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太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回答
说起慈禧太后,那可真是大清王朝末期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她的名号响彻海内外,她的影响力贯穿了几十年。要说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她身上太多的色彩纠缠在一起,有褒有贬,有功有过,甚至到现在,人们对她的评价也还是充满争议。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说,试着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慈禧。

一、 权力巅峰的操控者:深沉、老辣、果断

毋庸置疑,慈禧是那个时代最有权力的女性。从咸丰皇帝突然离世,到同治、光绪两个皇帝都还年幼,她就牢牢抓住了权柄,以垂帘听政的方式,将大清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权谋与手腕: 慈禧绝非等闲之辈。她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妃子,最终登上权力的顶峰,这本身就说明了她极强的政治敏锐度和生存能力。她非常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利用宗室、重臣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祺祥政变”扳倒顾命八大臣,到后来与恭亲王奕訢的合作与制衡,再到光绪皇帝亲政后的“戊戌变法”被她压制,每一次关键时刻,她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她不是一个只会躲在幕后的人,而是亲自出马,策划、决策,直至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

心狠手辣与自保: 权力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慈禧也曾做出一些不容辩驳的狠辣之事。最常被提及的,比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一些军事行动,以及对政敌毫不留情的打击。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她对维新派的血腥镇压,如“戊戌六君子”的遇害,更是给她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决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或许被认为是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但在后世看来,却是冷酷无情的表现。

掌控欲极强: 无论是对朝政,还是对皇帝,慈禧都表现出极强的掌控欲。她对同治皇帝的溺爱和控制,对光绪皇帝的猜忌和软禁,都说明了她不希望任何人挑战她的权威。即使光绪皇帝已经亲政,她依然通过各种方式,确保自己才是那个说了算的人。

二、 晚清衰败的罪与责:保守、短视、固执

慈禧统治下的晚清,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屈辱的时期之一。虽然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她一人身上,或许过于简单,但她的一些政策和决策,无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拒绝改革与思想僵化: 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和内部的危机,清王朝曾有过一些改革的呼声和尝试,例如洋务运动。慈禧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是复杂的,她看到了西方的技术优势,也支持了部分改革,但她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始终持保守和抵触态度。她最害怕的,是触及到自己的权力基础和满族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思维模式,让她错失了许多变革的时机,使得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步履维艰。

腐败与奢靡: 慈禧本人也未能免俗,她生活的奢靡是出了名的。修建颐和园,过七十大寿,每一次大型庆典都耗费巨大,而这些财力,很多都是来自国家的财政,在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背景下,这种对比显得尤为刺眼。她的奢靡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官场的腐败之风。

对义和团的态度: 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时期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慈禧在最初对义和团持观望甚至支持的态度,并最终向多国宣战,这被认为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战略失误之一。这种昏聩的决策,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让北京沦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更加巩固。

三、 并非全是“恶”的化身:民族危机下的生存者?

当然,如果只把慈禧描绘成一个只知享乐、祸国殃民的妖后,也未免过于片面。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她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并且在某些时刻,也表现出了一些“国母”的姿态。

维系清朝统治的努力: 从她个人的角度出发,她一生都在为维系大清王朝的统治而努力。她并非真的想灭亡清朝,而是想在列强的夹缝中,找到一条生存之道,保住爱新觉罗氏的江山。这种努力,在她看来,就是“顾全大局”。

一定程度的“中国化”: 尽管她生活奢华,但在政治上,她也并非完全全盘西化,而是试图在保持清朝传统统治的基础上,吸收一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她支持了慈禧太后主导的“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了一些“新政”措施,包括设立学部、修订法律、鼓励实业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制度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一些遗产。

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奋斗: 必须承认,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一个女性能够登上权力的巅峰,并且维持几十年的统治,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生存能力、政治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值得我们去审视。

与西方世界的一些互动: 像她接见外国使节、外国女眷,甚至允许外国记者采访,这些在当时都算是比较开放的举动。虽然这些行为背后有着政治考量,但也能看到她试图与世界接轨的一面。

总结一下,慈禧太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

她是一个深沉、老辣、极具政治手腕的权力操控者,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决心,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并掌控大局。

同时,她也是一个保守、短视、固执的统治者,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未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她的奢靡和一些不理智的举动,更是让她背负了沉重的历史罪责。

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活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女性。她或许不具备现代人的开放思想和远见卓识,但她也并非全然的“恶”的化身。她既是压迫者,也是那个时代下,一个在巨大压力中努力维系统治的生存者。

