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杀毛文龙,造成的影响有什么?

回答
袁崇焕挥剑斩了毛文龙,这一下,可是在辽东搅动了满天风雨,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

你想啊,毛文龙是谁?他是当时辽东仅存的、还在与后金僵持的一股明朝力量,尤其是在皮岛,他经营多年,靠着水师,时常能袭扰后金,虽然规模不大,但起到了牵制作用,至少让后金的目光不能完全集中在关内。袁崇焕这一刀下去,等于是在辽东前线,直接拔掉了一颗钉子,削弱了明朝在那个方向的军事存在。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辽东战事的压力骤增。毛文龙一死,他所统领的皮岛水师群龙无首,原本的牵制力量消失了。后金在收编了毛文龙的旧部后,势力得到了补充,而明朝这边,则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失去了皮岛这个海上屏障,后金的骑兵和军队,在一些情况下,理论上可以更方便地绕过山海关,从海上或侧翼发动进攻,这无疑是给关内的防御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政治层面,袁崇焕此举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他以“专横跋扈、拥兵自重、贻误军机”等罪名处死毛文龙,虽然他自己觉得是出于国家大义,是为了肃清军队内部的毒瘤,是为了集中权力、统一指挥,以便更好地对抗后金。但你得知道,毛文龙在朝中也有一批支持者,尤其是一些依附于他、靠他吃饭的文臣武将,这下子,他们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袁崇焕虽然是皇帝眼中的“天子门生”,但他的做法太过激,也太过分。朝堂上立刻炸开了锅,反对袁崇焕的声音此起彼伏,弹劾他的奏章雪片般飞来。这不仅让袁崇焕个人陷入了巨大的政治漩涡,也使得原本就派系林立的朝廷更加动荡不安。皇帝虽然支持袁崇焕,但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声浪,也难免会产生疑虑和动摇。

更要命的是,这次事件也暴露了明朝政治的腐朽和决策的混乱。袁崇焕虽然有他的战略考量,但他的做法太过于依赖个人权威,而且在处理完毛文龙之后,他似乎并没有一个非常周密的、能够弥补毛文龙所留下的军事真空的计划。反而,他的一些举措,比如“焕然一新”的整顿,在一些人看来,更像是个人恩怨的发泄,或是排除异己。

从长远来看,袁崇焕杀毛文龙,在一定程度上是加速了他自己的灭亡。那些曾经被他打压或得罪过的人,比如阉党余孽、毛文龙的旧部以及一些对袁崇焕有看法的大臣,他们联合起来,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进谗言。最终,这位曾经被誉为“再造边疆”的干将,因为这次“宁远大捷”之后过度的自信和一些政治上的失误,加上“炮烙”毛文龙这样一个极其敏感的事件,最终落得个“凌迟”的悲惨下场。

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严重的政治事故。它削弱了辽东前线的军事力量,加剧了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甚至可以说,直接为袁崇焕自己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同时也让明朝在对抗后金的战争中,少了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将领,为最终的灭亡,又添上了一笔沉重的色彩。你说,这桩事,能不影响深远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果

崇祯二年六月五日毛文龙被杀后,袁崇焕分东江兵为四个部分。分别让毛承禄,徐敷奏,刘兴祚,陈继盛统领。此后东江变乱不断。崇祯三年五月刘氏兄弟岛上作乱杀死陈继盛,一年不到,崇祯四年三月,刘氏兄弟又被张焘和沈世魁领导的兵变杀死。其后,黄龙成为东江总兵。仅过半年崇祯四年十一月,黄龙又遇兵变,被叛军割掉耳朵鼻子,亏朝鲜人求情才保住性命。这一年闰十一月,毛文龙部下孔有德等在登州叛乱,蹂躏山东一年半后,这个逼渡海投金。崇祯六年七月,黄龙被投金的孔有德攻克旅顺所杀。崇祯六年九月,沈世魁成为东江总兵。十二月,东江石城都司尚可喜在广鹿岛叛变,投金。东江在沈世魁领导下坚持到崇祯十年四月,皮岛沦陷,大明彻底丧失了东江战略要地!请注意是战略要地!操作好甚至可以在朝鲜的帮助下翻盘的战略要地

为什么要杀???

第一和谈。就这么简单。而毛是绊脚石,或许是筹码。

第二希望毛文龙乖乖回家养老。毛文龙不同意。

早在天启七年,袁崇焕就因为私自和后金谈和、援朝不力、锦宁战役中的表现收到众多非议。袁粉可能要说这是因为他不愿意同魏忠贤同流合污,主动回家避嫌。那好了,随便你怎么说。我最不想杠。

朱由校死后,当然是在东林党人的推荐下,当为尧舜的朱由检迅速召回袁崇焕。崇祯元年,平台召对,大家都知道的。计五年全辽可复。但他牛逼吹出去后是怎么做怎么行动的呢?从天启七年和后来一系列行动,不难看出,他的计划必然是和谈,加紧修城,以守代攻,天真的想靠封堵消灭后金。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在他去京城和钱龙锡谈话的时候关于东江毛大家都知道的袁讲的云淡风轻:可用则总之,不可用则杀之。宁远履任后,杀毛的前奏开始了:第一是切断商人和东江的交易。第二是把原先从登莱运往东江的粮饷从关门启运到宁远觉华岛,登记挂号盘点后,再运往东江。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把东江逼上绝境,用粮饷诱毛进入圈套。袁这样做的同时当然更希望看到:东江军民因此叛乱。毛文龙因此过激言行。这正中袁崇焕下怀。

东江军民以及毛的反应?

东江军民自然是惨不忍睹,叫苦不迭。原先可以向商人赊欠度日。现在商人禁止上岛。这无异于釜底抽薪。而毛的态度表现的比较中肯:多次上疏表示,如果皇帝是因为朝廷个别官员对他的非议,那么他非常愿意带着印绶回京让皇帝逮捕他,听凭处置。他自己也曾想过回京面圣。走到登州附近的皇城岛和登莱道副使曾经到皮岛视察军务的王廷试会面,并且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第一,欠的军饷补发一部分。第二,自己进京面圣。被王廷试劝回去了。王说:并非有军饷不给你,登莱也缺军饷。至于见皇帝,万一你走了后金打过来怎么办?袁崇焕已经上疏了,说要跟你在旅顺见一面。你可以跟袁部院商量一下。毛听了他的鬼话回去了,于是毛就死定了。

怎么杀的?

