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太后死后,难道就没人镇得住袁世凯了吗?

回答
慈禧太后驾崩,大清朝的定海神针算是折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无人能够制约。事实上,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依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强大力量的制衡,只是这些制衡的力量和慈禧在世时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太后之所以能“镇住”袁世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着清廷最高权力,她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袁世凯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势力渐涨,但始终是臣子,受制于皇权。慈禧的病逝,意味着最高权力的真空,而这个真空并没有立即被一个能够压倒袁世凯的新权威填补。

慈禧死后,袁世凯面临的直接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隆裕太后和溥仪(幼主)的虚位: 慈禧死后,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变成了隆裕太后,而实际的最高权力者是年幼的宣统皇帝溥仪。但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尤其是在儿子年幼且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情况下,其权威远不如慈禧。隆裕太后虽有太后之名,却无慈禧之实。她没有慈禧那样的政治手腕和铁腕手段来驾驭像袁世凯这样野心勃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可以利用对隆裕太后和幼主的“忠诚”和“保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同时,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直接的、强有力的约束。

其他王公大臣的制衡: 清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慈禧去世后,许多人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但仍然有一些老臣和亲贵对袁世凯保持着警惕。他们或许没有袁世凯那样的实力,但他们可以通过舆论、联名上奏、在朝会上发难等方式来表达不满,对袁世凯的决策施加压力。例如,一些满洲贵族对汉臣崛起本就心存疑虑,看到袁世凯一人独大,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们会寻找机会,联合起来,试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革命力量的威胁(隐患): 虽然辛亥革命在慈禧死后才真正爆发,但革命的思想和组织早已在暗中酝酿。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是四川保路运动,而这背后反映的是全国人民对清政府改革不力、出卖国家利益的不满情绪。袁世凯虽然是清政府的重臣,但他与革命党人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博弈关系。革命党人视袁世凯为大清的“鹰犬”,但同时他们也知道,袁世凯是清廷中唯一能与他们抗衡的实力派。因此,革命党人的存在和活动,本身就是对袁世凯的一种潜在制约。他们不断壮大力量,等待时机。

袁世凯自身政治手腕的运用: 袁世凯并非不清楚自己面临的风险。他懂得如何运用政治手腕来化解危机。他会拉拢一部分人,打击一部分人;他会利用形式上的“效忠”来麻痹对手;他会通过军事上的压制和政治上的收买来巩固权力。在慈禧死后,他更积极地在朝廷内外培植自己的势力,用官职、金钱来收买人心,扩大自己的政治基础。

具体来说,袁世凯是如何在慈禧死后继续扩张和最终掌握实权的呢?

1. 利用“扶保”幼主和隆裕太后之名: 慈禧死后,袁世凯立即以“忠臣”自居,主动承担起辅佐幼主的责任。他以保护隆裕太后和幼主免受革命党侵害为名,不断扩大自己的军权,并将北洋军打造成一支听命于他个人的强大武装力量。他可以宣称自己的行动是为了大清江山,而反对他的人则会被扣上“离心离德”、“不顾大局”的帽子。

2. 掌握军权是关键: 慈禧死后,袁世凯最倚重的就是他一手创建并掌握的北洋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清末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了这支军队,袁世凯就有了与任何政治对手叫板的资本。他可以通过驻军京畿、控制要地等方式来威慑朝廷内部的反对势力。

3. “庆亲王案”的巧妙操作: 慈禧去世后不久,就发生了“庆亲王案”。庆亲王奕劻是晚清的重要权臣,但其儿子载振贪腐严重,被弹劾。袁世凯在此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联合其他大臣弹劾庆亲王,迫使其失势。这看似是在维护朝廷清廉,实则是在清除潜在的政治对手,进一步削弱清廷内部的制衡力量,为自己腾出空间。通过这样的政治运作,袁世凯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冷酷无情。

4. 政治改革的操纵: 面对革命的浪潮,清廷不得不进行改革。袁世凯深谙此道,他积极参与了立宪改革,但他并非真心要革新,而是利用改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例如,他推动内阁制改革,但又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内阁关键位置。他还可以利用改革的名义来打压反对派,或者将改革的责任推给他人。