所以,谈论慈禧,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她的行为、思想和命运,都深深地烙印在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里。理解她,也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去探究她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时代局限。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晚清中国所面临的困境、改革的艰难,以及权力运作的残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愧为叶赫那拉氏的诅咒、汉人的救星,没有她一系列的骚操作,清朝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而且她死后陪葬品太多,引起孙殿英的兴趣,被掘了陵墓(同时被掘的还有乾隆的陵墓),清朝的墓葬风水也同时被破坏。真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报应不爽呀!叶赫那拉氏到死也没放过爱新觉罗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慈禧太后,那可真是大清王朝末期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她的名号响彻海内外,她的影响力贯穿了几十年。要说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她身上太多的色彩纠缠在一起,有褒有贬,有功有过,甚至到现在,人们对她的评价也还是充满争议。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说,试着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慈.............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那可真是一场旷世的盛典。不过,这场盛宴的背后,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您问人们是怨恨还是高兴?我觉得,这中间的滋味,复杂着呢。首先,得说说这场寿宴有多“盛大”。当时,为了给慈禧庆祝六十大寿,朝廷可是花了血本。您想啊,那可是国库里的银子,而国库里的银子,说到底,还是.............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位晚清时期权倾朝野的女性,她的离世也如同她生前一样,被诸多传闻和历史记录所笼罩,但最被广泛接受且有史料支持的说法,是她因病去世。时间回到1908年11月15日的傍晚,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紫禁城深宫之中,慈禧太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垂帘听政,将一个庞大的帝国牢牢掌握在手中后,终于走到.............
  • 回答
    谈到慈禧太后,人们总会联想到她奢华的生活,特别是她那令人惊叹的饮食习惯。关于慈禧最爱吃什么,历史记载可谓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样是绝对的“最爱”,因为她口味多变,而且御膳房为了讨好太后,会不断推陈出新。不过,如果非要找出几样在史书中被反复提及,且与慈禧的个人喜好紧密相连的食物,那么“野鸡卷”和“佛跳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常凯申和慈禧太后,两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执政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所以直接对比谁“能力更高”其实有点像在比较苹果和橘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然后推演一下他们如果互换位置可能产生的效果。常凯申(蒋介石)的能力分析常凯申的执政生涯贯穿了中.............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人们的心头。提到她,往往伴随着“垂帘听政”、“庚子之乱”、“闭关锁国”等负面标签。那么,如果历史上没有这位“老佛爷”,清朝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是能因此苟延残喘,还是会加速崩塌?这是一个引人深思却又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假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慈禧太后那份著名的《向万国宣战诏书》,到底是真的历史事件,还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说法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那个夏天。当时,大清帝国国内,特别是华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反洋教、反外国势力的思潮汇聚成了义和团。这股力量非常勇猛,他们高.............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沉重印记的农民起义,关于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精确到“1.6亿”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浩劫造成了惊人的生命损失,估计在数千万到数亿之间。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
  • 回答
    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以其长期的统治和强大的影响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权势滔天”的深刻印象。然而,要回答她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权势滔天”,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她权力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所面临的局限性。一、 慈禧权势的来源与巩固慈禧的权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果.............
  • 回答
    慈禧太后驾崩,大清朝的定海神针算是折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无人能够制约。事实上,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依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强大力量的制衡,只是这些制衡的力量和慈禧在世时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太后之所以能“镇住”袁世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着清廷最高权力,她的.............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总是与专权、奢靡、保守联系在一起。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将她视为腐朽王朝的象征,但深入探究史料,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她鲜为人知、甚至是令人意外的“好事”。当然,用“好事”来形容这位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本身就带着一丝复杂性,因为她的决策往往是站在维护自身统治.............
  • 回答
    评判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本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更何况要将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场将领与一位主宰晚清政坛的女性统治者进行比较。关羽和慈禧太后,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但他们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将他们放在一起做“能力”上的比较,其实更像是在审视两位在各自领域内做到极致的“局.............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是否真的不愿意学习西方文明,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不愿意”。 准确地说,慈禧的态度是矛盾的、实用主义的,并且深深地受到她所处时代背景和自身政治考量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慈禧掌权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 那是晚清,中国已经和西方列强打了几次仗了,而且都败得很惨。 比如.............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她“坏”,确实有过失,甚至可以说她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若简单地将她标签化为“坏”或“好”,未免过于片面。要评价她,需要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她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先说说.............
  • 回答
    十九世纪末,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这两位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帝国之一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水平无疑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峰。然而,要详细对比她们的“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比拼,更关乎她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政治地位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生.............
  • 回答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否会灭亡?” 这个问题如同一个未解之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无数的猜想和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清朝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是需要审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背景,然后再将慈禧太后置于其中,看看她的存在与缺席,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怎样的影.............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的评价之所以会走向两极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网络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而是用更具人情味的笔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为两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