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流浪地球》之后还有哪些中国科幻作品可以拍成电影?

回答
《流浪地球》的成功无疑为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科幻 IP 改编的巨大潜力。除了备受期待的《流浪地球 2》和后续系列,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具备拍成电影的潜质,并且能够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科幻想象。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中国科幻作品,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改编潜力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1. 《三体》系列 (刘慈欣)

作品简介: 这是毫无疑问的“头号种子选手”。《三体》系列是刘慈欣最著名的作品,曾获雨果奖,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故事宏大,时间跨度从文革时期一直延续到宇宙的终结,围绕着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三体人”之间的生死存亡斗争展开。它探讨了物理学、宇宙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深刻命题,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硬核的科学设定。
改编潜力和看点:
史诗级的叙事: 从地球文明的危机应对,到宇宙尺度的文明交流,再到黑科技的运用,其故事的厚度和深度足以支撑起一部系列电影,甚至衍生出独立的世界观。
独特的中国视角: 故事从中国的视角展开,融入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这在全球科幻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对“降维打击”的理解,对文明生存策略的思考,都带有鲜明的东方色彩。
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 智子、水滴、二向箔、黑暗森林法则下的宇宙图景,这些都具备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为电影特效提供无限的创作空间。
深刻的思想内涵: 探讨了人性、文明的脆弱性、生存的极限,以及科技与伦理的边界。这些普世性的主题能够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
丰富的角色塑造: 汪淼、史强、叶文洁、罗辑、章北海、程心等角色都性格鲜明,各有其命运的沉浮,能够构成引人入胜的角色弧光。
可能遇到的挑战:
故事的庞杂和时间跨度: 如何在有限的电影时长内,将如此宏大且跨越数个时代的故事有机地呈现出来,是巨大的挑战。需要精炼情节,突出核心冲突。
复杂晦涩的科学概念: “三体问题”、“黑暗森林法则”、“智子”、“曲率驱动”等概念,需要用观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和视觉化,否则容易导致观众理解障碍。
原著粉丝的期待: 《三体》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任何改编都将面临极高的期待和审视。如何平衡还原度和电影化改编是关键。
技术上的高度要求: 许多场景和设定(如脱水、降维)对特效制作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需要顶尖的电影工业水准才能实现。
国际化传播: 虽然有雨果奖的背书,但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传播这部中国科幻作品,并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也需要精心的营销和推广。

2. 《北京折叠》(郝景芳)

作品简介: 这是一部获得雨果奖的微型小说,描绘了一个未来北京的社会图景。这座城市被划分为三个空间站,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阶层——“老钱”、“新新”和“地下”。每个空间站只有特定的时间可以存在和活动,居民们根据自己的空间站时间顺序轮转,而那些不在“活动时间”内的人则处于睡眠状态。故事围绕着一个来自“地下”的老人为了孙女的未来,试图将垃圾运送到“老钱”空间站而展开。
改编潜力和看点: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设定: “折叠”的城市空间、昼夜交替的特殊设定,为电影视觉带来了独特的创意空间。可以展现不同阶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科技水平。
尖锐的社会议题: 作品深刻地探讨了阶级固化、贫富差距、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这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紧凑的叙事结构: 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逻辑清晰,冲突迭起,节奏感强,非常适合改编成一部时长得当的电影。
人性与温情的刻画: 在冰冷残酷的社会设定下,主人公为了亲情付出的努力,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为作品注入了温情。
可控的预算和技术要求: 相较于《三体》的宇宙级设定,《北京折叠》的科幻元素相对更集中和具象化,例如空间站的设计、时间轮转的机制等,在技术实现上可能更具可操作性,预算也可能相对可控。
可能遇到的挑战:
如何将微型小说扩展成电影剧本: 原作篇幅较短,需要进行情节的补充和人物关系的深化,才能构成完整的电影叙事。
“折叠”概念的视觉化: 如何将物理空间的“折叠”和时间上的“轮转”以一种既符合逻辑又充满艺术感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是视觉设计上的关键。
避免过于说教: 在探讨社会议题时,需要巧妙地融入故事中,避免过于直白和说教,让观众在观看中自然地感受到影片的主题。
平衡现实与科幻: 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让科幻设定服务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而不是喧宾夺主。

