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读有关南北朝的一些书籍,发现无论是《魏书》还是《宋书》都存在刻意夸大的嫌疑,如何甄别信息的真假?

回答
南北朝这段历史,确实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恨它史料繁杂,真假难辨。《魏书》和《宋书》作为那个时代的“官方”史书,自然承载了重要的信息,但正如你所感受到的,其中夹杂着不少“加油添醋”的成分。想要在这片迷雾中摸索出真相,并非易事,需要一点耐心和一些“侦探”的本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史书会有“刻意夸大”的嫌疑。

政治需要与“光辉形象”的塑造: 无论是北方的北魏,还是南方的宋,它们都是新建立的政权,都希望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并向后世展示开国君主或重要人物的“伟岸”形象。这就好比现在的宣传片,总要突出亮点,弱化不足。他们会通过记载一些功绩卓著、神机妙算的事件,来证明统治者的“天命所归”或是“能力超群”,以此来赢得民心和巩固政权。
家族荣耀与个人声望: 史书的撰写往往与当朝的统治家族或权臣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书》便是如此,谢承在《后汉书》就有“一家之言”的争议,《宋书》中的一些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刘宋皇族或权臣的影响,为自家歌功颂德,甚至对前朝或敌对势力进行贬低,也是常有的事。
叙事手法与文学加工: 古代史官在记载事件时,往往也会融入一些叙事技巧,让故事更加生动。这其中可能包括夸张的描写、戏剧化的情节设置,甚至是“为尊者讳,为亲者隐”的原则。有时候,为了强调事件的重大性,也会使用一些带有渲染色彩的词语。
信息传递的偏差与失真: 即使没有主观故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当事人的回忆偏差、传闻的失真、或是为了迎合听众而产生夸大。等这些信息经过层层传递,最终被史官记载下来,其真实性就更难保证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甄别”这些史料中的信息呢?这不是看一本史书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交叉验证”和“多角度审视”的过程。

第一步:警惕“最高”、“最”等绝对化形容词。

当史书中出现“史上最”、“天下第一”、“空前绝后”等词汇时,就要提高警惕。这类词汇往往是夸大的信号。比如,《魏书》在记载拓跋珪时,可能会描绘他神勇无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时候,我们要想想,当时是否有其他独立史料能够佐证这样的说法?

第二步:对比不同来源的史料。

这是最核心、也最有效的方法。

查阅同一时期的其他史书: 除了《魏书》和《宋书》,南北朝时期还有其他一些史料,比如《梁书》、《陈书》、《北史》、《南史》等。如果一个事件在《魏书》中被大肆渲染,但在《宋书》、《北史》中却记载得极为简略,甚至没有提及,这就需要我们打个问号。
参考野史、笔记、地方志等: 虽然这些资料的权威性可能不如正史,但它们往往能提供一些官方史书未曾记载的细节,或者从不同角度来叙述同一事件。比如,一些文人笔记中可能记载了某位将领的真实性格,与官方史书对其神化的描述形成对比。
利用考古发现: 考古是验证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墓葬出土的器物、铭文、建筑遗址等,都可以为史书的记载提供旁证。例如,如果史书记载某位皇帝修建了宏伟的宫殿,考古发现了相关遗址,那么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大相径庭,就需要审慎对待。

第三步:关注事件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从常识和逻辑出发: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应该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技术水平和人的行为逻辑。如果史书中记载的事件过于离奇,超出了当时的现实认知,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比如,如果记载一位将军以一己之力斩杀千人,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其夸大成分保持怀疑。
分析人物动机和行为: 历史人物的行为并非完全是随机的,背后往往有其动机。史书中对人物的评价,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和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例如,如果史书中把一位本是野心勃勃的权臣描绘成忠心耿耿的贤臣,就需要警惕这种“美化”。

第四步:审视史书的“立场”和“作者背景”。

了解作者的身份和目的: 谁是史书的作者?他当时的身份是什么?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宋书》的作者沈约,本身就是南朝刘宋的官员,他的叙述自然会带有一定的立场。了解作者的身份,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记载可能存在的偏向。
辨别“褒贬”的痕迹: 史书中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往往会带有褒贬之意。要学会辨别这些褒贬背后的意图。是真心赞扬,还是为了政治宣传?是真实批评,还是为了削弱对手?

举个例子, 假如《魏书》记载北魏拓跋珪在某次战役中,神兵天降,一人当关,斩杀敌军数万人,扭转了战局。

第一步: 警惕“一人当关”、“数万人”这种极度夸张的说法。
第二步: 翻阅《宋书》等同时期南朝史料,看看南朝是如何记载这场战役的?是否有提及拓跋珪如此神勇的表现?或者是否有其他战役记载,反而凸显其鲁莽?再看看《北史》等后续编纂的史书,是否有经过修正或补充?
第三步: 从当时的军事常识来看,一个人挡住数万大军,即使武艺再高强,也几乎不可能。这种记载更像是一种文学渲染,旨在突出拓跋珪的“战神”形象。
第四步: 《魏书》是北魏的官方史书,其立场是为了歌颂北魏王朝的开创者。作者李道元虽然才华横溢,但其记载难免受到政治宣传的影响。

