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英国的工业产能如何呢?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英国的工业产能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战争的熔炉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重塑。要深入理解其状况,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审视。

战前基石与战争的挑战:

在战争爆发前,英国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生产能力。它的经济以制造业为支柱,特别是在钢铁、煤炭、纺织、汽车和造船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这种基石并非完美无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老旧设备与效率问题: 部分关键工业部门,特别是煤炭和一些重工业,其生产设备相对老旧,效率不如一些新兴工业强国。
产业结构性失衡: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传统产业面临来自新兴产业的竞争,部分地区出现了失业问题。
贸易依赖性: 英国高度依赖国际贸易来获取原材料和出口制成品,这意味着其工业生产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然而,战争的到来,也迫使英国对其工业体系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动员,这股强大的能量,足以支撑其长期的战争需求。

战争动员与产能的激增:

战争,尤其是全面战争,是工业产能的终极试金石。英国的工业机器是如何响应这场生死考验的呢?

国家严格的计划与控制: 政府通过各种机构,如生产部(Ministry of Production)、航空部(Air Ministry)等,对工业生产进行高度集中和统一的计划。这包括了对原材料的分配、生产目标的设定、工厂的产能调整,以及劳动力和资源的调配。这种计划经济式的管理,虽然有时显得僵化,但在整体动员和效率提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事生产的优先地位: 几乎所有非军事相关的工业活动都被大幅压缩或完全停止,以便将所有资源优先投入到军事生产中。汽车制造厂被要求生产坦克和飞机发动机,纺织厂被征用来生产军服和降落伞,甚至玩具制造商也被要求生产军用零件。这种“一切为了前线”的策略,极大地释放了潜在的生产力。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战争催生了许多新的工业领域,或者极大地加速了现有领域的扩张。
飞机制造: 这是英国工业在战争中的一大亮点。从早期以生产轰炸机和战斗机为主,到后期能够大规模生产高性能的喷气式飞机,英国的飞机制造能力得到了惊人的提升。著名的“喷火”战斗机和“兰开斯特”轰炸机,以及后期先进的“流星”喷气式战斗机,都是其工业实力的体现。
坦克制造: 尽管在战争初期英国的坦克数量和质量不如德国,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生产的改进,其坦克产量大幅增长,型号也日趋成熟,例如“丘吉尔”和“克伦威尔”坦克。
舰船制造: 作为岛国,海军是英国的生命线。尽管德国的潜艇威胁巨大,英国的造船业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持续建造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以及大量的登陆艇和商船,以应对战争的消耗。
弹药和武器: 大到火炮、舰炮,小到步枪子弹、手榴弹,英国的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以满足前线的巨大需求。化学工业也为生产炸药和毒气(尽管在战争中并未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提供了基础。
劳动力资源的动员: 战争迫使英国最大限度地动员其劳动力资源。男性被大量征召入伍,而女性则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工厂,承担了大量的生产任务,填补了劳动力缺口。即使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也被鼓励参与到辅助性的生产活动中。
科技与创新的应用: 战争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雷达、声纳、密码破译(如恩尼格玛密码机)等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临的限制与挑战:

尽管英国的工业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它也并非没有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限制:

原材料的压力: 英国自身资源的匮乏,特别是石油和某些金属,使得它高度依赖海上运输来获取必需品。德国的潜艇战对这些供应线构成了持续的威胁,有时会影响到关键原材料的供应。
战略轰炸的影响: 德国对英国本土的战略轰炸虽然未能摧毁其工业体系,但确实对一些工厂、港口和交通枢纽造成了破坏,干扰了生产和运输。
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冲突: 在同时满足海军、陆军和空军的需求,以及维持民用生产(尽管有限)之间,资源分配的优先级总是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和潜在的冲突。
美国的援助(租借法案): 虽然英国自身的工业能力在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租借法案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设备,弥补了英国自身在某些方面(如石油、战略物资)的不足。这使得英国能够将更多的本土资源集中于其最擅长的领域。

总结性的理解:

到二战末期,英国的工业产能已经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蜕变。它从一个工业化国家成功地转变为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工业巨擘。虽然在某些方面(如石油资源)可能不如拥有广阔国土和丰富资源的美国或苏联,但英国凭借其高度计划化、高效的组织能力,以及在飞机制造、海军装备和军事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表现,成功地支撑了其漫长而艰难的战争进程。

它的工业产能不仅体现在生产了数量庞大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持续不断地更新换代技术,生产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武器系统,并以此在全球战场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二战时期英国的工业产能,是对其国家工业韧性、组织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极致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仅从海军角度来说。

