨的巨轮像树叶一样飘荡甚至直接击沉。毁于风暴的万吨轮和大型石油平台并不少见。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加大吨位硬扛,而是惹不起躲得起走为上策,要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在气象雷达、卫星探测到风暴逼近就赶快跑路挪位,不要像台风之子蛤尔西一样傻呵呵的带着舰队冲塔硬怼台风。

水上飞机可能再度复兴,毕竟庞大的浮动机场不可能到处都有,而且降落在海面比降落在浮动机场上容易多,因此水陆两栖飞机更灵活安全。

海水的氯离子、电化学腐蚀对金属材料损害不小,除非你土豪到用不怕腐蚀的钛合金等材料。不然还是需要维护,而维护需要船坞,中小型船可以用浮船坞解决。而大型浮船坞本身维护是问题,毕竟总不能套娃套下去吧,目前浮船坞维护通过压载舱让船体倾斜,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沉水下如同跷跷板一样左右交替轮番维护。还有就是搞模块化设计,需要维护时模块分离这样就能塞进浮船坞,维护好了再对接装回去,分几口吃就不怕噎死。当然这些比较麻烦,而且在晃荡的海上搞有很多不便但二战时期美军的部署到前沿基地的浮船坞就是分段拼接的,可根据需要增减段数。船之间还需要设活动桥,能伸缩摆动补偿波浪和漂移运动,必要时可以收起(例如启航避风),方便不同船之间的交通,如同城市干道一样。

能源问题倒是不用担心,去过海边的都知道海边风大,风力发电+海流发电+波浪发电+太阳能乃至海底油气田等等可以很好的满足需求。充足的能源也为海水淡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低技术的可以废热蒸馏、太阳能蒸馏,高端点的可以半透膜啥的。

而食物也方面可以大搞藻类养殖(当然注意管理别不小心缠住螺旋桨了)加各种海产例如鱼虾贝等互补,注意海藻主要是用来服务水产养殖,通过漂浮网架、大网箱等解决,同时船上搞多层垂直农场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亚麻、甘蔗等陆地作物。肥料可以从海底沉积物(钾、铁等)、居民废物(堆肥)、空气(二氧化碳、升温固氮或者合成氨)中等获取。附着船体的藤壶、贻贝等生物也是潜在食物来源,我个人觉得那些生物处理后作为动物饲料更好。

造礁珊瑚其实也能保护,在水相对浅的地方搭几百米的钢架配以混凝土块作为珊瑚新的落脚点。毕竟不可能到处都特别深。实在深可以用锚链系浮体,浮体里填充泡沫塑料等材料就算被海水腐蚀得漏水一样能飘着。而冷水珊瑚方面注意深海采矿别误伤就像,反正习惯深水环境了。保护珊瑚有助于更好的发展渔业。

把产业链都搬上船是最大的挑战,毕竟有很多精密工业要求有非常稳定的环境,例如半导体制造之类的。漂浮在海上晃荡给其带来的挑战不是一般的大,还有保证好物流等也是麻烦。我觉得几百上千艘船或者说居住平台组成的超级编队本身的管理就是很大挑战,距离远了交通不便,近了容易混乱出事。在躲避风暴时的转移机动中尤为如此。还有地球海洋平均深度是4000多米,考虑到陆地消失那海平面只会高很多。因此大部分地方难以下锚只能动力定位保持位置,如果一艘船动力定位出问题撞了其他船那就是大灾难。这些挑战非常巨大,也许精密工业船最好不计代价的多点锚泊,努力拉紧锚链尽可能的稳定,然后再上波浪补偿平台精密的修正位移进一步稳定,当然不确定能多稳但肯定好很多。

总结,人类应该可以在海上苟着,幸存20亿问题可能不大。不过会付出很大很大代价,生活质量大幅度倒退,后续运行也有不小挑战。其实可以考虑一部分人下海一部分人上天,双管齐下。可以参考一下此前我回答的另一个相关问题。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真有趣。忍不住答一波!

