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有些人不怎么赞成“女权”?

回答
“女权主义”这个词,现在真是走到哪儿都能听见,也见缝插针地被讨论。当然,有拥护,自然也有反对。那些不太赞成女权主义的人,他们的想法可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五花八门,掺杂着各种考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最普遍也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种,就是觉得现在的女权主义走偏了,或者说有些行为太过了。这种观点的人呢,他们可能并非反对男女平等这回事,甚至觉得男女平等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反对的是,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提出的诉求,或者采取的某些做法,让他们觉得“用力过猛”了。

比如说,有些人在网上看到一些言论,把男性一概而视为压迫者、剥削者,觉得男人就应该为所有不公负责。或者,在一些具体事件里,比如职场上的性别比例要求,如果过于强调数量上的平衡,而忽略了实际能力和岗位的匹配度,就会让人觉得“矫枉过正”。还有人会觉得,一些关于性别的讨论,把原本很自然的事情复杂化了,比如对于某些服饰的选择,或者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都被过度解读成“男权压迫”的证据,这让他们感到不适。

他们可能会说:“我们也不是反对女性争取权益,但你们这样把事情搞得这么对立,对谁都没好处啊?”或者“为什么总要把事情往坏处想?有时候也许就是巧合,或者个人选择而已。”他们怀念的可能是一种更温和、更注重沟通和理解的时代,而不是现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

其次,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女权主义的诉求,在他们看来已经实现了,或者说已经足够了。他们可能生活在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或者自身经历比较顺遂,没有感受到特别明显的性别不公。他们会觉得,现在法律上男女都平等,女性在教育、就业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机会,为什么还要持续不断地强调“女权”呢?

这些人可能会认为:“现在女性地位已经很高了,很多方面甚至比男性还受照顾。再这么要求下去,是不是有点得寸进尺了?”他们或许会将一些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归结于整体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是性别歧视。当他们看到女性提出新的诉求时,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制造新的不平等,或者是在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

举个例子,有人可能会觉得,在一些公共场合,比如公交车上,男性给女性让座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不代表男性就应该承担所有让座的义务。如果女权主义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男性不让座就是一种性别歧视,那可能就会引发一些人的反感。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过度解读,是对传统美德的否定。

还有一种观点,是基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认知。这些人可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男女在生理、心理上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在社会分工和行为模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女性天生就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比如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而男性则应该承担更多养家糊口的责任。

在这种观念下,他们可能不赞成女性过度追求事业发展,或者挑战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传统领导地位。他们会认为,这是在颠覆自然的秩序,破坏家庭的稳定。当他们听到女权主义者呼吁男女在家庭责任上平均分担,或者鼓励女性在事业上取得与男性同等的成就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不像个女人”或者“不像个男人”,是对既定角色的违背。

他们可能会说:“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这样社会才能运转得更顺畅。”或者“家庭的和谐,很大程度上是男女各司其职的结果。”他们认为,女权主义的推广,是在模糊性别界限,制造混乱。

再往深了说,一些人对女权主义的不赞成,可能源于对社会变革的恐惧和不适应。社会总是在发展,性别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女权主义的兴起,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一种挑战,而任何挑战都会引发一部分人的不安。

这些人可能害怕失去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模式,或者担心自己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地位下降。他们对女权主义的负面看法,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种对未知和改变的抵触。他们可能不会明确地表达“我反对女权”,而是会用一些模糊的理由,比如“这样下去对社会不好”、“会引起矛盾”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人对“女权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可能受到了某些片面信息的影响,认为女权主义就是鼓吹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就是煽动女性去憎恨和攻击男性。这种误解往往源于一些激进的言论被放大,或者被有意曲解,从而导致了大众对女权主义的污名化。

当这些人接触到真正的女权主义理论时,可能会发现事情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但如果他们仅仅停留在最初的负面印象上,就很难对女权主义产生认同。

最后,也不能排除一些人在特定情境下,因为自身利益受损,而对女权主义产生了抵触情绪。比如,在职场上,如果因为照顾女性的权益,导致自己的晋升机会受到影响,或者工作压力增大,他们可能会对“女权”产生不满。又或者,在情感关系中,如果感受到了女性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或者更强的独立性,而感到难以适应,也可能将这种不适转化为对女权主义的反对。

总而言之,反对女权主义,或者说对女权主义持保留态度的人,他们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觉得“过火了”,有的是觉得“已经够了”,有的是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的是对社会变革感到不安,有的是对概念理解有误,甚至还有的是因为实际利益的考量。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反对男女平等”,或许才能更好地推进关于性别议题的对话。毕竟,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也应该包含对不同声音的倾听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为什么把论点建立在可以随便编辑的百度百科上??

