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巢和李自成谁更厉害?

回答
黄巢和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都曾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并一度威胁到当时的朝廷统治。然而,要评判谁“更厉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领导才能、起义的性质、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比较黄巢和李自成:

一、 起义背景与动因

黄巢(唐末):
时代背景: 唐朝晚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衰落,藩镇割据严重。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巨大,民不聊生。朝廷腐败无能,政治黑暗,赋税沉重。
动因: 黄巢本人曾是盐贩,因为盐利受到官府的压榨,加之个人仕途不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他的起义根源于长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极度痛苦,是一种对压迫的反抗。

李自成(明末):
时代背景: 明朝末年,同样经历了长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危机。万历三大征后国力衰退,党争不断,宦官专权。土地兼并问题依然严峻,加上连年天灾(尤其是北方旱灾和蝗灾),导致大量农民破产。崇祯皇帝虽有心改革,但回天乏术,朝廷的威信扫地。
动因: 李自成最初是一名驿卒,因驿站被裁撤而失业,后因受到地方官吏的欺压而被迫起义。他的起义同样是由于官逼民反,社会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共同催生了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

比较: 两者的起义动因都与社会黑暗、官府压迫、民不聊生紧密相关。但唐末的社会矛盾似乎更为尖锐,国家体制的衰败程度可能更深。

二、 领导才能与军队建设

黄巢:
军事才能: 黄巢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能够率领一支由农民、士兵、甚至一部分地方官吏组成的军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取得胜利。他善于利用地形,兵贵神速,屡次以少胜多。他的军队纪律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但随着规模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政治抱负与战略: 黄巢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具有一定的政治纲领,试图解决土地和赋税问题。他能够吸引和团结各种社会力量,一度占据了长安,建立了短暂的政权(大齐政权)。他的战略是推翻唐朝,建立新的政权。

李自成:
军事才能: 李自成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从一个小规模的武装力量起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能够与明朝精锐部队和后来的满洲八旗对抗。他注重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善于运用骑兵和步兵的配合,也懂得招降纳叛,壮大自身力量。他的“约法军纪”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民心。
政治抱负与战略: 李自成的政治目标是推翻明朝,建立新的统治。他的“均田免赋”和“均粮”口号更加具体,更加贴合底层民众的需求。他懂得策略性地进退,在早期曾有过几次失败,但都能迅速恢复。他攻占北京是其军事和政治生涯的顶峰。

比较: 两人的军事才能都非常突出,都是出色的战术家和战略家。在军队建设方面,李自成似乎在初期更注重纪律和政治宣传,对民众的号召力也更强一些,尤其是在“约法军纪”和对明朝统治的揭露上。黄巢的军队在后期由于一些掠夺行为,对人心向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起义的规模与影响力

黄巢:
规模: 黄巢起义席卷了北方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攻克了许多重要城市,包括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其军队规模一度达到数十万甚至百万(部分史料记载,需辩证看待)。
影响力: 黄巢的起义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虽然他未能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但他的行动极大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为后来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笔。他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李自成:
规模: 李自成的起义也波及了明朝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在北方和中部地区。他的军队发展到巅峰时,规模也在数十万之众。
影响力: 李自成的起义是明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他攻占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缢,标志着明朝统治的终结。虽然他随后被清军击败,未能建立稳固的政权,但他的行动彻底结束了明朝的统治,并为清朝入主中原打开了方便之门。

比较: 两者的起义都对当时的王朝造成了致命打击,都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从对王朝灭亡的直接作用来看,李自成攻占北京并导致崇祯自缢,直接完成了王朝更替的“临门一脚”,其历史节点作用更为明确。而黄巢的起义则是一个长期过程,它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但唐朝的衰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黄巢是其中最猛烈的一击。

四、 对待占领区和民众的态度

黄巢:
在占领长安后,黄巢的军队出现了一些“杀掠”行为,虽然部分史料可能存在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军队在占领城市后,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例如,他在攻占广州时,曾对当地居民进行大规模屠杀。他虽然提出了“均田免赋”,但在实际统治中并未能有效实施。

李自成:
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前,曾发布了“约法军纪”,要求军队不得扰民。攻入北京后,他对明朝宗室和官员进行了清算和审讯,但对普通百姓的政策总体上相对宽容。他试图恢复生产,减免赋税,以期稳定局势。然而,他未能妥善处理好降清的明朝官员和军队,也未能在短期内解决北京城的经济和供给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他的统治基础。

