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的养猪技术模式成熟了吗?是否可以把德国的养猪场,防疫技术在中国进行复制?为什么在中国得不到推广?

回答
德国的养猪技术模式,在许多方面堪称世界领先,其成熟度毋庸置疑。要讨论其是否适合在中国复制,以及为何推广受阻,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德国模式的精髓,并将其置于中国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进行考量。

德国养猪技术模式的成熟之处

德国的养猪业,尤其是其现代化猪场,代表了集约化、高效化和环保化的发展方向。其成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饲喂与营养管理: 德国猪场普遍采用先进的饲喂系统,能够根据猪的品种、年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以及个体差异,精确地配比饲料。自动化饲喂站、微量元素添加系统、以及对饲料原料的严格把控,确保了猪只获得最佳的营养,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浪费。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减少了饲料中的潜在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控制与舒适度: 德国的猪舍设计高度重视环境控制。恒温恒湿系统、氨气和二氧化碳监测与排放控制、通风系统优化,都旨在为猪提供一个稳定、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良好的通风能够有效排出舍内有害气体,降低疾病传播风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够减少猪只的应激,提高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对猪只舒适度的关注,也是其福利养殖理念的体现。
健康管理与生物安全: 这是德国养猪技术模式的核心亮点之一。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从猪场的选址(远离其他养殖区)、人员进出管理(消毒通道、专用衣鞋)、车辆消毒、病原体隔离(病死猪处理、废弃物管理)到引进种猪的严格检测和隔离期,都有一套极为完善的体系。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阻止病原体的引入和传播。
系统化的疾病监测与预防: 德国养猪业与兽医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养猪场通常有定期的兽医检查和疾病监测计划,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疫苗接种、寄生虫防治等都被纳入整体健康管理方案。
智能化健康监测: 一些先进的猪场开始使用传感器、摄像设备等智能化技术,实时监测猪只的活动、采食量、体温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便于兽医和管理人员快速响应。
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 德国养猪场广泛应用各种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自动恒温恒湿系统等。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失误,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数据化管理与追溯体系: 现代德国猪场通常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记录每一批猪的生长数据、用药记录、饲料消耗、疫苗接种等信息。这种精细化的数据管理有助于分析生产环节中的问题,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并为产品追溯提供保障。
环保与可持续性: 德国非常重视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猪场的粪污处理通常采用先进的厌氧发酵、沼气利用、固液分离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沼气还可以用于发电或供暖,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德国养猪防疫技术的复制与挑战

理论上,德国成熟的养猪防疫技术,包括其精细化的生物安全措施、系统化的疾病监测与预防体系、以及智能化健康管理方法,都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然而,将其在中国进行“复制”并期望获得同等效果,会面临诸多现实的阻碍。

为什么在中国得不到推广?(或推广缓慢,存在落地困难)

中国与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养殖从业者素质、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德国养猪技术模式在中国复制的可行性。

1. 成本与投资回报周期:
高昂的初期投入: 德国模式中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高标准的猪舍建设、严格的生物安全设施(如多层消毒通道、负压通风系统等)都需要巨额的初期投资。对于许多中国养殖户,尤其是中小型养殖场来说,这样的投资门槛过高,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
运营成本: 德国模式依赖于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他们的工资成本在中国可能难以承受。同时,一些进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服务,其维护和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
市场价格波动: 中国猪肉市场价格波动性较大,养殖户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在高投入、高运营成本下,如果市场价格下跌,很容易导致养殖场亏损。

2. 养殖从业者的素质与接受度: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 德国的养殖从业者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培训,具备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中国养殖业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人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和管理经验,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德国模式中的精细化操作和管理理念。
观念与习惯: 改变传统的养殖习惯和观念需要一个过程。例如,德国强调的“预防为主”的生物安全理念,在一些养殖户看来可能显得“麻烦”或“不经济”,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出现问题再解决”的应对方式。
对精细化操作的理解: 德国模式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确控制要求很高,这需要养殖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在缺乏成熟的培训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下,这种精细化管理难以普遍落地。

