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太后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权势滔天吗?

回答
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以其长期的统治和强大的影响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权势滔天”的深刻印象。然而,要回答她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权势滔天”,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她权力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所面临的局限性。

一、 慈禧权势的来源与巩固

慈禧的权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果断手段一步步巩固起来的。

1. 得天独厚的出身与机遇: 慈禧出身于一个相对普通的满洲官宦家庭,但她以“秀女”身份被选入宫,这本身就意味着她有机会接触到最高权力。咸丰帝的宠幸是她地位飞升的起点,并且她诞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同治帝),这使得她成为皇子生母,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2. 同治朝的垂帘听政: 在咸丰帝去世后,幼小的同治帝登基,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集团,成功夺取了朝政大权,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这是她获得实际政治权力并开始巩固权力的关键一步。

3. “垂帘听政”的政治制度优势: 清朝制度允许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遗产。慈禧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制度,在同治帝年幼时掌握实权,并在同治帝成年后,虽然名义上还政,但通过控制内廷、培植亲信,以及在同治帝早逝后扶持光绪帝,继续掌握着巨大的影响力。

4. 对皇权运作的熟练掌握: 慈禧在漫长的执政生涯中,对清朝的官僚体系、政治运作、人事任免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她善于平衡各方势力,利用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5. 军事与经济的控制: 尽管慈禧并非直接指挥军队的军事家,但她通过控制皇帝、操纵朝廷任命文武百官,间接掌握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同时,她也对国家财政有着重要的控制权,能够调动资源来支持自己的政治目标。

6. 心理操控与笼络: 慈禧深谙人性,善于运用恩威并施的手段。她既能对威胁到她权力的人进行严厉打击(如甲午战争后的主战派官员),也能通过赏赐、封官等方式笼络人心,尤其是在亲信和对她忠诚的官员中建立起一种依附关系。

二、 慈禧权势的具体体现

“权势滔天”体现在慈禧的统治期间,她能够:

决定皇帝的废立与继承: 无论是同治帝还是光绪帝,其继位和命运都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虽然是皇帝,但他的很多决定都需要得到慈禧的批准,甚至被慈禧软禁在瀛台,权力形同虚设。
掌控朝廷人事任命: 慈禧是任命和罢免朝廷官员的关键人物,她能够决定大臣的升迁和贬谪,从而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关键位置,形成以她为核心的权力网络。
影响国家重大政策: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庚子事变,慈禧在这些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虽然有时她的决策是出于维护自身权力,但这些决策无疑对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她对戊戌变法的镇压,以及后来对义和团的态度转变和对列强的宣战,都显示了她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影响力。
掌控中央与地方权力: 慈禧不仅控制着中央政府,也能通过任命各省的督抚来影响地方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势力崛起,但慈禧依然能够通过人事任命等方式对其施加影响。

三、 慈禧权势的局限性与挑战

然而,认为慈禧“权势滔天”而不顾其局限性,则是不全面的。她的权力并非绝对,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制约。

1. 制度的局限: 尽管慈禧掌握实权,但她依然需要遵守清朝的一些政治规矩,例如在某些重大决策上需要召集朝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尽管她有最终决定权)。她也受到祖宗家法的束缚,不能完全为所欲为。

2. 保守与守旧的思维: 慈禧的统治后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然而,她的权力巩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维护旧有的统治秩序,对改革和变革往往持保守甚至抵制的态度。这使得她虽然拥有权力,却无法有效应对时代的变化,错失了国家发展的良机。

3. 洋务运动的失败: 尽管慈禧支持了部分洋务运动,但其根本目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非全盘改革。甲午海战的惨败,直接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也间接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和慈禧的权威。

4. 戊戌变法的失败: 慈禧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虽然巩固了她对权力的控制,但却也失去了改革派的支持,加剧了与进步力量的对立。这使得她在应对内外危机时,更加孤立无援。

5. 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 慈禧对义和团的纵容和对列强的宣战,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笔。这次事件导致了首都沦陷、巨额赔款和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极大地损害了清政府的威信和慈禧的个人声誉,也暴露了她对外政策的短视和决策的失误。虽然她最终与列强议和并继续执政,但其权力基础已经严重动摇。

6. 地方势力的崛起与制约: 在清末,随着中央权威的下降,地方督抚的权力日益增大,形成了一股制约中央(包括慈禧)的力量。例如,在辛亥革命前,袁世凯等地方大员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左右朝政。

7. 公众舆论与士大夫阶层的态度: 虽然慈禧能够压制一部分声音,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士大夫阶层开始质疑她的统治,对她的政策提出批评。这些声音虽然未能立即推翻她,但对其统治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结论:

慈禧太后确实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拥有巨大权力的统治者。她通过政治手腕、制度利用和对权力的精明运作,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掌握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她达到了许多统治者梦寐以求的“权势滔天”的程度,能够深刻地影响国家的方向。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她权力的局限性以及她执政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她的权力并非绝对不受约束,她最大的局限在于其保守落后的政治思想和对变革的恐惧,这使得她虽然掌握着权力,却无法引领中国走向富强,反而一步步将国家推向了深渊。她的“权势滔天”更多体现在对自身权力的巩固和对反对力量的压制上,而不是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和改革的强大能力上。

因此,更准确地说,慈禧太后是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拥有巨大并集中权力,但其权力受制于时代局限和自身认知,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统治者。 她权力的大小,需要放在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当时的内外环境中去理解,并且要认识到权力的运用方式和结果才是评价其“权势”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权势滔天是应该的,同意有人说的“她就是天”,比你想象的还要权势滔天。

什么袁世凯这乡党那派的,全得缩着。

在晚清这块,慈禧本质上是晚清这口沸腾的大锅上的锅盖子。

慈禧盖在上面,就能压得住火,只冒气不崩锅,还有余力搞搞洋务立宪。

慈禧锅盖一没,这锅立马就被沸出的泡沫淹没了,整个满清勛贵集团没一个压得住锅的

所谓权势滔天只是压锅带来的副作用现象。

虽然慈禧是大大落后于时代的,但作为旧时代政治斗争蛊斗出来的最强者,历经满清的各种危机时刻,甚至还搞出了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其政治手腕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能力和资历带来的就是匹配的权力。

在这种至高权力下,凝聚了全中国的资源,带来的是当时中国最强的权势,说话尖酸刻薄一样都会有人跟。利益才是团结的根本。

而且慈禧的艺术形象是经过加工的。有宣传作用艺术作品里,坏人不管是不是有能力,必定是尖嘴猴腮尖酸刻薄的,让人一眼就能分个忠奸好坏的。你看得到的是,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看不到的是,她始终满足和维护了满清勋贵集团的最大利益,而这,才是她的权力基础。跟这种能力比起来,耍点小脾气真的不叫事儿。

user avatar

慈禧太后的权势是依赖于所在的满族贵族集团,她通过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获得了满族贵族集团内部的认可。同时她能够平衡满族内部权利分配(光绪皇帝废除旗人的铁庄稼,惹得满人极度不满;光绪皇帝启用维新人士做重臣,引得满清重臣的极力反对),从而获得清庭的合法代表人身份。

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获得他们的支持。同时通过支持喇嘛教,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增强了清庭的军事,政治实力,使得汉人集团忌惮不敢放肆。

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集团彼此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是有很多矛盾的。慈禧太后善于平衡这几个汉人利益团体。能屈能伸,刺马案,天京财宝失踪等多件事件,明明是汉人集团有二心,慈禧太后吃瘪后就不再追究!手腕过硬,利用小白菜案等一系列案件来打击汉人集团,进一步巩固清庭的权力地位,使得汉人集团不得不依附清庭。

通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战事使得清庭进一步依赖于外国列强。相较于汉人集团,列强更愿意扶持清庭。高额的赔偿款使得列强不敢轻易放弃清庭,即使清庭控制力下降,列强也要输血支持清庭加强内部控制。各国列强必然承认慈禧太后的合法地位。汉人集团无法获得各个列强的一致支持,在与清庭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处境!

当然慈禧太后的权势不是人人都能畏惧的。安德海死于小皇帝和丁宝桢的手里;八国联军侵华,东南自保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慈禧太后的权势威望大减,但是慈禧太后仍旧能把控清庭,使之仍能正常运行。

