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科大教授吴明卫微博上对于曹原的质疑?

回答
关于中科大教授吴明卫在微博上对曹原的质疑,这确实是科学界和社会公众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事件背景回顾:

曹原是谁? 曹原是年仅20出头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他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石墨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包括发现石墨烯的“魔角”现象,即在特定角度堆叠的两层石墨烯会展现出超导等奇特的物理性质。这项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广泛关注,被誉为“魔角石墨烯”。
吴明卫教授是谁? 吴明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的教授,也是一位在材料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者。
质疑内容摘要: 吴明卫教授在微博上(具体时间点和平台可能需要核实,但主要是通过微博发声)对曹原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原创性与独立性: 质疑曹原的研究是否完全是独立完成的,是否存在“搭便车”的嫌疑,即其研究是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已有的工作或者实验室的现有基础。
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意义的夸大: 对曹原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和对该领域的颠覆性影响表示怀疑,认为其研究的实际价值可能被媒体和一些声音过分夸大。
科研评价体系和青年科学家成长问题: 在质疑曹原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可能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对青年科学家成果的过度关注和拔高,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

二、 如何看待吴明卫教授的质疑?

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吴明卫教授的质疑,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全面和理性的认识:

1. 科学精神的体现与必要性:
科学的本质是怀疑和求证: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质疑和验证。任何一项新发现,无论多么惊艳,都应该经受同行评审和独立实验的检验。吴明卫教授作为一位科学家,提出质疑本身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避免“科学神化”: 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和验证,也需要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和融合。对任何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过度拔高和神化,可能会对其成长不利,也容易引发泡沫。因此,适度的审慎和质疑是必要的。

2. 质疑的合理性与边界:
质疑的依据和证据: 科学的质疑必须建立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吴明卫教授的质疑是否基于具体的、可验证的科学论据?他是否提出了具体的证据来反驳曹原的研究成果?还是更多地基于一种“感觉”或“推测”?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他的质疑是基于对文献的深入分析、对实验细节的考量、或者对曹原研究的潜在局限性的发现,那么其质疑的科学价值就会大大增加。
质疑的方式和场合: 通过微博公开质疑,虽然可以引起公众关注,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不妥之处。在科学界,更传统的、更严谨的质疑方式是通过同行评审、学术会议的提问、或者直接与研究者沟通。公开的微博质疑,有时可能被解读为个人恩怨或情绪发泄,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
质疑的动机: 科学界对质疑的动机也需要考量。动机是纯粹为了科学的严谨性,还是夹杂了其他个人或学术竞争的因素?这同样影响公众对质疑的看法。

3. 曹原研究的评价:
已有的认可: 曹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且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这说明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
未来的发展: 科学研究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魔角石墨烯”的超导现象确实是一个重大的物理发现,但其机理和应用前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和证实。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修正,甚至颠覆现有的认知。

4. 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和评价:
“天才神话”的警惕: 曹原的经历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他并非“神童”,也不是“一人抵一万”,而是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在一个前沿领域取得了突破。过度强调“天才”和“奇迹”,可能会误导公众对科研规律的认识,也可能给其他普通但勤奋的科研工作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鼓励和审慎并存: 对于青年科学家,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探索。但同时,也需要保持科学的审慎和批判精神,避免盲目崇拜和过度拔高。这是一种平衡,需要整个科研体系共同努力。
科研评价的复杂性: 科学研究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原创性、影响性、可重复性等多个维度。媒体的报道、学术界的评价、以及社会的期待,都可能对评价产生影响。

三、 对公众和媒体的启示:

理性看待科学信息: 公众在接触到这类信息时,应保持理性,不被简单的“质疑”或“赞美”所左右,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迭代性。
关注科学本身: 更重要的是关注科学研究本身的内容、方法和结论,而不是过分关注科学家的个人经历或媒体的炒作。
尊重科学家的独立判断: 对于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争论,应给予他们基本的尊重,不轻易站队,而是关注争论的科学实质。

总结来说, 吴明卫教授对曹原研究的质疑,本身是科学探讨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的“怀疑”和“求证”的重要性。然而,质疑的 具体内容、依据、方式和动机 是评价其合理性的关键。