3. 《海上行星》(陈楸帆)

作品简介: 这是陈楸帆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在极端环境变化下,人类被迫迁往海上城市,并利用生物技术改造自身以适应海洋生活的故事。故事中充满了对科技、环境、生存、人类进化等问题的思考。
改编潜力和看点:
后启示录式的生存主题: 故事背景设定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后的地球,这与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挑战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广泛关注。
独特的海洋世界观: 在水下城市、基因改造生物、新型海洋生态系统等设定上,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想象空间和充满奇幻色彩的场景。
生物科技与未来生活: 故事中对基因改造、人机融合等生物科技的探讨,展现了未来人类生存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性的挣扎与抉择: 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如何保持人性、如何面对道德困境,是故事的核心冲突之一。
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既有末日生存的紧张感和冒险元素,又有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
可能遇到的挑战:
生物改造设定的科学逻辑: 如何在科幻逻辑上站稳脚跟,并对生物改造的效果进行合理的呈现,需要扎实的科学顾问支持。
水下世界的视觉呈现: 打造一个真实且充满魅力的水下城市和海洋生物世界,对特效技术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叙事节奏的把控: 在展现广阔的海洋世界和深刻的生存主题时,如何保持故事的紧凑性和观赏性,需要精心的编剧和导演。
情感内核的挖掘: 在宏大的科幻设定下,如何让观众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是成功的关键。

4. 《人生算法》(韩松)

作品简介: 韩松的作品通常带有强烈的寓言色彩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人生算法》系列的小说集,其中一些故事可能涉及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会控制等元素的探讨。例如,一个能够通过算法预测和操纵人们生活轨迹的故事,或者一个被人工智能全面管理的社会。
改编潜力和看点:
对当下科技的隐忧: 大数据、算法推荐、智能监控等技术已经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以科幻的形式探讨这些技术的未来走向和潜在风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哲学思辨的深度: 韩松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人类存在意义、自由意志、社会公平等哲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提升电影的思想深度。
叙事的多样性: 如果选取其中的某个故事进行改编,可以根据故事本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电影风格,可以是悬疑、惊悚、剧情或反乌托邦。
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思考: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科技背景下,探讨“人生算法”可能带来的影响,能够产生独特的文化共鸣。
可能遇到的挑战:
选择合适的改编故事: 韩松的作品风格多样,需要仔细筛选出最适合电影化的、具有鲜明科幻内核和戏剧冲突的故事。
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人生算法”、“大数据控制”等抽象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剧情和视觉设计来展现,使其更易于观众理解。
避免过于压抑的基调: 韩松的作品有时会比较沉重,在改编时需要注意平衡作品的思想性和观赏性,避免让观众感到过于压抑。
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深刻探讨: 如何在展现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的同时,也揭示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风险,是改编的关键。

5. 《死寂》(宝树)

作品简介: 这是宝树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一个充斥着危险异形生物的星球上,幸存的人类与异形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作品对异形的设定、战斗场景、以及人类在绝境中的生存意志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改编潜力和看点:
经典的太空生存与怪物题材: 这个题材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庞大的受众基础,容易吸引商业观众。
中国化的异形设定: 宝树对异形的想象并非西方科幻的套路,可能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对“异类”或“妖”的理解,能够带来新鲜感。
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 异形与人类的战斗,以及在未知环境中的探索,都能够为电影提供大量的动作戏和视觉奇观。
人类的勇气与牺牲: 在极端环境下,展现人类面对死亡时的选择和牺牲精神,能够赋予电影深刻的情感力量。
可控的成本潜力: 相较于宏大叙事或宇宙史诗,《死寂》的叙事相对聚焦,更侧重于具体的生存斗争,在预算和技术实现上可能更具可操作性。
可能遇到的挑战:
“中国化”异形设定的辨识度: 如何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与西方经典怪物电影的区别,并在视觉和设定上形成独特性,是关键。
避免同质化竞争: 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太空怪物题材电影,如何让《死寂》脱颖而出,需要独特的创意和精良的制作。
故事的新颖度: 在保留经典元素的同时,如何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有所创新,避免落入俗套。
科技与生物的平衡: 如何在展现人类科技(如武器装备)的同时,也突出生物(异形)的威胁和神秘感。