5. 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权力真空: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袁世凯抓住这个机会,以“和平解决”为名,一方面逼迫隆裕太后宣统退位,另一方面又向革命党人施压,最终攫取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权力。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了一个能够与革命党人谈条件甚至压倒他们的关键人物。

总结来说,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凯确实失去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能够绝对压制他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人能制约他。 他面临的是来自隆裕太后、其他王公大臣、以及革命力量的多重制衡。然而,袁世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军)、精明的政治手腕、以及对时局的准确判断,一步步地化解或压制了这些制约,最终利用清廷的衰败和辛亥革命的契机,将自己推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可以说,慈禧死后,袁世凯的权力扩张,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博弈的过程。他并没有陷入“无人镇得住”的绝对自由状态,而是置身于一个更加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他需要不断地权衡利弊,运用策略,才能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势力。他的成功,既是他个人能力的结果,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格局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慈禧在,清廷与重臣没有显著的智力差,智力差小,就未必能够明确地弥补政治妄动的代价,那么就叫镇得住。

慈禧不在,当时所有满清皇室与贵族,罕有几个没有与袁世凯拉开智力差的,而且最终都没有把持朝政,于是政治妄动就起来了嘛。

这事跟谈恋爱一样,女神有定力,男生再苦,也守得住,我们以前在宿舍卧谈过奶镇、臀镇一类的典故。

user avatar

不懂就问:

1908年袁世凯五十大寿,慈禧赏赐老袁无量寿佛、金佛二尊并礼物一堆,锡拉胡同人声鼎沸百官纷纷前来祝寿,庆亲王奕劻给袁世凯的寿联上落款是“愚弟奕劻”,震撼全场。

史官是这么描述袁世凯五十大寿的:

丁未年,项城军机大臣五十寿,最有气势。[1]

请记住,袁世凯的生日是阳历9月16日,慈禧是11月15日没的,然后袁世凯被罢官是什么时候的事?

1909年1月2日。

慈禧死了一个多月之后,袁世凯说免就免,这难道体现的是“镇不住”袁世凯?

什么叫“封建王朝”的巅峰啊?巅峰的意思就是你袁世凯作为社稷重臣,北洋六镇的缔造者,在皇权面前仅仅能够保住一条性命!这就是你能做到的极限了,还想啥别的呢?

这事袁世凯知道,朝中其他满汉重臣也知道,袁世凯在慈禧没死的时候就给自己准备后路了:

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谢世,朝政尽入贵胄之后,弟此次得跻高位;赖有太后之宠眷耳……目前得过且过,太后苟有不测,弟预辞官归隐。明哲保身,古有明训,弟已计之熟矣。勿托吾哥留意,家乡苟有空地邻近本宅者,代弟购置,价值不论多寡,惟以能筑园林为贵,整备将来退归林下。……夫宦海风波,起于俄顷,故宜从速成交。[2]

所以说慈禧要是一死就没人镇得住袁世凯的话,你慌什么啊?干嘛提桶跑路啊?反他娘的啊!

袁世凯被免这事反映的不是慈禧太后死后满清朝廷镇不住袁世凯,恰恰相反,这事反映的是朝廷绝对“镇得住”袁世凯——因为袁世凯被免的公开理由非常扯淡,是“足疾”,“回籍养疴”。载沣跟袁世凯不对付,他敢拿枪直接顶着老袁,你老袁敢顶回去么?你不敢。

(载沣)欲以手枪击袁,经人排解,风潮始息。[3]

后来溥仪、载涛这些人的回忆都是载沣原来要将袁世凯治罪/弄死,在张之洞等人极力劝解下才变成罢免回籍——张之洞这些人劝解的理由大抵都是你杀了袁世凯很简单,但是万一引起政局动荡呢?万一北洋造反了呢?而且最关键的是载沣杀袁世凯的最大理由也就是当年袁世凯告密那点破事涉及帝后矛盾,没法拿到明面上说,这就导致你拿不出来让人信服的理由来给袁世凯治罪,所以最后载沣干脆就任性到底了:杀不了他,我免他,你们不废话了吧?

