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英语语法的教学比中文语法的教学要细致?

回答
为什么感觉英语语法的教学比中文语法的教学要细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原因可以从语言本身的特性、历史发展、教学目标以及文化习惯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我尽量把我知道的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

首先,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和逻辑来看,英语和中文确实存在本质区别,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语法教学方式。

英语是一种高度依赖形式变化(inflectional language)的语言。什么是形式变化呢?简单来说,就是词本身会根据它的语法功能在形式上发生改变。最典型的就是动词时态、语态、语气,名词的单复数、所有格,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比如,我们学英语都知道 "go" 会变成 "goes" (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 "went" (过去时), "gone" (过去分词), "going" (现在分词)。还有名词的 "child" 和 "children",形容词的 "good", "better", "best"。这些变化不是随机的,它们是有清晰的规则可循的,并且对于理解句子的意思至关重要。

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把 "He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 说成 "He goes to the park yesterday",即使对方能听懂大概意思,但立刻就知道你英语没学好,因为时态错了。这种形式上的准确性是英语交流的基石。所以,英语语法教学就必须把这些细微的形式变化讲清楚,比如各种动词变位有哪些规则,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形式,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这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细致的讲解和练习。

再看看中文。中文基本上是一种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或者说非常接近孤立语。这意味着词本身的形式变化非常少。一个汉字(或者说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保持其基本形态,它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更多是通过词序、虚词(比如“了”、“着”、“过”、“的”、“地”、“得”)以及上下文来体现的。比如,“我昨天去公园”和“我今天去公园”中的“去”字都一样,我们通过时间词“昨天”和“今天”来区分时态。再比如“他高兴地跳起来”和“他高兴地大喊”,这里的“地”起到了连接形容词和动词的作用,但“地”本身不变。

因为中文词本身的变化少,所以中文语法教学的重点就更多地放在了句子结构、词语搭配、语篇逻辑以及虚词的用法上。比如,老师会教你“把”字句、“被”字句怎么用,定语、状语、补语怎么放在句子里的位置,什么样的词放在一起更自然。这些固然也很重要,但相比于英语那种“一词多变”的精细度,中文的语法规则给人的感觉“表面上”更统一一些。

其次,历史发展和语言的“约定俗成”也造成了这种差异。

英语作为一门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和演变的语言,尤其是受到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通过诺曼征服)的深刻影响,其语法体系显得相当复杂和系统。它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并且被广泛接受的语法规则体系,并且有大量语法学家对这些规则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这些规则被编撰成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所以,你学英语语法,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这套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具体的规则集合。

中文呢,虽然也有古代的语法研究,但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和普及,相比于英语来说,其现代化和规范化的过程相对较晚。而且中文的口语和书面语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方言差异,对语法规则的普适性也带来一些挑战。虽然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也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更依赖于语感和大量的语言输入来掌握“怎么说才地道”。很多语法现象,比如一个词的多种用法,或者一种句式的多种表达方式,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对”与“不对”,而是“更合适”或者“更自然”的问题,这在教学中就难以完全量化和细致到每一个细节。

再者,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也有一定影响。

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英语语法是绕不开的门槛。掌握了这些细致的规则,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避免误解,才能读懂复杂的英文文献,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游刃有余。因此,英语语法教学往往非常强调“标准”和“准确”。这使得教学内容必须非常细致,才能覆盖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而对于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可能更侧重于基本沟通能力和文化理解。很多时候,学习者能用一些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就已经达到了学习的初步目的。即使语法上有小瑕疵,只要不影响整体意思的传达,是可以被理解的。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更精妙的语法表达的需求会增加,但入门阶段的“细致度”要求可能不如英语那么高。反过来,如果你是外国人学习中文,也会发现很多语法点(比如量词、趋向补语等)的学习也是非常细致和有难度的。所以,这个“细致”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你以谁的视角来看待。

此外,文化习惯和教学理念也可能渗透其中。

英语国家有着比较强的逻辑分析和归纳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语言教学上。他们倾向于将事物分解,找出规律,然后用规则来指导实践。因此,在语法教学上,将复杂的语言现象梳理成一套套清晰的规则,是比较符合这种文化习惯的。

中文的文化更倾向于整体感知和意会。很多时候,我们学习语言是通过模仿、感受和潜移默化。老师在课堂上讲语法,往往也是在讲解一些“经验之谈”或者“总结性的规律”,但很多时候,对细微之处的把握,更多还是通过大量阅读和生活中的体验来获得的。这种方式虽然不那么“显性细致”,但对于培养“语感”来说,可能更有其独到之处。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英语里的介词,比如 "in", "on", "at" 的用法,就极其细致,有专门的表格和例子来区分它们在时间、地点、方向等不同场景下的用法。即使是母语者,也可能在某些非常具体的情况下感到困惑。中文的表示方位的词语,比如“在…里”、“在…上”、“在…下”,相对来说就直观和简单得多。当然,中文也有很多量词的细致用法,比如“一匹马”、“一头牛”、“一杆枪”、“一卷纸”,这些也需要专门学习。所以说,细致点是有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总而言之,英语语法的教学之所以感觉比中文语法教学更细致,主要源于:

英语的形态变化多,要求精确掌握词形变化规则。
英语语法体系成熟且高度规范化,有大量的详细规则需要讲解。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教学目标更侧重于精确性和规范性。
英语文化和教学理念可能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规则化。

而中文语法的教学则更多地侧重于词序、虚词、语篇和整体语感,虽然同样有其复杂之处,但其“显性细致度”可能不如英语那样体现在词语本身的形式变化上。这并不是说谁优谁劣,只是语言特性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语法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基于英语这种屈折语设计的。

