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论文最好打印出来读?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好多人读论文还是喜欢打印出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乎的道理,更多是出于一种非常实在的阅读习惯和实际需求。虽然现在电子设备这么普及,但纸质阅读的优势依然是无可替代的。

你想啊,一张张纸铺在眼前,那种实体感,就跟在跟作者直接对话一样。你手指可以划线,可以圈点,可以在旁边写写画画,做各种标记。这些标记不是随便写的,它们是你理解论文的过程,是你思考的痕迹。你想反驳作者的某个观点?直接在旁边批注。你觉得某个地方特别重要,想加强记忆?用荧光笔划出来,或者写上个大大的“重点”。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电子屏幕很难完全模拟的。

而且,咱们的大脑对纸质信息和电子信息的处理方式确实有点不一样。有研究表明,人在阅读纸质材料时,更容易形成对信息的空间记忆。你可能还记得某个重要论点是在第一页的左下角,还是第三页的右侧。这种对信息位置的记忆,能帮助你快速回忆起内容。电子文档虽然可以搜索,但那种“翻页”的感觉,那种纸张的质感,反而能让信息在大脑里留下更深的烙印。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专注度。你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屏幕上除了那篇论文,还有什么?聊天软件的通知弹窗、浏览器里打开的其他网页、社交媒体的更新……这些东西随时都在跟你打小报告,分散你的注意力。哪怕你把这些都关了,屏幕本身的光线,还有电脑周围的各种刺激,都可能让你分心。但一张纸,它就安安静静地在那里,你拿起它,基本上就是为了读它,周围的环境也相对固定。你能更沉浸在文字里,不容易被外界打断。

说白了,打印出来读,是一种更“沉浸式”、更“具象化”的阅读方式。它允许你用一种更自由、更直接的方式去跟文字互动,去思考,去消化。你不需要担心电池没电,不需要担心软件卡顿,也不用在反光屏幕前眯着眼睛。拿在手里,那种厚重感,那种油墨的味道(虽然现在多是激光打印),都带有一种仪式感。尤其是在读一些比较硬核的、需要反复推敲的论文时,这种踏实的阅读体验,更能帮助你静下心来,把研究内容嚼烂。

当然,电子阅读也有它的便利之处,比如检索快、方便携带大量文档等等。但如果说要深入理解、反复琢磨,尤其是在刚接触一个新领域、需要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时,打印出来读,真的能帮你省不少事,也更容易让你抓住论文的精髓。这就像学某种技能,有时候工具的直观性也很重要,纸质论文就是那个让你感觉“一切尽在掌握”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纸介质上读取和在屏幕上读取的效果差异很早就被注意到[1][2],并且现在已经有大量且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3]:同样的材料,在纸介质上阅读比在屏幕上阅读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解更深入,关键内容记住更多。总体上,纸介质的优势不大,但优势是稳定的(方差小)[4],而且阅读内容的复杂性越高,纸介质的优势越明显[2].

这种差异小但稳定,在感知上也会有比较好的一致性,使得大部分读论文的人都认为阅读纸介质版比电子版跟更有助于记忆和理解[5],而且这种倾向性具有跨文化稳定性:

从阅读机制上看,在屏幕上阅读者对自己的阅读效果更自信,但是测试的阅读效果更差;对应地,在纸介质上阅读者对自己的阅读效果自信差一些,但阅读效果更好。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纸介质阅读者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会看过去读过的部分,更频繁地探索疑问部分的内容。如果屏幕阅读者被提醒没有很好的理解的话,比如经过频繁的中途测验、质问,这种不同介质的阅读效果的差异就会消失[6]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屏幕效果跟打印效果完全一致(呈现范围大,减少交互),纸张阅读的优势接近消失[7]。而当屏幕效果跟打印效果差异越大(由于屏幕尺寸和分辨率限制,完整呈现一整张不影响阅读效果的A4纸论文页面很困难,这通常需要2K以上分辨率),读者所需要的交互越多,涉及上下滚动页面,翻页等等,读者的阅读被打断的频次越高。而纸张阅读者则很少受到这方面因素的打扰。由于交互导致的打断,屏幕阅读者更难以形成关于阅读内容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8][9]

也就是说,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材料的呈现载体尺寸是导致屏幕阅读和纸张阅读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当屏幕足够大时候,纸张阅读的效果优势可以被抹平[10]。这跟程序员需要大屏、多屏显示器的原因是一致的[10][11][12][13]:

所以,paper打印出来读效果更好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关于用户体验的问题[14]. 当你意识到需要打印出来读论文时候,实际上是你需要多买几个2K以上分辨率大屏幕显示器的时候[15][16].