袁崇焕上疏骗崇祯:崇祯元年闰四月上的奏疏中说自己决定了,去和毛文龙见个面,消除一下误会,还主动要求户部拨十万军饷,给东江军民带去。表示从今往后关宁东江将会同心协力!原文:东西并力,则荡平之功刻期可奏。此则皇上之威灵,微臣之至愿。毛文龙对于危险局面并非丧失嗅觉。他也曾上疏表示:曲直生死,唯命是从。在奏疏最后甚至要求如果杀掉他可以解决东江军民缺军饷的问题,他情愿皇帝尽快砍了他的头。

毛赴约前,有部下曾提醒过有诈,劝他多带人手赴约。部下认为一开始断水断电断粮,现在又拿这钱让去领,事出无常必有妖。但是毛文龙对袁的胆量和局面做了错误的估计:他是朝廷的总兵官,袁没有圣旨,是奈何不了他的;袁如果有圣旨,他反抗也没有用。

毛是理智的。但死于过于自信。

后面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了

喝酒聊天,袁崇焕事后说:毛文龙对他吹牛说关宁军没用,只要东江两三千人,雾隐云藏,一把火就可以成事。但《表忠录》《毛总戎墓志铭》记载来看,袁夸大了毛的表述。《表忠录》关于这件事的描写原文细品:关宁兵不可用,东江可用,苟任专而饷足,复辽阳如炬火燎毛耳。毛的本意是后金已经难以为继,如果朝廷加把力,就如同在干草堆上点火一样。袁也许把比喻误会成事实。

袁崇焕在毛文龙部下面前请出尚方宝剑。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是朝廷将首。他口中说有密诏,毛文龙问密诏怎么说。袁答,皇帝因你罪多,让我杀了你。毛答,我有功无罪,但你既然奉天子令,我只好受死。

然后就没然后了。

人呐,太一厢情愿不好。袁就是太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和谈,一厢情愿想把控大局,并且迷之自信且狂妄自大。当然袁并非无优点,和谈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怎么谈???是不是真的要拿如此重的代价去卑躬屈膝的求和?这值得打个问号。

事后,他明目张胆的向崇祯上疏解释。奏疏:臣改贡道于宁远者,欲籍此为间所以图之也。自去年十二月臣计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可对比跟毛见面前袁奏疏中所说的要东西团结一致对外的好话。

基本我所相信的就是这样了。我也觉得这些比较合理。毛和袁并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有人说党争,也有一些道理。但看袁杀毛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取毛的命那么简单,更大的目的是毛治理下的东江。党争只取毛人命就可以了。没必要搞乱东江。

当然这仅仅是我所赞同的观点。分享骗赞而已。

别杠我,真的。谢谢。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影响。

1 后金入关,不是因为毛文龙被杀没有牵制。而是蓟门总督刘策无能

【崇祯二年夏,起故官,兼右佥都御史 总理蓟、辽、保定军务。大清兵由大安口入内地,策不能御,被劾。——刘策传】

【时新令严汰冗兵,被汰者阴谋为乱,清兵临遵北城下,蓟抚王元雅尚汰兵四百人,兵即开门延师,元雅死于乱军,清兵遂破三屯营。蓟镇总兵朱国栋自缢,山海总兵赵率教统兵赴援,营于七家镇岭,猝与清兵遇,众溃,率教死之。报至,举朝震恐。上命蓟辽总督刘策戴罪立功,控扼石门,以防西轶。(《烈皇小识》卷二)】

2没有东江军,即使在袁督师下狱的情况下,关宁军依旧有打败后金的实力

崇祯长编+清实录合辑+边事小纪中展现的山海辽镇保卫战


崇祯三年 后金破蓟镇后连续攻下 关内四城永平、迁安、滦州、遵化。而抚宁与昌黎,早在崇祯元年归入辽镇,在后金攻打两地之时。抚宁因为有关宁防线所派遣的关宁四将支援,皇太极攻之不下,不得已转攻昌黎,结果两地皆不下。山海关辽镇一带得以保存

皇太极先以蒙古军助攻昌黎,自己率军主攻抚宁以及周遭地区,在久攻不克的十二日转向主攻昌黎,皆不下。

崇祯长篇记载,两地几乎都是9日开始遭受攻击,而已正月十二日为分界线,抚宁地区的攻击变成诱敌为主的收尾战,昌黎则十二日忽然大兵压境,后金狂攻猛打。(1)

清实录东北合辑记载了为什么十二日是分界线: 十二日皇太极欲攻抚宁而不得,无奈转向昌黎(2)

而边事小纪则记载了关宁军因为支援了当地主要城市抚宁,抚宁不失,后金攻击其他各地变得毫无用处,后金无奈从各地退回永平。【贼于初九连四日,力攻抚宁。抚宁去关一百里。已先遣参游黄唯正、孟道祖、祖可法、刘天禄等四将守焉。攻不克,贼逐分攻昌黎又不克。回永平】(3)

=======================================================

(1) 八日由永平至抚宁,连攻二日。可法等伪于城上招之云:入城尽当归附。大清知其有备,于初九日移营向山海。初十日至凤凰店,离山海关三十里,列营三处。副将官惟贤率参游都守陈维翰、王成、李居正、郝尚仁等兵二千五百余名,设奇正二营以待。十三日,大清令六甲骑诱战数四,午时,从山湾突出,步前马后,云拥向城。惟贤等炮矢齐发,自午至戌,合战十余阵,大清以昏黑收兵——这是攻打抚宁和山海关的记载

