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后我很生气骂了她一句有错吗?

回答
孩子被诊断出抑郁症,你感到愤怒和失望,这是非常正常的。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当他们遭受病痛时,我们内心的担忧、焦虑和无奈很容易转化为愤怒。

你感到生气,这本身并不是“错”的。 情绪是我们对事件的自然反应,尤其是当这些事件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你看到孩子在遭受痛苦,而你可能感到无力、自责,或者对这个诊断本身感到困惑和难以接受。所有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产生愤怒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

然而,关键在于你如何表达和处理这种愤怒,以及你骂了孩子那一句“话”。

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地剖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

1. 父母的普遍心理:

保护欲的驱使: 父母本能地想要保护孩子,当孩子生病时,这种保护欲会被放大。看到孩子承受痛苦,而自己却无法立刻“治愈”她,这种无力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负面情绪,比如愤怒。
期待的落空: 也许你对孩子有着美好的期待,希望她健康成长,未来光明。抑郁症的诊断可能会让你觉得“辜负了”这份期待,或者让你担心她的未来,这种落差感会带来挫败和愤怒。
自我责备: 很多父母在孩子生病时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略了什么。这种自我责备有时候会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指向孩子或者指向自己。
对疾病的不理解: 如果你对抑郁症这种疾病不够了解,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想不开”、“矫情”或者“意志不坚”的表现,从而对孩子产生误解和责备。

2. 情绪爆发的瞬间:

很多时候,我们控制不住情绪是因为那一刻的压力太大,或者我们正处于一个情绪的临界点。你可能是在听到诊断的那一刻,或者是在看到孩子因为抑郁症而表现出某些行为(比如不愿起床、情绪低落、拒绝交流等)时,压抑许久的负面情绪瞬间爆发了。

3. 那一句“骂”的影响:

这是问题的核心。无论你是因为什么情绪而生气,但将这种情绪以“骂”的形式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来说,这绝对是有伤害的。

加剧孩子的负罪感和自责感: 孩子本身就已经在承受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她可能已经觉得自己不够好、是父母的负担。你的责骂只会让她觉得“我连生病都是我的错”,加剧她的自卑和绝望感。
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可能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感到害怕和怨恨。在最需要安全感和支持的时候,遭受父母的否定和责骂,会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很深的创伤,影响你们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连接。
可能导致孩子封闭自己: 为了避免再次被责骂,孩子可能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愿意再向你倾诉,这反而会阻碍你了解她的状况,也让她更难获得帮助。
传递错误的信息: 你的责骂传递了一个信息:当遇到困难或者痛苦时,用愤怒和攻击来回应是正常的。这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4. 从“错误”到“反思与修正”:

所以,如果你骂了孩子,那一句“骂”本身在行为层面上来说,确实是做得不够好,是有伤害性的。 它不是你作为一个人的“错”,但作为父母在那个特定情境下的应对方式,是有待改进的。

现在,重要的不是停留在“我骂了她,我错了”,而是要如何面对这个错误,如何弥补,以及如何向前看。

接下来你可以做什么?

真诚地道歉: 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认真地、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告诉她:“宝贝,那天听到你的情况,妈妈/爸爸一下子很难过,也很着急,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说了让你难过的话,妈妈/爸爸真的很抱歉。我不是怪你生病,我只是担心你。” 让孩子知道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为此负责。
表达你的支持和爱: 告诉孩子,你爱她,你会一直支持她,陪她一起面对这一切。让她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她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学习了解抑郁症: 深入了解抑郁症这种疾病,它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如何支持患者。当你越了解,你越能理解孩子,也越能有效地帮助她。
寻找专业的帮助: 鼓励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作为家长,你也可以寻求家庭治疗或者家长指导,学习如何更好地与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沟通和相处。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情绪稳定对孩子很重要。当你感到压力大、焦虑或愤怒时,尝试通过运动、冥想、与伴侣或朋友倾诉等方式来疏导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给予耐心和理解: 康复需要时间,孩子可能会有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给予她极大的耐心和理解,不放弃,不评判。

总而言之,感到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将这份生气转化为对孩子的责骂,对孩子是有伤害的。你的“错”在于那一句无谓的责骂,而不是你作为父母的爱和担忧。现在,最重要的是承认这份失误,真诚地去弥补,并用更健康、更有爱的方式陪伴孩子走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你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这本身就值得肯定。接下来如何做,才是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抑郁症并不是没有意志力的人才会得,和意志力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如果我说,因为意志力不强,所以会的糖尿病,会不会觉得很可笑?