参考

  1. ^ Mangen, A., & Kuiken, D. (2014). Lost in an iPad: Narrative engagement on paper and tablet. Scientific Study of Literature, 4(2), 150-177.
  2. ^ a b Singer, L. M., & Alexander, P. A. (2017). Reading across mediums: Effects of reading digital and print texts on comprehension and calibration.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85(1), 155-172.
  3. ^ Clinton, V. (2019). Reading from paper compared to scree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42(2), 288-325.
  4. ^ Delgado, P., Vargas, C., Ackerman, R., & Salmerón, L. (2018). Don't throw away your printed books: A 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media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5, 23-38.
  5. ^ Mizrachi, D., Salaz, A. M., Kurbanoglu, S., Boustany, J., & ARFIS Research Group. (2018). Academic reading format preferences and behavi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orldwide: A comparative survey analysis. PloS one, 13(5), e0197444.
  6. ^ Lauterman, T., & Ackerman, R. (2014). Overcoming screen inferiority in learning and calibr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5, 455-463.
  7. ^ Hou, J., Wu, Y., & Harrell, E. (2017). Reading on paper and screen among senior adults: Cognitive map and technophobi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2225.
  8. ^ Schiller, D., Eichenbaum, H., Buffalo, E. A., Davachi, L., Foster, D. J., Leutgeb, S., & Ranganath, C. (2015). Memory and space: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gnitive map.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5(41), 13904-13911.
  9. ^ Hou, J., Rashid, J., & Lee, K. M. (2017). Cognitive map or medium materiality? Reading on paper and scree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7, 84-94.
  10. ^ a b Czerwinski, M., Smith, G., Regan, T., Meyers, B., Robertson, G. G., & Starkweather, G. K. (2003, September). Toward characterizing the productivity benefits of very large displays. In Interact (Vol. 3, pp. 9-16).
  11. ^ Colvin, J., Tobler, N., & Anderson, J. A. (2004). Productivity and multi-screen computer displays. Rocky Mountain Communication Review, 2(1), 31-53.
  12. ^ Andrews, C., Endert, A., & North, C. (2010, April). Space to think: large high-resolution displays for sensemak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55-64).
  13. ^ Robertson, G., Czerwinski, M., Baudisch, P., Meyers, B., Robbins, D., Smith, G., & Tan, D. (2005). The large-display user experience.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25(4), 44-51.
  14. ^ Ball, R., & North, C. (2005, April). Effects of tiled high-resolution display on basic visualization and navigation tasks. In CHI'05 extended abstracts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196-1199).
  15. ^ Bi, X., & Balakrishnan, R. (2009, April). Comparing usage of a large high-resolution display to single or dual desktop displays for daily work.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005-1014).
  16. ^ Polys, N. F., Kim, S., & Bowman, D. A. (2007). Effects of information layout, screen size, and field of view on user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rich virtual environments. 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 18(1), 19-38.
user avatar

以前我也是都打印出来看,现在慢慢变为直接看pdf了,特别是前段时间突然被疫情封在家里一个月,没有打印机,连草稿纸都没几张,只能在笔记本上看论文,在我们家小子画画的白板上推导公式,习惯后发现效果也不错。

在pdf看论文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编辑注释比较方便。我习惯于边看论文边在空白处写自己的体会,或者对公式的理解。有时候想错了,删除重新写就是了。