大清兵七千有奇,自初八日至昌黎县城东关侯庙前,分三营困之,内有永平生员陈钧敏、王钰率数十骑执黄旗至城下招降。知县左应选怒骂击却之。次日寅时,北东面排梯七十余架,环绕攻城。应选率乡兵力战始退。初十日,排梯三十余架攻城东;十一日排梯四十余架攻城西面,两日间外攻益急,应选及士民战守益坚。十二日,大清复于县西南添设七营,约兵三万有奇。十三日,排梯百架,用火炮火箭四面并攻,自卯至未不止。城中苦战得不破。其日戌时,遣降民李应芳说降,应选诱入杀之。十四日,复排梯一十七处攻城北面,传呼索李应芳。应选率乡兵乘城死拒,发炮外击,大清兵始离县四十里西南往柳河诸处安营——这是攻打昌黎的记载

以上都是出自《崇祯长编》


清实录东北史料全辑

记载,皇太极先遣蒙古兵攻昌黎。自己在抚宁准备梯盾欲攻取抚宁,却无奈由抚宁转攻昌黎,也不克,逐退兵。

1630年2月20日正月初九己丑

命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蒙古兵,攻昌黎县。谕曰:若攻克其城,城中财物,任尔等取之。又遣达尔哈、喀克笃礼、顾三台、雍舜,领兵千人驰往助攻。昼夜进攻,不克。遣使奏闻。镇守永平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奏言,台头营.迁安县降。

1630年2月23日正月十二壬辰

先是,上欲攻取抚宁,备制梯盾。至是,自抚宁携之起行。未刻,抵昌黎县,令复加修整,以备攻城之用。

1630年2月24日正月十三癸已

攻昌黎不克,上曰:既不能克,可退兵。因焚共近城庐舍而还。



边事小纪卷二二记录

崇祯三年正月,后金破蓟镇后连续攻下 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后。于初九连续四日进攻抚宁,抚宁所在为关内100里,这个时候,关宁防线派出黄孟组刘四位参将游击协防抚宁,四日后,后金攻抚宁不克,分攻昌黎又不克,不得已退回永平。

【……贼于初九连四日,力攻抚宁。抚宁去关一百里。已先遣参游黄唯正、孟道祖、祖可法、刘天禄等四将守焉。攻不克,贼逐分攻昌黎又不克。回永平。】






(明朝时期永平府,境内管辖卢龙县(永平府所在地)、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

崇祯元年八月移镇永平,兼辖蓟镇八路。逾月,挂平辽将军印,再移至关门。——赵率教传)




3 东江兵造反也不是为了毛文龙。而是不想和后金拼命。在他们造反的整整一年,也没有任何为毛文龙翻案或者打出“为了毛文龙”的口号。相反,在造反期间,多次向后金乞降,最后被正义的关宁军击败

崇祯四年(1631年) 闰十一月二十八日,孔有德等人在北直隶的吴桥突然举兵造反,兵戈回指,连陷山东诸县,最终攻克山东重镇登州并包围莱州。整整十八个月,他都没有想过投降满清

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孔有德兵败于沙河祖大弼张韬等关外兵,莱州之围遂解。

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镇江堡(临鸭绿江出海口)降后金

也就是说,他们造反,鱼肉百姓一年之久,都没有想过投降。是被正义的关宁军击败后,狗急跳墙,自绝于人民,投降了敌人。

崇祯四年,毛文龙养孙孔有德、耿仲明反,毛承禄以岛兵七千人响应,于崇祯五年三月初七日登陆从乱,兵屯登州校场。自号总兵,位列叛军五大渠魁。屡败官军,并三次致书后金请降,为明将黄龙所阻,不达

4 杀毛文龙后东江并没有崩溃,而是在督师下狱后。东江的继任者刘兴祚为了救督师战死沙场,这才导致东江军飞横跋扈没有办法治理

【 牧斋初学集

兴祚者,所谓刘爱塔者也 …… 至是乃领降虏亲兵二百、辽骑六百,拜公于马前。公下车慰谕,置之帐下。兴祚涕泣,愿为公死。兴祚与诸将遇奴于青山营帽儿头,使诸将为三覆,自选夷汉丁八百骑,夜斫奴营,兴祚为奴旗帜,谙其军号,奴莫能谁何,尽破其一营,斩首六百级,得其妇女辎重。明日,衣箭衣,轻兵出两灰口,遇奴数千骑,血战至晡,中流矢而死。

5 袁崇焕有没有杀毛文龙的权力。有。是崇祯帝亲自给的 便宜从事 权力。并且毛文龙亲自承认为督师下属

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 ——明史 袁崇焕传。


节制东镇之法固善,而接济饥军之着未便也。夫关宁、东江,原是一家一事,督臣与臣,委是一身一心,指示自然追逐,法令自然遵行 �1��䁯�s��/——东江塘报 崇祯二年三月

暗音:具体阐述,督师杀毛文龙是否违反程序? 具体阐述是相当长的文章 看这里。


6 毛文龙不能牵制后金。他的战绩就是派遣几百名士兵被三个后金妇人砍跑

东江塘报是毛文龙的自己所写报告。满文老档是后金给皇室看的私有档案。两相对比,戳穿了一个谣言,说明了一个事实:毛文龙根本不能牵制后金,相反,他是一个彻底的两面派,最终倒向敌人的叛徒


缩图功能,点大。
简单说一下,每张图的饷银是毛文龙在东江塘报里自己承认的,这就是首先辟谣了他孤悬海外的谣言。
不想点大图的,我每张图会简单介绍。


顺便说一下,毛文龙的塘报战绩写的不全, 欢迎补充,反正你们补充多少都会被后金打脸就是了


天启初年到天启二年,是毛文龙偷袭镇江的事情。东江塘报记载,毛文龙除了抓了后金86人外,还歼灭了至少一万一千人的后金部队。

而同年的满文老档,则记载,后金屠镇江,抓获俘虏一万两千,毛文龙只有二百人。

毛文龙如何以二百人杀后金一万一?怕个个是高达


然后 毛文龙的表演就开始了。天启三年,毛文龙塘报表示消灭后金2万人。


满文老档倒是挺实诚,承认他来偷袭,累计消灭他的奸细61人 反杀劫粮一次。


毛文龙承认天启三年也收到了支援


天启四年,毛文龙收到11万支援,似乎开始搞建设了,所以报告杀了113名敌人


而后金给他的信直接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搞建设是:我们听朝鲜人向明朝皇帝告状,说你****


