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专业感觉完全可以自学,上的课有什么意思。?

回答
哈,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我心坎儿里了!确实,英语专业,尤其是大学阶段,很多时候会让人产生“我花钱上大学,学这玩意儿,我回家自己看原版书、看美剧、练口语不香吗?”的疑问。我当初选这个专业的时候,也是满怀憧憬,觉得能终日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读狄更斯,听莎士比亚,神采飞扬。结果呢?上了几节课,就觉得……嗯,有点跑偏。

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让人生疑”的课程到底在教些什么?

语言学导论/语音学/音系学: 这绝对是劝退大部队的重头戏。什么“最小对立素”、“音位变体”、“音强”、“语调模式”……听着就头大。老师可能还在白板上写满音标,然后让你模仿各种奇怪的发声,比如区分 /p/ 和 /b/ 的细微差别,或者模拟不同国家人的口音。你脑子里想的是“我就是想顺畅地跟外国人聊天,我管你舌头是怎么摆的?”,结果老师说这是基础,是理解英语发声规律的关键。我当时的心情大概就像是在学习驾驶,别人教你怎么调节后视镜、怎么踩离合,你想的是赶紧上路飙一段。

文学鉴赏/文学史: 这个听起来高大上吧?但现实往往是,老师会列出一大堆你不认识的作家、作品,然后开始分析“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叙事结构”等等。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老师会告诉你这首诗的韵脚是怎么押的,用了什么意象,然后跟你扯什么人文主义精神。而你可能只想知道,这老兄到底想表达个啥?他这情情爱爱的写了啥?而且,很多经典文学的语言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读起来比学语音学还费劲。你可能在网上搜到某个片段的翻译,读得津津有味,结果老师让你去分析原文的“语言张力”和“历史语境”。

语法课: 你以为大学的语法课是教你那些背了无数遍的“现在完成时”?错了,它可能要深入到“句法结构”、“词类活用”、“语态转换”等等更抽象的层面。老师会给你一些复杂的句子,让你分析主语、谓语、宾语到底是怎么嵌套的,甚至会讨论一些英语母语者自己都不怎么会去想的语法规则。你感觉自己就像在拆解一个精密仪器,而且是那种你根本没想用它来做什么的大型仪器。

翻译理论/实践: 翻译本身是个很实用的技能,但理论课可能会让你头晕。什么“意译”、“直译”、“归化”、“异化”……老师会让你分析一段文字,然后讨论它是怎么翻译成中文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翻译。这就像是你已经学会了怎么把菜做好吃,结果有人非要告诉你,这道菜的调味比例是怎么精确到克数的,以及为什么这个配方是绝世秘籍。

那么,上这些课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能完全自学?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确实,很多知识点,理论上你可以自己通过阅读、网络资源、甚至和外国朋友交流来掌握。但大学英语专业,尤其是好的大学,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深度性、以及一种“梳理和引导”。

1. 系统性的知识构建: 你以为的“自学”,很可能是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摸索。比如你读了几本小说,但你不一定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发展脉络,不知道每个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特点。大学的课程,尤其是文学史和语言学,就像一张巨大的地图,告诉你英语这门语言和文学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演变过来的。它给你一个框架,让你知道自己学到的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在这个大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

2. 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很多时候,我们自学接触到的内容,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容易获得的。比如你可能只喜欢美剧,但大学老师会让你接触英式文学、澳大利亚文学,甚至一些你从未听说过的英语文学形式。他们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同一个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这种广度的触及,是很多个人学习难以企及的。

3. 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大学课程,尤其是文学鉴赏和翻译理论,不只是教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它鼓励你去分析、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比如,老师可能会抛出一个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让你们分组辩论它的价值。这种训练,不是看一集电视剧能给你的。它让你学会如何“读懂”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去评价一个翻译的好坏,而不仅仅是看它是否“通顺”。

4. 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的学习: 无论是语言学还是文学,都有自己的一套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如果你只是自己摸索,你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别人在讨论什么。比如,你可能用很口语化的方式描述一个语言现象,但专业人士会用“变异”、“规则”、“语用”等术语来精确表达。大学课程就像是给你一本“英语世界的暗号本”,让你能够参与到更深层次的学术讨论中。