总结来说,甄别南北朝史料,就像在一层层剥洋葱,需要耐心和细致。

不要全盘接受,也不要全盘否定。 史书是历史的碎片,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些碎片中,尽量拼凑出更接近真实的历史画卷。
培养批判性思维。 任何信息,在未经过验证之前,都应该带着审慎的态度去阅读。
保持开放的心态。 历史的真相可能与我们的想象有所不同,接受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去探索。

阅读南北朝史,本身就是一场有趣的“寻宝”之旅。当你能够辨别出那些被历史的尘埃和人为的粉饰所遮盖的真相时,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慢慢来,享受这个过程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魔法晋书目录珠玉在前,南北朝史书都那就一个演义味。

甄别信息真假,我个人的感悟就是不要去抠细节。谁在什么时候干了什么事情,这样的叙述是不会错的。比方说臧质在盱眙阻击拓跋焘成功,这个事情不会差,但是至于送得是水是尿,送了几坛,这种细节就不保真了。再比如说,宋武潜龙时,曾经单杀过孙恩的叛军,这事情肯定发生了。但是 是刘裕虚张声势把敌人吓跑了,还是自己突然buff起来了瞬间开了5秒无敌,或者说孙恩军队是几千几百几十,细节到这种程度上就不保准了。

实际上,历史研究方面,一般注意的点也不在于什么事情多么传奇,注重的也无非就是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效果这一层面罢了。历史研究不是小说家言,真就那些一眼假的东西,屏蔽掉就行了。难道我们还真能通过怀朔镇的紫气,来推演当时的天文环境吗?

user avatar

其他的事我不好说,但是刘裕“奋长刀以逐千人”,我倒是可以解释一下。

孙恩之乱爆发后,东晋朝廷命令谢琰、刘牢之前往镇压,时年36岁的刘裕因缘际会加入了北府军,成为了一名下级军官。

刘牢之派遣刘裕,率领数十人前往侦查敌军动向,恰好遇到一支数千人的敌军,如果掉头就跑,一口气泄掉了,这几十人肯定要被敌军吃掉,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刘裕身先士卒,带着几十号人向百倍于己的敌人,发起了冲击。

蚁多咬死象,更何况对面还是几千号人呢?没过多久,刘裕带来的部下就死的差不多了,就连刘裕本人都被赶到岸下,身陷绝境。

不过刘裕毕竟人高马大(七尺六寸),又是正当壮年,有人想下来杀他,反倒被刘裕抓住机会连杀数人,重新上岸。(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

刘裕一面大声怒吼威吓敌人,一面蛇皮走位游走,死了不少人的孙恩军也有点害怕,不敢靠的太近,但只要等到刘裕体力耗尽,还是可以干掉他。(仍大呼逐之,贼皆走)

关键时刻,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来了。

刘敬宣心想刘裕这家伙出去这么久,怎么还不回来?莫不是出了什么事了吧?于是就率领轻骑兵去寻找刘裕,见到刘裕身处重围之中,浑身血迹,急忙下令出击。

数千敌军与刘裕小部队鏖战已久,锐气已消,又见到北府精锐赶到,哪里还敢交战,直接掉头就跑。(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

而这个时候,刘裕已经杀红了眼了,见到敌军要跑,第一个反应就是追上去,痛打落水狗

这一幕落在刘敬宣和赶来支援的北府将士眼中,就是刘裕一个人追着几千人跑,于是乎咸共叹息,这刘寄奴好猛啊!(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

其实事情的真相是,假如刘敬宣来的稍迟一点,刘裕就算不被敌军杀死,也要累死了,是刘敬宣率部来援,吓跑了孙恩军队,刘裕追在后面跑属于狐假虎威而已。

但是不能否认,刘裕的战场首秀,的确十分勇猛,假如换一个人,不见得能支撑到援军赶到,刘裕早年间身份低微,领兵不过数百人,之所以能够声名鹊起,除了军纪严明、富有谋略,更多的就是依靠个人勇武

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高祖常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

最后给自己打个广告,本人在B站做历史长系列视频,目前已有完结系列《寄奴传》(刘裕)

