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现有的语言体系对于两性平等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

回答
中国的语言体系,在字词、语法、表达习惯等方面,确实与两性平等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制约。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语言的细节中去,去挖掘那些不易察觉却又切实存在的联系。

语言的“性别化”痕迹:隐形的偏见之源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汉语中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中天然存在的“性别化”倾向。

“他”作为通用代词的约定俗成: 汉语的“他”在很多情况下被约定俗成地用作泛指,涵盖了男性和女性。例如,“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她)的努力都会有回报。”这句话中的“他”在书面语中常常被理解为包含“她”的。这种用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性别区分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去性别化”的。

然而,这里面也存在一个微妙的张力。虽然“他”可以泛指,但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如果一个群体中男性居多,或者说话者潜意识里更倾向于将“人”与男性联系起来,那么“他”的使用频率就可能更高,而“她”的出现则相对稀少。久而久之,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一种“男性中心”的认知,仿佛“他”才是那个更具有代表性的、默认的个体。

“男女有别”的词汇: 汉语中存在大量直接区分性别的词汇,例如“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男”“女”“公”“母”等等。这些词汇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是社会分工和家庭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在于,当这些词汇被赋予不同的社会价值或刻板印象时,语言的“性别化”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夫”这个词,在某些语境下,会与“养家糊口”“顶梁柱”等责任捆绑,而“妻”则可能与“操持家务”“温顺贤良”等特质联系。如果这些联系固化下来,就会形成一种性别角色分工的语言暗示,限制了个人在社会中的选择和发展。

带有性别色彩的形容词和比喻: 汉语中有一些形容词或比喻,虽然本身不是粗俗的,但其使用对象或含义往往带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例如,“贤妻良母”是对女性的赞美,但如果将其视为女性的唯一价值标准,就可能对追求其他人生道路的女性形成压制。反之,“大丈夫”这样的词汇,虽然赞美的是阳刚之气,但一旦被狭隘地解读,可能会对男性不符合传统“大丈夫”形象的人造成压力。

更微妙的是,一些褒义的词汇常常被赋予男性化的特征。比如,描述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我们可能会用“有种”“爷们儿”等词,这些词汇直接指向男性特征。而形容女性,我们可能会用“温柔”“顾家”,这些词汇则指向传统的女性特质。这种语言习惯,无形中将能力和阳刚之气绑定,而将温柔和家庭责任与女性绑定,进一步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特定职业和角色的命名: 汉语中一些职业名称本身就带有性别印记,比如“女司机”“女警察”“女医生”等等。虽然加上“女”字是为了区分,但在某些场合,这种附加反而可能暗示“非典型”或“例外”,潜移默化地强化“男性才是某个职业的默认主体”的观念。同样,对于某些职位,如“董事长”“总裁”,虽然这些词本身没有性别,但如果一个女性担任了这些职位,媒体报道中可能会强调其“女性身份”,反而增加了“非主流”的感觉。

语言的“去性别化”趋势:平等的新可能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语言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出现了许多促进两性平等的积极因素。

“她”的引入和使用: 20世纪初,“她”这个字的出现,是汉语语言史上对两性平等的重要推动。此前,汉语中没有专门指代女性的代词,“他”一词兼顾了男女。引入“她”之后,使得在指代女性时有了更明确、更平等的表达方式。现代汉语中,“她”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尤其在文学、媒体和学术领域,也体现在更加注重性别差异的表达中。

“去性别化”的词汇和表达: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许多带有明显性别色彩的词汇和表达正在被重新审视和替代。例如,过去一些职业名称可能只有男性称谓,现在则出现了男女通用的,或者直接出现了女性称谓,如“工程师”(男女通用,之前可能有“女工程师”的说法)、“经理”(男女通用)、“教师”(男女通用,之前可能有“女教师”的说法)。

更重要的是,在公共话语和正式场合,大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更中性的词汇。比如,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不会再笼统地用“男人”来代表所有人,而是会用“人们”“公民”“劳动者”等词语。这种转变,是对性别偏见的语言层面的修正。

