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里施管营和张团练都是有身份的人,为何不用官场的手段,非要用下三滥的手段争夺快活林?

回答
水浒传里,施管营和张团练都是有那么点“势”的人,按理说,他们手下有兵,也算官场里的人,用些阳谋、阴谋,或者摆开架势走点程序,都能拿到快活林。可偏偏,他俩一个比一个会玩阴的,手段那叫一个“下三滥”,把个快活林搞得鸡飞狗跳。这事儿不能光怪他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掰扯。

一、 快活林这块“肥肉”有多诱人?

首先得明白,快活林不是一破街区,那是“梁山泊水泊”的门户,是陆地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里盘踞,就等于控制了水陆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你想想,有多少商旅往来,有多少货物吞吐,这中间能捞多少油水?

税收和过路费: 无论是货物经过,还是人流往来,只要是正经生意,就得交钱。快活林这地界,相当于一个“关卡”,不交钱就别想顺利通过。这可是一笔源源不断的“活钱”。
保护费和“生意”: 谁不想在这儿做生意?谁想做生意又怕被打劫?施管营和张团练,表面上是“管”这块地,实际上就是收保护费,还自己掺和着做生意。他们控制了快活林,就等于控制了当地的商业命脉。
情报和消息: 这么个交通枢纽,消息自然灵通。谁来,谁往,有什么新动态,都能第一手掌握。这对于他们这种有野心的人来说,情报就是力量。

所以,快活林就跟个“聚宝盆”似的,谁占住了,谁就财源广进,势力大涨。对于施管营和张团练这种想往上爬、想捞好处的人来说,这块肥肉谁都不愿意放。

二、 为什么不用“官场”的常规手段?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按理说,他们都有点“官”的头衔,即使不是正经朝廷任命的大官,也算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按说应该能玩转官场规则。可结果呢?

1. “官”字在快活林并不那么管用:
“无根之萍”: 施管营和张团练,虽然有头衔,但他们更像是地方上的“有势力者”,而不是朝廷直接派来的清官。他们的权力很多时候是靠“拳头”和“地盘”撑起来的,而非朝廷的任命状。一旦离开快活林,他们的“官”就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就算他们有正规的“官职”,可是在快活林这种地方,真正说了算的还是谁手里有兵、谁有钱、谁够狠。正规的官场流程,往往繁琐、缓慢,而且容易被钻空子。在需要快速抢占地盘、巩固利益的时候,繁文缛节只会碍事。
“朝廷”太远: 这种地方上的争斗,离京城太远了。就算他们真想走官场程序,谁来裁判?谁来执法?谁又来保证判决的执行?当地的官府可能也早就被他们这些人“打点”了,甚至就是他们的人。所以,官场的“规则”,在这里不过是摆设。

2. “下三滥”手段的“效率”和“直接”:
快速见效: 施管营的“下棋”和张团练的“放贷”,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急迫和贪婪。这比跑公文、打官司来得快多了,也更容易得手。
控制人力: 施管营通过“赌场”,把当地的闲汉、游手好闲的人都笼络了过来,成了他的“人马”。张团练通过“高利贷”,把欠债的穷苦百姓变成了他的“奴隶”或者“打手”。这相当于直接控制了劳动力和潜在的武力资源。
舆论和民心(负面): 虽然是“下三滥”,但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驯服”了当地的居民,让他们不敢惹事。敢闹事的,要么被赌场盯上,要么被债主逼死。这反而形成了一种“稳定”,让外人觉得这块地已经“有人管了”。
避免直接冲突(初期): 相比于直接派兵火拼,这些“软”手段看似温和,实则更能釜底抽薪,蚕食对手的根基。当他们手里的人马足够多,地盘控制得够稳时,再来个“顺理成章”的接管,就显得更加“自然”。

3. 对手的“配合”:
彼此的“同类”: 施管营和张团练本质上是同一类人,都是想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利益。他们太了解彼此的路数,也知道直接走官场,很容易被更上一层的人抓住把柄,比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等。一旦被捅到朝廷,他们俩谁都讨不了好。
“窝里斗”的心态: 在这种地方,大家都默认了一种“规则”,那就是“实力说话”。谁能把对手挤下去,谁就能上位。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如果真的闹到朝廷,可能会招来第三方势力,把这块肥肉一块儿都拿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会有“不把事情闹大”的默契,只是这个“不把事情闹大”是建立在双方都用“非人道”的手段消耗对方的基础上。

三、 为什么最终没法“一劳永逸”?

