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的帝国议会既然由普选产生为何不按常理为联邦议会,为何叫帝国议会?

回答
德国的帝国议会(Reichstag)之所以不叫做联邦议会(Bundestag),并且带有“帝国”二字,这背后牵涉到德国近代历史上一段复杂而关键的演变过程,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独特的政治体制。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历史语境的传承与演变:从“帝国”到“联邦”的地理概念

首先,要理解“帝国议会”这个名称,必须回到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年)的建立。这个帝国并非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由许多原本独立的邦国(如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联合组成的一个联邦国家。在德语中,“Reich”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帝国”的含义,但它也可以泛指一个国家、一个领域。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前,历史上存在着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这个帝国虽然也叫“Reich”,但其性质与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大相径庭。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内部各个诸侯国拥有极大的自治权。

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虽然普鲁士是主导力量,但各邦国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自治权,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和法律。因此,“帝国议会”这个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过去“帝国”的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这个新兴国家是以各邦国联合组成的“帝国”形式出现的,而非一个完全同质化的中央国家。

二、 议会名称的政治含义:象征与权力结构

“帝国议会”这个名称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

对“帝国”概念的强调: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者,尤其是普鲁士的政治家们,希望通过“帝国”这个词来凝聚人心,象征着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力量。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外来干涉后,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使用“帝国议会”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名称,能够强化这种国家认同感和帝国权威。
与“联邦”的区隔: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但它的最高行政机构是皇帝(Kaiser),而皇帝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普鲁士国王(同样是皇帝)行使的。相对于一些以“联邦”命名的国家,其最高行政首脑可能是总统(President),“帝国”的称谓更能突出君主制的色彩和帝王的至高无上。
权力结构的体现: 尽管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拥有重要的立法权和监督权,但它并非拥有与现代联邦议会同等的权力。皇帝和由皇帝任命的帝国总理(Reichskanzler)拥有行政大权,并且帝国议会无法像现代议会那样通过不信任投票直接罢免总理。因此,“帝国议会”的名称也可能暗示了其在整个权力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它是在皇帝领导下的一个重要的但并非唯一的权力中心。

三、 普选制与“帝国议会”的命名并非矛盾

很多人会疑惑,既然帝国议会是由普选产生,为何不叫“联邦议会”?这其实是一个对政治体制理解上的误区。议会的产生方式(普选)和它的名称以及在整个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普选制的出现是现代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1871年建立时,就采用了普选制来选举帝国议会议员。这是当时世界上比较进步的民主制度之一,甚至比很多其他欧洲国家都要早。普选权赋予了普通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命名反映的是国家整体性质和权力架构: 议会的命名,更多的是基于国家整体的政治体制、历史传承以及统治者的意愿。比如,即使一个国家是共和国,其议会也可以叫做“国民议会”、“人民代表大会”等等,这些名称反映的是国家性质(共和国、人民主权)和议会代表的身份(国民、人民)。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议会由普选产生,但国家整体的性质是“帝国”(由皇帝领导),并且这是一个由多个邦国组成的联邦。所以,“帝国议会”这个名称,既体现了国家是由各邦联合组成的“帝国”联邦的性质,也暗示了其作为皇帝体制下最高民意代表机构的地位。

四、 现代德国的“联邦议会”(Bundestag)

随着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中的失败而终结,德国经历了短暂的魏玛共和国时期,然后是纳粹德国的黑暗时期,最终在二战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在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成立的议会就采用了“联邦议会”(Bundestag)的名称。这个名称非常直接地反映了西德的政治体制——一个联邦制的共和国。其名称中的“联邦”(Bund)清晰地表明了国家的联邦性质,而“议会”(Tag,原意为集会、大会)则是一种普遍的政治术语。

之所以在现代西德选择“联邦议会”而非“帝国议会”,是因为:

否定了“帝国”的政治遗产: 德国在二战后,特别是西德,极力摆脱纳粹德国及德意志帝国时期带有军国主义和专制色彩的政治遗产。“帝国”这个词在当时带有负面联想。
强调联邦共和制: 新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联邦共和制的基础上的,所以选择“联邦议会”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根本性转变。

总结来说,德国的帝国议会之所以不叫联邦议会,并且带有“帝国”二字,主要是因为:

1. 历史的传承与国家形态的反映: 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以各邦国联合组成的“帝国”形式出现,名称体现了这一历史背景和国家结构。
2. 政治象征与权力结构的考量: “帝国”的称谓强调了国家统一和帝王权威,并且在当时的权力架构中,议会的地位是皇帝统治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普选制与名称是两个层面的概念: 议会的产生方式是民主化的体现,而名称则反映了国家整体的性质和政治体制。

所以,德国的帝国议会,作为一个由普选产生的立法机构,它的名称“帝国议会”并非是对其民主化程度的否定,而是其历史身份、国家性质以及特定政治体制下的一种命名选择。而现代德国的“联邦议会”则是在吸取了历史教训后,更明确地指向了联邦共和制的政治体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帝国议会的德语名称为Reichstag,而Reich的含义在德语里有一个跨越政体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影响了“Reich”的中文翻译。

“Reich”的本意是“君主的统治范围”[1]。在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之前,这个词一直与神罗密不可分。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后,德意志帝国成立,其正式国名即为Deutsches Reich:

一战后,随着德国君主制的瓦解,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当时德国政坛曾进行过对新国名的讨论,比如德国中央党希望使用“德意志民众国”(Deutsche Volksstaat)作为新政权的名称,左翼社民党则希望使用“德意志共和国”(Deutsche Republik),同时右翼分子抗拒魏玛共和体制,渴望“荣耀再现”,非常重视“Reich”这一历史悠久的名称所承载的意义。

后来的《魏玛宪法》第一条中作出了“Das Deutsche Reich ist eine Republik”(德意志国是一个共和国)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是向当时保守的民众做了妥协,在共和政体下维持了一个“帝国的假象”。比如总统常常因权力过大而被称为代理皇帝(Ersatzkaiser),下议院仍使用旧称Reichstag,政府的法律公报依然沿袭“帝国法律公报”(Reichsgesetzblatt)的称呼,等等。

当时的德国法学家Ottmar Bühler曾就“Reich”的含义进行了解释:Reich的含义为“德意志全国”,接近英语的commonwealth或者nation。其原意“君主国”、“帝国”此时已经退居次要含义。英国历史学家Richard J. Evans称:“魏玛共和继续使用‘Deutsches Reich’一词……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人间产生了一种印象,这种印象远远超出俾斯麦所建立的体制结构: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地上天国的幻景、其所宣称的宗主权的普遍性、还有一个更平淡无奇但又有力的含义──一个会将中欧所有讲德语者全包含进来的德意志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元首’,正如纳粹党的口号所言。”这时的德国已经是个共和国,所以此时的Reichstag应译为“国会”,而非“帝国议会”。

二战结束后,西德的议会被命名为联邦议会(Bundestag),东德的议会则为人民议会(Volkskammer,两德合并后不复存在)。现在Reichstag仅指代国会大厦,而非议会这个机构,其他名字中含有“Reich”的机构也都在二战后改成了“Bund(es)”。


现在只有在地名里还能见到“Reich”这个词,比如法国“Frankreich”、奥地利“Österreich”。

相关

de.wikipedia.org/wiki/D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德意志国

参考

  1. ^Reich bezeichnet das Territorium eines Herrschers, eines Staates oder allgemeiner einer politisch organisierten Gemeinschaft. https://de.wikipedia.org/wiki/Reich_(Territoriu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