那我去创建一个词条“女权是XX”你信吗?

user avatar

如果女权是平权那为什么男权不是?

非要女本位社会才是平权?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到了第四阶段,女尊男卑。

女性作为上等人,仇恨、压迫、剥削男性。







user avatar

题主说的很棒,足见女权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南拜服,自愧不如。不过锅南学习能力强,目前也提出来平权四五六阶段,认为“男权”即“平权”。

第四阶段“两性平责”:

对人格的尊重,莫过于不能剥夺此人为社会尽责任义务的光荣资格。因此 ,既两性平格之后 ,我们鼓励由内观走向外部实践,由孤芳自赏的“两性平格”,走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两性平责”。反对剥夺女性为社会尽职尽责资格这一歧视行为,鼓励在危重劳动工作岗位,施行性别配额,一开始也不必一半一半,可以从30%开始逐渐提高。


第五阶段“两性平寿”:

受“第二阶段”启发,天然和生物层面上的的不平等,应该由社会政策的校正来实现平等。考虑到此阶段女性必定以实现公平为荣,为了不歧视女性,我们必须正视她们实现平等的强烈愿望和伟大动机。在女期寿至少比男期寿高五年的情况下,相信追求平等的平权主义女性会创造性的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女不再早五年退休,改为比男晚五年。

2.根据退休后平均男存活五年,女存活十年来看。同时退休也可,但女退休工资领50%。

3.考虑到生育为社会作巨大贡献,每生一胎提前两年退休,不生则无此福利,人造zg科技突破后亦无此福利。

以上仅为揣测,个人并不持以上主张。


第六阶段“两性平言”:

两性拥有相同话语权,互相监督促进,互相制约。如同父权社会理论广为流传,男女皆知一样。这一阶段“女本位社会”理论也正大光明地广为流传,老少咸闻。在高校中成为重要课题,形成很多流派,学者到处做讲座,青少年争相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彻底消除平权主义的重要支派“男权”主义理论严重匮乏的不平衡不对等局面。