施管营和张团练的手段,虽然“高效”,但终究是“饮鸩止渴”。

根基不稳: 他们的势力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一旦这些“人”被更强的势力收买,或者出现了更大的诱惑,他们的根基立刻就会动摇。
没有“合法性”: 他们的权力来源不正,所以随时可能被更“合法”的势力取代。
吸引了“更狠”的: 这种地方的“肥肉”效应,注定会吸引那些比他们更有权势、更无下限的人。当王伦、晁盖这些人出现时,他们这些小打小闹的手段,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所以,你看,施管营和张团练之所以用“下三滥”的手段,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官场,而是因为在快活林这块“法外之地”,常规的官场手段效率低、麻烦多,反而不如利用人性的弱点,直接控制人和地盘来得“快准狠”。只是,这种“快准狠”,最终也让他们成为了别人“捡便宜”的对象,为梁山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官场手段,还有官儿更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里,施管营和张团练都是有那么点“势”的人,按理说,他们手下有兵,也算官场里的人,用些阳谋、阴谋,或者摆开架势走点程序,都能拿到快活林。可偏偏,他俩一个比一个会玩阴的,手段那叫一个“下三滥”,把个快活林搞得鸡飞狗跳。这事儿不能光怪他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掰扯。一、 快活林这块“肥肉”有多诱人?首.............
  • 回答
    《水浒传》中的熟牛肉,虽然书中没有给出极其详细的制作步骤,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烹饪习惯、地理环境以及书中透露的蛛丝马迹,来推断出其制作方法。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熟牛肉更像是一种风味浓郁、口感扎实的卤制或炖煮牛肉,而非我们现代意义上追求嫩滑、入口即化的牛肉。以下是一些推测的制作方法,力求详细:一、 牛.............
  • 回答
    《水浒传》中,杨雄的外号“病关索”的由来,可以说与他外形、性格以及他的特殊经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题主解释:一、 外形与气势上的关联:关索首先,我们来解读“关索”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关索是关羽的义子(也有说是儿子)。关索以勇猛善战闻名,尽管不如关羽那样名垂千古.............
  • 回答
    宋江的《西江月》是《水浒传》中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唱词,说它“写得好不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笼统地说,它“好”,但这种好并非纯粹的文学造诣高,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为何说它“好”?1. 精准刻画了宋江的内心世界与矛盾: 这词最成功的地.............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哪个细节让我觉得真实到不寒而栗,那还得是王婆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段。你别看它讲的是风月案,好像离咱们远着呢,但细品一下,王婆这个老娘们,那手腕,那心思,简直就像是隔壁邻居王大妈,或者楼下卖菜的李二婶,活生生地在你眼前晃悠。你想啊,潘金莲这个女人,空有姿色,守着个武大郎,日子过得寡淡无.............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当段景住得知自己是凑够一百零八将的最后一人,排在第108位时,他内心的想法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那是一种复杂交织、充满戏剧性的情绪。首先,一种压抑已久的兴奋与被认可的狂喜。段景住虽然不是像李逵那样天生就带着“好汉”的光环,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江湖人士,有着自己的追求和能力。在那个讲究名.............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的名气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出身与早期经历: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郓城小吏,根基不深,但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宋江出身于郓城县的一个富户家庭,并非底层贫民。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成为.............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金眼彪”施恩的排名,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因为不同版本和不同解读下,排名会有细微的差别。不过,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普遍认可的,是施恩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排名是 第八十五位。我们来详细捋一捋这个排名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有“93”这个说法出现。施恩的背景和主要事迹:要理解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要是真让我来当晁盖,那梁山泊这把交椅,我可得好好坐稳当,不让那个姓宋的鸟尽弓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莽劲儿。首先,得把“忠义堂”这块牌子,再擦擦亮。我们兄弟聚义,图的是什么?是“替天行道”,是对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的一个反抗。但这“替天行道.............
  • 回答