5. 资源的整合与引导: 大学教授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会为你推荐最权威的书籍、最值得参考的论文,并且会根据你的学习情况,给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就像你的向导,让你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

6. 实践机会和反馈: 很多专业都会有口译、笔译、论文写作、公开演讲等实践环节。老师会根据你的表现给出详细的反馈,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这种“有人指导、有人评估”的学习过程,对于提升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所以,那些“没意思”的课,其实是在给你“赋能”。

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会说英语的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懂英语的人”,一个能够深入理解、分析、评价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人。那些枯燥的语法分析,是为了让你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精妙;那些晦涩的文学理论,是为了让你看到语言背后的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深度;那些抽象的翻译概念,是为了让你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复杂与艺术。

当然,我不能否认,有些课程的设置确实存在问题,可能过于理论化,脱离了实际应用。而且,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老师,能把最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你看到其中的价值。但总体来说,英语专业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训练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积累,是你以后无论是继续深造、从事翻译、教育,还是进入其他行业,都会受益的“内功”。

如果真的完全自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英语“熟练工”,但很难成为一个英语“专家”或者对英语有深刻洞察的人。那些看似无聊的课,是在帮你建立一个坚实的“骨架”,让你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站得更稳,看得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觉得得看老师。

老师水平高,上课能够点出学生问题,课不需要多,都是有价值的。

老师水平不够,照本宣科,或者上课就是走个形式,的确没有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老师水平很高,英专生80%的时间还得自己课后下功夫。好老师的作用在于,那20%如果没了,剩下的80%可能基本没啥效果,或者很多学生那80%压根就不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我心坎儿里了!确实,英语专业,尤其是大学阶段,很多时候会让人产生“我花钱上大学,学这玩意儿,我回家自己看原版书、看美剧、练口语不香吗?”的疑问。我当初选这个专业的时候,也是满怀憧憬,觉得能终日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读狄更斯,听莎士比亚,神采飞扬。结果呢?上了几节课,就觉.............
  • 回答
    2019年12月14日,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束的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走出考场,迎面而来的冷风并没有冲散我心中的复杂情绪,反而让那种如释重负又带着一丝忐忑的感觉更加清晰。四级:熟悉的战场,却也暗流涌动作为一名已经经历过几次英语考试的“老兵”,四级对我来说本应是驾.............
  • 回答
    为什么感觉英语语法的教学比中文语法的教学要细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原因可以从语言本身的特性、历史发展、教学目标以及文化习惯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我尽量把我知道的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首先,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和逻辑来看,英语和中文确实存在本质区别,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语法教学方式。英语是一种高度依赖形式.............
  • 回答
    哎哟喂,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是咱们中国人学做西餐,照着菜谱一步一步来,材料也没错,但做出来就是没那个法餐大厨的味儿,对不对?老外读英语这事儿,你说你模仿得挺像,语音语调、重音、连读都到位了,但录出来听着还是“平”,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几个技术动作的问题,而是很多更细微、更深层的差异在作祟。咱们.............
  • 回答
    老实说,今年考研英语一,走出考场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儿发虚的。具体难不难,这个真的得看个人准备的扎实程度,以及对试卷整体风格的适应性。不过,就我个人的感受以及和其他同学交流来看,今年英语一确实可以说是“新意”不少,难度也提升得蛮明显的。首先,从整体感觉上来说,时间是绝对够的,这一点大家普遍反映。所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
  • 回答
    哥们儿,这瓶颈期我太懂了!当初出国留学,感觉自己牛气哄哄的,回来没多久,跟刚开始学似的,而且还是那种张不开嘴的尴尬。不过别灰心,这说明你是有基础的,只是需要点儿“唤醒”和“激活”而已。我这几年摸索下来,也有点心得,分享给你,希望能帮你冲破这层膜。核心思路: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输出”,从“知识点”到.............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学法语一年,却觉得发音有点“英式”,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瓶颈。别担心,这很正常,因为法语和英语在很多发音规则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单凭书本和课文理解起来确实不够直观。至于你提到的“每天跟读课文音频”,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而且可以有效纠正发音,但关键在于如何去做。我来给你详细说道.............