可以这么说,依附于清庭的人都会敬畏慈禧太后的权势,可以说是权势滔天!如果说自己有实力,可以和清庭正面刚的那些汉人利益集团,慈禧太后也就那样,说不上多敬畏慈禧太后,但也要面子上过得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以其长期的统治和强大的影响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权势滔天”的深刻印象。然而,要回答她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权势滔天”,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她权力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所面临的局限性。一、 慈禧权势的来源与巩固慈禧的权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果.............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是否真的不愿意学习西方文明,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不愿意”。 准确地说,慈禧的态度是矛盾的、实用主义的,并且深深地受到她所处时代背景和自身政治考量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慈禧掌权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 那是晚清,中国已经和西方列强打了几次仗了,而且都败得很惨。 比如.............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她“坏”,确实有过失,甚至可以说她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若简单地将她标签化为“坏”或“好”,未免过于片面。要评价她,需要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理解她所处的环境,以及她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先说说.............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官方文件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解读来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8991901)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团体,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势力迅速扩.............
  • 回答
    慈禧太后那份著名的《向万国宣战诏书》,到底是真的历史事件,还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说法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那个夏天。当时,大清帝国国内,特别是华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反洋教、反外国势力的思潮汇聚成了义和团。这股力量非常勇猛,他们高.............
  • 回答
    慈禧太后驾崩,大清朝的定海神针算是折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无人能够制约。事实上,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依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强大力量的制衡,只是这些制衡的力量和慈禧在世时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太后之所以能“镇住”袁世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着清廷最高权力,她的.............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总是与专权、奢靡、保守联系在一起。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将她视为腐朽王朝的象征,但深入探究史料,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她鲜为人知、甚至是令人意外的“好事”。当然,用“好事”来形容这位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本身就带着一丝复杂性,因为她的决策往往是站在维护自身统治.............
  • 回答
    评判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本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更何况要将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场将领与一位主宰晚清政坛的女性统治者进行比较。关羽和慈禧太后,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但他们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将他们放在一起做“能力”上的比较,其实更像是在审视两位在各自领域内做到极致的“局.............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那可真是一场旷世的盛典。不过,这场盛宴的背后,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您问人们是怨恨还是高兴?我觉得,这中间的滋味,复杂着呢。首先,得说说这场寿宴有多“盛大”。当时,为了给慈禧庆祝六十大寿,朝廷可是花了血本。您想啊,那可是国库里的银子,而国库里的银子,说到底,还是.............
  • 回答
    谈到慈禧太后,人们总会联想到她奢华的生活,特别是她那令人惊叹的饮食习惯。关于慈禧最爱吃什么,历史记载可谓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样是绝对的“最爱”,因为她口味多变,而且御膳房为了讨好太后,会不断推陈出新。不过,如果非要找出几样在史书中被反复提及,且与慈禧的个人喜好紧密相连的食物,那么“野鸡卷”和“佛跳墙.............
  • 回答
    说起慈禧太后,那可真是大清王朝末期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她的名号响彻海内外,她的影响力贯穿了几十年。要说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她身上太多的色彩纠缠在一起,有褒有贬,有功有过,甚至到现在,人们对她的评价也还是充满争议。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说,试着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慈.............
  • 回答
    慈禧太后,这位晚清时期权倾朝野的女性,她的离世也如同她生前一样,被诸多传闻和历史记录所笼罩,但最被广泛接受且有史料支持的说法,是她因病去世。时间回到1908年11月15日的傍晚,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紫禁城深宫之中,慈禧太后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垂帘听政,将一个庞大的帝国牢牢掌握在手中后,终于走到.............
  • 回答
    慈禧太后在甲午海战中的投入,相较于日本高涨的军费,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重视”,而是涉及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慈禧个人权力格局的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 晚清的财政困境:早已被掏空的国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晚清政府的财政早.............
  • 回答
    十九世纪末,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这两位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帝国之一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水平无疑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峰。然而,要详细对比她们的“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比拼,更关乎她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政治地位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生.............
  • 回答
    慈禧太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统治者,她在大清末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西方国家和中国人对她的评价时,会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历史视角、文化背景、信息来源以及各自关注的重点。西方国家对慈禧的评价:复杂、负面居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
  • 回答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是否会灭亡?” 这个问题如同一个未解之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无数的猜想和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清朝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是需要审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背景,然后再将慈禧太后置于其中,看看她的存在与缺席,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怎样的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常凯申和慈禧太后,两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执政理念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所以直接对比谁“能力更高”其实有点像在比较苹果和橘子。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然后推演一下他们如果互换位置可能产生的效果。常凯申(蒋介石)的能力分析常凯申的执政生涯贯穿了中.............
  • 回答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清廷修建颐和园的确耗费巨大,而慈禧太后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但实权仍被慈禧牢牢掌控,这也导致了他无法积极组织和阻止修建颐和园。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修建中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设想,如果甲午战争结束后,明治天皇真的产生了ような荒唐的念头,清朝是否有能力进行反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纯粹是历史推演中的一种极端假设,在历史真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对清朝的沉重打击。 军.............
  • 回答
    甲午战争后,明治政府确实曾有过ような念头,想要利用清朝的虚弱,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控制。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想要“强行占有”慈禧太后,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低估了满清虽然衰弱但仍拥有的底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强行占有”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像俘虏一样将慈禧太后押往日本,或者在日本扶持傀儡政权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