比较: 李自成在占领区对待普通民众的态度似乎比黄巢要更谨慎和策略性,更注重争取民心。黄巢的军队在后期,尤其是在长安的统治,被普遍认为存在一些失误,未能很好地安抚和管理占领区,一定程度上疏远了部分民众。

五、 起义的性质与局限性

黄巢:
黄巢起义带有强烈的反抗和破坏性,更多的是对现有制度的否定。他的“杀人满地”等极端行为,虽然部分可能与残酷的战争环境有关,但也暴露了其思想和策略上的局限性。他的政权基础不稳,内部也存在分化。

李自成:
李自成的起义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诉求更为明确,具有一定的建设性色彩。他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在短暂的统治中做出了一些尝试。然而,他同样面临着王朝灭亡后权力真空如何填补、如何应对来自外部(清朝)的威胁等一系列挑战,最终未能成功。

比较: 李自成在政治和经济诉求上似乎比黄巢更具前瞻性,更注重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尽管他的尝试最终失败了。黄巢的起义更多的是一种绝望的反抗和破坏,其政治抱负的实现程度相对较低。

六、 历史评价与结局

黄巢:
黄巢被普遍视为唐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功过争议较大。一些人肯定了他的反抗精神和对黑暗统治的打击,但也批评了他的残暴行为和未能建立稳定政权。他的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终,他兵败身亡。

李自成:
李自成同样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被誉为推翻明朝的“闯王”,但也因其军队在占领北京后的某些行为(如“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但后期搜刮甚严)以及最终的失败而受到批评。他的起义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清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最终,他兵败身亡。

总结:谁更厉害?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厉害”。

从军事才能和战争的规模、对王朝的打击程度来看:
黄巢 在席卷全国、攻破都城、直接导致一个伟大王朝(唐朝)从内部彻底崩溃方面,其军事影响力和破坏性是极其巨大的。
李自成 同样是军事天才,他以极小的力量起家,最终攻克了北京,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其“最后一击”的决定性更为明显。

从政治抱负、策略和对民众的争取来看:
李自成 在政治诉求和策略上可能更为成熟,他提出的口号和“约法军纪”在初期更能赢得民心,其政治上的目标也更明确。
黄巢 的政治实践相对粗糙,在占领长安后的统治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历史的“节点”作用来看:
李自成 的攻占北京,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更明确的历史转折点。
黄巢 的起义是导致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唐朝的衰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综合来看:

如果以“军事上的破坏力,直接导致王朝灭亡的力度”来衡量,黄巢 的起义更为波澜壮阔,其对唐朝的摧毁性打击更为彻底,其影响范围也更广。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一个走向衰败的庞大帝国推向了深渊。

然而,如果以“政治上的策略性、对新秩序的尝试以及最终历史的直接推动作用”来衡量,李自成 在攻破明朝都城、实现王朝更替这一历史节点上的作用更为关键和直接。他对民众的争取,以及提出的更具体的政治经济改革方案,也显示出他比黄巢更强的政治经营能力(尽管最终也未能成功)。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厉害”。他们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农民领袖。黄巢是毁灭性的力量,是王朝的终结者;李自成是终结明朝、开启新篇章的关键人物。他们都展现了非凡的个人能力和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自成明显厉害,高骈不发神经修仙,黄巢可能还不如卢循 徐道覆。

黄巢了解的人不太多,总体上可以说他是“流寇主义”代表,简单说下他上升期的军事生涯:

乾符二年(875)六月山东起兵,先机动到河南,湖北,

再于四年回到山东

五年又去了河南,威胁洛阳,唐军被迫猬集东都。

此时江淮空虚,黄巢率军南下,在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流动作战

六年(879)九月攻克广州,势力已成,准备“北还以图大事”,十月潭州(长沙)决战胜利之后,却在荆门一战被唐军大败,而且此次战役,黄巢军仅仅是前锋遇伏,主力就被溃军冲散,可见黄巢军此时素质不算高

败退的黄巢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把江南又搅了一番,唐廷倚为长城的高骈先是怕别的藩镇与自己抢功,“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然后在信州决战时又命令人数劣势的部将出击,这样黄巢才击败江南唐军主力。

高骈接下来的操作十分滑稽,在扬州城中闭关修仙,放黄巢军北上“纵横河洛,令朝廷耸振”