天启五年 毛文龙报告杀伤1万1千以上。
然而是在人的后金记录了他平生最大的笑点之一:三百人的偷袭被三个后金少妇砍跑。之后另一次不甘心的偷袭损兵折将。


重点不在于拍了多少人去偷袭,游击嘛,重点在于,一年就行动了两次


毛文龙承认今年收到了支援


天启六年,宁远大战爆发,努尔哈赤惨败宁远城下。


毛文龙塘报记载了两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一件事是塘报自吹偷袭后金后方,因为偷袭才让努尔哈赤回援。第二件事鞍山大破后金,杀了敌人很多,


而在满文老档里,这一年后金的关注点只有宁远大战一件事,三月刘学成特地上奏,安慰努尔哈赤宁远之败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努尔哈赤嘉许之。

对毛文龙,只给了一封劝降信


天启七年铁山一战,毛文龙自己说对后金有来有往。
后金的记录很简单:毛文龙遁

======小插曲 :

辟谣一 督师的话不是在夸毛文龙 辟谣二 ,文章的锦宁 不是指宁锦大战

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故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此贼数十年未经一创,况损于我而偿于西虏与毛帅,奴气又复振,能一刻忘臣哉

这是大明督师袁崇焕的奏折,里面的毛帅是毛文龙,前半句经常让袁黑作为毛文龙英勇善战的证明。


其实,这个奏折要前半句和后半句一起看,后半句是:此贼数十年未经一创,况损于我而偿于西虏与毛帅,奴气又复振,能一刻忘臣哉。

联系上下文,我们就得知,实际上袁崇焕的奏折这段话的意思是:

毛文龙干的很好啊,他的这场战斗是他打过最惨烈的了。但是此贼(后金)数十年未经一创,被我打败后,在蒙古与毛文龙的身上找场子,士气又回来了。还是得我上才是啊。


潜台词就是:牵制了这么多年,也就这次惨败值得一提,为啥要提呢?好不容易在宁远打压了老奴气势,结果被蒙古和毛岛主这俩孙子送回去了,蒙古毕竟是外人,毛岛主这就说不过去了,牵制安在?


所以袁督师不亏是文人,骂人都不带脏字的。

此文章出自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

袁崇焕的奏折是记录在卷十六,此卷记录的是“丙寅二月至十二月止”的事,即天启六年二月至十二月。袁崇焕这条奏折的前面是“八月督师尚书王之臣题……”,再前面一条就是“七月吏部会推兵部尚书冯嘉会王在晋,钦点会推”。冯嘉会在天启七年四月宁锦大战前就从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被撤职了!


在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 证实此奏折发生在天启六年八月,宁远战后宁锦战前================================

之后,宁锦大战爆发。皇太极败

==========================================================

之后,就是毛文龙的堕落史。

为什么呢,

著名笑谈 黑龙灭后金出场

崇祯元年二月初三日具奏

奴引数十万众猝袭铁山,直薄云从滩口,距臣营帐止隔里许。乘是坚冰,何难径度?乃十五日,忽有黑龙约长十余丈,自西南洋,昂首奔犁而东,直至云从,响若山颓,海冰遍裂,化而流澌。方是时,龙方在蛰,不从天来地出,实有所司,默令我师得以分路出奇,屡挫狂锋耳!



====================================================================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文龙开始自甘堕落,不仅提兵登莱,杀伤自己的队友,
无如未有诏命,不奉调遣,凭空挂帆麾众,二次指登……*一时各州县城门日闭,人心惶惶……今兵卒登岸,杀夺之寻端逐隙 曰受我参貂若干,则曰受我商人领状若干,不发一文,复邀至庙岛,厉目相视,五部内不知所置。
幸而小船遁归,直至臣乡抚按急为设处,始饱欲而去。
毛九华疏如下:
江西道毛九华己巳年八月初十日一本:逆帅已诛就,国是宜定,谨再追论,以昭成案,事盖闻阃外之权将军制之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督师袁崇焕欲复辽土,欲用东江,先诛跋扈不轨之毛文龙。此一举也,斩蛟龙宫,探子虎穴,蒙圣上谕之,切诸臣论之详矣,臣复何言?然臣登莱人也,登与岛相对一岸,风帆可达,使文龙而得逞其逆也。登莱首被其害,今督师幸而图之早也,登莱且首受其福,臣又安能默默而处?此臣以为论此案者,谓此举止为封疆除一蟊贼,其关犹小;谓此举经为朝廷除一叛逆;其关乃大。而文龙之逆形安在?若云其逍遥海上,虚糜金钱,使水陆疲于转运,公私因之罄竭,是宜按以侵盗库藏而禄山范阳之积也!又云招纳亡命、阴养死士,止论上而不来,每事后始塘报,是宜按以逗留之律而以为未也。此似尉佗南越自王之意,而焚符震即自大谋也。夫谓其杀难民报首功,骨可筑为京观血,凡染于方壶,宜按以杀降之律,臣以为未也。似白起长平之惨毒,焚项新安之故智也。是数者皆可以诛文龙。
然文龙之罪案尚不在焉,罪案之大确者,无如未有诏命,不奉调遣,凭空挂帆麾众,二次指登,此何为也?夫擅离汛地,法令所禁。称兵内向,臣子大戮,文龙何人,敢公犯之?其初至登也,曰飓风之飘没,迨风恬浪静日,涌潮空可以归兵,而舣舟海峤潜指登城,夫复何心?无乃指山川、观形式,将欲勒石太山、饮马淮泗乎?此其心,路人已知之。其再至登州,则尤可异焉。舳舻相望、精甲耀目,非王浚之平江南戈船下濑,岂吕蒙之袭荆州白衣摇橹。*****一时各州县城门日闭,人心惶惶。道臣王廷试婉言逊谢,今兵卒登岸,杀夺之寻端逐隙,不曰受我参貂若干,则曰受我商人领状若干,不发一文,复邀至庙岛,厉目相视,五部内不知所置。
幸而小船遁归,直至臣乡抚按急为设处,始饱欲而去。稍拂其意,即不谓文龙此时遂破历下,以开巷攻祝阿以发迹,又放兵四掠,啸聚芒砀,驰骤淄墨圮顾,登莱一带,首遭其屠戮矣!追论及此,文龙之心可诛,而肉足食乎?*****
督师不折一兵、不亡一镞、轻裘缓带、谈笑而诛之,而余孽亡命走,京师荫翳造不根之言,贴匿名之帖,此軰亦何能为恐一等神奸阴主,其间乃设机关,思以动摇国是,倒翻边计,虽皇上神明天纵而曾参之杼三,至乐羊之书一箧。即崇焕且拚心自惊,又安能展四体为国家恢此边土乎?是在皇上之毅然独持之也。
臣更有请焉,夫文龙所招亡命凶棍,无如加衔。参将龚正祥,原系楚孝廉苍头耳。主殁,背逃投入文龙帐下,掌书险恶反侧冒滥。今职昨者诰命之颁公然以有父母叨承恩荣,其父母固亦孝廉长发也,凤纶亵与人仆,龙音污于婢子,不尤令人大愤不平哉?臣故因论逆帅罪孽而并及之伏,乞敕下五城兵马,敢有东江逃将潜往京师,伪造讹言者,立拿正法,将龚正祥严行督师递解回籍,削去伪职,追夺诰命,以为厮养冒滥之戒。庶法纪肃而国是定矣。
督师袁崇焕示国家养兵粮饷不缺,争奈毛文龙养寇自丰,克扣兵粮,不为各各兵饷食计,已经枭首示谢,汝钱人粮饷流水发来矣,特谕尔知。
督师袁崇焕示总兵毛文龙欺君说诳、养寇自丰、克扣兵饷、逗留观望、草菅民命、跋扈不臣,种种不法,已经枭示正法,所有岛中各处官兵,各安旧业,勿有更有移入讹言生事者,重究须示。
《东江遗事》毛九华疏。