上表是DKB著名的统计表,来源是Buxton的统计结果。在NtoV里面没有注明,但是表格中的内容是UK本身的产量(不是英帝国),所以不包括加拿大这个重要的工业中心,也不包括澳新印南非等。在此标准下,UK在1939-1945年中完工了1192艘战“舰”(“ship”,e.g. Cruiser, Destroyer, Sloop),7235艘小艇(“crafts”,e.g. MTB, ML, LC)。

在详细解释其中内容之前,首先一点要注意的是整个产量逐年上升,在1942年达到巅峰此后逐年下降。这个趋势在本身是很有意思的。1934-1936年再武装的决定开始后,军事投入逐年增加,下水舰艇数量上升。主要战斗舰艇中,护航舰级别(e.g. Sloop)建造周期约为21个月,而舰队驱逐舰为30个月。于是到了1942年左右,36左右下水的战列舰/巡洋舰到39年前后下水的驱逐舰/护航舰正好集中性地开始入役。这是42年成为产量高峰的原因。43年本身因为大量建造资源被用作维修稍有所降低,而到了44年UK本身开始有意延缓了舰艇的生产。到了1944年,罢工行为在UK工业界变得相对普遍,而战时内阁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内阁将战争描绘为“保卫国家和自由”的战争,则工人罢工争取更高待遇的自由,也就是海军在前线要保卫的对象之一。由此,从丘吉尔本人和内阁到主要铸炮商,船厂,普遍存在一种美苏参战后战争已经胜利,UK(和帝国)已经尽到了职责的态度,工时效率随即下降。这一点在美苏(1941年参战)战争后期同样有所体现,虽然远没有UK(1939年参战)这么明显。在表格中体现就是1942-1943年订购的舰体,并没有在1944-1945年呈现出42年的完工比例,没有出现第二批舰艇完工潮。

具体谈一下表格里内容。

15艘RN战前主力舰均在38-40年接受了防空升级,但是只有其中6艘在战前接受了相对完善的现代化改造。其中2艘是在34-35年前就已经接受过改造的(反击,巴勒姆);其余在34年后开始逐步接受延寿(厌战,QE,勇士,声望)。第一艘新舰(KGV)的预计入役时间是1940,于是老舰退役时间理论上就是1940-1944,最晚在1949左右。这意味着延寿升级仅仅会让舰队得到约额外7-10年左右的服役时间,本身并不完全划算,但是考虑到IJN本身的大规模延寿计划仍然得以推行。35年舰队预计IJN在1942年会完成大多数舰艇的现代化改造,同时德舰会完成至少3艘新舰(沙恩和装甲舰之外)形成兵力优势,于是任务就是尽可能在维持每年最大出勤数量的同时,在34-42年间完成所有的现代化改造任务。实际结束时间是1941年。3艘R级在战争中接受了规模相对较大的改造(君权,拉米雷斯,决心)。

战争中前后总计计划有10艘新舰。3艘第一批KGV,2艘第二批KGV,2艘第一批狮,2艘第二批,1艘前卫。其中战时完工5艘(KGV),总计完工6艘(+前卫)。78门新14寸主炮在战争前后完工。其中38门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完成,23门由皇家铸炮场完成,2门两者联合完成,15门由比德摩尔完成。新16in完工4门,而炮架进度更慢。在新舰被推移优先完成战时驱逐舰后作罢。总计主炮完工数于是为82门。这两者指标中UK仅次于美国(12艘订购,10艘完成,90+主炮),而远高于任何其他国家。

虽然USN在护航航母产量上远远超过RN而RN远远超过IJN,在舰队载机舰(CVF/CVL)上,RN/IJN大致相仿,前者在战争结束前完工了15艘左右,后者完工了14艘左右。USN完工了29艘。这里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业实力的差距,另一部分则与战争有关。具体来说,日本在1937,英国在1939年就已经进入了战争,而美国在1941年底才进入战争。所以USN的1941-1942年计划中涉及的舰体收到的战争的影响小得多。USN因此完工了更多的舰队航母,其中的大型舰队航母的比例也更高。

