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点没人提的。
那就是纯粹从语感和节奏来说,由于汉字独有的特点导致四个字(因为偶数对称)的组合,就是要比三个字的组合相对更正式,更雅致,更书面,更有音韵感。四字的组合,从音韵角度,就是更适合表达比较庄重,正式,书面,风雅,甚至神秘,幽微,中正的意思。
不信请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周兴嗣的千字文)
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爱哭郎。(国产电影黑三角里特务接头用的童谣)
“天地玄黄”,与“天黄黄,地黄黄”,
上下对比,前后衬托,你说哪个更有韵味?
我知道有人肯定会说,这不是三字和四字的差别,这是具体汉字遣词的差别。你会说,玄黄就是比黄黄这两个字雅,有味道。
那我们改一下。
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改为,“天地玄,宇宙荒。”同样的用字,是不是前边的四个字的“天地玄黄”仍然要比“天地玄”更有味道?
不信再把3个字的,改成4个字的。
把“天黄黄,地皇皇,我家有个爱哭郎“”改成“天地黄黄,吾家有郎,是郎爱哭,夜不卧床”。
是不是4个字的,同样要比3个字的,感觉更清雅,更整齐,更正式,更文绉绉,更有味道?
为什么同样是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就是要比《千字文》更通俗,更上口,更普及?
其中固然有认字难度的区别,但是根本原因还是三字经是3个字的组合,千字文是4个字的组合。如我所说,对于汉语来说,4个字的组合天生就比3个字的组合更适于表达庄严,正式,优雅,深邃,清幽的意味。
也就是说,周兴嗣为什么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写成了全篇4个字的组合,而没有选择3字经那样的体例,从体裁,量笔上其实都是有考虑的。
他写的千字文,本身就是比三字经在儿童启蒙当中更高阶的定位。千字文代入了韵文和赋的手法,充满押韵、对仗,就像《笠翁对韵》一样,既培育了华夏儿童的语感,又是他们日后,写诗,写赋,写韵文,入主流文化圈、应科举所必须的重要的极好的训练。
而在汉语中,三字甚至五字的短语,其节奏感天生适合做童谣一类的,定位比较浅白,上口,通俗,口语化的体裁。
比如“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三国演义》中街上童谣对董卓篡汉不得好死的诅咒加预言。
比如“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起义时的狐狸幽歌。
比如“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拨乱在山东”《水浒传》里对宋江造反进行预言的东京童谣。
为什么盛行于唐宋的四六文,不是4个字就是6个字呢?全篇骈四俪六,没有3个字,也没有5个字的。就是因为从汉语的结构,发音,音韵,气口来说。四个字,六个字,这种偶数对称的结构,比较适合用于正式,庄重,严肃,整齐,优雅的场合和体裁。
比如“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比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比如“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比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回到人名上。
凡是度过武侠小说,甚至言情小说的。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就是作者特别喜欢给角色起复姓的名字。比如“独孤求败、上官金虹、东方不败”,比如“慕容云海、上官瑞谦”。就是因为这些四个字的名字,一有生僻的复姓加持,而有四个字的音节音韵护佑,很轻易就能营造一种独特,别致,神秘,深刻,正式,脱俗的味道在里面。
比如历史人物“长孙无忌”,这个名字,是不是就是比魏无忌,张无忌,听着更有逼格和韵味感?
这可不是遣字用词上的取巧啊,这三个名字都是用的“无忌”,但是长孙无忌,就是比魏无忌,逼高一格。不是吗?
“独孤皇后”,是不是就是比张皇后,李皇后,姜皇后,听着更带感?
“宇文化及,宇文成都”,是不是就是比“余则成”听着更有逼格?
所以,我上面说的这套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吧?