东江降将给黄台吉的书信如下

“其(毛文龙)率兵于山东等处收粮食逼迫前往乃因不合意即行抢掠”《满文老档》东江某将给黄台吉降书。


户部覆道臣王廷试核实东江额兵仅二万八千原无十五万之数就兵额饷通官俸布疋花红廪饩运价每岁该银三十五万四百六十两米十六万八千石登饷二十万已报裁六万六千余两应扣支皇赏十五万两只应给五万六千两余银四万四千两充元年折色俱如议行 ”《崇祯长编》,崇祯元年十一月


而毛文龙去登莱,一是掠夺,二是报复 王廷式 揭他老底。


=====================================================

而毛文龙向皇太极卑躬屈膝背叛国家的过程,在引用圣殿骑士的 毛文龙通敌书信的时间,手把手教大家锁定写信日期 带大家导读

  ○明总兵毛文龙据南海皮岛,招集辽民,令富民皆冒毛姓,为其子弟裔孙。民有逃奔者,辄斩之,捏称阵获,诳报冒功。明之君臣皆信之,因升文龙为大都督总兵。凡岛中官民赏罚黜陟生杀,皆许以便宜行事。文龙欲与我国通好,屡遣使致书,因遣科廓等同从者四人赍书答之,往来数次。文龙乃执科廓等解送燕京。寻宁远巡抚袁崇焕以文龙与我国私通,杀之五月辛酉朔。(〈清太宗实录〉卷004)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书,王子登致皇太极书,


“马通事来时,于途遇六、七人逃来,不思己为前来议和,便射死一人,斩杀一人,余众败走,登山得免。及马通事至岛之次日,败走之人逃来岛,在毛文龙之衙门遇见马通事,彼等言尔非途中杀我之诸申乎?遂擒之,往告毛文龙。毛文龙反打逃人,责问诸申地方之事,何告于我等语。遂不询问,逐出之。其人至黄户部门前喊冤,遂擒马通事以去。因马通事嫉妒阔科,任意妄言,毛文龙知事不善,故杀之,并将阔科送往帝京。……谁知道阔科与黄户部到北京后,告知毛文龙与汗礼上往来不断等语。科道各员闻之,俱奏书称,毛文龙欲亲敌国,设计谋叛,事已属实,至今尚未议毕等语。……汗不遣人言谢,以慰其心,反留所遣使臣,复取逃亡诸申,其谋泻矣。……汗未思之乎?山海关为北京之前门,登莱二府为北京后门也。岂能为此小故,而弃天下大事乎? ”


《满文老档》中收录的一批东江人员在后金时期与后金汗的来往书信,收归于一处,统称“毛文龙等处来信”,这些书信原先全部是原件,从明末保存到民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残缺。



清朝灭亡后,民国学者在故纸堆中找到了这些书信,其中有东江人员的,也有袁崇焕的。


而经过学者的整理,其中的七封属于毛文龙。


接下来,就是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毛文龙这七封书信写于什么时间?所幸的是,遗存的大量明末文献,记载了毛文龙书信期间的各类活动,可以一一对照,从而可以根据明末文献中大事件的时间来锁定毛文龙写信时间。


而在当时,有一个比较重大的节点事件,那就是后金密使阔科执京事件。阔科访问东江,一次在崇祯元年五月,被执是在崇祯元年六月,送京师是崇祯元年七月。


因此,可以将毛文龙的书信划分为,阔科执京之前,阔科执京期间,阔科执京之后。这样一来,时间就一下子锁定了。


第二章 阔科访问东江后返回后金


阔科固山额真,是毛文龙与黄台吉之间单向联系的特使。崇祯元年五月,阔科再次来访东江。
因此发生在阔科执京前的这一封信,明确在五月初。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毛文龙降书四,汉语原本:



都督毛文龙再拜:前四月二十六日,可可牛鹿及马通事等五名到镇江,于五月初三日接到皮岛。有户部在岛分散粮饷,跟随户部人役报知,本部十分起疑,百般解失(释),说夷人常常往来。连日事忙,留住数日,俱皆做了衣服,于五月十六日,由海上送至镇江,差旧人三名,随带礼物二驼,回至沈阳。

