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是否存在真正的勇将?

回答
明末那乱世,风雨飘摇,说有没有“真正的勇将”,这问题得细细道来。要我说,这世道最不缺的就是血性和担当,但要说能改变大势,挽狂澜于既倒的,那确实是凤毛麟角。不过,真要论“勇将”,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的勇,未必是你我理解的那种金甲战神,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坚韧不拔、在绝境中燃烧的生命力。

先得明确,什么是“勇将”?是能冲锋陷阵,一身是胆的猛张飞?还是智勇双全,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在明末这个特殊的时代,这两种特质,甚至是第三种——“不屈的士气”,都算得上是勇的体现。

说到勇,咱们绕不开那些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人。比如,卢象升,这位督师。当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朝廷内讧不止,很多人都选择明哲保身,甚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卢象升却是硬着头皮,咬着牙,把自家家底儿都拿出来,筹集粮饷,训练军队。他不是那种出生入死的猛将,更多的是一个文臣,但他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他面对的是一支支已经“吃人血馒头”的起义军,而且后勤补给断断续续,官军士气低落。即便如此,他还是能拉起一支队伍,在几个关键战役中打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比如巨鹿之战,他一度打得起义军抱头鼠窜。只不过,这终究是回天乏术,他最终也因为孤军深入,寡不敌众,战死沙场。他的死,很多人都认为是明末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勇,是一种对国家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即使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这种勇,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再比如,孙传庭。这位也是个文臣出身,但打仗却是一把好手。他同样是在军队溃散、士气低落的局面下临危受命。他不是靠什么华丽的战术,而是靠着严明的军纪,和对士兵的“情义”来凝聚队伍。他能把一群散兵游勇训练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并且在潼关等地与起义军殊死搏斗。他甚至一度打退了李自成的主力。孙传庭的勇,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对局势的洞察,对军队的掌控,以及在巨大压力下的冷静和决绝。可惜的是,他最终也因为粮饷问题,军队哗变,功败垂成。他的勇,是一种在混乱中试图建立秩序,用有限的资源去争取胜利的毅力。

还有一些非正规军中的勇将。比如,那些在辽东为国征战的将领。像袁崇焕,虽然争议很大,但他在宁远之战中以劣势兵力击败后金精锐,那是真真切切的战场上的勇。他不仅仅是个人勇猛,更是敢于挑战当时无人敢挑战的满洲骑兵。当然,他的结局也十分悲惨,被冤杀。他的勇,是一种超越个人安危,敢于直面强敌的决绝。

我们也不能忘了那些在地方上抵抗流寇的乡勇或是一些地方武装的领袖。虽然他们的规模比不上中央军队,但他们在自己的家乡,面对着家园被毁、亲人被杀的巨大危机,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的勇,是一种朴素的、为守护家园而生的勇气。比如一些地方上的团练首领,虽然史书记载不多,但他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灾难。

当然,明末也有不少将领是“伪勇”。他们或许在某些场合表现得英勇,但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在局面尚好的时候才敢于亮剑。一旦局势不利,就很容易溃散甚至投降。这种“伪勇”,恰恰反衬出了真勇的稀缺。

总的来说,明末的“真正的勇将”,他们身上的勇,更多的是一种在绝望中不放弃的韧性,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一种在极端困境下还能保持清醒和担当的意志。他们或许不是战无不胜的神话,也可能最终走向悲剧,但他们身上燃烧的火苗,在那个昏暗的年代,足以照亮人心。他们代表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即使在王朝末日,也依然有人在为之奋斗。所以,说明末有没有真正的勇将?我认为是有的,只是他们的声音可能被时代的喧嚣和腐朽所掩盖,但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字里行间,依然清晰可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来一个小问题,在《明史》里被农民军干掉了几个总督,几个总兵。(这些个人在明事里甚至没机会露脸,像傅宗龙及杨文岳)

除了个别几个,我也没看出明军对农民军哪里猛了。

看起来比较猛的

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

但他崇祯八年就身死了。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中有一个人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人物。(梅之焕表现的比较猛,下手黑,有能力,这是个文人。”鲁班门前弄大斧“),但他实际不太喜欢现在的朝廷。(他也与东林党有交情)