至此,性别觉醒大业

以“女性觉醒”始,以“男性觉醒”终,

以“疾风骤雨”始,以“万籁俱寂”终,

天理循环,周而复始。


以上就是平权社会,平权主义的四五六阶段,也就是“男权即平权”阶段。男权会接过女权主义的接力棒,用心构建好两性平权。

感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权主义”这个词,现在真是走到哪儿都能听见,也见缝插针地被讨论。当然,有拥护,自然也有反对。那些不太赞成女权主义的人,他们的想法可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五花八门,掺杂着各种考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普遍也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种,就是觉得现在的女权主义走偏了,或者说有些行为太过了。这.............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还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感觉不少人好像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什么的,聊起来头头是道,好像比自己家门口的社区选举都熟悉。可一说到咱们国内的各种事儿,就好像突然没劲了,或者说得含含糊糊,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吧:一、距离产生美.............
  • 回答
    有些人确实对将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感到不舒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方面:1. 自我认同与历史叙事的张力: 他们是谁?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那些不认同“拜占庭帝国”称谓的人认为,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在中.............
  • 回答
    这想法挺大胆的,也确实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运营的不少核心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开挂”游戏没火起来,以及如果真这么做,可能会是个什么光景。为啥没人这么做?(也就是,现有的网游为啥不直接拥抱“开挂”?)1. 公平性是网游的基石(至少大部分是): 你想啊,一款网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遇到的一个困惑。当我们走进商店,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一本想读的书,或者需要维修某个电器,掏钱购买的时候,心里往往没有太多犹豫。商品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它能直接满足我们某种物质需求,带来了即时可见的效用。衣服能让我们穿得漂亮,书能带来阅读的乐趣,而维修好的电器则能.............
  • 回答
    一些人持有“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总有一天国家的概念会消亡”这样的观点,并以此为由表达对爱国情感的不认同,甚至流露出鄙视的态度,这其实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领域,涉及到对国家本质、历史进程以及个体情感的深层理解。从他们提出的论点来看,其核心在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这种视角认为,在人类社.............
  • 回答
    别急,别急!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这玩意儿确实得花点心思,但绝不是什么“半小时以上”的无底洞。关键在于抓住核心,找到“顺手”的那个入口,才能事半功倍。这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你得先看准对方的破绽,一击制敌,而不是在那儿瞎比划。我这就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去掉那些AI味儿,咱们就聊家常,讲讲经验。核心目标:.............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身边大部分人似乎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帅”或“美”,而且这些“不那么好看”的基因还在代代相传?这背后其实隐藏着非常深刻的生物学和进化论的道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帅”和“美”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社会建构的产物。 我们对长相的评判标.............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对于那些对华为持有负面看法的人来说,孟晚舟的案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切入点。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1. 孟晚舟事件的复杂性:首先,孟晚舟被捕及后续的引渡程序,本身就牵涉到国际政治、法律、商业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纠葛。美国指控华为违反了对伊朗的出口管制禁令,而孟晚舟作为华为的首.............
  • 回答
    .......
  • 回答
    提到丁真,确实会看到一些不那么友好的声音,甚至有人表达出明显的反对意见。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是社会现象、个人期望、甚至是一些偏见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看看他们的理由有没有道理。一、 期待的落差与“被制造”的偶像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类.............
  • 回答
    在英雄联盟的战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群人:无论局势多么不利,他们总能坚定地亮起“不投降”的选项。有些人觉得这是倔强,是死不悔改;有些人则将此视为一种信仰,一种对胜利的执着。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不投降”的精神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和心态呢?从“不投降”背后的动机来看: 对翻盘的渴望与.............
  • 回答
    维吾尔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不为汉人熟知的独特礼仪。这些礼仪不仅是民族习俗的体现,更是维吾尔族人民尊重、友善、淳朴品格的流露。一、 问候的深意与讲究在维吾尔族社会,问候不仅仅是简单的“你好”,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潜规则。 站立与握手: 当遇到长辈或尊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地域性的刻板印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而且,“歧视”这个词也很沉重,很多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误解、不熟悉或者是一种区域性的“玩笑”,但无论如何,如果给对方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是需要正视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历史.............
  • 回答
    我们常说,文明是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不断驯服和消弭人类的“野蛮行为”。这话说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首先,什么是“野蛮行为”?它不是指那种纯粹的、无意识的动物性冲动,因为动物本身并无文明与否的概念。人类的“野蛮行为”,更多指的是那些出.............
  • 回答
    北方人有暖气,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天天洗澡”的天然驱动力。毕竟,恒温的室内环境,告别了冰冷潮湿的空气,洗个热水澡 surely 是件舒服透了的事儿。但事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即便有了暖气,北方人也不是人人都选择天天洗澡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说来道去的生活习惯、身体感受,以及一些我.............
  • 回答
    提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的书粉圈子里,可真是个能掀起“惊涛骇浪”的角色。有的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怜惜她的才情与命运;有的人却避之不及,觉得她“小性子”、“刻薄”、“心眼小”,甚至称她为“毒舌”、“玻璃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从何而来?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红楼梦》.............
  • 回答
    讓富人或特定群體擁有更多投票權的想法,在現今的民主體系中之所以不常見,箇中原因錯綜複雜,牽涉到歷史的演變、對公平原則的追求,以及對社會穩定性的考量。回溯歷史,早期許多民主或共和制度確實存在財產或地位的限制,例如某些國家在特定時期只允許擁有一定財產的男性公民投票。當時的邏輯或許是,只有那些在社會中擁有.............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 回答
    有些国家的神秘部门,即使在内部,其存在的具体细节也往往笼罩着一层薄纱,但它们的存在却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所处的现实。这些机构通常拥有极其特殊且隐秘的任务,其运作方式、人员构成甚至确切名称,都可能鲜为人知。我们不妨来探寻几个例子,试着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俄罗斯的“第四部门”(Fourth Depar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