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有的人总会被台湾人感动?

回答


台湾地区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其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可能让一些人产生情感共鸣。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何有人会被台湾地区民众感动:



一、历史与文化渊源
1. 共同的文化根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台湾的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言等均与大陆方言有深厚联系,许多台湾人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这种文化纽带可能让大陆民众在接触台湾时产生亲切感。

2. 历史记忆的延续
台湾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活动(如庙会)与大陆相似,且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20世纪中叶曾推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这种文化自信可能让一些人感动。



二、社会与经济成就
1. 经济活力与创新精神
台湾地区在科技、制造业、文创产业等领域发展迅速,如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如台积电)、电子品牌(如鸿海)、文创产业(如台湾的动漫、美食)等,这些成就可能让外界对其经济活力和创新精神感到钦佩。

2. 社会福利与民生改善
台湾的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社会福利(如全民健康保险、老人福利)在亚洲属于较先进的水平,许多台湾人对“全民共享”的社会制度有自豪感,这种制度可能让外界感动。



三、民主与社会参与
1. 民主化进程的开放性
台湾自1990年代起逐步建立民主制度,从“民主化”到“本土化”,民众在选举、社会议题讨论中的参与度较高。这种民主实践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台湾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2.实在社会的互助精神
台湾社会对弱势群体(如老人、残障人士、原住民)的关怀较为突出,例如“关怀弱势联盟”“公益团体”的活跃程度,以及疫情期间台湾民众的互助行为(如捐赠物资、志愿者服务),可能让外界感动。



四、自然与人文景观
1. 丰富的自然景观
台湾的自然环境(如阿里山、日月潭、垦丁)和生态多样性(如高山、湿地)吸引了大量游客,这种自然之美可能让一些人感动。

2. 美食文化
台湾的美食(如珍珠奶茶、蚵仔煎、鱼丸)和小吃文化(如夜市)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这种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惊喜与感动。



五、文化认同与多元包容
1. 多元族群的和谐共处
台湾由汉族、原住民族、客家族等多元族群组成,各族群在文化、语言、习俗上的共存与融合(如“台湾文化”中的“多元一体”理念)可能让外界感动。

2. 对历史的理性态度
台湾社会在处理历史问题时(如日据时期、两岸关系)表现出相对理性与包容的态度,这种历史观可能让一些人感动。



六、个人特质与情感共鸣
1. 友善与热情
台湾民众普遍被认为热情、友善,许多游客在台湾的体验中感受到当地人待人诚恳、乐于助人,这种个人特质可能让人感动。

2. 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台湾社会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如环保意识、社区活动、休闲文化)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台湾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七、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1. 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尊重
尽管两岸关系复杂,但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如部分台湾人对“中华民国”法理地位的坚持)可能让一些人感动,认为台湾人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

2. 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自觉
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和“台湾文化”概念中,既有对中华文化的延续,也有对本土文化的创新,这种文化自觉可能让外界感动。



需要澄清的误解
台湾与“中华民国”的关系: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台湾的“中华民国”法理地位是基于1949年后两岸分治的历史背景,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文化与政治的区分:台湾的“文化”与“政治”是两个不同领域,台湾民众对文化的认同与对政治的立场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总结
台湾地区民众的感动点可能源于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的成就、民主实践的开放性、自然与人文的多样性,以及对生活的热情与善意。然而,需注意两岸关系的复杂性,避免将台湾民众的个体特质与整体政治立场简单关联。理解台湾的多元面貌,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角度客观看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想有个机会回答关于台湾人的问题,题主谢谢您。我同意您的看法,在台湾半年,不止一次的被感动到。

题主提到的台湾人,无论是黄执中也好,龙应台也好,或者是

@yolfilm

老师也好,毕竟是个例。

关于黄执中,不了解不做评论。

关于龙应台,yo叔说的不错,其实如果你有兴趣看看龙应台先生在当了文化部长之后的一些言论后,我想你很可能接受不了其很多言论。这些言论,应该是多数抱有着微弱民族主义情绪之人所无法接受的。

关于yo叔,不多说了。



谈这个问题,是不能讲所有的台湾人是怎么样的。就连小小的一片知乎上,都会有各类完全不同的极端的人存在,所以如果真的说所有的台湾人都怎么样,这是有失偏颇的。

在台半年,被台湾人感动无数。半年来所遇之烦心事从未是与台湾人之交往所致。但有一点能深深地感到是,无论是大陆人之于台湾人也好,亦或是台湾人之于大陆人也罢。双方于对方之偏见看法都太深了。