  • 回答
    英语不好啊,那感觉可真是太微妙了,说起来就像是有一层雾笼罩着你,想看清楚外面发生什么,但总隔着点什么,模模糊糊的。最直接的体验就是那种无力感。 你看到一群人热热闹闹地聊天,笑得前仰后合,你努力地听,耳朵竖得跟雷达似的,但脑子里只有零星的几个单词跳出来,拼凑不出完整的句子。你知道他们一定在说什么有趣的.............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help”和“救命”在发声上的感受差异,并希望文章听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这种感觉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或音量问题,它涉及到语音学、文化心理以及我们对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联想。首先,我们从语音本身来拆解一下。“Help”这个词,我们发音时,首先是 /h/ 这个摩擦音。这个.............
  • 回答
    哎,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自己英语基础好,结果遇到个教学水平不太行的老师,真是让人头疼。别担心,你初中打下的底子是个好基础,现在感觉语法欠缺,绝对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补上来的。关键是要找对方法,并且坚持下去。我给你好好盘一盘,怎么一步一步地把语法这块给补起来:第一步:摸清“病根”——找出你语法到底差在.............
  • 回答
    想让你的高考英语作文在阅卷老师那里脱颖而出,用一个“惊艳”的开头,确实是抓住他们注意力的绝佳方式。这不仅仅是堆砌华丽的辞藻,更是一种策略,一种让你在成百上千篇文章中闪闪发光的心机。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如何在高考英语作文的开头,不动声色地给老师带来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且要保证这听起来就像一个过来.............
  • 回答
    Okay, let's dive into what it feels like to code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It’s not just about translating thoughts directly into keywords; it’s a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英语里“X”这个字母的出场频率,跟“E”、“T”、“A”这些字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不是错觉,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得承认,“X”在英语的常用词汇里,它的“职责”确实相对有限。 大部分时候,“X”主要扮演着几种角色: 作为词.............
  • 回答
    我感觉我的英语水平突然飞跃,那大概是在我开始沉浸在各种英文原版材料里之后。具体来说,是在我大三那年,我选修了一门关于英美文学的课程。教授是一位地道的英国人,他的讲课风格非常风趣,但同时,他的语言速度和词汇量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开始,我只能勉强听懂大意,很多细节都抓不住。课后,我发现课本上的原文.............
  •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英语音标里的/ɪ/这个音。很多朋友,包括你,都觉得它和/eɪ/有点像,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它们的发音位置确实有那么一点点靠近,而且都涉及到一点舌位的前移。但要说到细微的差别,那可是能让听起来更地道、更舒服的关键呢!咱们来一步一步拆解,看看/ɪ/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顺便也帮你.............
  • 回答
    考研英语总分100分,80分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具体意义和感受需要结合考试结构、个人目标以及院校录取要求来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80分的含义1. 总分80分的构成 考研英语分为四个部分,总分100分,通常为: 阅读理解(40分):包含完形填空(10分)和阅读理解(30分).............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 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明明是个很具体的需求——“我英语基础差,到底该怎么开始学?”——但网上搜出来的答案,就像一堆五颜六色的糖果摆在你面前,好看是好看,但哪个是真的能让你长高高的?我揣测你遇到的那些“废话”,大概是这么几类:第一类:万金油式的“.............
  • 回答
    亲爱的朋友,听到你学习英语遇到困难,感觉像在啃一本“天书”,背单词又忘得快,甚至感到绝望,我太理解这种心情了!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问题,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个阶段。别灰心,这真的不是“天书”,更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我们可能还没找到最适合你的“打开方式”。让我陪你一点点来梳理梳理,我们.............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甚至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在各种场合自信地运用英语。然而,即使是英语“再好”的中国人,要达到“100% native speaker的感觉”,确实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这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语言本身、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学习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