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卫所制和清八旗制哪个培养的军队更能打胜仗?

回答
要论明朝卫所制与清朝八旗制哪个更能打胜仗,这得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核心组织模式、训练方式、兵员来源、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表现来细细辨析。这两种制度,可以说是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组织发展的两个重要节点,各有其优势和局限。

明朝卫所制:规模宏大,军户世袭的基石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防御边疆,创设了卫所制度。其核心思想是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进行军事化编组。

组织架构与兵员来源: 卫所制以“卫”为基本军事单位,每卫约五千人。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士兵称为“军户”,世代为兵,其家庭拥有国家分配的土地,但需要承担兵役和农耕的义务。军户的职责是世袭的,他们既是农民,也是士兵。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常备军体系,兵源稳定,能够有效地进行国土防御。
训练与后勤: 卫所士兵的训练相对固定,主要由卫所的将官负责。训练内容包括操练、射箭、骑马等基本军事技能。后勤保障上,由于军户自带粮草和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体现了“兵农合一”的理念。
优势与劣势:
优势: 规模庞大,适应边疆防御需求,兵源补充方便,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财政。在明初,卫所军队确实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例如在抵御北元、收复故土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劣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暴露出了其固有的弊端。由于军户世袭,许多军户逃避兵役,土地荒芜,身体素质下降。训练也日趋松懈,军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军队战斗力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此外,军户的农耕生产和军事训练难以兼顾,导致两方面都可能效率低下。装备也往往陈旧,难以适应战场变化。

清朝八旗制:精锐骑兵,军事集团的雏形

清朝八旗制度的形成,是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整合分散的部落,建立起来的一种军事和政治组织。它以军事作战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军事特色。

组织架构与兵员来源: 八旗制度将人按军事实力划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每一“旗”下设都统,都统下设参领,参领下设佐领。八旗子弟,尤其是满洲八旗,是核心战斗力。他们是职业军人,世袭身份,不参与生产劳动,而是专职负责作战和驻防。这种制度将军事力量高度集中,形成了精锐的职业军。
训练与后勤: 八旗兵的训练非常严格和系统,他们从小就接受骑射训练,熟悉各种战术。满洲八旗更是将骑兵作战发挥到了极致。后勤保障由国家统一负责,虽然初期相对简陋,但随着清朝疆域的扩大和国力的增强,后勤体系也逐渐完善。
优势与劣势:
优势: 八旗兵,尤其是早期,是一支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战斗意志顽强,在征服明朝的过程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八旗制度强调忠诚和荣誉感,军事纪律也相对严明。其军事化程度高,训练有素,是清朝建立政权的基石。
劣势: 随着清朝入关后定鼎中原,八旗兵逐渐脱离了生产劳动,养尊处优,安于现状。部分八旗兵的战术技能和身体素质开始下降,出现了“八旗兵懒惰”的说法。虽然有绿营等辅助部队补充,但八旗兵的军事优势逐渐被其他军队(如绿营中某些精锐部队和后来的湘军、淮军)所挑战和超越。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的战斗力也与满洲八旗存在差距。

对比胜仗能力:

从建立和征服的早期来看,清朝八旗制培养的军队更能打胜仗。 理由如下:

1. 精锐化与职业化程度: 八旗兵是纯粹的职业军人,他们的全部生活和训练围绕着军事展开。相比之下,明朝卫所的军户是农民兼士兵,农务和兵役难以完美结合,导致训练和状态的波动性更大。
2. 军事思想和战术: 八旗兵,特别是满洲八旗,以其精湛的骑射技术和灵活的机动战术,在广阔的战场上占尽优势。他们更适应野战和攻坚,而卫所制下的士兵,虽然有弓箭和火器训练,但整体作战风格更显保守。
3. 激励机制与凝聚力: 八旗制在早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他们的成功与荣耀与整个家族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明朝卫所制度的世袭制虽然保证了兵源,但在激励和士气方面,尤其是在后期,不如八旗兵。
4. 对手和时代背景: 明朝卫所制所面临的对手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及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清朝八旗制则是在与强大的明朝军队进行较量,并且最终成功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在军事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清朝八旗制在与明朝的对抗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然而,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并考虑制度的韧性和适应性,明朝卫所制在某些时期和特定环境下也曾有过辉煌。 比如在明朝初期,它有效地支撑了国家边疆的稳定和对外战争。但其制度本身的缺陷,如腐败和效率低下,使得它在后期难以维持战斗力。

而清朝八旗制虽然在征服时期表现出色,但其“贵族化”和脱离生产的弊端,也导致了其长期的战斗力衰退。 相反,那些在八旗制之外发展起来的汉族军队(如绿营中训练有素的部队,以及后来的湘军、淮军等),在面对太平天国等内乱时,反而展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和战斗力,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八旗兵战斗力下降的空缺。

