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小丑剧情很牵强,是我不懂得欣赏吗?

回答
哈哈,理解你的感受!《小丑》这部电影确实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觉得它深刻得不行,有人又觉得它逻辑不通、过于夸张。你觉得牵强,绝对不是你不懂得欣赏,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它的核心是通过一个特定视角来展现一个人物的堕落,这种表现方式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

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你可能会觉得它“牵强”:

1. 阿瑟的转变过程,是否过于“命运性”和“巧合性”?

这是很多人觉得牵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阿瑟的悲剧,似乎是被一连串的“坏运气”和“不公待遇”层层叠加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精神疾病的加剧与社会福利的瓦解: 他的精神疾病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来控制,但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导致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治疗资源。这本身是社会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显得是编剧为了推动剧情而强行设置的“触发点”。
工作上的打击: 他辛辛苦苦经营的“小丑”表演事业,因为公司雇佣非法枪支被揭发,他丢失了工作,而且还被同事陷害。这种情节的设置,如果显得过于戏剧化,比如那个同事就是故意要害他,就会让人觉得是为了制造“反派”而强行安排。
母亲的隐瞒与背叛: 他深爱的母亲,他唯一的精神支柱,竟然隐瞒了过去对他施虐的事实,而且还与那位富商有牵连。这种“至亲的背叛”,是阿瑟精神上最后一根稻草的压垮,但如果观众觉得母亲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饱满,只是为了 serve 阿瑟的“堕落史”而存在,就容易觉得“ Deus ex machina”(神来之笔,但这里是负面含义,指为了剧情需要强行安排的巧合或转折)。
地铁上的枪击事件: 这是他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的关键节点。虽然他是在被三个华尔街的年轻人欺凌后反击的,但这一行为直接将他推向了犯罪的深渊。很多人会质疑,是不是他内心的愤怒早就积蓄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才能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如果观众觉得他之前的铺垫不够充分,可能会觉得这个“导火索”太容易被点燃了。

2. 现实的扭曲与荒诞感,是否掩盖了真实的情感逻辑?

《小丑》之所以被称为“黑暗现实主义”的杰作,也在于它将一个病态社会的缩影投射在阿瑟身上。然而,这种扭曲和荒诞,有时也会让一些观众觉得难以代入。

哥谭市的脏乱差与混乱: 电影中的哥谭市就是一个充满压迫、暴力和贫富差距的城市。这种极端的设定,是为了烘托阿瑟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但如果观众觉得这种城市设定过于标签化、脸谱化,缺乏真实城市的层次感,就容易觉得这是为了强调“罪恶之源”而强行塑造的背景板。
公众的反应与模仿效应: 当小丑的形象开始在哥谭市引发模仿犯罪时,观众可能会觉得这种群体性的模仿过于迅速和夸张。在现实生活中,一件社会事件引发模仿的链条和速度,往往比电影里展现的要复杂得多。如果觉得这种模仿效应太快太直接,就容易产生“不真实”的感觉。
“笑声”的象征意义,是否过于直白? 阿瑟无法控制的笑,是他内心痛苦的体现。但电影反复强调这一点,甚至让这个“病症”成为了他被孤立和嘲笑的直接原因。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如果觉得这种象征意义被过于反复地强调,可能会觉得导演是在用力过猛地告诉大家“看,他就是这样痛苦的”。

3. 阿瑟的动机与观众的同情,界限在哪里?