巡洋舰方面,1939年RN有66艘巡洋舰在役,其帝国盟友另有约8艘左右巡洋舰在役。造舰计划中另有19艘在建,计算舰队布雷舰则为23艘。其中,26艘为老式舰队巡洋舰;包括C级最后一批的13艘,在38-39年舰队防空升级中开始改造为防空舰,8艘D级,2艘E级,以及5艘霍金斯级中仍然作为巡洋舰使用的3艘。澳大利亚另有一艘老式城级(H.M.A.S. Adelaide),不属于一线序列。23艘新式大型巡洋舰在间战中完工,其中13艘为A型(郡级),其中11艘在RN中服役;5艘肯特组,4艘伦敦组,2艘诺福克组,间战后期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改造。肯特款接受了弹药库防御的大幅度加强,伦敦独自接受了舰桥改造。另外10艘为城级。21艘新的中型巡洋舰在间战中订购(约克+利安德+殖民地),其中2艘为8寸约克,8艘为利安德级,郡级后第一批巡洋舰,5艘为第一批(利安德),3艘为第二批(安菲昂)。11艘殖民地级在40年开始入役。20艘小型巡洋舰在战前订购,其中4艘为阿瑞托沙,在安菲昂组之前完工。16艘为黛朵,在40年开始完工。5.25寸双联装炮塔的供应问题导致其中一部分舰艇的炮塔被4寸或者4.5寸取代。其中2艘全部使用4.5寸炮(Charybdis和Scylla),这两艘是唯一真正的防空巡洋舰。1941-1942战时巡洋舰计划中订购了额外9艘中型巡洋舰(迅捷),因为如上描述的原因,仅有6艘完工。3艘为米诺陶,3艘为缩小版的英制克利夫兰,也就是战后的虎级。

这样意味着战争中RN完工了35艘巡洋舰,对比52艘的美国产量和9/12艘的IJN产量。

82艘大战驱逐舰幸存到了1939年9月,其中1艘R,11艘S,58艘V/W,3艘领舰,7艘斯科特还可以用于舰队职能(2艘无法使用)。20年代末开始,跟进的间战标准驱逐舰(A-H级)以每财年订购9+9=18艘的模式总计订购了68艘,其中C级因财政问题仅订购5艘,后转交RCN。另有6艘巴西H级在战后被扣押。I/部族级开始,是年订购2*8=16艘部族+9艘I级=25艘,另有2艘土耳其I级扣押。11艘部族由联邦海军在战争中和战后完成。24艘(8+8+8)艘超部族(J/K/N)在战前完工,下一代大型驱逐舰L/M级则一部在战争爆发后完成,小型护航驱逐舰Hunts在40-42年开始入役,完成86艘。1941年开始到1942年,战时紧急计划订购了总计112艘中型驱逐舰(O/P/Q/R/S/T/U/V/W/Z/C)。O/P(1EF/2EF)为一千五百吨级的J/K/N版本,使用单装主炮。U/V级开始到C级开始融合新式设计。1942年开始,新式驱逐舰订购恢复,也就是小型的武器(4完成),大型的战场(16+7)和勇敢(8完成)。

这样1939年驱逐舰队规模计184艘,战时完工229艘(至45年底为251艘)。对比之下,USN在战争中完工了约400艘上下的驱逐舰(349/396)。IJN完工了63艘。

164/170艘打击潜艇在战争中完工,计算改装成品和其他特种舰,帝国产量数量不超过230。战前保有60艘在役。这些潜艇并非远洋潜艇而更加适合北海或者地中海的绞肉机,在声呐设备上极其先进,此前在潜艇问题中提到过了。

对比下,USN在战争中完工了203艘打击潜艇,IJN完工了167。(注:KM完工了1K+)

311艘护航舰(大型Sloop/轻护舰/护卫舰)在39-45年间在UK完工。计算小型Sloops,沿岸巡逻舰艇和帝国产量,总数提高到600-800之间,多于USN的净数量而吨位上远小。如果只计算较大的护航舰,则USN数量上也更大(498 v. 311)这是因为UK在战争早期根据大战经验大量生产了小吨位的轻护舰(2000吨)到武装渔船(百吨级)来用于沿岸护航,而USN着重于在战争中期加入战斗后生产远洋护航的护卫舰。

1575/1607艘摩托艇在战争中完工,单间吨位小于E艇而产量远大。

4324/4436艘登陆艇在战争中完工,这个数字远小于美国产量(万计)。


以造船业来看,UK产能有非常明显的几个特点:1,熟练工人多,单位时间单人产出高,技术成熟而成本极其低廉。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RN可以以远低于其他国家的预算订购更多的舰艇。2,整个产业设备相对于美国更加老化,所以在建造大型舰艇上无法发挥其效率优势,更适合下水数量更多的小型舰。3,铸炮工业发达产量高,而炮座/炮塔产量有限,于是成熟设计得到了优先选择(6寸炮和双联4寸)。