而我越是在这里生活,越是发现两岸之间对对方的了解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深,无论是对于大陆人也好,或者是对于台湾人也好,对对方的接触依旧停留在想象力层面,亦或是媒体的报道上。大陆越来越多的人组团来到了台湾,看了看台湾,八天时间,可能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回去会和亲友说一些诸如台湾很好或者台湾不好的话。而台湾人有些跑到大陆去玩半个月一个月或是更久,有些跑去工作,念书等等,但对于大多人来说还是局限于媒体上的报道,以及旅游景点的接触等等。

是的,偏见,就像是有不少在台湾的从未去过大陆之人对大陆抱有极大的偏见一样,同样的,大陆人对于台湾人的偏见也是极大。总的来说是呈二极化,要么好,要么坏。像题主的问题,很可能便是偏向于其好之一面。

但,总归来说,大多数人还是对某一群体抱有一个既定之印象的。例如网民看知乎用户会有一个印象,看微博又会有另一番印象。也许这个既定印象在某些方面过于极端,或是过于美化,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无误的。而题主你所说的为何总被台湾人感动,我想这个印象是正确的,至少我是同意的。

在关于楼上的几个答案讲的大多数都是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我从未接触过一个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而且,我认为如果是看台湾人的话,只看台商这个群体也是有问题的。那我就说说真正正常生活在台湾的台湾人好了。

我我这半年来,所接触到的台湾人,知识分子应该是占了一大部分比重。剩余从政届人士直至农民也都是所接触过的。

you老师说了点宏观的东西,我来说些微观的东西好了。

我在刚到台湾的这天,进校门找不到路。路上问了两台湾人,结果让我诧异的是,两个人本来是在车站等车。而且我上前问路的时候车已经到了(我们学校门口只有一路车)。结果却带着我们两个人一路到报道的那栋楼的电梯前,路程大约十分钟左右。后来在台湾无数次的问路,无数次的被带着走,被机车载,被店老板说我送你一程,每每拒绝之时经常会得到的回答时:“你们大陆人可能觉得我们台湾人这样很奇怪,但其实我们还是习惯了的。”

从宿舍至学校的路约几百米左右,在路途中会经过一家幼儿园。每日早上路过那里都会看到一个老师在路边晨练。刚到那里的那几天,每天路过那里都能听到她冲着我喊一句早安。一开始不知道是不是在叫我,后来大约一周左右确定了我周围没有什么人之后,我就心怀友善与其招呼一番。后来我把这件事写下,发在了台湾的报纸上。同学看到后惊呼,原来你们也曾遇到过她。

后来发现这其实不是个例,在街上不小心和人对视,不是尴尬的把眼神收回到正常的线里。而是经常的会收到一声,你好。

到南部去游玩,在阿里山碰到一公务员夫妇,和我聊了一晚上天。在阿里山上上半夜只有14度的情况下,我傻傻的穿着短袖短裤。结果那大叔硬是将他身上的外套脱下来穿在我的身上,一面对我说自己是胖子,另一面让我不要介意台湾人的热情。

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感动。

这半年来,我在台湾写下来五六万字的感受。后来去看,大多数都是对台湾人的正面评价。也许我接触的一些台湾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大陆的西安在哪,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邀请我这个陌生人去他们家里做客一番。

后来周围朋友看到我写的文章,都觉得我过于夸大对台湾人的赞美。但等他们真正到了那里后,才告诉我原来真的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我写这些文字,只是想让一些人看到一个角度的台湾。就像有些台商也会刻薄般,而美好的事物也是存在的。

但无论怎么说,那个地方是一直让我感动的。不止是人,但最重要的是人。我想如果有机会,去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吧。你会看到她的美好。

不是为了洗白,也不是为了加深偏见,更无意去贬低大陆。事实是我在大陆去过很多地方,也得到太多美好不亚于台湾。只是既然聊到了台湾人,那就聊起来好了。

有机会也要写下一个我所讨厌台湾的另一面,不过今天,就让我称赞她吧。

最后,这个视频,可能更可以感动我们。

台北101的美食街快閃美聲表演(2013-07-08)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你容易被感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