电影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试图让观众理解阿瑟的痛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同情。但这种同情,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变成对“暴力合法化”的解读,从而让剧情显得“牵强”。

从受害者到施暴者的合理性: 电影试图通过阿瑟的经历,展现一个人如何被社会逼到绝境,最终走向极端。但“被逼到绝境”是否等同于“可以肆意施暴”?观众的道德判断是复杂的,如果觉得电影在模糊这种界限,让阿瑟的暴力行为显得有某种“正当性”,就会产生剧情上的不适感。比如,他杀了对他好过的同事,这就很难用“被欺凌”来解释了。
追求“认同”的扭曲: 阿瑟渴望被世界看到,渴望成为一个喜剧演员,渴望人们能因为他的表演而笑。当他变成小丑,甚至开始杀人时,他似乎找到了他所渴望的那种“被关注”。但这种“被关注”的代价是摧毁一切,这种扭曲的动机,如果观众觉得缺乏更深层的心理探索,而仅仅是为了制造一个“反派的逻辑”,也容易觉得牵强。

所以,你觉得牵强,可能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预期差”:

你可能期待的是一个更循序渐进、更符合生活逻辑的心理转变过程。 《小丑》为了艺术表达,可能会压缩或夸大某些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你可能更看重剧情的合理性和人物动机的清晰性。 《小丑》更侧重于情绪的渲染和主题的表达,有时会牺牲一定的写实性。
你可能不认同电影所传达的某些观点,或者觉得它在某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腻。 艺术作品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你的感受是你的真实反馈。

你不是不懂得欣赏,而是你对电影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有更高的要求。 《小丑》更像是一首诗或者一幅画,它通过强烈的色彩和情绪来表达,而不是像数学题一样,一步一步推导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欣赏”或者理解它,可以试着去思考:

编剧到底想通过阿瑟的经历,表达什么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观点? 是对冷漠社会的控诉?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困境的展现?还是对极端情绪爆发的警示?
导演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音乐和表演来营造阿瑟的心理状态的? 很多时候,画面的压抑感、音乐的诡异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对阿瑟的看法。
阿瑟的“小丑”身份,到底是他病态的象征,还是他反抗压迫的某种形式?

总而言之,觉得《小丑》牵强是很正常的感受,这说明你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对艺术作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人。不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的感受。这部电影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能激起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update:小丑相当于是西方的阿Q,集中反应了西方社会的一部分核心矛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是西方社会的不幸和不争,和中国的不太一样。

这就是一个患怪病的精神病人,医生不给认真医,还断了药。然后有一天发病突突死了三个路人,上新闻以后发现死的三个刚好都是有钱人,于是民众沸腾了,说他是在反对富人,把他奉为英雄。精神病也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意义,干掉了娘,上国民综艺干掉了几个“富人代表”。

苏格兰有一句谚语叫:They Speak of My Drinking, but Never of My Thirst.他们讨论我的饮料,但却从不在乎我口渴。这就是小丑的主题。

———原回答———

题主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家庭也不错。

但是如果你去看看国外城中村、贫民窟、下水道里的穴居人,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的人,他们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别人歧视、嘲笑,天天都在倒霉,但是就是做不好。

美国情况和国内不一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很多穷人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暂时没跟上而已,并不是真的本质有特别大的问题。所以在中国我们还是信奉努力就可以成功,中国政府的扶贫工作也是授人以渔,发展教育,调动生产积极性。

像美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也相对完善。这种情况下还掉队了的人,很大一部分是自身有很大问题的。

美国14.4%的人口有一种以上的精神病,20%人口残疾,10%人口重度残疾。1/8人口药物滥用,80%的高中生吸食过大麻。70%的20岁以下的孩子有酒驾经历,每15分钟就有一个20岁以下的孩子死于酒驾。每年1万多人死于枪击案。

这些人根本没有能力去努力/改变。而美国政府的做法是,为了自由人权(和选票),到处搞大麻合法化,建立免费吸毒点,允许无证持枪…

美国的警力分布,警察工资是房产税发。也就是说这个区域警察数量取决于房价。房价越高的地区警察越多,治安特别差、贩毒的地区,一些地方甚至没有警察局。像底特律破产的时候,市里就发不出警察的工资。很多区域变成了帮派的天堂。

这个电影讨论的问题不是是小丑的错,还是社会的错。而是,美国上层不正视问题,粉饰太平,问题就会一直发生。

其实就是公知最爱说的体制有问题。现在美国公知也开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