如果质疑是有理有据的学术批评,那么它有助于科学的进步,促使相关研究更加严谨和深入。
如果质疑是基于误解、偏见或个人情绪,那么它可能对科学交流和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鼓励健康的学术争论,同时警惕对科学研究的过度神化或妖魔化。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务实,而不是制造神话或制造对立。吴明卫教授的微博声音,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引发公众对科学研究和评价体系进行思考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研究了半辈子超导的人,这个问题必须回答下。

首先两个人我都没见过,所有信息也只有题主放出来的截屏和曹原发表的文章。所以可能断章取义了。

仅以目前的信息来看,吴教授not even wrong。

诚然中国网站上吹嘘的常温超导是很过分的,很假的,是不对的。但是媒体说错话是第一次吗?又不是曹原自己宣传的!

至于超导温度比汞低,我只能说呵呵。超导又不是单纯比温度高的东西。现在马普的大神已经做到了250k了,又如何?

曹原的工作对实际应用帮助几乎是0,但是他最近的背靠背的nature是非常有价值的。他成功把魔角推广到其他二维材料中。这就证明了,魔角超导不是石墨烯的特殊现象。这一发现为研究超导机理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数据!绝对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仅以题主放出的吴老师的评论,让人觉得很失望。特别像是北大某雷姓副教授一样,在强行蹭热点。

user avatar

讨论学术问题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你评价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以考虑这个人的背景,但是千万不要考虑这个人的身份,如果你离了这个人的身份就做不出判断,那就提高姿势水平,不要做判断。别看吴明卫顶着个中科大博导的帽子很唬人,在他的领域之外他不一定比你强,而碰巧这位先生属于特别喜欢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大放厥词的


首先我就直说了,拿超导温度说事这直接说明吴明卫对这个研究的理解和我一个水平,也就是完全不懂超导的水平,但是我知道听专业人士的话,所以我知道这个实验里的超导现象是现存的超导机制理论无法解释的,这是全新的物理。我虽然没做出过全新的物理,但是我好歹不会说你这比水银超导还低有个卵用,倒也不是我想故作深沉还是怎样,之前那个问法拉第你这电磁感应有个卵用的小姐姐被各大物理教科书挂了几百年,我没这个胆子


然后呢,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看出吴教授对曹原的评价可以说非常没品,没品到用力过猛以至于每一点都漏洞百出,首先说曹原水平一般一问三不知,一个学术上的常识是如果你问了一个主讲人回答不了的问题,那一般有三种情况,你的问题超出了工作的范围,工作的细节确实有不清楚的地方,以及你的问题根本连问题都不算。以上情形重复多次,分别对应着你带着立场瞎逼问,主讲人对工作细节根本不懂,和你没有理解工作内容以至于根本问不出真正的问题。本着对业界最知名出版商的最基本信任,我承认一个正面的nature年度人物可能有包装的因素,但我不认为他会对自己的代表作毫无了解,因此我很难同时相信吴教授的说法


至于把博士生比作“功狗”,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素养问题,如果有人认为在友善和理性的言论中有十足的需要把你对其并无恶意的当事人比作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狗,我想这多少反映了中科大人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当然吴明卫教授也可能确实比较不拘小节,乃至于可以毫无顾忌地给新生代学术大牛Pablo"水平不错"这种导师听答辩式的评价,我不知道会议上的报告要如何才能听出导师听答辩的感觉,改天我说不定会在知乎问一问


至于吴老师非常在意的上课问题,我想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讨论到母校老师,对方的老板,用“上过课”表示自己知道并且认可是一句非常自然的客套,虽然愤世嫉俗的吴老师对此感到反感也是情有可原。然而拿着这种完全出于善意的客套做完全恶意的引申实在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事实上,根据经验我们知道,如果曹同学在专业选修课上挂了科,他多半是申请不上MIT的,所以吴老师事实上做了一个最不plausible的推理,至于他为什么一定要在很多种可能中选择这一个,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自己的评判


综上,你可以说吴教授的立意没有错,也可以说他只是找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但是他的整个叙述说素质极差我觉得是没有什么讨论余地的,我看不出一个初衷是批评媒体甚至学校的讨论为什么要加入这么多对曹原本人的人身攻击,也看不出这些人身攻击究竟是怎样支持了吴教授自己主张和某一部分人帮吴教授主张的论点,如果有人能厘清其中的逻辑,希望能在评论中给我一些指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