其产出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包括:1,资源紧缺。美国本土较高的钢产量和其他自然资源意味着其造船业得到的资源比起日英两方要丰富的多;其丰富的劳动力同样意味着战时扩充产业规模更加容易。美国的商船产量和载机舰产量在1941-1943年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日英(日帝国和英帝国的总和)也无法与之对比。2,轰炸和战争影响了建造进度。轰炸直接影响的建造活动很少,但是间接导致的问题超过本身带来的延误,比如对基础设施的破坏。3,UK更早的参战时间意味着造船工业有更多时间花费在维修舰艇而不是建造新舰上,这一点同样对日本成立。USN直到41年前可以集中相对劣势的造船业用于新舰的研发和建造,而至少半数的UK造船业被锁定在维修工作中(民船和战舰),这样就确保了前者事实上最终完工的新舰数量更大。

虽然美国在战前确实有远强于UK甚至远强于整个帝国的工业实力,但是其战争中的海军产量不是简简单单与工业产值关联的,更要与造船业,铸炮能力等等具体指标对应。其用更小效率更低的造船业完成了更大规模的民船和军事产出不是坐在总经济体量上做梦就可以完成的,与战争中的投入,技术革新,以及日英无法享受的和平条件等天时地利是息息相关的。以造船业为例,UK(一定程度上和加拿大)在40年代仍然维持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势(这是在拿战到南北战争后(1820-1860)从美国手中抢来的造船业份额优势,其衰颓和缩减开始于1950-60年代)。实际上,在轰炸和U艇的封锁下,UK自身(不计算澳新加,美苏法)的巡洋舰/驱逐舰以下产量就足以压倒整个轴心国产量两到三倍。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盟军不仅仅在战争之初有更大规模的舰队,更重要的是有远远强于对手的造修能力,能够完工更多的舰艇来弥补新出现的需求,并且维修受损的舰体重回作战序列,这样就提供了更大的容错空间。这并非必胜的保证,但是对最终战争的胜利贡献匪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英国的工业产能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战争的熔炉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重塑。要深入理解其状况,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审视。战前基石与战争的挑战:在战争爆发前,英国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生产能力。它的经济以制造业为支柱,特别.............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许多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果说“毛病多”可能有点绝对,但说她们在设计、建造和实战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有道理的。这背后原因很复杂,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设计理念的滞后与妥协: “维内托”式的困境: 英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期间确实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协议,其中涉及到的租期和具体条款,特别是“99年租期”的说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景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在二战期间获得英国同意使用海外军事基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叫做“换”的交易,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背景下.............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1944年的那个夏天,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D日。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盟军最终选择了诺曼底作为登陆点。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其复杂性和风险都令人咋舌。然而,如果命运的齿轮稍稍偏转,将登陆点设定在加莱海峡,那么整个二战的进程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它牵扯到.............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关于二战时苏联是否真的不强,以及其胜利是否仅仅依赖英美物资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解读。要反驳你的同学,你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用来反驳你同学的论点,以及相应的详细解释:核心论点: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如果英法两国的位置调换,也就是由英国承担主要对德作战的压力,而法国扮演相对辅助的角色,法国的整体战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更好”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直接的军事压力和战略重心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英国作为“主战场”的脆弱性: 历史上,英国本土在二战中相对安全,其主要.............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说二战时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落后”,这说法确实有些过于绝对,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英国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一些坦克设计上,确实暴露出了与德意等国相比的一些不足,但要说整个战时都“落后”,恐怕也忽略了他们后期的努力和一些独到的见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承认,二战初期,英国的坦克设计思路.............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坦克炮弹设计思路,尤其是在穿甲弹(AP)方面,确实与一些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英军的实心穿甲弹(Solid Shot AP)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内装炸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技术、战术需求以及实战经验的反馈。一、 初期设计理念与实心穿甲弹的优势在二战初.............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无数场关键的战役和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也深刻地塑造了现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以下是一些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战役和行动,力求在讲述中注入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而非生硬的陈述。1. 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秋)这是二战初期英.............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航空母舰在甲板和机库设计上,虽然都服务于相似的航空作战目标,但在具体实现上却体现了各自国家不同的造舰理念、技术积累以及对战争实践的理解。这种差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结果。英国航母:灵活与多用途的先行者英国海军作为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