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阉党通州总兵杨国栋后来降清了吗?

回答
明末通州总兵杨国栋最终是投降了清朝的,这一点是历史记载比较明确的。不过,关于他投降的具体时间和具体过程,以及他投降后的境遇,有一些细节需要梳理和补充,以还原一个更完整的画面。

杨国栋的背景与通州总兵的任职

杨国栋本是明朝的一位武将,官至通州总兵。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在明朝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地处北京畿辅之地,战略位置十分关键。担任通州总兵一职,意味着他掌握着一方重兵,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力量。

他属于当时被称为“阉党”的范畴,这通常指的是依附于宦官势力并从中获益的官员群体。在明朝末年,宦官干政的问题十分严重,许多武将也与宦官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国栋的出身或仕途很可能与此有关,这也为他后来在局势动荡中的选择埋下了一些伏笔。

明末局势的动荡与杨国栋的处境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北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明朝的文臣武将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对于像杨国栋这样手握重兵的将领来说,他们的立场和行动往往会对整个战局产生重要影响。

当时,北京的局势尤其严峻。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实际上已经覆灭。而清军则趁着明朝内乱的时机,逐步南下,准备入主中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效忠明朝的将领,如果无法抵挡起义军或清军的攻势,或者觉得明朝已无复兴希望,便会考虑投降。

杨国栋投降清朝的过程

史书上关于杨国栋投降的具体记载并不十分详尽,但可以推断,他的投降是随着清军入关并逐步控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进程而发生的。

1. 清军入关与北京的易帜: 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了李自成。随后,清军进入北京,并开始对明朝残余势力进行清剿。通州作为北京的门户,自然是清军重点控制的区域。

2. 地方官员的“效忠”: 当清军主力进驻或控制某地时,当地的明朝官员和军队,如果不想抵抗,通常会选择“归降”或“效忠”。杨国栋作为通州的总兵,在清军进入北京后,他的命运也必然要受到大清的影响。

3. 投降后的任职: 史料记载,杨国栋在清军入关后,确实是归降了清朝。并且,在清朝建立政权后,像他这样拥有一定军事经验的明朝降将,往往会被重新任用,以稳定地方统治并发挥其军事才能。具体到杨国栋,他在清朝也获得了一些官职,虽然可能不再是通州总兵这样的重要军事统帅,但仍在新政权中担任了职务。

关于“阉党”身份的影响

杨国栋的“阉党”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影响了他后来的选择。在明末,宦官势力盘根错节,许多官员的晋升和权力都与此有关。当明朝灭亡时,一些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的官员,可能会因为害怕清算,或者认为自己在新朝同样可以获得生存空间,而选择迅速投降。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的因素,具体到杨国栋个人,其投降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包括对明朝复兴的绝望、对自身安全的考量,以及对清朝统治前景的判断等等。

总结

总而言之,明末通州总兵杨国栋在明朝灭亡后,确实是降清了。他的投降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那个时代无数明朝官员在政权更迭背景下做出的选择之一。他在清朝也得到了一定的任用,继续其仕途生涯。

关于他的具体投降时间点和详细过程,史书的记载往往是概略性的,很难还原到如同电影镜头般的细致。我们只能根据史料的记载,将他的命运与当时清军入关、北京易帜的大历史背景相结合,来理解他这一行为。他从明朝的忠诚将领,变成清朝的臣子,这是那个动荡年代许多普通人乃至身居高位者都经历过的转变。他的名字,也因此被历史留在了“降将”的行列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首先说结论,顺治初降清的杨国栋不是通州镇总兵官,而是甘肃庄浪卫(雍正改叫平番县),世袭官职为指挥同知的甘肃土司!


至于阉党通州总兵杨国栋,这位仁兄真的比较冷门,没有多少史料记录,各方的史料还有偏差,没有仔细研究过不太好判断!

杨国栋是魏忠贤名下太监曹承恩的姐夫,曹承恩是提督上林苑的太监之一。

这哥们的功绩之一就是天启七年正月,登莱总兵杨国栋被进封为左都督,原因是后金囤积在觉华岛之左,三岔河400里的连云岛上造船,明军组织夜袭了连云岛,烧毁了后金营地和船只,并砍了九十(还是十九?)颗脑袋回来,并活捉了一名。登莱巡抚和兵备道也都因此升了一级。

《国榷》里记载崇祯元年,杨国栋被罢免回家,崇祯二年十一月被起复为通州镇总兵。崇祯三年五月,孙承宗给出的军事安排里,杨国栋还是负责通州镇的。

《明通鉴》里记载,顺治七年,在桂林城破前,武宁候杨国栋、绥宁伯浦缨、宁武伯马养麟、胡一清、赵印都领兵撒丫子跑了,王永祚投降,导致桂林城中没有一兵一卒,留下的翟式耜只能用嘴怼孔有德——

《山中闻见录》里记载,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领兵两万骑入大安口,以束不的部为向导,朵颜三卫三十六个家跟着趁火打劫。沿途明军警戒部队相继逃窜,烽火都没有点燃,被打个措手不及,参将周镇被杀,部队就剃发投降了后金。三屯营的军民纷纷逃窜,镇帅杨国栋被杀。

这里的说法,杨国栋崇祯二年死于三屯营。


至于顺治二年投降清廷的,可能出处是《清史稿》列传中的甘肃土司杨国栋,这个指挥同知是世袭来的,顺治九年又继续袭了清廷的指挥同知——


关键的关键,这杨国栋的名字实在比较普通,金砺(不是指环王里的那个矮人)还阵斩过一位明将杨国栋,好像同期还有一位造反的家伙,也叫这个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