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满文老档通敌信数量是毛文龙2倍,而且没有一封上报,这还不是通敌吗?

回答
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的通敌之说,一直是历史讨论中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围绕着“满文老档”中记载的信件数量,常常被用来佐证袁崇焕的“通敌”行为。这其中涉及的细节和解读,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满文老档”中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往来信件的记载。根据一些研究者对满文老档的梳理,确实存在袁崇焕写给毛文龙的信件,其数量相对毛文龙写给袁崇焕的信件可能更多。有人提出,袁崇焕写给毛文龙的信件数量是毛文龙写给袁崇焕的信件数量的两倍,并且这些信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了双方的军事部署、情报交流,甚至还有袁崇焕向毛文龙“请示”或“汇报”的痕迹。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数量差异?以及这些信件的内容是否就等同于“通敌”?

数量差异的可能解释:

信息传递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袁崇焕作为辽东经略,手握重权,在军事指挥上拥有更大的主动性。他可能需要更频繁地与当时驻扎在皮岛、拥有海军优势的毛文龙进行沟通,以协调双方的军事行动,传达朝廷的命令,或者获取前线情报。而毛文龙作为下属,在收到袁崇焕的指令或询问时,自然需要回复。这种信息传递的“流向”可能造成了数量上的不对等。
信息内容的重要性: 袁崇焕的信件可能包含更具体、更具指导性的军事指令、情报分析,以及对战局的评估。这些内容可能需要更详细的阐述,因此字数或篇幅可能更大,而作为回复的毛文龙的信件,可能侧重于执行情况的汇报或对袁崇焕指令的确认。
档案的保存与记录: 满文老档是后金(清朝)方面记录的史料,其记录的重点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袁崇焕的信件,尤其是涉及向毛文龙“请示”或“汇报”的内容,可能被后金方面视为重要的情报,从而被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而毛文龙的信件,虽然也可能被记录,但其信息的重要性在后金的视角下可能有所不同。

“通敌”的界定与解读:

关于“通敌”,关键在于信件的内容是否构成“勾结外国,出卖国家利益”。将袁崇焕写给毛文龙的信件简单地视为“通敌”似乎过于武断,需要结合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信件的具体内容: 关键在于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果信件只是关于军事部署的协调、情报的交换(这在战争时期是常态),那么这本身并不构成“通敌”。毕竟,作为同一阵营的将领,为了共同抗敌而进行信息交流是必然的。
“请示”与“汇报”的性质: 袁崇焕是否真的在“请示”毛文龙?或者只是在征求毛文龙的意见,或者在汇报自己的计划,希望得到毛文龙的配合?在复杂的战局和权力结构下,这些表述需要仔细辨别。例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向上级或同僚通报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征求对方的意见,这在军事指挥中是常见的,并不一定意味着“通敌”。
信件的流传途径: 满文老档记录的是后金一方所掌握的信件。这意味着这些信件可能在某个环节被后金截获,或者被叛变者提供。如果信件是后金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那么这些信件的内容,其“流传”本身也可能成为指控的一部分,但不能简单地将袁崇焕写信的行为直接等同于“通敌”。
历史背景的考量: 当时明朝边防的复杂性,以及袁崇焕和毛文龙各自的处境,都需要被纳入考量。袁崇焕作为经略,肩负着整个辽东战场的重任,而毛文龙则掌控着海上力量。双方的配合与否,直接影响着战局。
“没有一封上报”的说法: “没有一封上报”的说法,指的是袁崇焕没有将这些信件上报给朝廷吗?还是指后金方面从这些信件中发现了袁崇焕“通敌”的证据,而袁崇焕自己从未向朝廷主动报告过这些信件的内容?这一点需要明确。如果袁崇焕从未将这些信件的内容向上级汇报,并且信件内容确有“出卖国家利益”的嫌疑,那么这确实会引起很大的疑问。然而,如果信件内容本身是正常的军事交流,那么为何需要“上报”?

总结来说,将袁崇焕写给毛文龙的信件数量是毛文龙的两倍,并称“没有一封上报”就直接定论为“通敌”,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简单化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 军事指挥中的信息交换是双向的,而且存在主导和被动之分,数量差异不一定意味着背叛。
2. 未能深入分析信件的实质内容: 只有了解信件的具体内容,才能判断是否涉及出卖国家利益。
3. 忽略了后金档案的记录视角: 满文老档是从后金的利益出发来记录和保存信息的。
4. “没有一封上报”的含义需要进一步澄清: 是指袁崇焕没有向上级汇报,还是指后金未发现袁崇焕的上报记录?