性别意识的提高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随着公众对两性平等议题的关注度提高,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也会更加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带有性别歧视的词语。例如,有些人会避免使用“小姑娘”来称呼年轻女性,而选择更中性的“年轻人”或“女士”。这种意识的觉醒,是语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综合来看: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现有的语言体系,对两性平等的影响是复杂且辩证的。

从“他”的泛指到“她”的独立, 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在适应社会发展、追求性别明确性上的进步。这种进步有助于区分和尊重个体性别。
词汇和表达中固有的“性别化”痕迹, 尤其是那些将特定社会价值与性别绑定的词语,以及习惯性地将男性特征视为普遍能力象征的表达,仍然是潜在的性别偏见来源。它们可能无形中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人选择,影响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语言的演变和人们性别意识的提升, 正在推动“去性别化”的表达方式,减少了不必要的性别区分,增加了中性词汇的使用,这无疑是朝着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前进。

总而言之,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既反映了社会的历史文化,也参与塑造着社会观念。中国的语言体系在两性平等问题上,既承载着历史遗留的性别观念,也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自我革新。理解这种双重性,并有意识地在语言使用中体现对性别的尊重和对平等的追求,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这种努力,最终会体现在语言的更新和社会的真正平等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提供一个语言学的视角,关于动词「嫁」和「娶」。

很多人认为动词「嫁」和「娶」的区别只是方向性的:也即女性做主语的时候使用「嫁」,男性做主语的时候使用「娶」,并不存在不平等现象。然而,深入的分析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差异一:趋向介词

动词「嫁」和「娶」可以接趋向介词「来」、「去」等使用:

(1)我(男方)把你进我们(男方)家
(2)我(女方)要到他们(男方)家了。
(3)*你(男方)要嫁到我(女方)家来了。 // 「*」代表不合语法,以下同
(4)我要把你娶回家。
(5)*我要嫁回家了。

句(1)中,动词「娶」有三个论元(arguments),「我」、「你」、「我们家」。论元「你」由于「把」字结构的存在,其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为受事者(patient)。另外,使用「来」、「回家」时,说话人一定为夫家一方;而使用「去」时,说话人一定为娘家一方。这证实了夫家是作为谓词「娶」和「嫁」的目的地(goal)论元出现的。

这一语法差异,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是女方转移到男方家的事件,而并非现代价值观所倡导的两个独立个体的自由结合。

差异二:施事者vs受事者?

接下来我们考察一下在「嫁」和「娶」这两个动词的主语(分别是女方和男方)是否都是动作的施事者(agent)。

(6a)汪峰娶了章子怡。
(6b)章子怡嫁了汪峰。

似乎结构非常对称。实则不然。

(7a)汪峰把章子怡娶了。
(7b)*章子怡把汪峰嫁了。
(8a)章子怡被汪峰娶了。
(8b)*汪峰被章子怡嫁了。

发现区别没有?汉语中,「把」所引导的论元一定不是施事者;而「被」后面的论元一定是施事者。

(9a)【施事者】把【受事者(patient)或主题(theme)】怎么样(谓词)
例:我把一本书送给了他。
(9b)【受事者】被【施事者】怎么样(谓词)
例:他被我打了一顿。

可见,「娶」的主语确实是施事者(见例句(6a、7a、8a)),但「嫁」的主语却不是施事者,而是受事者(见例句(6b、7b、8b))!这说明,汉语的动词「嫁」具有一定的非宾格性(unaccusativity),即它的主语并非语义的施事者。

另外举几个非宾格动词的例子:

(10a)门了。(主动构造,主语为受事者)
(10b)门被他了。(被动构造,主语为受事者)
(11a)程序不动。(主动构造,主语为受事者)
(11b)我刚去了程序。(宾语为受事者)

在(10)两句中,无论是主动(active)构造还是被动(passive)构造,「门」均不是施事者;同理,在(11)两句中,无论「程序」放在主语位置还是宾语位置,它都是受事者而非施事者。

那么我们想问:「嫁」可以语法上给一个施事者吗?