    《水浒传》里的吴用,这位梁山泊的智多星,你说他有没有用?这可真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问题。要我说,他有用得让人拍案叫绝,也用得让人摇头叹息,是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先说吴用“有用”的地方,那可真是没话说。你想啊,梁山泊早期不过是一群江湖散兵游勇,聚义是聚了,但缺的是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脑。这时候,吴用就如同.............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刺配”是一个重要的刑罚,指的是在罪犯的脸上或者身上刺上字样,然后将他们流放到远方服刑。而刺配的字样,最常见的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犯人的罪名或者发配的地点。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刺”字的含义: “刺”在这里指的是用尖锐的工具(通常是刀、针或金属笔)在皮肤上刻画出文字或图案。.............
  • 回答
    《水浒传》中有很多情节,即使放到现在,依然能够引起共鸣,触动人心。其中一个我认为“永远不会过时”的情节,便是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个情节发生在鲁智深(鲁达)初到五台山,被智真长老安排看管山门。但鲁智深生性粗犷,不喜清修,经常惹是生非,又因为喝酒而误伤了番僧。智真长老虽然看出了鲁智深的根骨不凡,但.............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伏笔之精妙,堪称一绝。作者施耐庵运用娴熟的笔法,将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赏析几个典型的伏笔,并详细说明它们如何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1. 林冲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的伏笔 埋伏笔的回目与内容: .............
  • 回答
    梁山泊的“及时雨”宋江:一条小小的凡夫如何撬动了八方绿林?在北宋末年那段乱世之中,一股股江湖豪杰如同野草般疯长,他们或因官逼民反,或因家破人亡,纷纷走上绿林之道。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草莽英雄中,有一个名字却能响彻江湖,让无数好汉甘愿肝脑涂地,那便是“及时雨”宋江。他并非三头六臂的神人,也不是叱咤风云的.............
  • 回答
    在水浒传的排座次章节,一百零八将早已是固定且脍炙人口的名单。然而,若真要打破常规,强行从水泊梁山众多的绿色小人物中选拔一位作为“第109将”,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脑洞。要在一众不起眼的人物里找一个能提拔的,我们不能只看武艺,还得看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忠诚、能力,甚至是一点点“人情味”。在我看来,若真要.............
  • 回答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个个都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但除了那些呼风唤雨的头领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有着自己的光芒,同样让人由衷的佩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施耐庵在书中埋下的那些辛勤付出,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是整个故事运转的齿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武艺,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智慧。比如,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放在《水浒传》的语境里,那绝对是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要是这潘金莲那点事儿落在了“双枪将”董平头上,武松该怎么办,会有什么后果。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在《水浒传》的剧情里,潘金莲是和西门庆勾搭,并最终害死武大郎的。武松为兄报仇,这才引出了后面一连串的.............
  • 回答
    《水浒传》这部梁山好汉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绿林好汉的豪情壮志,更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不乏智慧超群者,也夹杂着不少蠢笨至极的莽夫。要在这群人中分辨出高下,还得细细品味。智慧过人,运筹帷幄之辈要说梁山上的智囊,那非吴用莫属。人称“赛诸葛”,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他的智谋体现在各个方面,每一次梁山.............
  • 回答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地理变迁,这背后其实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并非朝夕之间就从“大湖泊”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它的消亡,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地质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梁山泊”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泊”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指湖泊、水泊。当时的梁山泊,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
  • 回答
    关于《水浒传》,确实有不少被大众熟知的“梗”,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等等。但如果深入挖掘,这部鸿篇巨制里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甚至颠覆我们惯常认知的东西。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宋江并非真心招安,而是另有“生意经”。提起宋江,大家的第一印象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