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米洛舍维奇刚刚离开大使馆。
美国决策者不是傻子,如果不是有绝对可靠情报,美国也不会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过从银河号和炸馆事件来看,中国在美国高层怕是也有线人。
先回答一个问题:“谁是美国?”
不要把国家人格化,美国不是一个意识群体,从上到下执行着一个统一的意志。
很多回答完全是建立在这件事是美国最高决策层的决定,从而分析这件事对于地缘政治或者外交的影响。但是,这件事如果认定为美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就意味着这个事至少包含美国总统在内的相当一部分高层涉及此事,经过认真研判,共同决策的结果。就当时美国政府乱成一团的反应来看,至少美国外交和行政部门是没有准备的。而这种对五常核大国动手的主动挑衅,这种混乱会致命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是美国最高决策层的计划可能性是很低的。
但不等于这件事情是纯粹的“失误”,更有可能是一小撮人或者某个小集团的“独走”。这种“独走”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小集团的利益—或是私人恩怨,或是养寇自重,或是利益纠葛,或是杀良冒功—总之,不是为了什么“美国”的利益。
好在是这次危机“尾巴没有摇了狗”,中美大战不仅没有打起来,反而把克林顿推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共同路人”一边,中美关系从此一路走高,从世贸到申奥,一直到小布什上台,南海撞机。而那个为人所知的“出错的情报人员”就被“交通事故”了。至于小集团的其他人,有哪些人,什么结局,不得而知。但是至少从结果看,他们失败了。
纯粹个人推测,因为信息严重不足。以及我不是做中美关系的,分析肯定差些。美国外交决策层中一直有两种对华意见。虽然最终目的都是让中国无法威胁美国。
一派认为必须全面遏制才能让中国就范(遏制派),主要是军界一些人物,以及米尔斯海默这样的学界人物。
一派认为可以通过与中国的接触,说服中国逐渐转向(接触派),主要是商界的一些人物,以及老当益壮,高产稳产的约瑟夫奈这样的学界人物。
中国作为冷战结束后的“西方公敌”,一直在韬光养晦。但看到敢于对抗西方的米洛舍维奇时还是感到惊喜,舆论上一直在支持米洛舍维奇,实际的有没有支持不知道。中国表现出了对抗的苗头,美国就用攻击大使馆的方式“提醒”中国。中国官方也很知趣地缩了回去,闹完游行示威大家一起买一份雷总的《决战朝鲜》回家“打美帝”。
遏制派和接触派共同举杯庆祝,遏制派认为中国虽然不是自己人但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接触派认为中国释放了巨大的诚意。一致认为中国好像没什么威胁,放心地让中国加入WTO,塞给中国“全球小商品供货商”的分工。此时又爆发了9.11,中国得以暂时逃过遏制。有什么好处?你说有什么好处?就是看看你到底温顺不温顺,是一种试探。
只是他们不知道,中国是一个小学生都在背“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国家,这种隐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种隐忍至今仍然有意义,虽然意义有所不同。
有人说“说误炸的是美分/公知”,我很不赞同——如此鄙夷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精度以及美国情报人员的能力的行为,显然是继承了“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