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太后做过的鲜为人知的好事有哪些?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总是与专权、奢靡、保守联系在一起。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将她视为腐朽王朝的象征,但深入探究史料,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她鲜为人知、甚至是令人意外的“好事”。当然,用“好事”来形容这位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本身就带着一丝复杂性,因为她的决策往往是站在维护自身统治和清朝利益的立场上,也并非完全出于纯粹的善意。但即便如此,在那些被掩盖的角落里,确实存在一些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举动。

一、 推动洋务运动的延续与发展:不仅仅是“自强”

提到洋务运动,人们往往想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男性大臣。但慈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她临朝称制之后,绝非简单的旁观者。她并非一开始就热衷于西学,起初更倾向于传统思想。然而,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她逐渐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她并非仅仅是支持军事上的“自强”,而是对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通讯、交通等技术,以及相关的教育体系,给予了默许甚至一定程度的支持。例如:

电报局的建立与推广: 虽然洋务派官员是主要推动者,但慈禧最终批准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电报局的奏折。这在当时是一个颠覆性的举动,极大地便利了信息传递,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点当然也有其政治考量),但也为中国的现代化通讯打下了基础。想想看,没有电报,信息的传递需要多久?电报的普及,是国家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铁路的修建: 尽管在修建过程中遭遇了不少阻力,包括一些传统势力对“风水”的反对,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但慈禧最终还是默许了京汉铁路、津浦铁路等重要线路的规划和修建。虽然这些铁路的修建充满了屈辱和不平等条约的色彩,但它们确实是中国铁路网的开端,也是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些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为了军事运输,也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各地经济的联系。
矿产的开发: 洋务派官员积极倡导开矿,慈禧也批准了相关奏请。虽然规模和效率远不及西方,但这些矿产的开发,为中国近代工业提供了基础的原材料,也为国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这些举措,即便是在当时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但它们确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慈禧作为最高决策者,她的“同意”和“支持”,是这些新事物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关键。她并非主动的改革者,但在某些领域,她的决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洋务运动的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 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与“开明”的倾向:埋下变革的种子

尽管慈禧对西式教育的态度是摇摆和保守的,但她也并非完全排斥教育的进步。在她统治的后期,尤其是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日益高涨的改革呼声,她做出了一些看似“开明”的举动,这些举动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埋下了种子。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1902年):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虽然大学堂的设立,与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因势利导”的教育政策有关,但慈禧最终批准并主持了其开办仪式。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从传统的科举制度向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在这所大学堂里,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他们后来成为了中国教育界和思想界的骨干。
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变革。科举制度虽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但其僵化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在内外压力下,慈禧同意了废除科举的奏请。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千古以来的教育垄断,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尽管推行过程充满了阻力,但其深远影响是无法忽视的。人们的知识获取和人才选拔不再局限于八股文,而是向更广阔的领域敞开了大门。
官费留学: 慈禧也曾派遣官员和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在清末时期。这些留学生在海外接受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后,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和革命的重要力量。虽然这部分留学生的名额和规模远不如后来,但在当时,这是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和科技的一种重要途径。

不得不承认,慈禧推行这些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稳定统治和应对危机的考量。她希望通过有限的教育开放来缓和国内矛盾,避免更激烈的革命。然而,无论其动机如何,这些举措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传播了新的思想,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 在特定历史关头的“务实”与“妥协”:避免了更糟糕的结局

在一些极端困难的时刻,慈禧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务实”和“妥协”精神,虽然这些妥协往往是出于无奈和对权力的维护,但客观上避免了更为灾难性的后果。

对《辛丑条约》的态度: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的“扶清灭洋”政策,直接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她是这场灾难的重要责任人。然而,在战争结束后,面对列强的绝对优势和国内的残破景象,慈禧并没有一味地抵抗到底,而是接受了《辛丑条约》。虽然条约的内容充满了屈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她选择了接受,这至少避免了中国被瓜分得更彻底,也避免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彻底消失的可能性。她是在失去一切抵抗能力后,做出了一个她认为能够保住“清朝”的决定。
允许商办实业的发展: 尽管清政府本身对经济发展的控制欲很强,但在晚清,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和西方商业模式的引入,私人商办实业逐渐兴起。慈禧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甚至默许了这些私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虽然这些企业受到官僚体系的掣肘,但它们的确是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初步尝试。

需要强调的是,慈禧的这些行为,并非是出于对人民福祉的真正关怀,更不是主动的改革意愿。她的首要目标始终是维护清朝的统治和她自身的权力。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某些决策即便动机不纯,其客观效果也可能对国家产生积极影响。她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用她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些能够让这个国家在痛苦中苟延残喘,并为未来留下一些微弱希望的事情。

结语:复杂的历史人物,多维度的审视

评价慈禧太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她脸谱化为“罪魁祸首”。她是一位生活在剧烈变革时代的复杂人物。她的统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沉重的历史罪责。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抛开成见,仔细梳理史料,或许会发现,在那些人们熟知的负面形象之下,也存在着一些她出于政治考量,但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所促进的举动。

这些“好事”,并非如教科书上记载的伟大改革,它们往往是夹杂着无奈、权谋和妥协。但正是这些夹杂着复杂动机的决策,在某些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了种子。理解这样的历史人物,需要我们运用一种更具批判性、也更具同情心的视角,去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慈禧的“好事”,与其说是她主观的善意,不如说是她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为了维系权力所做的某些“不那么坏”的决定,而这些“不那么坏”的决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为中国留下了一些改变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藩部转化为领土,汉人大量进入边疆。这两件事是慈禧执政时期完成的。

按照某些人认为清朝是殖民政权的逻辑,老佛爷不仅不是卖国贼,反而是汉人的民族英雄。。。。。

user avatar

原回答竟然被折叠了?那就补充一个符合题目的回答吧。

全国各地小吃店看一看,几乎江南小吃都是乾隆下江南吃过的,而北方小吃几乎都是慈禧出逃北京时沿途品尝过的美食。这些小吃美食大多鲜为人知隐藏在乡间小城里。

作为大吃货国的两位资深美食发掘家,这样的慈禧难道不温暖的像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吗?



