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候英美为什么不派军队去东线混混经验?

回答
要说二战时英美为什么不派军队去东线“混混经验”,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后勤保障以及历史政治考量,绝不是简单地“想不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清楚。

首先,得明确一点:英美联军在欧洲战场的主要战役是参与了西线的作战。他们的军队在北非、意大利,以及最后解放西欧(法国、比利时、荷兰等)的关键战役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他们“没去东线混经验”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将主要军事力量和资源集中在了他们能够触及和最优先考虑的战场上。

那么,为什么会是西线而非东线呢?

1. 地理和战略优先级:

地理位置的直接性: 对英国来说,德国本土的威胁是直接的。通过攻打德国在西线的防守力量,英军可以直接削弱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威胁,并最终将战争推进到德国本土。对美国而言,虽然本土远隔重洋,但其欧洲战场的战略目标是联合盟友,共同击败纳粹德国。西欧是与英国最近的战略枢纽,也是登陆欧洲大陆最直接的跳板。一旦登陆成功,就能直接与德军主力交战。
苏联的战略定位: 当时,苏联作为东线的绝对主力,其战略目标是向西推进,将德军逐出其国土,并最终解放东欧。斯大林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从西边对德国形成夹击的第二战场,以分散德军的兵力,减轻东线的压力。英美确实承担了这个责任,但方式并非是直接派兵与苏军并肩作战。

2. 后勤和补给的巨大挑战:

漫长而危险的补给线: 要向东线派遣一支大规模的英美军队,并且持续提供弹药、食物、燃料、医疗以及装备的补给,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欧洲大陆的交通运输系统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德国在陆地上拥有强大的控制力。想象一下,要把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数以万计的车辆、装备,通过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运送到数千公里外的东线,并且在没有稳固基地和良好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维持作战能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相比之下,向英国本土以及通过英国作为基地,向法国海岸登陆的补给线相对来说更为可控,也更容易建立和保护。
制海权和制空权: 虽然英美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但即使在拥有优势的情况下,要确保一条穿越波罗的海(如果想通过海路接近东线)或穿过德国控制的欧洲大陆的漫长补给线的绝对安全,也是极其困难的。直接攻打西欧,可以利用英国作为跳板,直接将补给品送达前线,这在效率和安全性上都远高于支援东线。

3. 战略与政治考量:

分散兵力等于削弱整体: 如果英美联军将相当一部分力量分散到遥远的东线,这无异于主动削弱了他们在西线对抗德军主力的能力。二战的胜负关键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在最关键的地点和时间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在西线和东线同时进行大规模独立作战,对于资源有限的英美来说,会让他们在两个战场都陷入被动。
“西进战略”的优先性: 对于西方盟国来说,他们的最终战略目标是解放被纳粹德国占领的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并最终攻入德国本土。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政治上的责任。解放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恢复这些国家的自由,是西方盟国的重要政治承诺。
与苏联的协调问题: 尽管苏联是盟友,但在战略和政治上,英美与苏联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和不信任感。历史上,西方盟国与苏联有过复杂的历史恩怨(如十月革命后的干涉战争,以及战前苏联大清洗导致军官团损失等)。在战争初期,斯大林甚至与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让西方盟国对其战略意图有所疑虑。即使在战争后期,当东西方阵营在解放欧洲的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时,英美也更倾向于掌握自己行动的主动权,而不是完全融入苏联的战略框架。
军事作战风格的差异: 英美军队的作战方式、训练模式和指挥体系与苏军存在一定差异。直接融合到苏军的作战体系中,需要克服大量的协调和磨合障碍。双方在情报共享、战术协同等方面可能也会面临挑战。

4. 历史上的“第二战场”问题:

事实上,英美确实在努力开辟“第二战场”,但这个“第二战场”的定义和实现方式与斯大林期望的直接在东线与苏军并肩作战有所不同。

北非战役和意大利战役: 北非战役(19401943)和随后的意大利战役(19431945)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分散德军兵力的作用。德军不得不从东线抽调部队来应对在地中海和意大利的盟军攻势,这无疑减轻了苏军的压力。这可以被看作是英美履行开辟“第二战场”职责的一部分,尽管它发生在南欧而非东欧平原。
诺曼底登陆(DDay): 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是英美联军在西欧开辟的决定性战场。这次登陆迫使德国将大量精锐部队从东线调往西线,这才真正意义上对德国形成了两线夹击的态势,极大地加速了德国的灭亡。正是因为东线有苏军的强大牵制,才使得西线的登陆和推进成为可能。