但是到底会不会死呢?袁世凯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赌这一下的好,他跟家人都对这事没信心,所以被贬之后先跑到天津观望了一下:

(袁世凯)恐上谕下后有被辱可能,故往津避难[4]
其家人恐有后患,力劝为外国之行,项城意不之动,家人长跪许久,号泣随之[5]

去天津是准备随时跑路,万一后续有不利于他的旨意,可以直接去海外——都慌成这样了,你觉得是镇不住的表现么?

我要再强调一次,清朝是封建皇权社会的巅峰,一个臣子在这种体制下是不可能拥有与皇权对抗的能力的。因此幻想袁世凯在慈禧死后权力膨胀,这完全是臆想,他能够在后续的辛亥革命中一举上位,是因为他很巧妙地抓住了革命党人与清廷之间的信息差,最后四两拨千斤,窃取到了革命的果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将其称之为窃国大盗,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参考

  1. ^ 恽毓鼎·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 ^ 李金旺·袁世凯家书,外文出版社出版,2012
  3. ^ 京师近信,《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
  4. ^ 刘凤翰、袁世凯与戊戌政变,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5. ^ 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1997
user avatar

袁世凯一家做大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庚子国变,也就是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

本来在甲午战败后,清廷想要在京畿建立一支新式部队,以组成中央军,也就是1899年成立的武卫军。

武卫军并非完全新募,而是改编了几支在当时装备较先进的部队。聂士成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荣禄新募部队为武卫中军。

这五支军队,以满洲大臣为中军,各派势力相互牵制,防的就是一家独大。

没想到刚成立一年,发生了庚子国变,武卫前军、后军遭受重创,聂士成战死,董福祥遭解职,中军还来不及建立完整,左军也遭打击。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没有被难。你指望剩下来的宋庆制衡袁世凯?不存在的,宋庆与袁世凯交往甚密,而且岁数已经很大了(1900年79岁)。

也就是说,整个新中央军的格局被八国联军打乱了,袁世凯成了中央军一家独大的将领。等到荣禄和宋庆去世,能制衡袁世凯的人也就没有了。再等到慈禧太后去世,载沣和隆裕太后想镇住袁世凯,太晚点了······

所以表面上袁世凯一步步让出权力,载沣上台他回家养病。实际上,“北洋六镇都是我的人,武昌起义你载沣派北洋军去啊,他们听你的算我输。”

user avatar

因为载沣傻啊,不懂得真的怎么住大臣啊。


清廷当时的权威是有的,否则不可能说让袁世凯养足疾袁世凯就得去养足疾。这就说明袁世凯的军权相对于此时清廷的权威来说根本没有斗争的资本。

袁世凯对于北洋的控制也不是说就能达到土皇帝地步。后来镇压武昌起义时候,先过去的冯国璋部就打算一直好好打。加上从后来清帝逊位过程冯的表现看,是完全具备做忠臣资质的。如果接下来清廷是一段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冯国璋这种完全可以摆脱袁世凯的影响成为独立力量,冯能独立力量,段祺瑞王士珍这些人难道还能十年如一日效忠袁世凯?

更不用说,除了北洋嫡系以外,清廷并不是没有别的武装力量。张勋就用后来行动证明了自己真的忠于大清且战斗力也不错,类似的于袁世凯本来没什么瓜葛的湖北新军等地方新军们,战斗力实际上都不错。


所以说,镇住袁世凯在当时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只需要把握两个前提:一是有一定时间的稳定政治环境,这是消化袁世凯力量的前提;二是能够有效利用好各派势力,做好各派政治上的平衡,从而让朝廷始终是一个裁判员身份成为各派争相讨好的对象