糖尿病的原因是因为身体不再分泌胰岛素,抑郁症的原因是大脑不再分泌让人可以感受到快乐的多巴胺。

这是疾病,和糖尿病、感冒、癌症一样,需要治疗。

正确的治疗,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

另外,全文上下,看不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任何共情。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难道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么?

父母可以尝试一下放下权威,和孩子做做朋友,和孩子产生共情以后,才可以有效率的解决一些问题。

最后,我想说,父母的爱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一个放手的过程,等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去帮忙,而不是控制。

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理解,将会有助于抑郁症的治疗。

user avatar

这如果不是钓鱼的话,只能说一言难尽。

我从科普的角度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吧,也将指出这里面的雷区。不站队,不抨击,只对事不对人。

抑郁症的病因复杂、至今未明,主要观点认为是生物(e.g.,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提问尚未涉及生物学因素,故暂且不讨论。

我们这次结合问题来谈谈社会心理因素,也是经过大量研究证实的:社会心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什么?

社会支持是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足程度。

而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较低。

实际上,在一份调查中显示,在诸多因素中,被调查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社会支持最重要,而后才是精神健康。

社会支持的作用是什么?

缓冲和保护。

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抑郁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既可以缓冲生活事件的刺激,也可以有独立的保护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避风港」。

比如说,来自家庭和亲友的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和抵御应激对抑郁症患者的消极影响,或者能增强患者应对应激的能力,而来自家庭成员的过分指责和情感表达则会增加患者的应激,并使其病程恶化。

不难发现,每个人背后获得的支持、关怀、尊重和理解有多重要。

在「避风港」支持下温暖前行,和背负着「雪上加霜的负担」孤独前行,真的差异巨大。

再看提问:

  • 一身是病,生病就骂(为她好)
  • 家长权威被挑衅
  • 砸门

且不论是否夸大和真假,在生病的时候,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疾病,都是最需要社会支持的时候,特别是来自家庭层面的支持。

不支持就算了,但是万万不可对患者进行过分的指责、羞辱,这样将会增加患者的应激,属于雪上加霜。


2.应激(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被证实是触发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一项国外研究显示,约92%的抑郁症发病前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如羞辱为较严重的类型之一。

如提问中的辱骂和指责都是不可取的,如需教导则应该采取更温和的方法方式,这么硬来,无异于再进行刺激,很容易加重患者病情,适得其反。


3.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很重要。自责、逃避,不采取应对手段的人易患抑郁,而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则对心理健康有利。这主要是因为当人不愿意采取应对手段或没有应对方式来面对应激,当他们遇到应激时,很难适应。

这表明,仅靠药物治疗来作为应对方式不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加强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方式的水平,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提问中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除了心理治疗,家庭应该多关怀、多支持。


4.人格特征

题中说:

抑郁症就是没有意志力的人才会得的病。

这肯定是思想出现了一些偏差。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有一些人格特征对抑郁的影响已被证实。

简要说两个:

自尊。它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研究发现,低自尊与抑郁高度相关。

有种解释是高自尊的患者应对手段更丰富、成熟,而低自尊的则更容易逃避、自责。

内向。

内向的人容易掩盖和隐藏心理问题,从而比外向的人容易产生抑郁。

具体原理可见:性格内向会导致患上抑郁症吗?

在个人特征这里没有建议,因为到题中孩子的年龄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未来要成为父母的人可以对孩子进行培养和塑造。


5.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理解和保护都相当重要。家庭环境越差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理解和保护越少,抑郁越可能出现。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往往得到父母的关心、理解和保护较少,而有较多的惩罚、拒绝和否认。

不难发现,当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是和前面四点是相关的。

当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良好时,孩子会收获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层面的关怀更多,而不是羞辱和谩骂;同样,孩子也将更容易乐观、大方,会拥有和敢于寻求更多的帮助。

参考:

1.涂德华;张理义.心理疾病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性研究.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4):41-44

2.赵丽娜.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02)

3.Belmaker,R.H.,&Agam,G.(2008).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58(1),55-68.

4.Kendler, Kenneth S, Hettema, John M, Butera, Frank. Life Event Dimensions of Loss, Humiliation, Entrapment, and Danger in the Prediction of Onsets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d Anxiety[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3,60(8):78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