然后才有了黄巢洗长安,给唐王朝盖上棺材板。

攻入长安后,除利用唐军冒进有过二夺长安的战术胜利,剩下就是从失败走向失败了。




李自成的军事生涯 知乎上介绍的多,稍微看下 你就会意识到黄巢与李自成的差距有多大了

user avatar

黄巢不了解,单说说李自成。

一.李自成性格大度宽厚。

1.明将陈永福射伤自成一只眼睛,穷困而归,恐怕性命不能保全。李自成折箭为誓,保证不追究。

2.明政府掘了李自成祖坟,焚烧了自成先人的尸骸。自成攻破潼关,进军全陕,有传言自成要屠城,结果李自成只杀了参与者,其余人秋毫不犯。

3.明将虎大威怒骂李自成曾经是驿马夫,李自成笑而不怪,亲自为虎大威松绑。


二.李自成不滥杀无辜。

1.杀一人者如杀吾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

禁杀人,违者将吏尝其命。一队违规,全 队皆斩。

2.李自成,派遣守卫疆土的官吏,无敢暴民,亦旬月之雄。

3.大顺管辖的地区“百姓安居乐业,嬉笑自若”。江南的商人们也都往北方跑去贸易,“车推夏布,扇,茶等物,皆自南而北,赴往交易”。贼又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畜、务农桑。


三.李自成人格魅力十足,部下愿意卖命。

1.袁宗第在李自成牺牲后,仍然尊称李自成为先帝,高氏为皇后。

2.李过称李自成为先帝,隆武朝臣隐忍听之。

3.前者死而后者继进,令行禁止,义无反顾。


四.李自成生活简朴。

1.自成早起,啜小米汤,惮用他物。

2.自成穿布衣,每骑马或羸。

3.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


五.李自成的政策为百姓服务。

1.平买平卖

2.均田免粮

3.割富济贫

4.废八股


六.李自成学习能力强。

1.牛金星为谋主,日讲经一章,史一通。

2.金星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两凶相济,其势遂不可复禁。

3.牛金星曰:此真名士也!

闯曰:名士如何?

金星曰:善做文字。

闯曰:何不做见危授命题?

闯颇事学问,而应对便给矣。


七.李自成军事水平高。

1.自成各地流窜作战,踪迹难以寻找,杨嗣昌对李自成恨之入骨:“闯将此人性最诡谲”。

2.傅宗龙、汪乔年、丁启睿、左良玉、杨文岳、孙传庭全部败给了李自成。

3.李自成进军山西,控制明九边长城。

李自成战略设想进军南京,控制江南财富之地,再图抗清。

4.大顺军对火器爆破使用炉火纯青。


八.李自成善待明皇室。

1.封太子宋王、定王为安定公、永王封公爵。看到被崇祯砍伤的袁妃和公主,也为之叹息,李自成道:“各自扶回宫去,好好调理

2.刘宗敏派人送懿妃回娘家。


九.李自成事必躬亲,敢为人先。

1.李自成亲自在开封城下观察形势,被陈永福射伤了眼睛。

2.李自成亲自带领马步兵出战,迎击多铎。

3.李自成亲自在九宫山为大军探路,死于乡勇之手。

“闯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其计”。


十.李自成听取忠言。

1.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有人劝进,金星认为现在不是时候,李自成听取了牛金星的意见。


2.在京城时宋献策提出“天象示警”,建议李自成停止追脏助饷:“初七日,李自成至宗敏处议事。自成曰:‘宋军师言应省刑,此辈亦放之。’宗敏唯唯”。

user avatar

黄巢进入长安以后,”天街踏遍公卿骨“,三品以上官员全部处死,四品以下的照常上班,”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又因广德公主等人表面归顺,暗中却私藏公卿于地下室、暗门中,黄巢下令大肆诛杀心怀唐朝、暗中抵抗的士子阶级,“纵杀八万人”,血流在路上像是小溪,人需要提起裤腿涉水过河。

时人称之为“洗城”,“焚市肆, 杀人满街, 尤憎官吏, 得皆杀之”,他之前每攻克一城,也都是这样到处杀世家大族和宗室,以至于南宋历史学家郑樵说隋唐时期官员选举、婚姻结合都要看家世渊源,当时家家藏着家谱一类的东西,但自黄巢大乱以后”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因为“其书散佚, 而其学不传”。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记载黄巢在广州杀十二万人,“已把这中国毁坏, 已消灭了它的法律, 已捣碎了它的威权”,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被彻底扫除。

黄巢之乱影响深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