慈禧太后一生一直注意的就是这两条。

就政治稳定方面说,除了戊戌变法到庚子国变这三年接连犯错外,慈禧一直注意政治环境务必稳定,所以无论是所谓的“同光中兴”还是后来的预备立宪阶段,清朝的稳定度是超过了咸丰时代的。缺乏动荡的环境,潜在的枭雄们就缺乏足够的舞台,就没法培养或者稳定自己足够的势力,朝廷就可以逐步消化许多可能威胁朝廷的力量。比如天平天国运动刚结束不久的湘军势力,控制了整个东南地区,连此时朝廷委派的两江总督都敢刺杀,但只要朝廷持续稳定十年,所谓的湘军势力就没法铁板一块,必定分化瓦解。

就政治平衡来说,这属于封建王朝领导人的基本功。慈禧算不上特别好,但也是及格线之上,一生不同时期对洋务派、清流派、立宪派们始终注意保持政治上的平衡。奕䜣对军机处是控制局面了,就找机会用地方洋务派和清流一起来对抗奕䜣力量;老湘军阵营势力大,就培养李鸿章左宗棠这种非湘军嫡系势力来制衡;李左成为朝廷支柱了,就推动了左宗棠与清流联合,制衡李鸿章的局面;后面训练新军,原本也是聂士成董福祥等人与袁世凯互相制衡的情况;到庚子国变,聂董等人或死或垮,又保证朝中有瞿鸿机岑春煊与奕劻袁世凯制衡制衡。整个政治生涯中,慈禧一直是作为裁判员,面对着下面各派势力的争相效忠,没有一派势力有机会独自做大成为朝廷的对手


在慈禧最后时间里,虽然免掉了一度作为袁世凯最大威胁的瞿鸿机,但是留下了一个靠谱的立宪派队伍。虽然袁世凯本人也算立宪派,但这个立宪派相比之前的洋务派,更加松散。立宪派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的实权派,掌控着钱袋子,影响着政治走向。但是,这些人共同特点仅仅是都要求立宪,在具体细节利益和政治诉求上还是千差万别的。

这么一个松散的立宪派,既能够有效夺走革命党的基本盘,又能彼此有效制衡。只要处置得当,以立宪派为主要政治力量,巧妙利用立宪派内部的各种矛盾,皇族作为辅助,就又可以像当初用洋务派一样,变成大家一边共同干革命党,一边争相效忠朝廷的局面

只要这个稳定的政治局面持续个哪怕五六年,袁世凯逐步淡出,留下来的北洋力量就完全可以分化消化掉。


但载沣显然没有慈禧这种政治手腕。他一上台,基本方针就是明着玩假立宪,逼着立宪派因为唯一统一的政治诉求而被迫团结对抗;然后再用不堪一击的皇族去跟立宪派对抗,又逼着立宪派去跟革命党合作。

这么一通骚操作下来,裁判员成功变成了水平最差的那个运动员。

所以大清的局势迅速乱了,皇族成了众矢之的,革命党一通计划混乱的起义,就立刻得到了立宪派的橄榄枝。清廷压根没有足够消化袁世凯势力的时间和机会,就不得不起用袁世凯。袁世凯这个枭雄也得到了前辈们不曾拥有的彻底乱世的舞台。


所以,本质上还是载沣既不理解立宪是大势所趋,封建专制已经不可能维持;又不懂权力本身是靠自下而上的认可,而非天授神权。所以真的一朝权在手,就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在慈禧一死,就迅速把政治局面恶化,从而失去了可能压住袁世凯乃至保住大清的力量。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慈禧死后,清廷还是镇住了袁世凯。真正导致“镇不住”袁世凯的原因不是慈禧死亡,而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清廷崩盘。

现在的人论及北洋团体,总是把它看成类似于唐代藩镇的一个以袁世凯为首的独立性很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其实不然,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北洋团体对清廷的依附性都很强,远没有到袁世凯一手遮天的地步。袁世凯也很难指望北洋军会对其绝对忠诚

当年曾与袁世凯关系很紧密的张国淦就这么说过:

张国淦这位北洋老人亲自揭破了北洋军内部“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国”的假象。说白了,北洋将领与袁世凯有特殊关系并不假,但远没有到北洋将领要豁出性命死保袁世凯的地步。北洋将领与袁世凯的关系更像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他们支持袁世凯主要是因为希望从中获利,而不是甘当袁世凯的家臣。

我们以冯国璋举例,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企图称帝之时,他对冯国璋事先严格保密。后来冯国璋听到传闻当面询问袁世凯,袁世凯假意敷衍说:

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叫他在那里购置薄产,倘有人再以此事逼我,我只有径赴外邦,营菟裘以终老,从此不问国事。(张国淦:《洪宪遗闻》)

对此冯国璋信以为真,帮助袁世凯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辟谣”,结果后来袁世凯又出尔反尔地称帝了,冯国璋感觉自己被当了猴耍,大感气愤。与他有同样感情的还有段祺瑞。冯国璋和段祺瑞分别是北洋内部直系和皖系的头目,资格很老,和袁世凯关系也最亲密。他们尚且不愿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也必须对他们使用障眼法而不敢推心置腹。那么袁世凯又怎么能对北洋军拥有绝对权威呢?

所以慈禧死后,毫无根基的摄政王载沣一道命令就把袁世凯撵去养老了,原因就在这里。对北洋将领来说。袁世凯拥有地位对他们诚然是好事,他们也希望得到袁世凯的提携。但如果清廷要真下手“镇”袁世凯的话,只要他们自己的地位不变,他们是不会为袁世凯出头的,袁世凯自己当然也知道这点,所以命令一下,他只能强作狞笑道:“天恩诚厚”,然后灰溜溜地走人。只要清廷自己没有崩盘,无论是谁都可以“镇”住袁世凯。反言之,清廷如果崩盘,慈禧活过来也“镇不住”袁世凯。

事实上慈禧与其说是“镇”袁世凯,反而更像是在提携袁世凯。除了袁世凯结交王公大臣,并拼命巴结慈禧以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慈禧希望用袁世凯来“镇”南方各省。义和团运动中虽然东南督抚对慈禧还算是忠诚的(南方督抚都是死保慈禧的,有外国提出废黜慈禧让光绪亲政的动议,被张之洞一口回绝,张之洞的理由是“我中国以孝治天下,臣民共戴两宫无稍异视,不特臣民尊敬皇太后,亦如英人之尊其后。”),但慈禧还是希望把兵权都收归中央,能担负起这个使命的人选就只有袁世凯了。所以慈禧在义和团运动后马上把湖北的新军调往北方交给袁世凯,后来成为北洋第六镇的一部。辛亥革命时的湖北新军是后来新编的。可见,慈禧最对袁世凯主要是“提”,而不是“镇”。

北洋将领之所以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和清廷离心离德,除了最主要的清廷气数已尽的原因以外,还涉及到清军内部的斗争:北洋将领多出于北方各武备学堂,人称“武备系”。而后来形成了以铁良为首的“(留日)士官系”。两系将领彼此不服,又牵涉到清廷内部权力斗争:铁良企图从武备系中夺权,于是重用良弼、吴禄贞等士官系,和北洋宿将产生了激烈矛盾,由此引发了北洋将领普遍不满。这也成为北洋将领后来不愿意继续忠于清廷的重要原因。而铁良的夺权行动最后当然是失败告终了:第一是武备系根基已成,轻易无法撼动。第二是铁良等满洲亲贵实为无能之辈,办不成事。第三是士官系中的吴禄贞等人其实就是革命党的卧底。