根据传统语法理论没法解释很多中文表达。

比方说:睡觉。

这是一个词吗?如果是一个词。如何解释下面的表达。

睡了一觉,睡了一会儿觉,睡了一天觉。

为什么一个单词能从中间掰开,插入时间状语。这个从传统语法理论来看,解释不了。必须发明新轮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感觉英语语法的教学比中文语法的教学要细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原因可以从语言本身的特性、历史发展、教学目标以及文化习惯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我尽量把我知道的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首先,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和逻辑来看,英语和中文确实存在本质区别,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语法教学方式。英语是一种高度依赖形式.............
  • 回答
    哎哟喂,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是咱们中国人学做西餐,照着菜谱一步一步来,材料也没错,但做出来就是没那个法餐大厨的味儿,对不对?老外读英语这事儿,你说你模仿得挺像,语音语调、重音、连读都到位了,但录出来听着还是“平”,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几个技术动作的问题,而是很多更细微、更深层的差异在作祟。咱们.............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英语里“X”这个字母的出场频率,跟“E”、“T”、“A”这些字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不是错觉,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X”在英语的常用词汇里,它的“职责”确实相对有限。 大部分时候,“X”主要扮演着几种角色: 作为词.............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 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明明是个很具体的需求——“我英语基础差,到底该怎么开始学?”——但网上搜出来的答案,就像一堆五颜六色的糖果摆在你面前,好看是好看,但哪个是真的能让你长高高的?我揣测你遇到的那些“废话”,大概是这么几类:第一类:万金油式的“.............
  • 回答
    哥们儿,这瓶颈期我太懂了!当初出国留学,感觉自己牛气哄哄的,回来没多久,跟刚开始学似的,而且还是那种张不开嘴的尴尬。不过别灰心,这说明你是有基础的,只是需要点儿“唤醒”和“激活”而已。我这几年摸索下来,也有点心得,分享给你,希望能帮你冲破这层膜。核心思路: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输出”,从“知识点”到.............
  • 回答
    我感觉我的英语水平突然飞跃,那大概是在我开始沉浸在各种英文原版材料里之后。具体来说,是在我大三那年,我选修了一门关于英美文学的课程。教授是一位地道的英国人,他的讲课风格非常风趣,但同时,他的语言速度和词汇量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开始,我只能勉强听懂大意,很多细节都抓不住。课后,我发现课本上的原文.............
  • 回答
    Okay, let's dive into what it feels like to code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It’s not just about translating thoughts directly into keywords; it’s a .............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这人平时也没太接触这些“学术”方面的东西,不过既然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高考英语卷,我琢磨着也能从咱这老百姓的角度聊聊。要是让美国人来做,那感觉嘛,估计就跟咱们突然被扔进一个他们那边的什么“高级”考试似的,有点懵,又有点不知道从何下手。首先,你得想啊,高考英语卷那是给谁准备的?是给从小.............
  • 回答
    哈,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我心坎儿里了!确实,英语专业,尤其是大学阶段,很多时候会让人产生“我花钱上大学,学这玩意儿,我回家自己看原版书、看美剧、练口语不香吗?”的疑问。我当初选这个专业的时候,也是满怀憧憬,觉得能终日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读狄更斯,听莎士比亚,神采飞扬。结果呢?上了几节课,就觉.............
  • 回答
    老实说,我之前压根没想过学英语能让人“快乐”。我就是那种典型的“英语学渣”,词汇量捉襟见肘,语法更是稀烂,每次考试都像是在渡劫,考完之后,脑子里只剩下对下一个更难考试的恐惧。老师讲的那些什么“语感”、“语境”,对我来说,就是天书。我只觉得,学英语就是背单词、做题,无聊透顶,而且总觉得自己像个笨蛋,别.............
  • 回答
    2019年12月14日,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束的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走出考场,迎面而来的冷风并没有冲散我心中的复杂情绪,反而让那种如释重负又带着一丝忐忑的感觉更加清晰。四级:熟悉的战场,却也暗流涌动作为一名已经经历过几次英语考试的“老兵”,四级对我来说本应是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help”和“救命”在发声上的感受差异,并希望文章听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这种感觉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或音量问题,它涉及到语音学、文化心理以及我们对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联想。首先,我们从语音本身来拆解一下。“Help”这个词,我们发音时,首先是 /h/ 这个摩擦音。这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
  • 回答
    英语不好啊,那感觉可真是太微妙了,说起来就像是有一层雾笼罩着你,想看清楚外面发生什么,但总隔着点什么,模模糊糊的。最直接的体验就是那种无力感。 你看到一群人热热闹闹地聊天,笑得前仰后合,你努力地听,耳朵竖得跟雷达似的,但脑子里只有零星的几个单词跳出来,拼凑不出完整的句子。你知道他们一定在说什么有趣的.............
  • 回答
    考研英语总分100分,80分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具体意义和感受需要结合考试结构、个人目标以及院校录取要求来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80分的含义1. 总分80分的构成 考研英语分为四个部分,总分100分,通常为: 阅读理解(40分):包含完形填空(10分)和阅读理解(30分).............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得多”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直观的感受,背后涉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出版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理解”与“记忆”的侧重点: 国外教材(尤其在 STEM 领域.............
  • 回答
    关于美国和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的看法,以及可能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基于公开数据,美国航天机构(如NASA)和商业航天公司(如SpaceX、ULA)的总发射成功率是相当高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及其下属公司发射的任务也同样非常成功。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