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99年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是美国故意做的,那对美国有什么好处?

回答
关于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事件,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美国是否“故意”的讨论和猜测。如果抛开“故意”这个定论不谈,仅仅从“如果”的角度来分析,在当时那种国际背景下,美国采取这类行动可能带来的“好处”或“战略考量”会非常复杂,并且可能存在多重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科索沃战争的白热化: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以塞尔维亚和黑山为主体)进行大规模空袭,以迫使南斯拉夫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停止对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居民的镇压。这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欧洲地区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中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 中国坚决反对北约的军事干预,认为这是对主权国家内政的粗暴干涉,损害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行使否决权,试图阻止北约的行动。中国与南斯拉夫在政治上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伙伴。
国际媒体的关注焦点: 当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集中在科索沃战争和北约的空袭行动上。

那么,如果(请注意是假设)美国当时出于某种“故意”的目的选择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这其中可能涉及哪些复杂的战略考量呢?

1. 敲山震虎,威慑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
削弱中国的反对声音: 当时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安理会公开、强硬反对北约军事行动的主要大国。美国可能认为,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惩罚”或“警告”中国,迫使其在科索沃问题上保持沉默,或者至少降低其反对的烈度,对北约的行动将极为有利。
展示实力和决心: 在美国看来,科索沃行动是其单边主义领导地位和军事干预能力的体现。如果能在此过程中对一个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施加直接压力,无疑会向全世界展示其“说一不二”的实力和不惧怕任何反对的决心。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实力展示,目的是让其他国家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不敢轻易挑战美国的权威。
警示中国不要在地区事务中过多介入: 欧洲的安全格局是当时美国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如果中国在巴尔干地区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甚至与欧洲国家形成某种制衡力量,这可能不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通过轰炸使馆,美国可以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在欧洲事务上过度插手,可能会付出代价。

2. 制造混乱和转移视线:
将国际关注点从北约的军事行动转移: 当时的北约空袭行动并非没有争议,也有不少国家对其合法性和道义性提出质疑。如果轰炸中国使馆这一重大事件发生,毫无疑问会将全球媒体的焦点从科索沃的战况和北约的行动本身,转移到中美关系以及这次突发的外交危机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减轻北约行动面临的外部压力。
制造代理人冲突的升级假象: 在冷战思维仍然存在的背景下,美国可能试图将中国在南斯拉夫的问题上的支持解读为一种“代理人”式的介入。通过轰炸中国使馆,可以制造一种双方冲突升级的紧张气氛,但这种升级的根源可能被巧妙地掩盖在“意外”之下。

3. 战略地理和军事打击考量(虽然概率不高,但作为可能性分析):
南斯拉夫的战略地位: 当时南斯拉夫位于欧洲南部,是巴尔干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如果中国在该地区有某种秘密的情报收集站或军事支持网络,直接打击中国在该区域的机构,可能会对中国在该区域的活动造成干扰。但这需要更具体的证据支持,并且在当时中国在此地并没有大规模军事存在。
对中国信息战能力的压制: 如果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在收集北约军事行动的情报,或者参与了某种信息对抗,那么打击使馆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压制中国情报和信息战能力的手段。

4. 内部政治动机(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国内政治的需要: 在某些极端的政治环境下,政府有时会通过对外制造危机来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问题、社会矛盾或其他国内政治焦点的注意力。但对于轰炸一个主权国家大使馆这种极其敏感且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行为,这种动机的可能性非常低,除非是出于极度短视和冒险的政治考量。

美国官方的解释是“误炸”: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政府事后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误炸”,声称是由于使用了过时的地图和情报错误,导致轰炸目标被错误识别。美国政府为此也向中国进行了道歉和赔偿。尽管如此,关于“故意”的猜测从未停止过,并且在中国国内形成了深刻的民族记忆和历史伤痛。

总结来说,如果99年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是美国“故意”的,其可能的好处并非是直接的经济利益或领土扩张,而是更侧重于一种长远的战略威慑和国际格局塑造:

通过一次“意外”事件,以极小的直接成本(相对于全面战争),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自主立场进行一次严厉的警告和打击。
在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展示美国维护其霸权的决心和手段,警告任何潜在的挑战者。
在科索沃战争这一关键时刻,试图通过制造外交危机来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为北约的军事行动创造更有利的舆论环境。

这种行为如果真的是“故意”的,其背后必然是极其冷酷和现实的政治算计,旨在通过一次高风险的“棋局”,来巩固自身在后冷战时代的全球领导地位,并压制新兴大国的崛起势头。当然,这种“好处”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即可能引发中美关系的大幅恶化,甚至导致更广泛的冲突。而美国官方一直坚持的“误炸”解释,也正是为了规避这些风险,维持关系的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说米洛舍维奇刚刚离开大使馆。

美国决策者不是傻子,如果不是有绝对可靠情报,美国也不会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过从银河号和炸馆事件来看,中国在美国高层怕是也有线人。

user avatar

先回答一个问题:“谁是美国?”

不要把国家人格化,美国不是一个意识群体,从上到下执行着一个统一的意志。

很多回答完全是建立在这件事是美国最高决策层的决定,从而分析这件事对于地缘政治或者外交的影响。但是,这件事如果认定为美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就意味着这个事至少包含美国总统在内的相当一部分高层涉及此事,经过认真研判,共同决策的结果。就当时美国政府乱成一团的反应来看,至少美国外交和行政部门是没有准备的。而这种对五常核大国动手的主动挑衅,这种混乱会致命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是美国最高决策层的计划可能性是很低的。

但不等于这件事情是纯粹的“失误”,更有可能是一小撮人或者某个小集团的“独走”。这种“独走”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小集团的利益—或是私人恩怨,或是养寇自重,或是利益纠葛,或是杀良冒功—总之,不是为了什么“美国”的利益。

好在是这次危机“尾巴没有摇了狗”,中美大战不仅没有打起来,反而把克林顿推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共同路人”一边,中美关系从此一路走高,从世贸到申奥,一直到小布什上台,南海撞机。而那个为人所知的“出错的情报人员”就被“交通事故”了。至于小集团的其他人,有哪些人,什么结局,不得而知。但是至少从结果看,他们失败了。

user avatar

纯粹个人推测,因为信息严重不足。以及我不是做中美关系的,分析肯定差些。美国外交决策层中一直有两种对华意见。虽然最终目的都是让中国无法威胁美国。

一派认为必须全面遏制才能让中国就范(遏制派),主要是军界一些人物,以及米尔斯海默这样的学界人物。

一派认为可以通过与中国的接触,说服中国逐渐转向(接触派),主要是商界的一些人物,以及老当益壮,高产稳产的约瑟夫奈这样的学界人物。

中国作为冷战结束后的“西方公敌”,一直在韬光养晦。但看到敢于对抗西方的米洛舍维奇时还是感到惊喜,舆论上一直在支持米洛舍维奇,实际的有没有支持不知道。中国表现出了对抗的苗头,美国就用攻击大使馆的方式“提醒”中国。中国官方也很知趣地缩了回去,闹完游行示威大家一起买一份雷总的《决战朝鲜》回家“打美帝”。

遏制派和接触派共同举杯庆祝,遏制派认为中国虽然不是自己人但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接触派认为中国释放了巨大的诚意。一致认为中国好像没什么威胁,放心地让中国加入WTO,塞给中国“全球小商品供货商”的分工。此时又爆发了9.11,中国得以暂时逃过遏制。有什么好处?你说有什么好处?就是看看你到底温顺不温顺,是一种试探。

只是他们不知道,中国是一个小学生都在背“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国家,这种隐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种隐忍至今仍然有意义,虽然意义有所不同。

有人说“说误炸的是美分/公知”,我很不赞同——如此鄙夷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精度以及美国情报人员的能力的行为,显然是继承了“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