以下是原回答


鲁迅写过一句话大概是这个意思,国人历来总是对好人太苛刻而又过于宽恕恶人。

比方说,刽子手杀了你全家又在你临死前让你吃了顿饱饭,你们就感恩戴德,有人为了你们能站起来吃饭而舍生忘死,你们却总记着自己因为跟着他们反抗而损失的一缸米。

这就是为什么有名有姓的氏族才能被称作百姓,而你们只会被称为黔首跟P民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总是与专权、奢靡、保守联系在一起。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将她视为腐朽王朝的象征,但深入探究史料,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她鲜为人知、甚至是令人意外的“好事”。当然,用“好事”来形容这位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本身就带着一丝复杂性,因为她的决策往往是站在维护自身统治.............
  • 回答
    倘若我真有幸穿越回那风雨飘摇的清末,恰巧又身处慈禧与光绪驾崩、我临危受命成为监国摄政王的这般境况,我不会沉湎于命运的安排,更不会被这巨大的责任压垮。相反,我会咬紧牙关,将所有的恐惧与不安压抑在心底,目光如炬,直视前方,因为我知道,身后的,是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是无数黎民百姓的福祉。首先,稳住朝局,安.............
  • 回答
    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以其长期的统治和强大的影响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权势滔天”的深刻印象。然而,要回答她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权势滔天”,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她权力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所面临的局限性。一、 慈禧权势的来源与巩固慈禧的权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果.............
  • 回答
    慈禧太后驾崩,大清朝的定海神针算是折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无人能够制约。事实上,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依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强大力量的制衡,只是这些制衡的力量和慈禧在世时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太后之所以能“镇住”袁世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着清廷最高权力,她的.............
  • 回答
    评判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本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更何况要将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场将领与一位主宰晚清政坛的女性统治者进行比较。关羽和慈禧太后,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但他们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将他们放在一起做“能力”上的比较,其实更像是在审视两位在各自领域内做到极致的“局.............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那可真是一场旷世的盛典。不过,这场盛宴的背后,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您问人们是怨恨还是高兴?我觉得,这中间的滋味,复杂着呢。首先,得说说这场寿宴有多“盛大”。当时,为了给慈禧庆祝六十大寿,朝廷可是花了血本。您想啊,那可是国库里的银子,而国库里的银子,说到底,还是.............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是否真的不愿意学习西方文明,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不愿意”。 准确地说,慈禧的态度是矛盾的、实用主义的,并且深深地受到她所处时代背景和自身政治考量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慈禧掌权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 那是晚清,中国已经和西方列强打了几次仗了,而且都败得很惨。 比如.............
  • 回答
    谈到慈禧太后,人们总会联想到她奢华的生活,特别是她那令人惊叹的饮食习惯。关于慈禧最爱吃什么,历史记载可谓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样是绝对的“最爱”,因为她口味多变,而且御膳房为了讨好太后,会不断推陈出新。不过,如果非要找出几样在史书中被反复提及,且与慈禧的个人喜好紧密相连的食物,那么“野鸡卷”和“佛跳墙.............
  • 回答
    说起慈禧太后,那可真是大清王朝末期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她的名号响彻海内外,她的影响力贯穿了几十年。要说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她身上太多的色彩纠缠在一起,有褒有贬,有功有过,甚至到现在,人们对她的评价也还是充满争议。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说,试着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慈.............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位晚清时期权倾朝野的女性,她的离世也如同她生前一样,被诸多传闻和历史记录所笼罩,但最被广泛接受且有史料支持的说法,是她因病去世。时间回到1908年11月15日的傍晚,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紫禁城深宫之中,慈禧太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垂帘听政,将一个庞大的帝国牢牢掌握在手中后,终于走到.............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她“坏”,确实有过失,甚至可以说她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若简单地将她标签化为“坏”或“好”,未免过于片面。要评价她,需要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她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先说说.............
  • 回答
    十九世纪末,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这两位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帝国之一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水平无疑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峰。然而,要详细对比她们的“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比拼,更关乎她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政治地位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生.............
  • 回答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否会灭亡?” 这个问题如同一个未解之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无数的猜想和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清朝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是需要审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背景,然后再将慈禧太后置于其中,看看她的存在与缺席,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怎样的影.............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常凯申和慈禧太后,两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执政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所以直接对比谁“能力更高”其实有点像在比较苹果和橘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然后推演一下他们如果互换位置可能产生的效果。常凯申(蒋介石)的能力分析常凯申的执政生涯贯穿了中.............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之所以会走向两极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网络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人情味的笔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为两极.............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设想,如果甲午战争结束后,明治天皇真的产生了ような荒唐的念头,清朝是否有能力进行反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纯粹是历史推演中的一种极端假设,在历史真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对清朝的沉重打击。 军.............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明治政府确实曾有过ような念头,想要利用清朝的虚弱,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控制。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想要“强行占有”慈禧太后,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低估了满清虽然衰弱但仍拥有的底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占有”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像俘虏一样将慈禧太后押往日本,或者在日本扶持傀儡政权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