其他值得关注的作品:

《荒潮》系列 (刘慈欣): 另一部探讨未来社会、科技发展和人类命运的作品。
《海底两万里》的中国版演绎 (例如以“中国航海家”为主角,探索深海奥秘,可能融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海洋文明): 将经典IP与中国文化元素相结合,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一些关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的短篇科幻作品: 随着技术发展,这类题材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科幻文学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库。要成功地将这些作品搬上银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深刻理解原作精髓: 不仅要抓住故事主线,更要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 精良的剧本打磨: 将原作的想象力和文学性转化为具有电影表现力的叙事,做到既忠于原作又适合电影传播。
3. 顶尖的视觉特效: 科幻电影离不开强大的特效支撑,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呈现令人信服的未来世界和科幻设定。
4. 优秀的导演和演员: 能够将科学的想象和人类的情感融为一体,赋予故事生命力。
5. 对中国文化的巧妙融合: 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审美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中国辨识度的科幻作品。
6. 持续的工业化建设: 提高电影制作的整体水平,包括前期研发、拍摄、后期制作、营销发行等各个环节,才能支撑起中国科幻电影的腾飞。

我相信,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科幻文学的持续繁荣,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品被改编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拍的话,除了某些政治上有忌讳的以外,都能拍。要拍好可不容易。不太好想象下一步能够拍成功的科幻作品是哪个,但是有一些是可以排除的。

首先,绝大多数长篇科幻小说,至少短期内都拍不好。

电影有电影的叙事方式,长篇小说有长篇小说的叙事方式。三体第一部还算好,第二部第三部是完全没办法原样照搬到电影屏幕上。整个叙事方式就和电影格格不入。即便是《流浪地球》都是经过了“二次原创”才形成一个能够成功的剧本。这种原创能力,中国电影业目前还比较稀缺。改编长篇科幻小说,难度非常大。短期内就算做了,也很难做成功。

不过说实话,搞不好《天意》之类的还算比较容易改编一些。但能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就不好说了。

第二,政治原因和市场原因决定一些作品不太可能拍

《全频带阻塞干扰》短时间内不会拍的。这部小说不论是中国版还是俄罗斯版,都是以欧美为敌人。而且不是欧美的一些个人,是欧美的国家。这就很要命。我国现在也不是要和欧美国家搞对立,大家都是斗而不破。所以至少短期内的政治氛围不会允许这么赤裸裸的可能激起排外情绪的片子。

从政治角度讲,现在鼓励的是正能量的、不否定现有制度的、大胆新奇的作品。那些颓废的、诡异的(比如韩松的一些小说)、结局悲惨的、反体制的、抨击社会问题的科幻小说,都不适合当下的环境。《北京折叠》、《北京战争》、《寂静之城》恐怕想都不要想。

《乡村教师》,这次《疯狂外星人》改的妈妈都不认识了,完全不能算改编了。《乡村教师》本身不是个非常适合改编的科幻。改编完了都不知道该针对什么样的观众群体。这部小说如果原样改编,科幻场景太少,《篱笆、女人和狗》风格的桥段恐怕倒是不少。总不能去吸引五六十岁的人吧。