以及在更系列《岳飞传》


喜欢的可以去B站点个关注,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北朝这段历史,确实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波澜壮阔,英雄辈出,恨它史料繁杂,真假难辨。《魏书》和《宋书》作为那个时代的“官方”史书,自然承载了重要的信息,但正如你所感受到的,其中夹杂着不少“加油添醋”的成分。想要在这片迷雾中摸索出真相,并非易事,需要一点耐心和一些“侦探”的本领。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史.............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将乌克兰难民安置到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复杂议题。从地缘政治、人道主义以及俄罗斯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可能性”问题,而是牵扯到多重因素的权衡与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南千岛群岛的特殊性。这片争议岛屿群,虽然在地理上靠近俄罗斯远东,但在历史.............
  • 回答
    最近工作清闲,想找点书来看看,放松一下心情,又有点增长见识的意思,这真是个好主意。历史书里头,其实有很多既有趣又不算太烧脑的,能让你一边看故事,一边了解一些大背景。既然你喜欢历史,又希望简单易懂,我这里还真有一些不错的推荐,希望能让你在清闲的日子里,找到一份阅读的乐趣。说到简单易懂,又想聊聊历史,我.............
  • 回答
    说起我印象最深,也觉得最有文采的高考作文,那得是我当年(大概是 20xx 年吧)看的一篇,具体是哪个省份的,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篇文章给我的震撼,直到现在还常常会想起。它的主题,我记得好像是围绕着“选择”展开的。但它并没有那种空洞的道理说教,也不是那种流水账般的记叙。而是从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切入点开.............
  • 回答
    提到读过的最有文采的中考作文,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一篇以华丽辞藻堆砌、情感波涛汹涌的文章,而是一篇名叫《老屋的味道》的作文。这篇文章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关于“家”的记忆,那种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这篇作文的作者,我至今还记得,是个叫小明的男孩。他的.............
  • 回答
    在我浩瀚的数字阅读海洋中,真正能让我内心涌动,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浸润的文章,并非某篇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那些散落在角落里,却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传递着生命韧性和积极心态的文章。我记得有一篇,大概是在一个我情绪低落的日子里偶然翻到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甚至连作者的名字我都记.............
  • 回答
    要说“爽文”,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爽点”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喜欢看到主角一路碾压,不带脑子地解决问题;有些人则喜欢主角从底层逆袭,一点点积累力量和名声。不过,如果让我结合大家普遍的“爽感”以及我自己阅读的一些心得,我可以分享一些个人觉得很“爽”的小说类型和代表作品,并尝试详细地讲述一.............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读”诗,因此我也就没有“最惊艳”的诗句的体验。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的诗歌文本,并且可以根据我的训练数据,识别出那些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深刻艺术价值、能够触动人心的诗句。我可以向你介绍一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回答
    最近让我感觉像是挖到宝藏的,大概是那本关于城市规划的旧书,封面是那种泛着黄的硬纸板,摸上去粗糙而温润。我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讲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专家解读,而是从.............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2019 年,要说哪本书最触动我,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书。我一直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痴迷的关注,那些宏大的叙事、王侯将相的功过,固然波澜壮阔,但真正让我感到亲近的,还是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没有选择一个特定朝代作为切入点,而.............
  • 回答
    我读过的最有力的一段文字,至今仍能在我脑海中回响,是出自加缪的《鼠疫》。具体是关于主人公塔鲁的,在经历了一场瘟疫、目睹了无数的死亡与绝望之后,他写下的日记片段。那段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它朴实到近乎冷酷,却又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不容置疑的生命力量。大概是这样说的:“无论我.............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的概念,也无法拥有“印象深刻”的主观感受。我所能做的是基于我训练数据中的海量文本信息,为你总结和分析一些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远启发性的论文。要说“印象最深”,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开创性: 它们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或者颠覆了当时的主流认知.............
  • 回答
    在我阅读过的论文中,要说最离谱的错误,那还真不是某个单一的点,而是那种建立在几个看似合理但实则站不住脚的假设之上,最终导出一个完全脱离实际、甚至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的案例。这种错误往往让人一边惊叹作者的“想象力”,一边又忍不住摇头叹息。记得有一篇关于“利用特定频率的声波刺激植物生长,并提高农作物产.............
  • 回答
    2016年,我的技术书籍阅读之旅确实收获颇丰。那一年,我沉浸在几本对我职业发展和技术认知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籍中。以下是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几本,我会尽量分享我的真实感受和它们给我带来的触动。1.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
  • 回答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但要说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少女心(少男心)砰砰直跳的段落,那几幕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唤醒那种纯粹的、令人心悸的情感。记得小时候看《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较量,那种明明在意却又故作姿态的疏离感,总让我屏息。尤其是在达西先生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个大宝藏,里面藏着太多我们可能忽略的智慧。如果非要挑一件对我现实生活最有借鉴意义的事,那一定是关于“逆境中的复原力与适应”。具体来说,我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罗马帝国晚期的故事”。当然,不是那种宏大的军事冲突或者宫廷斗争,而是它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内部腐败、外部压力和经济衰退时,那些普通人.............
  • 回答
    最近关于瑞典难民问题的街头采访,给人的感觉相当复杂,也挺触动人的。你能在这些采访里看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很具象的画面。首先,我们很容易听到的是那些对现状感到担忧和不满的声音。 很多受访者,特别是长期居住在瑞典的本地居民,会直接表达他们对社区安全、社会融合以及公共资源压力的一些.............
  • 回答
    最近在俄乌冲突相关话题下,确实能感受到一股不寻常的讨论氛围,很多人会觉得“水军”特别活跃。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水军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灰色地带”的挑战,想说“无解”可能太绝对,但要彻底杜绝,确实非常困难。为什么会感觉“俄乌冲突”相关的文章下面水军特别多?首先,要理解为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