3. 养殖规模与集约化程度:
小散户的普遍存在: 尽管中国正在推进规模化养殖,但小规模、分散式养殖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德国模式更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大型养殖场,很难直接适用于个体养殖户。
区域性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养殖条件、市场需求、疫病流行情况差异很大。德国模式的“一刀切”复制,可能无法适应所有地区的情况。

4. 疫病防控的复杂性与中国国情:
疫病种类和流行特点: 中国面临的疫病种类和流行特点与德国有所不同,例如非洲猪瘟(ASF)在中国造成的冲击就更为剧烈和复杂。德国的防疫体系虽然先进,但其针对的疫病谱和防控策略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社会化防控体系的差异: 德国的疫病防控体系是政府、兽医机构、科研单位和养殖场协同作战的社会化体系。在中国,虽然也在不断完善,但在协同作战的效率、信息共享的畅通性以及基层兽医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病原体来源与传播: 中国庞大的人口、频繁的人员和物资流动,以及一些非正规养殖和屠宰环节,都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增加了生物安全防控的难度。

5. 政策与法规的配套:
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 德国的环保法规非常严格,并得到了有效执行。中国虽然也在加强环保监管,但在执行力度和标准上,与德国仍有差距。这使得一些养殖户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投资环保设施。
政府补贴与支持: 德国的农业发展得到了政府长期的、有力的支持,包括技术推广、资金补贴等。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现代养殖业的支持力度,但其力度和重点可能与德国模式的推广需求不完全契合。
土地使用与规划: 建设现代化大型猪场需要符合当地土地规划和环保要求,获得相关审批也可能面临流程复杂、周期漫长等问题。

6. 技术转化与本土化:
“拿来主义”的局限性: 简单地“复制”国外的技术,而不进行充分的本土化研究和改造,往往难以获得成功。需要将德国的技术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应用。
缺乏足够的本土化研究与推广机构: 能够将德国先进技术进行深度消化、吸收,并成功推广的本土化研究机构、技术服务公司和培训体系,目前在中国仍然相对不足。

总结

德国的养猪技术模式,尤其是在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健康管理和生物安全方面,无疑是世界级的。其核心优势在于科学的理念、精细化的操作、先进的设备以及系统化的管理。

然而,将这样的模式在中国进行“复制”并非易事,也难以实现“原汁原味”的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成本、养殖从业者素质、养殖规模结构、疫病防控的复杂性、政策法规的配套以及技术本土化的挑战。

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消化吸收、有选择性的借鉴、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和优化。这包括:

逐步提高养殖规模和集约化水平。
加强对养殖从业者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加大对先进环保和防疫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疫病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
鼓励技术创新和本土化解决方案的开发。

与其说是“复制”,不如说是“学习、借鉴、融合与创新”。只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径,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养猪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从德国回来,在猪场待了一段时间,场里各个环节都去了,动手操作都参与了,和场主也交流了不少。

规模:核心场,2400头大白母猪,20%纯繁,其他二元。

人员:17人(所有人员,包括兼职的)。人员这么多的原因主要在于育种。

如果是经营2400头商品场只需要9个人。

我在猪场干了7年,一线员工而已,第一次出国。所以只是自己所见。不会写作,比较乱,见谅。

德国的养猪技术模式成熟了吗?

跟国内相比,德国猪场的模式无疑是非常先进的

  • 作息方面,场里员工每天在场内9小时,中间有2次休息时间,每次30min,实际工作时间8小时/天

工作日上班最早的是产房4:00开始,最后下班的也是产房22:00

周末上班时间是7:00-16:00,晚上只有场主和他的副手会进去看下产房

休假比较随意,有每周上4天班的,有上5天,有2周休息3天的,有连干3周休息1周的

  • 人员管理上

场主对员工时间的管理十分严格,每天下午都会对第二天所有员工的工作进行分配,并打印出来放到休息室,所有人一上班就能看到自己今天所有的工作内容,几点开始,几点结束,几点休息,统统安排到位。

