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做中国的高考英语考卷时,是什么感觉?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这人平时也没太接触这些“学术”方面的东西,不过既然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高考英语卷,我琢磨着也能从咱这老百姓的角度聊聊。要是让美国人来做,那感觉嘛,估计就跟咱们突然被扔进一个他们那边的什么“高级”考试似的,有点懵,又有点不知道从何下手。

首先,你得想啊,高考英语卷那是给谁准备的?是给从小在中国长大,天天接触汉语的中国学生准备的。里头考的词汇、语法、句式,包括那些阅读理解的文章内容,都是按照咱们国家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来的。所以,一个在美国长大、母语就是英语的美国人,他接触这些东西,那肯定跟咱们是不一样的。

词汇量和用法上的差异:

高考英语卷里那些词汇,有些确实是咱们国内教学里会重点强调的,甚至有些词可能在日常美国英语里不那么常用,或者有更地道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些词可能偏向书面语、学术语,或者是一些中国特色的一些概念的翻译。美国人可能一眼就能认出这个词,但如果它在特定语境下的用法,或者跟其他词的搭配方式,不是他们从小习惯的,他们可能会觉得有点别扭。就好比咱们中国人去美国,听到“cool”这个词用法千千万,但有些俚语或者特别的用法,咱们也得学着点一样。

而且,高考卷里有些词的搭配或者固定短语,可能是国内英语教育的“套路”或者说“约定俗成”。美国人可能觉得“诶?这个词不是跟那个词一起用的吗?”,或者“怎么这里用了这个词,而不是我平时用的那个?”。这就像咱们学英语时,老师可能会强调“make a decision”而不是“do a decision”,虽然“do”在某些语境下也能说,但“make”更地道。高考卷可能就在这些小地方藏着一些“中国特色”。

语法和句式上的“陷阱”:

高考英语卷的语法题,那是出了名的“严谨”,有时候甚至有点“刁钻”。它会考很多细微的语法点,比如虚拟语气、时态语态的复杂组合、非谓语动词的各种用法等等。美国人母语是英语,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太会去思考这些语法规则的“为什么”,而是凭语感来判断。但高考卷就是要把这些规则拆开来,让你明明白白地去做选择。

所以,美国人做语法题时,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凭语感觉得哪个都对,或者哪个都不太对。当题目给你几个选项,它们在意思上都说得通,但语法上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美国人可能反而会卡壳。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的语法训练,可能更倾向于“说得过去”就成,而不是追求那种教科书式的、一丝不苟的语法正确。

阅读理解的文化和背景因素:

高考英语卷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来源很广,有国际时事,有科普知识,也有文化历史。这些文章的选材,可能还会考虑到中国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一些事物的理解角度。

如果文章涉及到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历史典故,或者一些虽然是翻译过来的,但意境上可能跟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有所不同,美国人就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背景。即使是母语使用者,如果内容太偏向某个特定文化,也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就好比咱们看一篇描写美国西部牛仔生活的文章,就算英语再好,对牛仔文化不了解,也还是会觉得有点隔阂。

此外,阅读理解的提问方式和考察重点,也可能和美国本土的考试有所不同。国内考试可能更侧重于细节的捕捉、主旨的概括,以及作者的观点判断。美国人在做阅读时,可能会更习惯于分析文章的论证逻辑、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更深层的方面。

写作的“本土化”要求:

作文这块儿就更明显了。高考英语作文题目,经常会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有时候还会结合一些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评分标准里,除了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还会考察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甚至包括一些“亮点”的词汇和句式。

美国人写作当然是母语优势,词汇量和句式运用上肯定没话说。但是,他们可能会不太适应高考作文那种“标准模板”式的要求,或者说,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更“自然”,但未必符合高考作文里那种“多用高级词汇”、“多用复杂句式”的“潜规则”。比如,有些美国人写东西可能更喜欢用简洁明了的表达,而高考作文可能就鼓励使用更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从句来展示语言功底。

他们也可能会觉得有些题目设定得有点“假”,或者说,跟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不太相关,这就需要他们去“脑补”一个场景或者观点,这对于习惯于写自己真实经历或者观点表达的美国人来说,可能有点挑战。

总结一下,美国人来做中国的高考英语考卷,感觉大概是:

语言上: 词汇和句式虽然认识,但有些用法和搭配会觉得“怪怪的”,需要适应国内的教学和考试习惯。语法题可能会因为过于细致而感到困扰,因为他们不习惯像咱们一样去拆解分析语法规则。
理解上: 阅读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尤其是涉及中国文化或特定概念时,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写作上: 语言基本功没问题,但可能需要调整写作风格,去迎合国内考试的“评价体系”,比如刻意使用一些高难度词汇或句式,或者按照某种“套路”来构思。