(12a)【章子怡的父亲ᴬᴳᴱᴺᵀ】把【章子怡ᵀᴴᴱᴹᴱ】嫁给了【汪峰ᴾᴬᵀᴵᴱᴺᵀ】。
(12b)*汪峰的父亲把汪峰娶给了章子怡。

(12a)这个句子合乎汉语的语法而(12b)不符合,说明汉语中动词「嫁」的真正的施事者是女方的家属!比较

(13)【我ᴬᴳᴱᴺᵀ】把【苹果ᵀᴴᴱᴹᴱ】送给了【他ᴾᴬᵀᴵᴱᴺᵀ】。

完全一致的语法结构。可见,汉语中「嫁」是一种财产转移(transfer of possession)的谓词,其意义大概是「女方亲属(通常为男性长辈)把女方送给男方」这样的一种意思。

差异三:语源
动词「娶」(上古汉语拟音(后简写 OC):*sʰloʔ)显然是「取」(OC:*sʰloʔ)的变形,代表了「取得」的意思;而「嫁」(OC:*kraːs)明显是名词「家」(OC:*kraː)的动词化「成家」变位的结果(上古汉语有普遍的 *-s 后缀变位,中古汉语该后缀变为去声;参考「王」(wáng,OC:*ɢʷaŋ),做动词「成为王」时读 wàng(OC:*ɢʷaŋs);「饮」(yǐn,OC:*qrɯmʔ),做动词「使之饮」时读 yìn,OC:*qrɯms)。这也侧面印证了前面的分析。

这样的语法差异深刻地显示出了中国传统婚姻中男性的主动和女性的被动与服从,以及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度。这种社会习俗已经刻到了汉语动词「娶」和「嫁」的语法结构里,时时体现着传统的两性的刻板角色,以致于我们平时交流时都很难觉察到这样的差异。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结婚」这个动词:

(14)汪峰和章子怡结婚了。

在(14)中,汪峰和章子怡同时作为施动者和主语,避免了「娶」和「嫁」的问题。我希望以后「结婚」这个中性且对称的动词能更多地代替「嫁」和「娶」的使用。

补充:有人提到英语的 marry 这个动词。

(15a)Alice married Bob.
(15b)Bob married Alice.

很对称。然而他们是施事者吗?

(16a)*Alice is married by Bob.
(16b)*Bob is married by Alice.

被动用法均不合语法。这说明在英语里结婚的双方都不是施事者!