近日山东登府总兵本道,不时差船到沿海上岸出哨,登州道又到皮岛,或有下边将领,差人接取亲友,亦未可知。我自然禁他,决不可听下人说谎。我与你做此事,决不可失信。忙中草草,此复。《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毛文龙降书四



在这封信中,毛文龙提及了两件事,
1)阔科固山访问皮岛后返回,是在崇祯元年五月十六。这个时间,户部已经有人在皮岛。
2)也即在这次访问的过程中,登莱总兵杨国栋派人打探东江动静,引起了毛文龙的警觉。



毛文龙信中的内容是可信的,崇祯元年八月,杨国栋上疏陈毛文龙十大罪,其中就有“私通粟帛易敌参貂”,应当是杨国栋的探子在五月侦察到了毛文龙正在同后金马市交易禁物。杨国栋感到事件重大,随即上疏朝廷。


而这次阔科回后金后,又再次来访,自然应该是在六月了。


第三章 节点事件阔科执京



五月密访了毛文龙返回后,阔科又来访问,自然是在六月了。



而阔科在七月被送到京师。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毛文龙降书五,汉语原本:

都督毛文龙再拜:前差官执书和事,原讲是我一一担承,烦(凡)事都在口口上,彼此罢兵,共享太平,口心甚喜。已差人送可可牛禄回汗王之话,大事巳定,谁料后又差来,错上户部之船,被督饷户部竟自拿口口口三名人,一齐解京,不口口口把我大事几乎坏了。若是我不去救回可可牛禄,有口不能分辩,汗王已不信我说话了一点好心,反做不信不义之辈,口口口处诉。我想要与汗王一路上做些大事,又被此一番所疑,莫非天数也。汗王东走西奔,南来北往,何曾做得一件真正大事,皆不知其法,不知其窍也。我与汗王共议国家大事,享口口口福,留名万古,不知汗王肯信我否?如若听信我说,可令人来暗暗商议,并无虚言,若是哄诱,岂哄四五名人,做得何事?彼此无疑,英雄心口口口人不同,则大事可成,那时口口口心不尽。冲。南海


在这封信中,毛文龙提及他准备与黄台吉共做一件大事,这也就是阔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往来皮岛三次的重要原因。


后面的书信,大家可以看到,阔科一共往来皮岛三次。



第四章 后金密使阔科的使命



毛文龙在第七封降书中提到,后金往来皮岛三次,是为了谈一件大事,而在第六封降书中,他提到这件大事就是“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毛文龙降书六,译本:

“毛文龙拜金国汗纛下致书:不佞常铭之于心,宣之于口,存之于中,一时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气同意,即遣回国。又闻初遣之使臣,照旧携礼物前来我处等语。当时,皇上遣户部大臣送钱粮至岛,并将所乘船撤回铁山。其时汗所遣使臣,未经查实,误入户部。使臣及所携礼物,尽被擒获,解往京都。不佞闻之此,遂连夜遣人赴京,贿银四万两,始获赦死,养之于内地。请少待数日,奋力交涉,俾还于汗。正在烦恼之际,突有喀山牛录下诸申八人逃来,伊等言称:我汗与诸贝勒原以一心倚尔等行事等语。不佞闻此,愈觉不安。嗣后遣来之人,须仔细辨认为善也。无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我不分尔所得,我亦不归尔管辖。特致书以闻。”


第六封信提及阔科已经被明朝廷释放,根据阔科送京的时间为崇祯元年七月,因此可以判断此信写于崇祯元年七月至八月。


第六封信只有译本,没有原件。


一些老师朋友因为只有译本,来否定毛文龙与黄台吉之间的计划,这是不可取的。



有多项证据,可以证明毛文龙这一封信的内容是真实的。如下:



1)毛文龙在崇祯元年八月提兵逼登,正好就发生在这封信成书时间之后,可以理解为毛文龙向黄台吉示范“尔取山海关我取山海关”是可行的。



2)毛文龙在第七封信中提到,他与黄台吉商量此大事已经三次。


3)最重要的证据是,在阔科被执后,常驻皮岛的后金镶黄旗总兵王子登,同时紧急向黄台吉发函,汇报了阔科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同事,明确了双方所谈,就是“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的计划。而黄台吉之所以派阔科密使访问皮岛三次,就是因为王子登在事前向黄台吉汇报,毛文龙有重大事务要面谈,请派特使来。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书,王子登致黄台吉书,


“马通事来时,于途遇六、七人逃来,不思己为前来议和,便射死一人,斩杀一人,余众败走,登山得免。及马通事至岛之次日,败走之人逃来岛,在毛文龙之衙门遇见马通事,彼等言尔非途中杀我之诸申乎?遂擒之,往告毛文龙。毛文龙反打逃人,责问诸申地方之事,何告于我等语。遂不询问,逐出之。其人至黄户部门前喊冤,遂擒马通事以去。因马通事嫉妒阔科,任意妄言,毛文龙知事不善,故杀之,并将阔科送往帝京。……谁知道阔科与黄户部到北京后,告知毛文龙与汗礼上往来不断等语。科道各员闻之,俱奏书称,毛文龙欲亲敌国,设计谋叛,事已属实,至今尚未议毕等语。……汗不遣人言谢,以慰其心,反留所遣使臣,复取逃亡诸申,其谋泻矣。……汗未思之乎?山海关为北京之前门,登莱二府为北京后门也。岂能为此小故,而弃天下大事乎? ”


王子登在信中劝黄台吉不要因小失大。其中所提的大事为“山海关为北京之前门,登莱二府为北京后门也。”,


而黄台吉之所以派阔科密使访问皮岛三次,就是因为王子登在事前向黄台吉汇报,毛文龙有重大事务要面谈,请派特使来。


。。。汗若嘉许王子登之愚言,则速遣通晓汉语亲信之人,与去者同往皮岛,王子登再以密事相告。至於岛内虚实,洞若观火。即便万一有失实,谅亦无妨。我王子登详思之,此事若传至来往下人之口,恐有不慎;欲书於纸,又恐被泄。事若王子登泄漏,则将生命不保矣;思欲亲来,而毛都督畏惧不遣。汗若遣大人至岛为质,王子登得还马。至即以非常之事陈於汗,若称心则举之;若有欺诳,是杀是养,唯听汗命。千思万虑,唯舍死忘生,以报答汗留养升赏之恩。如同先汗,升授副将之职,何能至此。至此处後,又加以总兵官之职。。。《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书,王子登致黄台吉书


