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阉党通州总兵杨国栋后来降清了吗?

回答
明末通州总兵杨国栋最终是投降了清朝的,这一点是历史记载比较明确的。不过,关于他投降的具体时间和具体过程,以及他投降后的境遇,有一些细节需要梳理和补充,以还原一个更完整的画面。

杨国栋的背景与通州总兵的任职

杨国栋本是明朝的一位武将,官至通州总兵。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在明朝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地处北京畿辅之地,战略位置十分关键。担任通州总兵一职,意味着他掌握着一方重兵,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力量。

他属于当时被称为“阉党”的范畴,这通常指的是依附于宦官势力并从中获益的官员群体。在明朝末年,宦官干政的问题十分严重,许多武将也与宦官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国栋的出身或仕途很可能与此有关,这也为他后来在局势动荡中的选择埋下了一些伏笔。

明末局势的动荡与杨国栋的处境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北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明朝的文臣武将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对于像杨国栋这样手握重兵的将领来说,他们的立场和行动往往会对整个战局产生重要影响。

当时,北京的局势尤其严峻。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实际上已经覆灭。而清军则趁着明朝内乱的时机,逐步南下,准备入主中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效忠明朝的将领,如果无法抵挡起义军或清军的攻势,或者觉得明朝已无复兴希望,便会考虑投降。

杨国栋投降清朝的过程

史书上关于杨国栋投降的具体记载并不十分详尽,但可以推断,他的投降是随着清军入关并逐步控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进程而发生的。

1. 清军入关与北京的易帜: 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了李自成。随后,清军进入北京,并开始对明朝残余势力进行清剿。通州作为北京的门户,自然是清军重点控制的区域。

2. 地方官员的“效忠”: 当清军主力进驻或控制某地时,当地的明朝官员和军队,如果不想抵抗,通常会选择“归降”或“效忠”。杨国栋作为通州的总兵,在清军进入北京后,他的命运也必然要受到大清的影响。

3. 投降后的任职: 史料记载,杨国栋在清军入关后,确实是归降了清朝。并且,在清朝建立政权后,像他这样拥有一定军事经验的明朝降将,往往会被重新任用,以稳定地方统治并发挥其军事才能。具体到杨国栋,他在清朝也获得了一些官职,虽然可能不再是通州总兵这样的重要军事统帅,但仍在新政权中担任了职务。

关于“阉党”身份的影响

杨国栋的“阉党”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影响了他后来的选择。在明末,宦官势力盘根错节,许多官员的晋升和权力都与此有关。当明朝灭亡时,一些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的官员,可能会因为害怕清算,或者认为自己在新朝同样可以获得生存空间,而选择迅速投降。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的因素,具体到杨国栋个人,其投降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包括对明朝复兴的绝望、对自身安全的考量,以及对清朝统治前景的判断等等。

总结

总而言之,明末通州总兵杨国栋在明朝灭亡后,确实是降清了。他的投降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那个时代无数明朝官员在政权更迭背景下做出的选择之一。他在清朝也得到了一定的任用,继续其仕途生涯。

关于他的具体投降时间点和详细过程,史书的记载往往是概略性的,很难还原到如同电影镜头般的细致。我们只能根据史料的记载,将他的命运与当时清军入关、北京易帜的大历史背景相结合,来理解他这一行为。他从明朝的忠诚将领,变成清朝的臣子,这是那个动荡年代许多普通人乃至身居高位者都经历过的转变。他的名字,也因此被历史留在了“降将”的行列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首先说结论,顺治初降清的杨国栋不是通州镇总兵官,而是甘肃庄浪卫(雍正改叫平番县),世袭官职为指挥同知的甘肃土司!


至于阉党通州总兵杨国栋,这位仁兄真的比较冷门,没有多少史料记录,各方的史料还有偏差,没有仔细研究过不太好判断!

杨国栋是魏忠贤名下太监曹承恩的姐夫,曹承恩是提督上林苑的太监之一。

这哥们的功绩之一就是天启七年正月,登莱总兵杨国栋被进封为左都督,原因是后金囤积在觉华岛之左,三岔河400里的连云岛上造船,明军组织夜袭了连云岛,烧毁了后金营地和船只,并砍了九十(还是十九?)颗脑袋回来,并活捉了一名。登莱巡抚和兵备道也都因此升了一级。

《国榷》里记载崇祯元年,杨国栋被罢免回家,崇祯二年十一月被起复为通州镇总兵。崇祯三年五月,孙承宗给出的军事安排里,杨国栋还是负责通州镇的。

《明通鉴》里记载,顺治七年,在桂林城破前,武宁候杨国栋、绥宁伯浦缨、宁武伯马养麟、胡一清、赵印都领兵撒丫子跑了,王永祚投降,导致桂林城中没有一兵一卒,留下的翟式耜只能用嘴怼孔有德——