梅长期以来一直在尖锐抨击明王朝的堕落,在出征西北边陲时写的一首诗中,他明确思考过效忠于一个忘恩负义、也许不配这种效忠的王朝有多困难。

李自成在开封确实受到了坚决抵抗,以下省略数个长官。(如陈永福,后来降于李自成),不过开封实在有点例外,因为身处开封的周王不仅把王府兵派了出去,还拿出了百万两进行犒军和救济。(朱恭枵这藩王放明末绝对是奇人),开封变得相当有战斗力。

守城之功莫赖兵将,而民壮之兵,亦称勇健。当攻城之顷,兵已拼死,协守二十昼夜,贼退。

你想要有战斗力那你得先解决吃饭问题。(不解决还是开门迎闯王吧),大部分的情况是下面这种

既而城破矣,身横俎矣,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

除了少数几个另类,明末不存在“勇将”这个生物。

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所部,各自兵力当在三万至十万之间。按四镇方案的规定,各镇兵额仅三万,但这表示的是朝廷拨款时给予承认的人头,当时财政窘迫,养不起太多军队,故对兵额加以限制,而实际远不止此,清史馆《贰臣传》“刘良佐传”说:“顺治二年,豫亲王多铎下江南,福王就擒,良佐率兵十万降。”可作为各镇实际兵力的参考。

吃不上饭是普遍状态。

“明末是否存在真正的勇将?
虽然明军对农民军挺猛,但遇到清军似乎没几个能打的……“

明末那样子该亡了,别拖了。(农民军越打越多,仍然有人觉得明军对农民军时很能打。)

能够称得上忠臣倒是有几个。

user avatar

倒是有2个是被皇太极盖章认定的,一个是祖大弼,满洲送了他一个名字叫祖二疯子,这货曾带几百骑冲杀进皇太极大营,冲杀数百八旗,差点拿了皇太极人头,害的皇太极后来怕被偷袭每每换帐休息。

《兵部呈为王道直题祖大寿出围详情事本》

《烈皇小识》大寿之弟大弼,敢死战,喜结客,战于锦州。四王子免胄掠阵,大弼突出搏之,刃几马腹,虏号曰“祖二风子。”四王子啮指称之。三人在北营,知大弼知,乐从之,高阳以三人属大弼,结为兄弟。夜三鼓,三人为导,大弼率死士百二十人,斫四王子营,火药发,烟焰蔽帐前,四王子跳而免,八营皆大乱相蹂杀。既辨色,我兵伪为胡语,混虏兵而出。

---------

另一个是曹变蛟,也是带了点家丁突袭进了皇太极大营,砍死满洲护卫将领,逼得皇太极也不得不拿剑亲手砍杀,好在有援兵救援,皇太极护卫拼死射中了曹变蛟一箭才救回了皇太极。