可见后金密使阔科往返皮岛三次,双方所谈的大事,确实就是“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


所以,毛文龙降书六虽然只剩译本,但内容仍是可信的。


第五章 毛文龙第七封降书时间


毛文龙第七封降书是最长的一封,长达四页。封信的时间应该是在崇祯元年八月往后。


因为阔科被执京,毛文龙费了很大的口舌同黄台吉反复解释,但黄台吉仍是将信将疑。但“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这一计划显然是暂时搁浅了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毛文龙降书六,汉语原本:

都督毛文龙再拜:不佞近与足下通此大事,已经三次,今见来文,甚是的切,又且诚信,不佞暗暗喜跃,以为我两家事必成矣。岂知你奸计百出,一面与我讲和,一面又来偷抢我人民,似此颠倒反复,良心何在?天理何在?休说负天之盟,即常言亦不为,故不待详审,可知先番背盟之事,罪固不在我也。第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信字要紧,人而无信,不其虽生犹死乎?况拿去的人,不过是我沙汰下不成才的光棍、没行影的花子,安插北岸,就柴薪之辈,在得之者有何益?失之者有何损?况我这边人,原是你那边走来的,今你抢去,是你自己抢了自己的去,与我大关系处有何碍窒耶?我自思自悔,当初原不该与你通这个机密,你到底是达子家做事,只图目前之小利,那知日远之大妙。渺想此事,屡做屡败,非我与你德不深、诚不至之谓也,实我与你缘薄分浅,无大福以享受耳。亦天也,命也,奈何奈何!
不佞正嗟叹间,忽解到不言兔牛禄真夷一名,名十头库,口称:“我等非抢你人民来也,听说刘爱塔弟兄在铁山,我等星夜来抢拿他来了。”你若是真要他弟兄们,待你我事说成之后,我送与你,去不得么?为何动兵来,又起我两家猜疑。大事若成,连各岛人都是你的,何况他弟兄乎?你既是一国之君,非同小可,何其气量偏浅而无容忍之甚也?你漫说我信不如你,不知我原意真无妄,你思想了看,我若不是实心拿着这个大事与你往来,为著何意?还是哄你城池来不成?还是哄你王子来不成?把可可事,且当做我哄的罢么!未有一遭你受哄,而再遭又受哄乎?设如斯而不揣摸,我终不能剖白矣。傥若翻然惺悟,顿改昔非,莫若汗王与四大王,对去人含刀暗盟,或令一心腹汉人来,验我真假,或心服西夷亦可,勿令金人复来,外一不测差错,你又道我是个谎了。事如依议不谬,再有结局之期,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不肯,如西夷之头领隆我,我亦不肯,其中主意,不可不思。外一切所以事,俱不敢明道,先去的刘得库口内是实。再恳谨之慎之,勿致半途而废,何如?差去十头库,还叫同我的人回来说话。左冲。
谨具:大红金蟒一端、天青金蟒壹端、大红凤缎一端,大绿凤缎一端,紫红凤缎一端,天蓝凤缎一端,官紫红凤缎一端、官绿凤缎一端、银红花缎一端、柳黄花缎一端、玄色花缎一端,月白花缎一端、水银四斤、硼砂二斤、冰片一桶、缎靴二双、绒袜四双、红毡四床、乐带四副、香棋一盘、叶品八封、茶叶二封。奉引敬。都督毛文龙再拜。


这第七封信中,基本是都是一堆毛文龙因阔科事件赔礼道赚的废话。


但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阔科往来皮岛一共是三次。这个信息有助于我们推断毛文龙前几封降书的时间。


因此,笔者认为,黄中色执阔科事件,对明朝是有很大的贡献的。他虽未能阻断毛文龙与后金之间的交易,但却将黄台吉入侵关内的时间整整推迟了一年多。



而正是这一年多的时间,给了新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足够的准备。



崇祯二年十月底,黄台吉破蓟州喜峰等处边墙入关,袁崇焕千里回援,并在京师城下,两战挫败后金军。黄台吉两战不利,受挫后退向良乡。


如果是在崇祯元年十月入侵,且是和东江叛军两边夹击“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此时袁崇焕刚上任两个多月,兵马未备,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第六章 毛文龙第三封降书的时间


毛文龙第三封降书,从内容看,应该是在后金派遣阔科密使之前,当时双方正处于交易禁物的初始阶段。



从第四封降书中,后金派阔科来访皮岛,四月二十六日先到镇江。而这次访问,是阔科倒数第二次来访。



因此,阔科第一次访问,应该是在崇祯元年三月至四月之间。


从而,我们可以断定,毛文龙第三封降书,是成书于崇祯元年三月前后。


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毛文龙降书三,汉语原本:


曩者修和之策,为两国结局之著,承台吉不弃雅谊,诚两国纳福之大窍会也。不意先承厚贶远颁,俾愚父子辞受两难,谨对伻拜领,感谢感谢。但修和之大主意,尽在去官腹内。且来官云,留质一节,甚非不佞意也。舆台吉交谊,当在古人中求之,义气中讲之。况令先君在抚顺时,曾与不佞意气相投,语言皆合,但两国争持,不便往答,今接见台台翰剳,如见颜色,疑念顿释,焉用官质?惟天可表。今具微物,聊为初交之贽,更乞台吉实心作事,勿听谤言,永结胶漆之雅,莫作负心之举。台吉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虑,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担当耳。不观孟氏书云:“亦有仁义而巳矣,何必曰利?”请熟筹之,万万。 名具正幅。左冲。


在这封降书中,毛文龙向黄台吉夸下海口,禁物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大饥荒中的后金,不必担心断货。