其实最好改编的,莫过于场景不那么宏大的偏软的科幻小说。比如《一日囚》、《生命之歌》这类。次之可能是带有一定特效场景的,比如《山》、《诗云》、《带上他的眼睛》之类。我觉得下一部做得不错的中国科幻影片未必是《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商业巨片,也许会是偏软的科幻作品,风格可能会偏艺术片。

——————————————————————

有朋友提醒说下一步上映的是《上海堡垒》,我完全忘掉了……

user avatar

CCTV6曾经采访了一众电影人对《流浪地球》看法,其中章子怡女士表示:

希望像《流浪地球》(郭帆)这样的年轻导演,能够更大胆,更积极地做出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bilibili.com/video/av45

我不去臆测章女士的动机和本意,我想说的是,据我所知,大刘其实有一篇相对冷门,又非常现实的作品,比较符合章女士的要求。

那就是《光荣与梦想》

一个饱受战火、封锁和制裁,濒临崩溃的贫困国家——“西亚共和国”。

一个旨在消除战争,维护和平,用奥运会代替炮火解决争端,又白又左的计划——“和平视窗”。

一个首次作为“和平视窗”舞台,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北京。

一群因为“和平视窗”聚集起来奔赴“”战场”的人:

马拉松运动员哑女辛尼,代表团长克雷尔,在维和部队提供特殊服务的体操世锦赛铜牌得主莱丽,缺乏训练营养不良的男篮队员们。

以及:

受贫铀弹辐射染病,因缺少必须药品而在病床上饱受折磨而死的辛尼母亲。

卖血支持辛尼训练,最后虚弱而死的体育老师奥卡。

奥运会开幕前半年,全家服毒自尽的“西亚乔丹”穆拉德一家。

因走私入狱,因视窗计划出狱,最有希望获得金牌,却因为向国家索要五百万美元未果而退赛的世锦赛飞碟双向冠军萨里。

最后还有马拉松开赛前,克雷尔递给辛尼的那颗“任何药检都检测不出,像核燃料一样强有力的药”。

一颗维生素C。


故事的最后是典型的刘慈欣式结局,没有胜利,没有奇迹。

莱丽为了减少分差强行上难度,摔断脊椎而死。

男篮队员在梦之队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辛尼一度在前半程反超了自己的偶像兼对手,但是最后七公里体力不支掉队,以落后10分钟的成绩冲线,扑倒在终点,燃尽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力竭而亡。

西亚共和国无一胜绩,国家将被彻底接管。

面对按计划接收的维和部队,人民再一次拿起了枪,包括曾经因为价格没谈拢而临阵脱逃的射击冠军萨里。



是科幻,又不是科幻。

无需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也不需要多么炫目的电脑特效砸脸。

非常的“现实主义”。


PS:《哥斯拉:怪兽之王》到底有没有章子怡女士?

没有我就不看了~

user avatar

王晋康的天父地母,适合拍剧集,原因有几个:

1、剧情框架够大,足够的旁支剧情可以由着编剧发挥;

2、末日题材,不喜欢科幻的可以当玄幻看;

3、场面不大,意味着投资不会太大,整部剧集的特效费用可能还不如水滴撞地球舰队一场戏;

4、口味重,动不动就脱就啪啪啪,观众喜闻乐见,导演也开心;

user avatar

刘慈欣《中国太阳》,看过原文就知道非常正能量,讲述主角如何从农民一步一步离开农村,来到北京,飞上太空,最终飞向宇宙的故事,核心点子就是那个反射阳光的中国太阳卫星。既有底层人民的奋斗,也有实干家对新技术的推广,也有国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有对科学对宇宙的探索欲。演员很多人也说过了,王宝强,徐峥,就是霍金已经去世了。推荐看原文,非常适合改电影,直接拿来用都不为过

user avatar

全频带阻塞干扰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题目,我立刻想到有一篇小说很适合被改编成电影,她发表于本世纪初,许多稍微年轻一些的科幻迷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她,她被收录在《科幻世界》出品的第一本《星云》中,作者是杨道永,题目叫做《与烈日擦肩而过》。