(17)The priest who married us

施事者其实是神职人员(现代也可以是政府机关的证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语言体系,在字词、语法、表达习惯等方面,确实与两性平等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制约。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语言的细节中去,去挖掘那些不易察觉却又切实存在的联系。语言的“性别化”痕迹:隐形的偏见之源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汉语中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中天然存在的“性别化”倾.............
  • 回答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惊人,语言形式也日益多元。在这股浪潮中,用现代的网络语言去调侃、戏谑历史名人,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轻松的幽默,也可能引发争议和误解。一方面,调侃历史名人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首先,拉近了历史与大众的距离。我们都知道,历史人物往往被置于神圣、.............
  • 回答
    在日本语言学校读到一半就不继续读了,现在持有“特定活动”签证,想转成投资经营签证,这个想法能不能实现?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来给你详细说说。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语言学校中途退学的影响: 在日本,如果你是在留资格是留学签证,然后中途退学了,这通常会被认为“没有遵守在留资格的规定”。.............
  • 回答
    中文里,形容词修饰名词时,通常需要加上“的”,例如“红色的苹果”、“快乐的孩子”。如果形容词直接出现在名词前面,会显得很不自然,除非这个形容词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比如“大王”、“好人”。再举个例子,英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比如“a red apple”、“a happy child.............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要准确推断一个字在中古汉语中的读音,并且做到“不查资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甚至可以说是理想化的状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准确推出”的含义。 在汉语史研究中,“准确”意味着能够还原到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语音,并且能够描述其声母、韵母、声调的.............
  • 回答
    潮起潮落:普通话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渐成主流的背后脉络这是一个颇为普遍,也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不少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曾经响彻街头的粤语,正逐渐被普通话的声音所取代,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沟通中,普通话已然成为新的“通用语”。这并非一夜之间的剧变,而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下,时代洪流裹挟而来的自然演替。要理解这个.............
  • 回答
    要探讨现代和田方言以及和田地名中是否保留了阗语(东伊朗语)的痕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语言变迁以及民族迁徙的复杂交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和田(古称于阗)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绿洲王国,其语言和文化曾受到伊朗语族深刻的影响。阗语(于阗语)的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阗语”指的是什么。阗语,.............
  • 回答
    现行语文教材中纳兰容若的词作选择较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词风与主流审美取向的匹配度 婉约词风与时代变迁: 纳兰容若以其深情、细腻、婉约的词风著称。他的词多抒发个人情思,描写男女之情、身世之感,语言清丽雅致.............
  • 回答
    中国当前的文化输出,可谓是古老文明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展现出多元且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理解其成效,离不开与美国这位文化输出的先行者进行比较,并从中反思我们自身的优势与发力方向。中国现有的文化输出方式:中国在文化输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
  • 回答
    要让中国现有的病人治疗系统运行得更顺畅,更有效地服务于每一位患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改进空间。首先,要打通信息孤岛,建立一个真正互联互通的健康信息平台。目前,许多医院的系统是独立的,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用药记录等信息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想象一下,当一位慢性病患者需要跨区域就.............
  • 回答
    中美一旦爆发核战争,中国现有的核力量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时间来衡量。核战争的残酷性在于其毁灭性,一旦爆发,并非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互相摧毁和大规模杀伤。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公布的核力量概况。根据公开信息,中国拥有一个相对小型但现代化的核武库。这包括: 核弹头数量: 中国的核弹头数.............
  • 回答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得说说,其实很多东西我们觉得是“外国才有”,但仔细一查,国内可能早就有了,或者正在发展中。比如前几年大家都在说日本的“胶囊旅馆”,现在国内大城市里也随处可见。所以,咱们今天聊的,尽量挑那些在理念、规模、或者大众普及程度上,外国确实走在我们前面,并且在国内还未形成普遍现象的。一、 .............
  • 回答
    要回答“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首先需要明确“资本主义”的定义以及这里的“行不通”指的是什么。不同的定义和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如果我们从历史进程、经济发展、社会影响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互动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史实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来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明确.............
  • 回答
    中国现有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庞大,据统计已达9000万,并且每年有上百万人因抑郁症而失去生命。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体层面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并寻找有效的应对之道。为何抑郁症患者如此之多,自杀率为何居高不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抑郁症.............
  •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和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中国真正的朋友是谁?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因为“朋友”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演变,而且国家间的关系往往是利益驱动的,很少有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友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哪些国家在特定时期或特定议题上.............
  • 回答
    中国体育界,提到女排,郎平的名字如雷贯耳;说到女足,水庆霞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功勋教头。她们以卓越的执教能力,带领各自的队伍站上世界之巅,赢得了无数荣誉和赞誉。然而,放眼男子体育项目,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与她们齐名的男性教练,能够像她们那样,在团体项目中打造出具有统治力的球队,成为世界级的“狠角色”。这不.............
  • 回答
    章莹颖案如果发生在中国,在没有嫌疑人自白的情况下,能否仅凭现有证据对其进行刑事拘留,这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是一个需要仔细分析的问题。刑事拘留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其适用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绝非可以随意采取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中国法律中,“刑事拘留”的含义和前提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 回答
    中国的人口状况和未来劳动力市场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结合人口统计数据、经济结构变化、技术发展以及政策调整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以下是基于当前数据和趋势的详细解读: 一、中国当前人口状况1. 总人口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中国总人口约为 14.25亿(截至2023年).............
  • 回答
    关于中国刑罚是否太轻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很难一概而论。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刑罚的构成与理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刑罚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理念。中国刑法体系中,刑罚的种类主要包括: 主刑: 管制: 剥夺自由,但并非完全剥夺,劳动者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