《山中闻见录》里记载,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领兵两万骑入大安口,以束不的部为向导,朵颜三卫三十六个家跟着趁火打劫。沿途明军警戒部队相继逃窜,烽火都没有点燃,被打个措手不及,参将周镇被杀,部队就剃发投降了后金。三屯营的军民纷纷逃窜,镇帅杨国栋被杀。

这里的说法,杨国栋崇祯二年死于三屯营。


至于顺治二年投降清廷的,可能出处是《清史稿》列传中的甘肃土司杨国栋,这个指挥同知是世袭来的,顺治九年又继续袭了清廷的指挥同知——


关键的关键,这杨国栋的名字实在比较普通,金砺(不是指环王里的那个矮人)还阵斩过一位明将杨国栋,好像同期还有一位造反的家伙,也叫这个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通州总兵杨国栋最终是投降了清朝的,这一点是历史记载比较明确的。不过,关于他投降的具体时间和具体过程,以及他投降后的境遇,有一些细节需要梳理和补充,以还原一个更完整的画面。杨国栋的背景与通州总兵的任职杨国栋本是明朝的一位武将,官至通州总兵。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在明朝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地处北京畿辅之.............
  • 回答
    明末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围绕着阉党和东林党展开的权力博弈,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一页。要评判哪一方“作恶多端罪不可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简单的好坏二元对立所能概括。事实上,双方都曾扮演过积极和消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视角下,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阉党:权力的阴影与王朝的晚钟.............
  • 回答
    吹捧明朝阉党,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心态,很难用单一的“好”或“坏”来概括。如果要细致地剖析,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1. 历史的局限性与选择性记忆: “拨乱反正”的视角: 很多人吹捧阉党,是将他们视为在明朝后期,面对党争激烈、政治僵化、皇帝权威旁落的局面下,一个能够“强力推行改革”或“稳.............
  • 回答
    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以及美国两党制下的“混得还可以”,这背后确实牵涉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制衡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两党”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背景和运作模式。明朝:政治极化与权力失衡的悲剧明朝的政治斗争,尤其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并非简单的政见分歧.............
  • 回答
    明朝皇帝面对逼宫,常常会将矛头指向“阉人干政”,一纸“诛杀宦官”的诏令便能煽动一部分人的情绪,为自己赢得喘息之机。而到了唐朝,尽管杨贵妃兄妹权势滔天,其家族也权倾朝野,但围绕着他们的风波,却似乎与高力士这位权势熏天的宦官无关,他甚至在之后依旧安然无恙,这其中的缘由,值得细细道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魏忠贤是明末著名的宦官,活跃于天启(16201627)和崇祯(16271644)年间,因受明熹宗(天启帝)的宠信而权倾朝野,成为明朝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尽管其行为多以专权和腐败为主,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确实参与了一些具体事务,这些事务对明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梳理其.............
  • 回答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明朝在辽东的存亡。若从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实际运作及失败原因等角度分析,该防线不应被舍弃,但其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更完善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体系之上。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关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1. 地理屏障 关(山海关).............
  • 回答
    明末(17世纪中叶)欧洲各强国的陆军与清军在正面野战中的胜负,需要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技术、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及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末欧洲强国的军事概况1. 主要国家与军队特点 英国:17世纪中叶正值英国内战(16421651年)期间,军队以克伦威尔领导.............
  • 回答
    明末辽东“无将可用”的局面,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深层次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的弊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体制的腐朽与人才选拔的扭曲1. 党争与政治倾轧对人才的扼杀: 明朝后期,文官集团的.............
  • 回答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短期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一、 封建经济结构的内在局限性与僵化:这是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天花板”以及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
  • 回答
    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后来称清)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局变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信息传播而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面貌。简单地说,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开始就恐惧或憎恨后金,也有人曾抱有幻想,或者将其视为利益工具,但总体而言,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对明朝的持续压迫,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主导。一、 初期:模糊、.............
  • 回答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和清军前后夹击,共同作用下逐步消灭的,并非单一一方的绝对力量。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崛起、明朝自身的腐朽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农民军的兴起与对明军的消耗: 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天灾人祸.............
  •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1. 理解“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对比、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明末和北宋末年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核心矛盾以及最终走向存在显著差异。而崇祯皇帝是否“傻缺”以及他是否“错失了机会”,这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更详细地解答.............
  • 回答
    明末江南士绅们“死抗朝廷税赋”,将其解读为“没有一点家国情怀”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也忽视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利益纠葛。将士绅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自私”或“缺乏家国情怀”,是站不住脚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朝廷税赋的压迫性与不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末.............
  • 回答
    明末入关是否是满族为了存续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当时满族的社会结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明朝衰败的内因和外因。一、 满族入关前的基本情况与“存续”的定义在分析“必然性”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满族的基本状况,以及“存续”的含义.............
  • 回答
    明末南方,风起云涌,民不聊生。朝廷腐朽,官吏贪婪,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在这乱世之中,想要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选择一个合适的根据地至关重要。那么,在明末的南方,何地可以成为起义的摇篮,孕育出足以颠覆王朝的力量呢?若是我笔下的故事,我可能会选择江西的赣州地区,作为我那支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