其他答案里说的都有道理,我就想说点不一样的。
那就是,四字,六字的组合,因为偶数对称,语感和节奏整齐,在汉语里就是天生更适合表现更优雅,更文饰,更讲究韵味的体裁。
自南北朝兴起,盛行唐宋的四六骈文,本质上就是当时人们对“有韵味”“有味道”的一种社会性、风潮级的追求。只不过,后来这种追求走到极致,走向极端,就走向了反面,落入“空浮、油腻、虚滑、矫饰”,这才有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对古文的彻底改革。
而日本人的名字,很多姓氏都类似中国的复姓,是两个汉字组成,很多名字都是四个字的组合,这就使得中国人按照汉语的读取习惯,进行输入的时候,客观上形成一种“有韵味”的感觉。
前阵子我自己还生造过一些日语名字:
原虎啸哉,林岛鹤原,平野秀夫,关岛直行,屏春丽尻等等等等。
是不是看着都还挺像那么回事?(手动狗头)
老哥你说日本人名字有韵味那是战国时期或者幕府甚至平安朝时代吧......那时候武家和御家才有姓氏,都是文化人起名字当然不简单了
你看看丰臣秀吉还是庶民的时候用的名字,有韵味么...
明治维新后p民都开始取名字,那更没韵味了......田中、山下、土肥这种姓和一郎二郎很有韵味么
或者你试试看用日语看中国的地名,你如果会日语你绝对感觉有韵味
比如上海,你想到十六铺码头觉得low,你用日语意译うみのかみ是不是有感觉了?
再来个,河北,你别想驴肉想川の北,觉得有b格?
r遼寧ー遠い静か
y吉林ーお祈りの森
山东ー山の東
......
说白了你就是觉得新鲜而已,你去yahoo上面搜搜,很多日本人都觉得中国那些军舰名字特别帅
我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其实无论哪国,都有好听的不好听的名字,只是不好听的名字自己也不愿意说,当然传不到国外了……
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到犬千代,小一郎,猿之助之类土的掉渣名字。而绝大多数日本人拥有像样的名字还是一百五十年前开始。
道理很简单:
1.你其实看的是中文;
2.你看到的那种读起来很“有韵味”的日本人的名字,大部分也都是在日本有身份地位的人的用名。要不就是那些汉学学得好的日本人起的名。
3.你认为“有韵味”的日本人的名字,拆字来看,放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大部分也是好字。即便同音的也会选个好的汉字。
比如丰臣秀吉,四个字里三个半在中文环境是好字。“丰”,“秀”,“吉”这三个字直译都是代表往好方向的字。“臣”代表出身地位(虽然丰臣是猴子自己刨出来的)。
那你再看丰臣秀吉最早叫啥?木下藤吉郎。
是不是韵味差了太多?
好字就“吉”一个,而且其他的几个字都是日本战国当时普通人常用的字。
你从一个农民走到一国之主,原先名字不够好,你得改一个吧。
我们作为另一国家的人,学历史看到的肯定是“丰臣秀吉”,然后才是原名“木下藤吉郎”以及“羽柴秀吉”。
那么起得“有韵味”的“丰臣秀吉”就留在你的印象里面,而“木下藤吉郎”不在,至少不在第一印象里面。
这就像朱重八改名朱元璋一样,你身份变了,你从佃户走出来了,已经变成义军首领再至皇帝了,你原先名字不够好你是不是得改名啊?那我们是称他朱元璋的多呢还是朱重八的多呢?
你用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阶层那帮人常用字去往中国人的姓名上靠,其实是可以通的,比如单雄信。因为你看的是中文。要不然你找个日本人给他看隋唐演义,他看到单雄信这个名字第一反应这个人应该是武家出身。
而且一般情况中文名起得“有韵味”的放到日本的环境,名字意义也不会差哪去。因为日文的构成实际上也是汉字+平假+片假。
再来个起得不好的日本人的名字:土肥原贤二。
你告诉我这是个啥?
你肯定不会说土肥原贤二这名字有韵味吧。
那你是啥审美啊?
还有就是陌生感。
随便举个例子,“犬千代”实际上跟“二狗子”没啥区别。但在中国人视角里面二狗子非常土,犬千代就没那么土,实际上就是陌生感的原因(前田利家:你礼貌么?)。
再举个例子,女神异闻录5里面,有个可攻略,下日本将棋的妹子,长得非常好看,叫东乡一二三。。。挺好个妹子,名字起得实在是一言难尽。。
哪有人叫一二三的啊。。。提起一二三,我只能想起来武林外传里面,跟着小六的那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