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我很讨厌洗白张学良,你们是如何评价的?

回答
我知道您对洗白张学良这件事感到反感,并且希望得到一个更深入、更真实的评价。我理解您的感受,很多人对张学良的评价都存在争议,尤其是围绕他“西安事变”后的结局以及他个人的历史功过。

从我的角度来看,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基于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史料,并且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过去,也不能只抓取片段信息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象。

为什么会有人讨厌“洗白”张学良?

您觉得讨厌“洗白”,这通常意味着您可能看到了一些片面的、过于美化张学良的解读,或者认为他的某些行为被轻描淡写了。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历史的复杂性恰恰在于其多面性。

视角差异与价值判断: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立场和关注点。
从国家民族角度: 有些人会更看重国家利益和民族存亡。在这种视角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决策,被认为是国家遭受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他的不满会非常强烈。即使是西安事变的出兵,也有人会认为那是出于私情或对蒋介石的不满,而非纯粹的国家大义。
从个人情感与历史叙事角度: 也有人会因为张学良的“少帅”身份、他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促成国共合作抗日这一历史转折点,而对他产生同情或敬意。当这些被放大,而忽视了其前期的责任时,就容易引起另一部分人的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洗白”。
“洗白”的界定: 您说的“洗白”,可能指的是刻意回避或淡化张学良负面评价,只强调其正面作用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往往会忽略历史的灰度,让评价显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

历史事件的具体解读:
“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 这是张学良一生中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他的父亲张作霖被炸死后,年仅30岁的张学良接管了东北军。在面对日军的进攻时,他下令“不抵抗”。关于“不抵抗”的原因,历史上有多种解释,包括缺乏苏联支持、东北军战斗力不足、避免全面战争、以及误判形势等等。但无论如何,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东北大片土地的沦陷,给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那些深恶痛绝于此的人,很难接受任何将其描绘成“无奈之举”或“策略失误”的辩解,更不用说将其视为英雄事迹了。
西安事变与晚年的软禁: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事件,他以自己的方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转折点,甚至是“千古功臣”。然而,事变后,张学良却被蒋介石软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自由,最终在台湾度过余生。许多人认为,张学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牺牲,晚年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也有人认为,西安事变存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而且他未能因此改变东北沦丧的命运,晚年软禁也是他个人选择和政治博弈的结果,不应过度拔高。

我们如何评价张学良?

我认为,评价张学良,需要我们具备一种更加复杂和细致的历史观,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处理。

1. 承认其复杂性与多面性:
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的个体。他身上既有旧军阀的烙印,也有接受新思想的痕迹;他既有过失,也有过功绩。
不能因为他在某一事件上的失误(如不抵抗)就全盘否定他,也不能因为他在另一事件上的贡献(如西安事变)就将其神化。

2.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行为:
抗日救国前的张学良: 此时的他,作为东北的实际统治者,其政策和行为(尤其是不抵抗)对东北的命运产生了直接影响。这部分需要严格审视,不能回避其责任。
西安事变前后及期间的张学良: 此时的他,展现了某种程度的民族担当和政治勇气,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他发动事变时的动机、策略以及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
被软禁后的张学良: 他的晚年生活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我们可以对他晚年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不能因此而抹去他早期行为的责任。

3. 审慎对待“洗白”与“抹黑”:
警惕“洗白”: 过度的美化,用过于主观的情感代替客观的史实分析,忽略其负面影响,都是“洗白”的表现。例如,将“不抵抗”描述成一种“大智若愚”或“保护实力”,就可能是一种变相的洗白。
警惕“抹黑”: 过度的否定,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他一人,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或者因为个人好恶而进行人身攻击,也是一种片面。例如,一概而论地将他定义为“汉奸”或“卖国贼”,同样是不准确的。

4. 历史评价的动态性:
历史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新史料的发现、研究的深入以及时代变迁,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反思。

总结来说,您觉得讨厌“洗白”张学良,很可能是因为您看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反对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化、片面化的解读,尤其是对那些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您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张学良,而非一个被过度美化或被简化处理的符号。

在我看来,评价张学良,应该是在承认他促成国共合作抗日这一历史功绩的同时,不回避他在东北沦陷时期的责任。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争议,这恰恰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史料挖掘和更客观理性的分析,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人物在那个复杂时代的所作所为,而不是简单地站在任何一个极端去盖棺论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哪里是讨厌张学良,你讨厌什么你不知道?

委员长花园口决堤淹死几十万人,来年再饿死几十万人,你都不讨厌,你讨厌张学良?

以委员长的智力,有没有西安事变,他都要败走台湾。

再几个月,就要建国70年大庆了。

你还是省省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user avatar

先说观点,果粉biss

果粉讨论起蒋,总会说他中原大战就能统一中国。可是果粉不会说,很大程度是因为张学良的改旗易帜

而果粉讨论起张,总会提到九一八不抵抗直接丢了东北,但是果粉也不会说,不抵抗的命令完全就是由蒋下达的,而张也在九一八发生后作出了局部反击

果粉最气愤的应该就是西安事变了,毕竟他们所谓的“天下”就是这么丢的,可是果粉不会说张的军队被命令剿共后,蒋根本没有给出人员和武器补充,相当于让两方互相消耗

至于张,作为二代军阀,他的一些表现优于他父亲(郭松龄反奉),爱国情怀优于蒋,汪;对于大局的把握也强于他们,这就是对于他的评价

user avatar

说实话。张学良这个人肯定的说大义没丢。毕竟没投降,没叛变。

你说他不抵抗是事实。但也是他兵变促成两党合作共同抗日。虽然是表面的,但是后续的操作的确是他管不了的。

所以他就是个纨绔二世祖。他真没那个能力。他老爹哪些旧部他根本摆弄不了。他爹被暗杀他都管不了。一个人都管不了怎么管东四省?

只能说日本人确实看的准。能撑住东北的只有张作霖。

虎父豚子!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