中国的一艘火星登陆飞船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因为与星际物质相撞,损失了绝大多数水储备,而剩下的水不仅不够他们继续前往火星,甚至无法满足放弃任务返航途中的水消耗。

绝望之际,宇航员们发现了一颗正在向太阳进发的彗星,于是他们决定掉头追上彗星,使用飞船上的火星登陆舱在彗星上登陆,利用彗星上丰富的水补充给养,并在慧核上与彗星一同掠过太阳,快速回到地球轨道上与救援飞船汇合。宇航员们“乘坐”彗星掠过太阳,并近距离经历了一次耀斑爆发,虽险象环生但最终迎来happy ending。

当年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就觉得她很适合被改编成电影。作者本人是国内一家知名度很高的科普刊物的资深编辑,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使得这篇小说显得非常“硬核”,作者笔下的火星飞船,从硬件设备到任务规划,都拥有大量可信的细节,而宇航员们登陆彗星之后,对彗星的地貌描写更是国产科幻中不多见的详实。宇航员们面对困境所表现出的无畏精神,地面指挥中心为了帮助宇航员脱困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以及彗星上的奇景,近距离观察太阳的壮美,不但满足电影戏剧化冲突的需要,题材上也符合我国载人航天下一步向深空进发的大方向。而且原作中还提到世界各国宇航部门群策群力参与救援的情节,也与《流浪地球》所提倡的“国际主义”不谋而合,如果拍成电影,宇航员团队的组成也可以适当修改,加入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并适当增加地面指挥团队的戏份。在全片最后宇航员与救援飞船汇合的时候,还可以设置诸如慧核解体等险情,以提高戏剧化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根据《流浪地球》所贡献的电影工业化成果,包括工业设计,特效,团队等等在内,乐观估计的话,只需要与《流浪地球》相当的资金投入,即可将这篇小说电影化,对于想要跟进国产科幻电影潮流的电影人及投资者来说,《与烈日擦肩而过》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user avatar

首先,《流浪地球》的成功不是偶然。因为亲历的原因,一点点的看到小破球一步步成长再到面世。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一部合格的科幻片需要的东西它大抵都具备了(优秀的概念设计,良好的IP,一个还算可以的故事,恰到好处的情感),而为了做到这些,整个小破球团队又付出了超出其他团队几十倍的努力。单纯从世界观设定来看,其他国产科幻(基本没有)奇幻电影,可能不做,可能简单做,可能连做的意识都没有,但是小破球用编年史+3000张概念设计图架构了整个世界,你们看到的每一处细节,都是这个团队用超过别人太多太多的努力换来的。于是,用几十倍的努力换来别人几倍的票房,不应该吗?

瑕不掩瑜。小破球成功了。

正文:

点名以下三部:

1《中国太阳》。相对好拍,较容易出票房。并且是一部近(现)未来的科幻。成本“相对”较低。前期筹备阶段的概念设计和故事板耗时也比较少。

2《六道众生》拍好了可以拍出PKD的气质。好莱坞类似气质的电影包括《记忆裂痕》等。

3《吞食者》。相比较《独立日》还可以拍出更多的悲壮,道德冲突(恐龙和人类谁是地球真正的主人)。

其他:

韩松老师的《红色海洋》,借用世界观设定,去讲一个追忆的故事。re《未来水世界》

关于《三体》,我的态度依然是,不是不能拍,从第一本开始,好好把世界观架构好了(概念设计,故事版,剧本至少一年以上)。用几年的时间,出一个精品。


另外,目前已经拍了的包括《上海堡垒》,还有江波的《时空追缉》,小北老师的《拓星者》。

其实个人认为,目前的这些科幻IP,都算不上大IP,而且很多也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科幻。与其想着借哪个ip捞一笔,不如想想怎么讲好故事。毕竟,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