再进一步,论文里有时出现自己不清楚的理论或公式,我会顺藤摸瓜把相关论文找到,或者从维基上找到说明,然后把论文或者网页(先转成pdf)直接添加到正在读的论文后面。

看完论文后,我有时会自己写好多页的总结,然后也添加到论文后面。

甚至github上的源码,我也会把相关部分截出来加入论文中。

这样一来,一篇论文有时逐渐就变成了我自己的资料总结,非常便于之后追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好多人读论文还是喜欢打印出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乎的道理,更多是出于一种非常实在的阅读习惯和实际需求。虽然现在电子设备这么普及,但纸质阅读的优势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你想啊,一张张纸铺在眼前,那种实体感,就跟在跟作者直接对话一样。你手指可以划线,可以圈点,可以在旁边写.............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要说“二论五绝”,那得回到中国武侠小说界那段辉煌的岁月,尤其是金庸老先生的笔下。而“二论五绝”,这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江湖豪情和武学巅峰的意味。究竟是哪些人物被冠以“二论五绝”的称号呢?这主要指的是在金庸小说中,被公认为武功达到了登峰造极境界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简单来说: .............
  • 回答
    “自由、平等、博爱”(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这句口号,无疑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标志性的象征,也是现代民主和人权理念的重要基石。但要追溯其欧洲最早的出处,并深入探讨其重要性及其论证过程,需要细致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 欧洲最早的出处并非直接指向“自由、平等、博爱”首先需.............
  • 回答
    在伊斯兰教思想史上,罕百里学派与穆尔泰齐赖学派之间的一场思想论战,其核心在于对“《古兰经》是否是‘被创造’的”(halq alQur’an)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这场辩论不仅仅是神学上的推敲,更触及了对安拉属性、人类自由意志以及宗教权威根源的根本性认知差异。穆尔泰齐赖学派,作为那个时代理性主义的代表,.............
  • 回答
    许多文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推荐阅读《论语》,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地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国人”。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论语》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文科大佬”们的立场和目的。 一、为什么文科大佬推荐读《论语》?文科领域的学者,特别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的专家,.............
  • 回答
    拿到《论语别裁》这本书,初看书名,可能会觉得与我们熟知的《论语》似乎并无二致,但稍一翻阅,便能体会到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本书之所以值得一读,绝非仅仅因为它是对儒家经典《论语》的解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他的思想精髓。首先,它“别裁”之名,就点明了.............
  • 回答
    老师让研究生读论文,论文内容看不懂,这确实是很多研究生的普遍困境。但即使内容看不懂,论文依然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关键在于,你需要调整学习策略,从“理解每一个字”的模式切换到“提取关键信息和学习方法”的模式。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在看不懂的情况下,你可以从论文中学习什么: 一、 学习研究的“套路”与“范式”.............
  • 回答
    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整个学术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为了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传承性以及社会责任。如果我必须解释清楚为何如此重要,那我会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尊重原创,维护学术诚信的根本。你想想看,一项研究成果的诞生,往往.............
  • 回答
    写论文时必须列出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惯例,更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和核心要求。如果把它比作搭一座楼,文献就是你用来建造这栋楼的砖瓦、钢筋,没有它们,你的“楼”就无法稳固地矗立,更无法与他人交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一环节如此重要,并力求语言自然、贴近真实研究者的思考.............
  • 回答
    河南某高校校长发表“熟蛋返生孵雏鸡”论文,声称能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来实现,这一事件一经披露,便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关于这篇论文为何能够发表,以及它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论文为何能发表?——“学术发表”的迷雾重重要理解一篇在常识看来荒谬的论文为何能“发表”,我们.............
  • 回答
    论文放出训练好的模型(pretrained models)和测试脚本(testing scripts)却不公开训练代码(training code)的现象,在学术界和研究领域并不少见,背后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是出于一种复杂的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核心原因:保护核心技术和研究优.............
  • 回答
    同一篇论文,在仅仅五个月的时间里,查重率从16.8%上升到19.4%,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我们需要从论文本身的性质、查重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关注论文本身可能发生的变化。虽然你提到是“同一篇论文”,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是微小的修.............
  • 回答
    这是一个在科研界普遍存在的令人沮丧的现象,即许多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实验难以被其他研究者重复出来。这种情况,即使是在像《自然》子刊这样声誉卓著的期刊上,也时有发生。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实验细节的缺失或不精确是最大的“罪魁祸首”之一。 尽管发表的论文会包含实验方法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科研本身,还牵扯到学术评价体系、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SCI论文里头,明明三作之后贡献可能被稀释,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挂上很多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并非所有人挂名都纯粹是为了“占便宜”或.............
  • 回答
    张益唐的论文能够被《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这样享有盛誉的数学期刊接受并发表,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但关键的原因,绝非偶然。这些原因涉及到了论文本身的突破性、数学界的评价体系、审稿流程的严谨性以及张益唐个人的学术声誉。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论文内容的巨大突破性:这是最.............
  • 回答
    基础数学领域相对较少出现论文造假或导师压榨学生导致悲剧事件的发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需要从学科本身的特性、科研生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基础数学这个学科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1. 数学研究的“本真性”与成果的“可验证性”基础数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背后其实是科研论文和学术学位论文在目的、受众、内容深度和篇幅要求上的根本差异。虽然都是学术成果,但它们的“身份”和“使命”完全不同。我们来一一拆解,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相径庭”的页数要求:1. Google Scholar 上的论文(主要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 核心.............
  • 回答
    经济管理类论文在建立模型之前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非一个简单的程序性步骤,而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理解数据、指导模型选择和验证假设的重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侦探在开始调查案件时,首先会做的“现场勘查”,而不是直接扑上去抓嫌疑人。那么,为什么这“现场勘查”如此必不可少呢?让我们从几个核.............
  • 回答
    图形学领域,尤其是 SIGGRAPH 会议的论文,相较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 CVPR、ICCV 等会议,确实存在代码开源比例较低的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学术、商业和社区文化等多个维度来理解。 技术复杂性与实现难度图形学,尤其是高级图形学和特效领域,往往涉及非常复杂和精细的技术。 .............
  • 回答
    你对散文和论文这类论断性文章的偏爱,而非名著小说,这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并非什么不寻常的现象。这背后可能牵涉到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对阅读本身的不同需求。我试着从几个角度帮你剖析一下,看看是否能找到共鸣:1. 直接的知性满足与思维的碰撞名著小说虽然常常探讨深刻的人生哲理,但它的核心是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