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猜错的话,地缘谷的这篇回答是曲墨封老师的手笔。
嗯,依旧是□□□□。
“有明一朝,贵州的播州杨、水西安、水东宋、思州田这四大土司全部被消灭,贵州从“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一线之外,悉皆夷峒”的状态,经营成为朝廷能基本实控的地区。”
水西安氏,世袭贵州宣慰使,天启二年宣慰使安位之叔安邦彦挟众同奢崇明叛,后安邦彦败死,安位乞降,削水外六目。其后安位病卒无子,总督朱燮元筑大方、西溪诸城堡,分水西为十二州,以副将方国安镇守,不久水西复叛,方国安突围而走,水西城镇复陷,乃罢十二州,仍置贵州宣慰使,以安承宗袭职。贵州宣慰使领十三则溪四十八目,其中十一则溪在鸭池河西,于的、六慕二则溪在河东,谓之水外,明朝到死,也只是光复了水外之地,六慕则溪置镇西卫及柔远、威武、赫声、定远四守御千户所,于的则溪置敷勇卫及於襄、息烽二守御千户所。
所以,何谈被“全部消灭”?
而水西覆灭于何时呢?
顺治十五年,洪承畴进攻南明腹心云贵,打不进去,于是招抚贵州宣慰使安坤,“许以如元阿画、明霭翠故事”,于是安坤引兵由小路进贵阳,底定云贵。康熙四年,吴三桂追杀南明援剿副总兵皮熊至水西,灭安氏,改设大定、平远、黔西、威宁四府,至此,水西彻底覆灭。康熙二十二年复置水西宣慰使,但是“不得擅预军民事”,基本上就是挂职而已。
“其实对于关内的掌控上,明朝实际控制的土地要多于元朝。而关外大片土地未曾纳入大明版图,则与元朝的二元帝国性质有着很大关系。”
咱们说说我最感兴趣的地图。
明朝不如元朝的地方,大抵是岭北,也就是红圈圈起来的地方。
那么,这个地方都有什么行政单位呢?
从西往东,北庭都元帅府、哈剌火州总管府甘肃行省亦集乃路、兀剌海路,岭北行省益兰州、称海宣慰司、和宁路以及阳翟王、广宁王、济南王、齐王等诸王封地。除此之外,这图还丢了云南行省的蒙庆宣慰司,包括蒙庆、木安、孟杰府以及孟肙路。
“而关外大片土地未曾纳入大明版图,则与元朝的二元帝国性质有着很大关系”,关外,按曲老师说法就是“长城以北的地区而言,由于400毫米等雨线的限制,主要经济模式还是游牧经济。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完全不受汉人影响。南北之间形成了很大程度的断裂。”
那,长城以北地区,元代都有什么行政建制呢?
中书省大同路东胜州、丰州、云内州、平地县、宣宁县,兴和路高原县、威宁县、宝昌州,上都路开平县、桓州、松州、兴州、宜兴州,辽阳行省大宁路大宁县、和众县、富庶县、金源县、惠和县、武平县、龙山县、惠州、川州、建州、利州、高州、兴中州,懿州路,豪州,泰宁路,以及亦乞列思部宁昌路,弘吉剌部全宁路、宁昌路,汪古部集宁、德宁、净州、砂井四路。
这一地区位于长城以北、大漠以南,元代是实控的,也可以说是基本盘。明朝也有一段时间是实控,什么时间呢?大抵是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
控制不了“完全不受汉人影响”(????真的吗????)的应昌、全宁、宁昌、集宁、德宁、净州、砂井,就不说了,从东胜到大宁,明朝也只控制了不到二十年,开平卫时间长,洪武二年到宣德五年,大概六十年,这也是怪“二元”?
你说疆域,他说实控,你说实控,他说民族,你说民族,他说你不民族团结。
好啦说回原题目,“明帝国为什么没能覆盖元朝疆域?”
