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晃天下
被你拉黑了,所以无法回复你了,只好在这里开个回答回复了。
【袁崇焕既杀毛文龙,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讳言款;即惠徼宗社之灵,还侵地、归叛人,而我存朝鲜,何惮不为』?】
袁崇焕这个上奏,只见《国榷》有记录,其他资料,特别是《崇祯长编》里没有。
然而,《崇祯长编》里,记载了袁崇焕的其他上奏,
《崇祯长编》
崇祯二年六月
袁崇焕疏言,毛文龙不过一匹夫耳何遂悖逆至此……(注:杀毛文龙)
袁崇焕疏言,工部所造盔甲迟缓且不合式,请内外分造……(注:要盔甲)
七月
袁崇焕再疏辞廕,许之 ……(注:辞掉待遇)
八月
袁崇焕请给步兵绵甲 ……(注:要盔甲)
袁崇焕疏言,毛文龙既诛,岛中需米甚急……
袁崇焕疏言,东江一镇乃牵制之必资……(注:整理东江镇)
袁崇焕疏言,臣去岁莅任时,兵无统纪而饷缘之不清……(注:汇报工作)
十一月
袁崇焕疏报,入援机宜……(注:打后金)
六月杀毛文龙,到十二月下狱,袁崇焕的上奏里,根本没有一个字提到议和,都是正常的汇报工作,跟《国榷》记录的完全相反,袁崇焕是一副杀气腾腾,要打后金的架势。
从另外一个角度,己巳之乱,无疑是议和失败,袁崇焕如果真的主张议和,那么肯定会因此被弹劾。然而《崇祯长编》里,没有人弹劾袁崇焕议和,只是说他没打好仗。
崇祯二年十月
大清兵至大安口,兵部尚书王洽疏言,臣先以书约督师袁崇焕,令祖大寿赵率教伏兵邀击,今两路分入,如入无人之境,请旨严饬 。
上林苑监署丞李逢申疏,陈三事,一曰壮城守,二曰语轸恤,三曰募勇敢,兼论督师袁崇焕骄矜退缩,糜饷悞国,请加申饬
是不是明朝官员良心发现,对袁崇焕网开一面,不弹劾袁崇焕议和呢?显然不是,因为袁崇焕天启七年打完宁锦大捷,就被朝廷一撸到底,就是因为议和,被纷纷弹劾。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
天启七年七月
督饷御史刘徽奏,宁抚素以灭奴自许,中外咸思倚重,而向日讲款一节,闻者无不诧异……未几一面讲款,奴且有事于东江攻东未已,奴更西犯乎锦州
得旨……袁崇焕谈款之时,实以款外作用望之,然未尝不屡致丁宁;今奴东西并犯未见作用
河南道御史李应荐奏,袁崇焕假吊修款设策太奇,项因狡虏东西交讧,不急援锦州,此似不可为该抚解……
得旨……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工科左给事中陈维新……又言旧抚袁崇焕……李僧一遣,动出非尝……不意信使驰驱,徒博其两番僣号,一纸嫚书,未几而蹂躏我属国矣……
得旨……旧抚袁崇焕轻遣李僧动出,非尝茫无实效已允回籍
天启七年,袁崇焕打赢了宁锦大捷却被罢官,就是因为派遣僧侣吊唁,议和失败,难道袁崇焕真的记吃不记打,两年后,崇祯二年又公然议和?
按照袁崇焕处心积虑要搞死后金的做法,他求款干嘛?都讲和了,他这个无双良将,还能封侯入相吗?
在能够搞死皇太极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动机跳出来讲和嘛。
所以,《国榷》里说袁崇焕要议和,这恐怕又是明末文人喜欢干的事情:编故事为崇祯洗地。
因为被那个答主屏蔽,所以无法在那里回复你;
【蓟辽总督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
袁崇焕是蓟辽督师,不是蓟辽总督。
蓟门外是蒙古,关宁面对的是后金,明朝再怎么信任袁崇焕,也不可能将两个方向的任务都交给他。
《明史~袁崇焕》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
【他负责的还真就是后金的事情,而不是只是打胜仗,他的任务更多的应该是负责制定对付后金的战略而不是打赢某一场战】
可是袁崇焕没那么大的权限啊,想管也管不了;
九月,袁崇焕判断后金将从蓟门破口,于是派参将谢尚政协助防守,顺天巡抚王元雅认为是假警报,将袁崇焕所派援军遣返;后金十月二十六日破关。
《国榷》5495页
崇祯二年九月己丑,
袁崇焕以建奴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谓虚警遣归
我说袁崇焕精通武艺,是因为有两条历史记载,
《泰宁县地方志网~江日彩:敢于直谏的御史台》
天启二年,江日彩就写了一篇《议兵将疏》,“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
《光绪重纂邵武府志》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进士,天启初任,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素矫健有力,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