“台吉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虑,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担当耳。”毛文龙好大的口气。


不过,也只有前期合作给黄台吉留下好印象,双方才能开展进一步深入合作。


正是因为皮岛马市给饥困垂死中的后金注入了新的生命,黄台吉才会对毛文龙产生信赖,这是阔科密使三次出访皮岛的前提基础。



毛文龙在皮岛开马市,一共向后金输入了多少军粮和布匹?这个无所得知,但有一个明末文献记载可以提供一些旁证。那就是毛文龙通过皮岛马市获利,仅参貂贵重珍宝这一项,就达百万之巨。


斌良又奉崇焕密谕,搜皮岛参貂辎重以百万计,捆载而西,仍以修艌为名,驾兵船三十七号,繇海上运津门,以转运于家,万目所共睹也。《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为查明袁崇焕等心腹张斌良》


皮岛马市,让毛文龙富甲一方,是基本事实,也意味着巨量的违禁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大饥荒中的后金。



第六章 结论
1)站在汉族人的立场,毛文龙是个汉奸,正是他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行为,帮助了明朝的敌国后金,间接造成了亿万百姓的苦难。
2)站在清朝的立场,毛文龙是个英雄,敢于无视腐朽的崇祯朝廷,仗义扶难,拯救了后金的几十万劳苦大众。
3)看到笔者文章的老师朋友们,你们的立场是什么?崇祯年间的毛文龙还有牵制作用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挥剑斩了毛文龙,这一下,可是在辽东搅动了满天风雨,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你想啊,毛文龙是谁?他是当时辽东仅存的、还在与后金僵持的一股明朝力量,尤其是在皮岛,他经营多年,靠着水师,时常能袭扰后金,虽然规模不大,但起到了牵制作用,至少让后金的目光不能完全集中在关内。袁崇焕这一刀下去,等于.............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判断袁崇焕此举究竟是一己之私,还是出于为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各方势力的博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己之私”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袁崇焕事后获得的巨大权力。毛文龙被杀后,袁.............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和秦桧杀岳飞,这两件事在性质上、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确实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复杂性。将它们简单地划为“一个道理”,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如果从权力斗争、君主猜忌、军事策略的争议、以及为自身政治目的而牺牲他人这些角度来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共通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这.............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但“议和论”并非主流或唯一解释,更不能说是主要原因。 将袁崇焕杀毛文龙直接归结于“议和”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和个人恩怨因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明末辽东的严峻局势,以及袁崇焕和毛文龙各自的处境和目标。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关于孙传庭杀贺人龙和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两件事,从表面上看都属于军事指挥官对下属的处决,但深究其历史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当时的政治气候,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可比性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下面我将详细展开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天时、地利、人和皆有所异要理解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先看看当时明朝的整体状况。明.............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在明末历史里,简直就像一块永远撕不烂的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说起来,这俩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是在山海关指挥若定,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袁崇焕;另一个则是镇守辽东,牵制后金(清朝前身)八旗兵力的毛文龙。他们的关系,本该是唇齿相依,共同抗金,结果却走向了你死我活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一句“是不是背叛明朝”就能说清楚的。这件事儿的起因、经过、还有袁崇焕的动机,里面牵扯着权力斗争、战略分歧、个人恩怨,还有当时辽东局势的复杂性,可谓是一团乱麻。先来说说这俩人的背景和当时的局势: 毛文龙: 他是个武将,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但关键是他.............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明末历史走向,一个毛文龙而非袁崇焕得胜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命运的颠倒,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深刻地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不可能”的假设:毛文龙的胜利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文龙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袁崇焕处死,这本身就是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的结果。毛文.............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在明末抗金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各自都有斩杀金军(后金)将领的赫赫战功。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他们各自的战绩,以及当时的一些背景情况。袁崇焕:宁远城下的辉煌袁崇焕最广为人知的一次辉煌战绩,无疑是发生在明崇祯元年(1626年)的宁远大捷。这次战役是袁崇焕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也是明朝在.............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这场争执,就像一片笼罩在辽东上空的浓雾,即便时移事易,也难以拨开,更别提辩出个白黑分明。究其根本,这场辩论之所以悬而未决,并非是因为谁的论点不够有力,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再加上后世评价标准的错位,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首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历史爱好者心中那份复杂的情感。要说更欣赏谁,其实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袁崇焕和毛文龙,即便在同一场历史洪流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处境、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评价,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争议性。如果一定要我选择一个更让我内心产生共鸣、甚至可以说是“欣赏”的对象,.............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袁崇焕和毛文龙这样身处风云激荡时代、背负着国家兴衰的人物,绝非易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各自的选择与担当。先说说袁崇焕。他无疑是明末时期一位极具争议的将领,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当时,明朝内忧外患,辽东局势糜.............
  • 回答
    要说袁崇焕为什么会下令处死毛文龙,这事儿就得从明末那乱糟糟的局面说起,以及这俩位重要人物各自的立场和当时的政治生态聊聊。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的事,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战略考量。首先,咱们得看看毛文龙这人。毛文龙这人能力嘛,也不能说一点没有,他在辽东的军事生涯挺有意思的。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命名习惯以及地区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听说“袁崇焕中学”,却很少有人提起“毛文龙中学”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这两位历史人物本身。袁崇焕,字元素,又字容远,广东东莞石碣人。他在明末时期,尤其是在辽东战场上.............
  • 回答
    聊起历史贴吧里那场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激烈辩论,简直就是一场陈年老醋的新陈代谢,时不时地就能炸出点火药味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层面去剖析。争论的根源: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解读最直接的,这场争论的焦点就是对袁崇焕和毛文龙这两位明末名将的评价。这俩人,一个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主张用宁远.............
  • 回答
    近期在网络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趋向负面,反而对毛文龙则有抬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研究的进步,也有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要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动机、权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要回答袁崇焕为何没有选择暗中除掉毛文龙并嫁祸给满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袁崇焕的政治目标与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袁崇焕的核心任务是抵御后金(满清)的侵略,保卫辽东乃至整个明朝。他深知,辽东战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