经常被偷袭的皇太极表示心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那乱世,风雨飘摇,说有没有“真正的勇将”,这问题得细细道来。要我说,这世道最不缺的就是血性和担当,但要说能改变大势,挽狂澜于既倒的,那确实是凤毛麟角。不过,真要论“勇将”,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的勇,未必是你我理解的那种金甲战神,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坚韧不拔、在绝境中燃烧的生命力。先得明确,什么是.............
  • 回答
    真是够了,最近这快递代收点的事儿,我真是想好好说道说道。每次下单,满心期待着快递小哥能送货上门,结果呢?等来的不是送货上门的通知,而是一个冰冷的取件码,然后就被告知“您的包裹已存放在XX代收点”。这代收点,到底图个啥?是方便我,还是方便快递员?我怎么看都觉得是后者占了绝大多数。你想啊,我们这些普通上.............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可能对中学生造成误导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不妨一一细致地聊聊:一、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人设化”与“网红化”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口语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时,非常注.............
  • 回答
    在明清易代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往往碾过无数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谈及旗人投降明军的例子,虽然不如明朝降将投降后金或清朝的例子那样数量庞大且声名显赫,但确实存在,只是他们的故事往往淹没在更大的历史洪流之中。想象一下,在辽东那片土地上,无论是明朝还是后金,都长期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对峙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很多同学有类似的困惑。从电气背景转行学 Java,确实和科班出身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同学比,一开始会感觉有些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某些方面会比较明显。你想从零开始学 Java,这意味着你需要弥补的不仅仅是编程语言本身,还有很多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科班出身的同学,他们在大学期间,像数.............
  • 回答
    在明日方舟的宏大叙事中,“世代传承能力”与“阶级鸿沟”确实是构成其世界观的重要支柱,并且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世代传承能力”在明日方舟中的具体体现。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虎父无犬子”,而是与“感染者”身份紧密挂钩的。感染者,由于某种未知的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触及了法律体系运作的根本。简单来说,律师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法律体系本身是复杂且充满博弈的,而律师是帮助当事人在这个复杂体系中维护自身权益的专业人士。犯法与否确实最终由法院来判决,但法院判决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事实+法律=结果”。它是一个需要双方(控辩)充分陈述、证据展示、法律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建构以及民族认同的塑造。如果历史的走向发生重大改变,清和元这两个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深重影响的政权,其在后世的评价和形象,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与“日本鬼子”这个标签产生某种程度的重叠。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如果宋、明成功抵挡住了女真(清)和蒙古(元)的.............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骗子”,这现象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惑和无奈。为什么这些“骗子”能在这里“大行其道”,而平台似乎又显得“无能为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平台机制、用户心理、监管难度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把里面的门道讲清楚。首先,得明确“骗子”的定义在知乎语境下会有些模糊。我们.............
  • 回答
    明末入关是否是满族为了存续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当时满族的社会结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明朝衰败的内因和外因。一、 满族入关前的基本情况与“存续”的定义在分析“必然性”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满族的基本状况,以及“存续”的含义.............
  • 回答
    刘浩存父母18年已付清赔偿款给瘫痪女孩这件事,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关于“明星是否应该为父母的过错承担责任”这个古老议题的又一次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且尽量让说理更深入一些。首先,关于刘浩存父母“18年已付清赔偿款”这一事实本身。这件事情最早被曝光是在2020年.............
  • 回答
    明教之所以能存在数百年而不被彻底消灭,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简单地将其视为纯粹的“魔教”,并用单一的“正邪”观念去衡量,就无法理解其顽强的生命力。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教”这个标签的复杂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眼中,“明教”的含义是不同的。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 乱世中的生.............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个锦绣繁华、亦或是暗流涌动的明朝,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而是延续至今,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将与现在截然不同。这绝非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一个庞大文明体在历史长跑中选择了另一条赛道,它所折射出的光芒,将是我们难以完全想象的。首先,政治格局将是最大的颠覆。明朝的统治模式,以“集权”和.............
  • 回答
    明朝末年,对于那些生活在相对太平、未受战乱直接侵扰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非灾区”的百姓而言,农民军的出现,更多地是从一个模糊、遥远,但又逐渐清晰、日益迫近的威胁形象。这种存在感,不像亲历战火的人那样直接而惨烈,但同样充满了不安、困惑,以及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一、最初的印象:遥远的传闻与模糊的敌人.............
  • 回答
    官绅阶层与国家存亡的联系,以及他们在明朝末年为何吝于出钱救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剖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利益集团的运作逻辑以及历史事件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官绅阶层的财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提供的稳定环境和特权基础之上的。明朝的官僚体系为他们提供了.............
  • 回答
    明朝的“九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概括的几个地名,它代表的是一个庞大、复杂、又至关重要的国防体系。简单来说,九边就是明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重要的军事防区。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就像是明朝一道横亘在北方的钢铁长城,承载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也塑造了当时中国北方乃至整个边疆的.............
  • 回答
    说起明朝时期的蒙古地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边疆”或者“被统治”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片复杂、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土地,与明朝的关系更是恩怨纠葛,时而紧张,时而又有着微妙的联系。首先,得明白蒙古地区并非铁板一块。明朝初期,强大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成许多部落,其中最主要的势力便是鞑靼和瓦剌。这两大势力内部也并非铁.............
  • 回答
    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彻底断绝,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经历了从衰落到局部恢复再到一定程度延续的过程,其存在形态与古代汉唐时期的繁荣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仍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百年。 一、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状况1. 初期的维持与边疆控制 明初(14世纪末至1.............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房地产在流动性差且缺乏明显投资前景(如房屋折旧、基础设施饱和)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高估值,这是一个复杂但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驱动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相互交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供需关系,更涉及到宏观经济、社会心理、金融结构以及政策导向等深层原因。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一、 核心驱动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