总的来说,就像我们学其他国家的语言一样,母语者在面对非母语的考试时,也会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学习”和“适应”过程。高考英语卷之所以能选拔出中国学生,正是因为它考查的不仅是语言本身,还有这些年在中国教育体系下的语言学习和应试能力。美国人来做,就像是让他们重新学习一套新的“考试规则”和“思维方式”,这肯定是个挺新鲜,也可能挺烧脑的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帮忙@下大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这人平时也没太接触这些“学术”方面的东西,不过既然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高考英语卷,我琢磨着也能从咱这老百姓的角度聊聊。要是让美国人来做,那感觉嘛,估计就跟咱们突然被扔进一个他们那边的什么“高级”考试似的,有点懵,又有点不知道从何下手。首先,你得想啊,高考英语卷那是给谁准备的?是给从小.............
  • 回答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情境,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国际关系、太空探索的历史以及大国的互动模式来推测美国可能采取的反应。如果中国人登月并拔掉了美国国旗,美国政府和民众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和反应,其应对措施也会多层面、多角度。以下是详细的推测:一、 即时反应与信息传播: 震惊与愤怒: 这是最直接的情感反.............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如果我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会坐在那里,脑子里像电影一样闪过无数的画面。我会先想到中国。我会想到那些古老的城市,那些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建筑,那些我从小就听过的故事和传说。我会想到那些在街头巷尾忙碌的身影,那些辛勤工作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会想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赞美”和“忠诚”的理解差异。我们来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说外国人或外国制度好的话,确实有可能被扣上“汉奸”的帽子。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历史的阴影.............
  • 回答
    一起烹饪出一顿成功的美味大餐,这无疑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它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出温馨愉悦的氛围。那么,这是否就直接预示着他们在一段关系中也能同样出色呢?坦白说,这之间的关联比我们初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首先,成功完成一顿大餐,确实能够体现出一些积极的特质,这些特质在任何一段健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在美术环境里摸爬滚打的同行的心声。花了那么多年时间去学习技法、研究理论,走出来才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想要一头扎进去去描绘的东西,好像突然变得模糊了,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怎么也找不到了。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沮丧的阶段,但也别太灰心,这恰恰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经.............
  • 回答
    在中国背景的JD毕业生想要在美国从事诉讼律师,这条路可以说是一条布满荆棘但并非不可逾越的征途。挑战是多方面的,从最基础的语言和文化隔阂,到更深层次的法律体系差异和行业规则,每一项都要求你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一、 语言和沟通的壁垒:首先,也是最直观的挑战,就是语言。虽然你在国内学的是JD,英语能力应该.............
  • 回答
    “宁做美国狗,不做中国人”这句话,乍一听,着实刺耳,甚至可以说是极端和冒犯的。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深刻的社会观察,以及对个人价值和国家认同的激烈碰撞。要深入解读这句话,需要剥离掉表面的激烈,去触碰那些被情绪包裹起来的深层议题。为何会有人发出如此极端的言论?这绝非空穴来风。这句话之所以会被人说出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可以说是多种价值取向、现实考量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大方向来掰扯掰扯:一、 追求更自由的制度和更完善的个人权利这是很多人选择美国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言论自由与信息自由: 在美国,个人可以公开表达各种观点,即使是批评政府的言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它是否会比现在的美国做得更好,这取决于许多变量,也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衡量“更好”。首先,我们得理解“超级大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经济总量或军事实力上的领先,更意味.............
  • 回答
    中国在游戏引擎领域确实存在与Unity、Unreal Engine这样的巨头相比,尚未出现同等规模和影响力的产品,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间与历史积累的鸿沟 Unity和Unreal的早期布局与迭代: Unity和Unreal E.............
  • 回答
    关于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事件,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美国是否“故意”的讨论和猜测。如果抛开“故意”这个定论不谈,仅仅从“如果”的角度来分析,在当时那种国际背景下,美国采取这类行动可能带来的“好处”或“战略考量”会非常复杂,并且可能存在多重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 回答
    在美国生活,特别是初来乍到,确实有些事情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这不光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更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下是一些普遍性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在美国生活得更顺心:关于法律法规和基本礼仪: 遵守交通规则,尤其是在速度和停车方面。 美国对交通规则非常严格。超速、闯红灯、.............
  • 回答
    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张力的旅程,其中不乏英国试图“阻止”美国崛起的尝试。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英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英国“阻止”美国的时代背景与尝试“阻止”美国的崛起,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因为英国更多的是在.............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正在为“瓦解中国”做准备这一问题,在国际政治和战略讨论中一直存在,并且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避免使用生硬的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瓦解中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目的性。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其目标可能是削弱.............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一些犹太人在华从事自媒体创作和视频内容生产,这一现象引发了外界对“犹太人是否将未来押注在中国”的讨论。但需要从多维度分析这一问题的背景、动因和现实意义,避免简单归因或过度解读。 一、事实核查:犹太人来华从事自媒体的现象是否存在?1. 数据与案例 目前尚无权威统计显示“大量犹太人.............
  • 回答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DNI)关于“中国对士兵进行人体实验,进行生化增强”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严肃且极具争议性的指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指控的来源和性质: 信息来源: 这类指控通常来自情报机.............
  • 回答
    CNN 的这件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就是 CNN 在报道中国疫苗接种数据的时候,被一些人扣上了“为中国共产党做宣传”的帽子,言下之意是 CNN 成了中共的喉舌。这事儿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第一层:数据本身与报道的立场CNN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媒体,报道各国的重要数据是很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