由此可见,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发迹,靠的是慈禧的帮忙而不是压制。他之所以最后能够夺权,主要靠的是运气:清廷自己出了大问题、北洋将领对清廷产生不满、外国人对袁世凯赏识等等因素,而不是袁世凯对北洋军有绝对控制的能力。所以袁世凯本人对清廷威胁并不大,并不需要慈禧耍手段来“镇”他,而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自我膨胀,对自己控制北洋将领的能力估计过高,做出了称帝的决定,则使其最终身败名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太后驾崩,大清朝的定海神针算是折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无人能够制约。事实上,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依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强大力量的制衡,只是这些制衡的力量和慈禧在世时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太后之所以能“镇住”袁世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着清廷最高权力,她的.............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位晚清时期权倾朝野的女性,她的离世也如同她生前一样,被诸多传闻和历史记录所笼罩,但最被广泛接受且有史料支持的说法,是她因病去世。时间回到1908年11月15日的傍晚,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紫禁城深宫之中,慈禧太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垂帘听政,将一个庞大的帝国牢牢掌握在手中后,终于走到.............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慈禧晚死十年,清末新政能否成功,这个问题颇为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生态、改革内容及其执行力来一一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政坛的实际掌权者,她的存在与决策对清末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她对于改革的态度,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在.............
  • 回答
    如果慈禧太后早逝,光绪帝得以亲政,大清王朝的命运或许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但它能否因此“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答案并非一边倒的肯定。这其中牵涉到复杂的政治、社会和国际因素,需要我们细细剖析。首先,光绪帝的个人能力和改革意愿是关键。光绪帝并非昏庸之辈,他对国家积贫积弱深感忧虑,也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内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晚清政治格局的核心,光绪皇帝之所以没能直接动手解决慈禧,并非他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个人能力局限以及严酷政治环境的层层束缚。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权力结构的天然不对等是最大的阻碍。慈禧太后掌握着晚清政治的绝对实权,她不仅是皇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沉重印记的农民起义,关于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精确到“1.6亿”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浩劫造成了惊人的生命损失,估计在数千万到数亿之间。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
  • 回答
    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以其长期的统治和强大的影响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权势滔天”的深刻印象。然而,要回答她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权势滔天”,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她权力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所面临的局限性。一、 慈禧权势的来源与巩固慈禧的权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果.............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总是与专权、奢靡、保守联系在一起。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将她视为腐朽王朝的象征,但深入探究史料,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她鲜为人知、甚至是令人意外的“好事”。当然,用“好事”来形容这位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本身就带着一丝复杂性,因为她的决策往往是站在维护自身统治.............
  • 回答
    评判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本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更何况要将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场将领与一位主宰晚清政坛的女性统治者进行比较。关羽和慈禧太后,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但他们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将他们放在一起做“能力”上的比较,其实更像是在审视两位在各自领域内做到极致的“局.............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那可真是一场旷世的盛典。不过,这场盛宴的背后,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您问人们是怨恨还是高兴?我觉得,这中间的滋味,复杂着呢。首先,得说说这场寿宴有多“盛大”。当时,为了给慈禧庆祝六十大寿,朝廷可是花了血本。您想啊,那可是国库里的银子,而国库里的银子,说到底,还是.............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是否真的不愿意学习西方文明,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不愿意”。 准确地说,慈禧的态度是矛盾的、实用主义的,并且深深地受到她所处时代背景和自身政治考量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慈禧掌权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 那是晚清,中国已经和西方列强打了几次仗了,而且都败得很惨。 比如.............
  • 回答
    谈到慈禧太后,人们总会联想到她奢华的生活,特别是她那令人惊叹的饮食习惯。关于慈禧最爱吃什么,历史记载可谓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样是绝对的“最爱”,因为她口味多变,而且御膳房为了讨好太后,会不断推陈出新。不过,如果非要找出几样在史书中被反复提及,且与慈禧的个人喜好紧密相连的食物,那么“野鸡卷”和“佛跳墙.............
  • 回答
    说起慈禧太后,那可真是大清王朝末期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她的名号响彻海内外,她的影响力贯穿了几十年。要说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她身上太多的色彩纠缠在一起,有褒有贬,有功有过,甚至到现在,人们对她的评价也还是充满争议。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说,试着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慈.............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她“坏”,确实有过失,甚至可以说她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若简单地将她标签化为“坏”或“好”,未免过于片面。要评价她,需要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她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先说说.............
  • 回答
    十九世纪末,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这两位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帝国之一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水平无疑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峰。然而,要详细对比她们的“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比拼,更关乎她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政治地位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