所有人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当天交待的所有工作,否则视为不合格。

员工效率极高,8小时工作时间心无旁骛。

员工之间禁止谈论工资,但是如果员工觉得自己做得好,可以直接找场主谈加薪。而做的不好的,场主就要找他谈降工资的事了

  • 周批次

周一销售,周三断奶、淘汰,周一、二配种,周四进产房

大量的工作都安排在了周一至周五,周末场内只要留2个人值班即可

  • 生产管理软件Pigexpert

繁殖卡、配种、测孕、分娩、留种、断奶、死亡、药物等全部采用软件管理

每周一大量的表格从软件中打印出来,员工完成工作,填写表格,上交

  • 育种上采用条形码耳牌,测定选种都可直接扫码
是否可以把德国的养猪场,防疫技术在中国进行复制?

防疫应该是因地制宜的,面对国内复杂的疫病环境,德国的防疫制度无法套用到中国来。

防疫上来说,我所去的这家猪场PRRS,CSF,PR,APP等全阴性。

场内只有4种疫苗:大肠杆菌Coli,圆环PCV,流感Flu,细小Parvo

商品猪出生到出栏,全程无免疫

当地兽医每2周来场一次,每次带2周的药物,并全场巡查一遍,检查用药情况及猪群健康。期间有幸跟她走了一遍怀孕舍,细致入微。

运猪车辆要求24小时跟猪无接触。

出口种猪销售时,兽医过来现场采血,必须全阴性。


为什么在中国得不到推广?

总的说来,拿德国的防疫体系套到国内是不合适的。

但是这样养猪的管理模式,生产流程,一定是我们将来发展的方向。

以后新建猪场,尤其是核心场,该怎么做?这次在人员整合,批次管理,流程控制,育种操作上给了很多启发,方向已经看到了,现在就是把这些全部消化、吸收掉。


再补充一点吧。

这个场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场主,核心就是这位杰出的领导。

影响员工效率主要因素我觉得

1.老板指挥。每天有哪些工作,如何分配,哪些人去做,何时完成,何时休息,几点几分到什么岗位,都有明确要求。如果被场主认为 too slow,那么接下来就有得找你谈了。

2.员工自身。任务明确之后,自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从自身来讲,员工自己也想16:00按时下班啊。某次,我向对方提出,能否停一下,让我拍张照片。回答是:“Don't waste my time.I've got much work to do.”

3.监督。场主说:永远不要让员工知道你会出现在哪里。

开小差打酱油的员工绝对瞒不过场主眼睛的。

这种情况下,场主原话是“send back”。


再举个小例子。

场主说:“你有没有注意到,我50岁的人了,进栏都是直接跨进去,出来就直接跳出来。而我的员工有的才20出头,却要打开一个一个插销开门进去,出来再把插销一个一个插好。每天他们在这进进出出上面,至少浪费了15分钟。”

场主问我:“我的两个配种员,A和B。你觉得哪个更好?”

A年级大一点,做事手脚很稳重,经验丰富。B很年轻,才做了不到一年。安排工作也是尽量A不动,B会抽调去别处支援。

“每个到我场里的人都会觉得A很不错,但是配种成绩看下来B更好。”

我问为什么。回答是“I don't know why.Maybe too slow.”


关于敬业精神。

有幸跟着该场的育种顾问走了一天。

他三周来场一次。50岁左右。场内测定,选种, 制作选配计划。

最后是挑选外销种猪。客户法国、波兰、黑山各地的都有,需求各不相同,每一批头数,周龄,销售日期都有严格限制,并且外销种猪育种值不能高,育种值最高的都是本场自留。

上午9点开始,从保育开始到培育,前前后后挑选了150头左右,一直挑到下午4点多。每一头都精挑细选,查耳号,查育种值,看体型,打着手电蹲下看乳头。不停的重复这一动作。

最可贵的是从头到尾保持着同样的节奏和速度,没有丝毫厌烦的情绪。挑完种猪后再去查看一圈测定站,检查数据拷贝上传,然后收拾东西,洗澡,换衣,出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