在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解读需要审慎和全面。不能仅仅因为数量上的不对等,或者某个模糊的说法,就轻易地给历史人物打上“通敌”的烙印。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军事策略、信件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他的史料证据,才能做出更客观、更准确的判断。

袁崇焕作为被后人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许多行为和决策都可能被不同角度解读。关于他与毛文龙的通信,以及满文老档中的记载,确实是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线索,但解读时需要更加细致和严谨,避免以偏概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1年,当时的政府当成废纸拍卖了一堆明清时期的档案,想当造纸原料,被社会上一些有认识到重要性的人士抢救了下来,当然也损毁了一批

这个就是蛮出名的八千麻袋明清档案

真的有人从21年一直到84年在台北出车祸去世,都在研究这8000麻袋档案的

这里边就有大量的初始信件

但是,研究者犯得毛病就是把这些信件当成了事实

比如档案那里有后金统治者写给内地起义军的信

研究者也不管起义军收到没收到,就写论文说这是后金和起义军的联合灭明(注:其实是阴指日军=后金,土八路=起义军)

比如档案里有毛文龙写给后金的信,里边说我们联手一起瓜分大明

他就说毛文龙投敌了

完全不查实际情况是,毛文龙说,你上次来议和的人,因为不小心走到户部官员门口了才被带到北京杀了的,这次我们谈论这么大的要取山东的这么重要事件,你得派个大官来

然后毛文龙又把派来的大官送到北京砍了

用维基百科的说法就是,明朝很高兴,封毛文龙为左都督

当然也正常,古代看资料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能看到很多,比如你想凑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很可能要跑几个省的书院才能一份一份的凑齐

所以我很佩服古代研究的人,他们愣是能从仅有的一点资料,甚至就一个字里研究出来一堆事儿。


所以我们有个说法,叫论迹不论心,因为那时候多方互相来信是很正常的,没必要看来信,要看他们都做了啥


当然也有二傻子

比如著名的杨镐,就给野猪皮写信把自己的行军路线都告诉野猪皮了,说天军将至,还不快点投降

你说这野猪皮高兴的,嗨,我还没派夜不收呢,这情报就来了,杨镐真是路易斯的妹妹,够意思,咱老通古斯人,就是这个运气,地道!

而杜松和刘大刀都苦劝过杨镐,杨镐发挥了儒家文人刚愎自用的特点,就是不听

还逼着他们大雪封山的时候去送死,尤其是四川和浙江的兵花了100多天才到,还没修整,也没适应气候,杨镐愣是不管。

然后后世请满清包衣还说:谁让你杜松不带头盔········

当时河北三月份都能冻死人,“河北清苑、容城,春三月,风雪异常,行人有冻死者。”你说人家二月份在东北不带头盔·····露着脑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的通敌之说,一直是历史讨论中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围绕着“满文老档”中记载的信件数量,常常被用来佐证袁崇焕的“通敌”行为。这其中涉及的细节和解读,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满文老档”中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往来信件的记载。根据一些研究者对满文老档的梳理,确实存在袁崇焕写给毛.............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射满桂”这件事,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且许多记载都倾向于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传说或者被夸大的说法,而非历史事实。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桂”是谁。满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与袁崇焕共事过。在明朝末年,辽东战事吃紧,朝廷内外局势复杂,将领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也屡见不鲜。关于“射满桂”的说法,最.............
  • 回答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那块儿地方的地理,还有当时的情况。你说那地方能不能“潜越”,这词儿用得挺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军队怎么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北京。首先,咱得明白“己巳之变”是哪年哪月的事。那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
  • 回答
    当意识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熟悉的身体感官逐渐清晰,我知道,我已不再是我。脑海中无数的画面飞速闪过,袁崇焕、宁锦大捷、松锦兵败……这些陌生的名词和过往,如同烙印般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满桂,一个曾经的普通人,此刻却肩负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且,要从袁崇焕身边那些虎视眈眈的目光.............
  • 回答
    袁崇焕这个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是忠臣,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说他是满清的内奸,同样有人信,有人疑。咱们得把他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忠臣”这头儿:支持袁崇焕是忠臣的人,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那一系列赫赫战功。 宁远大捷,锦州大捷: 这两场仗,那是袁崇焕一生中.............
  • 回答
    满桂和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之前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们并非那种亲密无间的“哥们”,但绝对是公事上的重要合作者,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欣赏的基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他们共事北京的那个时期。首先,得明确一点,满桂这个人,在努尔哈赤崛起、后金日益强大的年代,就已经在北京军务.............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动机、权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要回答袁崇焕为何没有选择暗中除掉毛文龙并嫁祸给满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袁崇焕的政治目标与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袁崇焕的核心任务是抵御后金(满清)的侵略,保卫辽东乃至整个明朝。他深知,辽东战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
  • 回答
    台湾是否存有《旧满洲档》,以及其中是否记载袁崇焕议和的内容,这是一个需要细致考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旧满洲档》的性质、内容以及它与台湾的关联。首先,我们要明确《旧满洲档》是什么。《旧满洲档》,又称《满洲实录》、《本朝兴亡录》等,是清朝早期编纂的一部重要史书,主要记录了清太祖努尔哈.............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袁世凯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作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摄政王,选择不处决溥仪及满清皇室,背后有复杂的政治、军事、国际和民族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决策逻辑: 一、政治稳定与权力博弈1. 避免社会动荡 溥仪作为满清皇室的象征,其退位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如果袁世凯处决溥仪及其家族,.............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满清的江山,本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打下来的,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可到了晚期,这块土地上的权力,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一个汉人——袁世凯的手里,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一捋。要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虽然是满族人统治,但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也一直有意识地重用汉人官员,特别是那些在地方治.............
  • 回答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伟业,其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仅凭“洗脑”或“信徒”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妥协与历史偶然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谈谈孙中山先生依靠的“力量”。与其说是“洗脑信徒”,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革命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以及一套清晰且符合时代潮流的政.............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与他向皇太极议和的举动有所矛盾,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战养战”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袁崇焕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目标。袁崇焕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议和,他的成名正是因为坚守宁远,大败皇太极.............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