先看看元朝疆域。
元代最大时疆域包括了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十个行省,以及甘肃西边的哈密力、哈剌火州总管府、北庭都元帅府。
明朝疆域最大时包括了南北两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湖广、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交阯十三布政司、都司,辽东、贵州二都司,北平、山西、陕西、四川、福建五行都司,奴儿干、乌思藏、朵甘三羁縻都司,关西哈密等卫。
二者叠加。
明朝少了岭北、漠南北部、朝鲜半岛东北部、哈剌火州总管府、北庭都元帅府。
多了交阯。
咱们挨个说一下这六处地方。
明代统一战争,吴元年、洪武元年平定山东、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湖广南部,洪武二年进军陕西,三年进军山后(旋即坚壁清野内迁军民,形成了明代特色籍贯“山后”籍),四年进军四川、贵州,五年进入辽南、甘肃(旋即坚壁清野内迁军民),同年放弃宁夏,六年入朵甘、乌思藏,八年安定、阿端,九年复入宁夏,十年曲先元帅府,十二年复入甘肃,十五年进驻云南,二十年平纳哈出,进驻辽北、辽西,复入山后大宁、东胜,二十二年入朵颜三卫,二十三年染指奴儿干(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三万卫),旋即内撤,永乐二年入哈密,四年复入奴儿干,五年进兵交阯,六年入林中百姓。
岭北、漠南北部,本来是在明朝的预期目标内的。洪武五年就是奔着这一目标去的,结果很可惜,中、东二路接连受挫,唯西路有战果,可当时甘肃一省几为白地,堂堂一省省城的甘州,“守将上都驴率所部吏民八百三十余户迎降”,八百三十户……于是明军在这一年攻占整个甘肃(包括沙州、瓜州)之后,旋即内迁军民,撤出此地,继而在七年之后才再度进入。也就是说,明朝对于岭北及漠南北部领土的放弃,是基于洪武五年的明军第二次北伐失败而“暂时”中止,但明朝并未放弃对此地区的目标,否则不会有洪武十三年第三次、洪武十四年第四次、洪武二十年第五次(金山之役)、洪武二十一年第六次(捕鱼儿海之战)、洪武二十三年第七次、洪武二十九年第八次,以及永乐七年第一次、八年第二次、永乐十二年第三次、二十年第四次、二十一年第五次、二十二年第六次的接连对漠北的军事行动。只不过,岭北毕竟是游牧的天下,而明初人口资源又奇缺,缺到连直隶和山东都填不满,又何谈移民山后一线呢?
朝鲜半岛东北部,涉及到高丽/朝鲜的扩张行为,这是一个很深的故事,大抵就是说,在元末红巾军起义之前,高丽就已经侵占了图中元朝的一部分领土,而趁着红巾军起义以及关先生等进入辽东,高丽更是趁机将领土扩展到了虚川江流域(鸭绿江支流,在盖马高原),也就是经常说的双城总管府、合兰府一带(金代曷懒甸地区,本来在金中期就被高丽侵占,金末蒲鲜万奴的东夏政权复夺回曷懒甸,并继续向南扩展到了南边的铁岭、金野江流域),但此时并未染指慈江流域以及图们江流域,明代所设建州左卫即在此地区。高丽的东北、西北面问题是明初两个政权的主要交锋点,但随着高丽/朝鲜成为明朝附庸而结束此争议——毕竟对于明朝而言,二儿子的东西被大儿子用了,这都是家务事,无伤大雅。
哈剌火州总管府、北庭都元帅府,此二者也并非是丢在明朝手里。这地方的故事说起来比双城总管府还长,得从唐朝开始说……
长话简说就是,这地方在唐末出现了高昌回鹘政权,并在后来成了辽代的附属国,辽代灭亡之后继续归附西辽政权。1209年高昌干掉了西辽的监军,归附成吉思汗,赐名亦都护,大抵是在元朝后期的元文宗时期,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占领了北庭、火州,亦都护内迁凉州。
换句话说,“明帝国为什么没能覆盖元朝疆域?”这个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问的为什么明朝没能拿下岭北和漠南。原因归纳一下,大致就是,一开始有这心思的时候没能力,后来既没心思也没能力了。
然而,明朝虽然在北边不如元朝,但是在南方还是有过之的,一则是交阯,一则是云南外徼,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