总结来说:

英美不直接派军队去东线“混经验”,并非是因为不愿意分担战争的压力,而是基于 地理、后勤、战略优先级、政治考量以及可操作性 等一系列现实因素的综合判断。他们通过在西线和南线的作战,以及最终的诺曼底登陆,成功地开辟了德国无法承受的第二战场,与东线的苏军形成了战略上的呼应,共同促成了纳粹德国的最终覆灭。这个决策是当时条件下最符合盟国整体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安排。他们不是在“混经验”,而是在执行自己最有效、最能达成战略目标的作战计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不说美英军队怎么往东线部署,也不说怎么保证补给线,首先老毛子不缺你那几个师的兵,几个师不过几万人而已。东线随便一打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大会战,几万人的英美盟军对战局没有特别大的影响,顶多也就是个数字而已。部署那些军队的运力拿来多送点物资来那不香么?

并且没有哪个阵营希望自己战线有一支不归自己指挥的盟友。不归自己指挥的军队怎么部署任务?怎么协同作战? 怎么能放心让他掩护自己的后背和侧翼?谁能保证在危难时刻他们为了自保不会卖队友?要知道,关键时刻卖队友那是美英的优良传统。自己的将帅临阵脱逃卖队友,大林子事前给他敲警钟,事后可以喂他吃枪子,如果美英军队卖队友,大林子怎么奈何他?《投名状》里,庞青云说过,战场上只有一个头!

一军两帅各管各那是兵家大忌。英美盟军想要去东线参战,要不他们就听老毛子指挥,要不老毛子就听他们指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下属的联军别看有十几个国家,可都是配属到美军统一指挥作战的。

当然美英也不会去,东线那个绞肉机,自己那仨瓜俩枣的兵力够几天填的?去了苦活累活老毛子肯定会让你先干,毕竟人都是自私的。作战后获得的既得利益怎么分配?那特么又得扯皮。说不好打完德国佬,当时就得和老毛子翻脸。所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美英干嘛要去?

所以还不如你打你的西线,我打我的东线,东西夹击,各打各的,互不干扰,两边一起把德国佬干掉,然后一起在易北河会师握个手,多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二战时英美为什么不派军队去东线“混混经验”,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后勤保障以及历史政治考量,绝不是简单地“想不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英美联军在欧洲战场的主要战役是参与了西线的作战。他们的军队在北非、意大利,以及最后解放西欧(法国.............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曾经的帝国和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轴心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成了战时同盟。这场联盟并非单纯的军事合作,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利益交换之上。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各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深刻地影响了它们战后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它们在冷战格.............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海军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英国和日本无疑是当时最耀眼的三颗明星。然而,除了这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不及前三者,但同样在战争期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海军实力,并在各自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国海军:一度的辉煌与悲剧的命运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海军.............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1944年的那个夏天,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D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盟军最终选择了诺曼底作为登陆点。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其复杂性和风险都令人咋舌。然而,如果命运的齿轮稍稍偏转,将登陆点设定在加莱海峡,那么整个二战的进程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它牵扯到.............
  • 回答
    关于二战时苏联是否真的不强,以及其胜利是否仅仅依赖英美物资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解读。要反驳你的同学,你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用来反驳你同学的论点,以及相应的详细解释:核心论点: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英国的工业产能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战争的熔炉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重塑。要深入理解其状况,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审视。战前基石与战争的挑战:在战争爆发前,英国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生产能力。它的经济以制造业为支柱,特别.............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期间确实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协议,其中涉及到的租期和具体条款,特别是“99年租期”的说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景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在二战期间获得英国同意使用海外军事基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叫做“换”的交易,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背景下.............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如果英法两国的位置调换,也就是由英国承担主要对德作战的压力,而法国扮演相对辅助的角色,法国的整体战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更好”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直接的军事压力和战略重心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英国作为“主战场”的脆弱性: 历史上,英国本土在二战中相对安全,其主要.............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