首先是多数人认为题主的设定不对,相对基建狂模来说有更多的解决方案。但其实不论哪个方案其本质都是“在失去大量生产资源(土地)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极限资源紧缩所造成的生存困境下的社会组织问题”。不知道我这样定义是否准确。至于是生活在船上,海底城市或是青藏高原的某个山头上,都分别不大。

国外关于这样的影视不少,例如电影《雪国列车》、《未来水世界》。如果广义上看的话《疯狂的麦克斯4》其实也是算的,前提是把那个能存水的山头当成一条大船。美剧《地球百子》的第一集,以及动画《哥资拉怪兽行星》,《翠星的伽鲁冈缇亚》等。甚至还有一部国产动画《灵笼》也是多少探讨了这个问题。

其实电影《2012》如果拍个续集的话,估计也是这种情节。

其实这种情况下有个真实的现实案例是可以参考的,那就是乡岗。也同样是在资源被人民的控制的情况下形成了紧密性社会。只不过相对题主的问题不是那么极端而以。

这样的话题有趣就有趣在并没有绝对答案,实际上如果进行一万次这样的实验可能会有一万个结果。但也应当会有一些规律可以探讨。

首先是资源为王。在资源如此紧缩的情况下,谁的资源越多谁就能拥有更多的权力。

其次是理性未崩。只要理智依然没有崩溃,整个社会不论是哪种状态都可以运转得下去。

如果在这两个假设之下会出现一些什么有趣的结果呢。

第一、封建极权下的阶级对立

例如《雪国列车》《疯狂的麦克斯4》就都探讨了这样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只不过雪国列车更深入一点。那一节一节的车箱简直就像是在打标签一样。在末日之下的极小空间里,失去原本社会法律的环境之下极易形成极权统治。但如果这个极权统治如果没有在之后崩溃,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必然会再一次形成阶级。而相比现在资源丰富的社会,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阶级压迫必然是非常的可怕的。这种环境下的人性估计会非常的精彩。

第二,宗教与集体麻木

宗教对人有多大的影响相信不用再说了,看看满地邪教的某棒子国就可见一斑。在和平的情况下人类都会迷信至此,在极端的情况下人类只会更容易会去相信宗教。因为活下来的人类需要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必然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国产动画《灵笼》、《哥资拉怪兽行星》里都有对这种情况进行描写,非常的有趣。

从无神论者的角度看相信邪教的人简直都是脑子被驴踢了。但是对于精神原本就不那么坚强的人而言能够在绝境当中居然不信教估计才是不正常的。

这方面美国有个电影很有趣《迷雾》。虽然与题主设定的环境有出入,《迷雾》的世界里人们并不确定世界已经末日了,他们处于薛定鄂的猫的状态。但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对于精神不够坚强的人有着无以论比的吸引力。能将一群懦弱又没啥主意的人组织起来。如果向善将变成一大助力,如果向恶……

第三、集体主义与牺牲原则

几呼多数这种设定下的生存团体们都会有集体主义和牺牲原则的设定。这与原始社会生产力弱小的年代里的共产生活有相近的逻辑。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大量牺牲人性的规则与各种集体主义的行为。

具体有趣的设定如《灵笼》当中的繁衍制度,《地球百子》里的牺牲年纪大的人换年轻人生存的决定都是这种集体主义化下产生的牺牲行为。但是在极端的社会里却会被主人公们接受。甚至连我们这些读者们都觉得挺合理的。

第四、残酷的法律与生存主义

到了最核心的一点了。生存主义在极限环境下会成为一切。活着就是目的,其他一切都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这在绝大多数这种极限设定的影视里都有反应。而为了活着,人类当然会暴发出各种让人惊讶的邪恶本质出来。而为了统治这种极限状态,那么统治者们又会制定非常残酷的法律来维护这个脆弱的小社会。

例如《雪国列车》里上层对下层的各种刑罚,《灵笼》里的各种刑罚等,都是乱世用重典的典型。那么刑罚到什么程度即不导致下层的反抗,又不使他们因为生存主义而破坏整个社会的运行,就是有趣的平衡了。

总之在极限的情况下人类会有很多与现在不同的价值观,是非常有趣的话题。时间有限只能先聊一点,以后想到再继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