总结来说,要问哪个“更能打胜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在作为一种军事集团,进行大规模征服和扩张的初期,清朝八旗制无疑展现出了更强的战斗力。 它是一个高度精炼、职业化的军事机器,能够快速动员和部署,并且战术上具有鲜明优势。
而明朝卫所制,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军事后备动员体系,其兵源的稳定性和后勤的自给自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其韧性。 但它也更容易受到内部管理和制度腐蚀的影响,导致战斗力的持续衰退。

所以,如果以“在最关键的战役和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爆发出最强的战斗力并取得胜利”为标准,清朝八旗制在明清鼎革之际的表现,要强于后期已经腐朽的明朝卫所制。 但如果以“能否长久维持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并有效应对各种军事挑战”来看,两种制度都存在各自难以克服的致命缺陷。这两种制度的兴衰,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组织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恒定在一定生产力下:

八旗下限能成巡警。

卫所么,大萌已经演示了啥叫大逃亡。

不考虑生产力状态下:

脱产八旗的上限和近代的军队基本可以做到无差别。

而大萌卫所的兵农一体。自己体会。

user avatar

本质上区别不大,后期都一样拉胯。

八旗相比之下表现稍微好一些,原因在于一是带清财政比带明强太多,二是可以抓索伦野人。

user avatar

早期,卫所作用更大。晚期谁都打不了仗,但卫所出的兵(卫所出身的募兵而非卫所兵)钱够粮足能打仗,八旗出来的,到新军也就是个笑话。

卫所和八旗能不能打仗的关键,在于不能让士兵太富更不能让士兵亏本当兵。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以上是以古代农业文明的生产效率,科技水平情况。)

八旗失去战斗力是太过富裕,发达的路子太多,利孔太多。

而卫所的问题是,当兵无利。

当兵无利有的救,发钱呗!于是有了募兵(然后募兵发不出饷,粮价又飞涨,南方通过运河支援的粮食被北京人吃了,大明就亡了)。

而利孔太多没的救了,你总不能发更多的钱吧!乾隆就因八旗这群废物拿钱太多而烦恼,他爸爸加税也没顶几年。思来想去满蒙八旗乃我腹心不可弃也,汉军包衣本皆汉人要多远滚多远。于是八旗中的清粉汉人大多出旗滚蛋自谋生路。

早期论战斗力八旗更强因为八旗做到了利出一孔,打仗抢劫是第一财富力。而卫所即使早期不太腐败也只能算利出二孔。

但卫所除了打仗外,还有强大的拓展民族核心区的能力。不像八旗大家都当有北京户口的城里人,结果老家都被俄国人朝鲜人,汉人给占了。

user avatar

先明白这点:兵制主说的兵役制度,不是军队编制,比如连营团这些。

关公战秦琼-----------(我的对题目总的观点就是:这题目没啥意义。)

八旗崛起时,明朝兵制已经败坏,怎么比?

你要看清末,也和明朝后期一样,都是以募兵为主要战斗力,兵农合一的制度,都已经破败。

不但明清一样,同样的唐府兵制,也是农兵结合,还不是后期乏力。

八旗兵制是历史的轮回,不是卫所制也不是府兵制的延续,反而更像春秋战国的全民皆兵。

才入关没多久,八旗就退化到靠绿营,也就是蒙古因为地理原因,还保存一部分蒙八旗的战力。

所以,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准确的答案,除非出现一个两个兵制同时崛起,打过一场,才能较量出来。

顺便指出一个问题,明朝是在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还有各种问题的共同作用下毁灭的。清朝的崛起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如果以此就认为是八旗制打败卫所制,真的太幼稚了。

如果,明末只有后金问题,没有气候灾害而导致的大规模起义,哪怕最后明朝还是毁灭,捡到的估计也不是满清了。

2021.7.15

我的看法就是兵制对军队的强弱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

兵制在军队的强弱中的影响非常有限,且不谈那些虚无缥缈的气运。

在武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影响军队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零,统领军队的人

没办法,这个能影响后面的所有因素,还包括统兵打仗的能力,但不谈这个。

一,目的

理想,抢劫,保家卫国,生存,混口饭,哪怕是一个口号,目的不同对战意的影响是巨大,士兵对目的的认可和强弱,还有能否保持长期的延续,都影响巨大。

不少起义和军阀,在初期单单靠抢劫目的,都可以在初期保持强大的战力,但是一旦满足了部分欲望,就需要提升和灌输抢更大更多的目标,保持饥饿,否则战力衰退迅速。

二,财力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军备和食物充足与否,决定了底子。

三,管理效率

包括物资的公平分配与否,信息传达,后勤,非战时人员约束能力,动员。

四,再生与扩张能力

条件许可下,这一条也是能磨死人的。

回头来看在这几样里面,明朝后期,除了第零和四还有得比较,其他都不如清,别看在总的财力上碾压清,但摊的面太大,而且效率低下,分配不公。

这些都不是兵制的较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