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触过的港台人中,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很多人对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这样的表述,的确没有足够的敏感性。但因此而说他们是港独,也是言过其实的。如果一个人此前从未发表过支持港独或者港独相关的言论,单凭这个问题说他是港独,的确就属于扣帽子了。
实际上,在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宣传中,一直采取的就是将中国、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并列的做法,这当然会让一些人觉得香港是中国香港,但与中国又有所区别。比如,2021年的奥运奖牌榜上,“中国”的金牌数是38枚,而“中国香港”也有1枚金牌。
如果说加上中国香港的这一枚金牌,中国的金牌数就与美国一样都是39枚,是并列第一。如果再加上中国台北的两枚,那中国的奖牌数就超越了美国。但我们在宣传中并未这么做,而仍然是将中国与香港、台湾并列。这样,对香港来说,他们觉得香港是香港,中国是中国,也就不难理解。
实际上,不要说张慕童会犯这个错误,我身边很多人去香港和台湾的时候,有时候别人问他“你在国内吗”,他们也会说“我在香港/台湾”。毕竟,对他们来说,去港澳台还要办通行证,跟出国也差不多。你问他们香港、台湾是不是中国的,他们肯定说是。但有时候下意识的一些东西很难注意到。
当然,虽然并不能因此就给张慕童扣帽子,但在如今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作为名人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性,那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该说心里是要有数的。对于一个靠大众的关注来挣钱的人来说,不能拿“我不关心政治”这种理由来搪塞。
我说说我的一个经历吧:
“双减”政策出来之前,我在做线上一对一教培老师,后期除了接内地的学生,还接港澳台和其他国家学习中文的学生。
相比其他地区的,香港的我接得比较多。
有一个香港女孩子,一年级,小姑娘很聪明也很漂亮。平时很喜欢给她上课,小姑娘也很懂礼貌,包括家长也是礼貌好沟通的。
有一次,说到家人的时候,小姑娘说:我爸爸在中国。(但其实那个时候她爸爸在北京出差)当时我意识到问题,立马跟她说:你应该说爸爸在北京,或者说爸爸在内地。因为香港也是中国呀。
后来她也没有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了。
再说一个,一个香港男孩子,五年级。有一次讲课的时候,提到了海洋馆,然后他就问我:中国有海洋馆吗?
当时给我气得!但是我也不能在课上发火什么的,我就问他:香港有海洋馆吗?
他说:有。
我笑着回答他:那中国就有啊。因为香港也是中国的啊。你可以问内地有没有海洋馆。
后来他没说什么了。在后面的课程中,他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了,或者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注意到我说的东西。
所以我想说,孩子小时候的思想灌输很重要。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现在港澳台小孩子这方面的教育确实应该加强。
国内的机场去接人,以前出口分为“国内到达”和“国际与港澳台到达”,“港澳台”和“国内”分开,这就非常危险。
比如我要是从香港飞内地,网约车师傅发信息问我:“到哪儿接?你是国内到达么?”,我回:“不是,我港澳台到达。”,如果这位师傅政治敏感度高,日常兼玩微博刷爱国流量,截个图发到微博上,我就完了。
其实严格来讲应该是“境内到达”,现在的机场要是还写国内到达不是害人吗?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机场没改?
机场是国家门户,是多少外国人进出中国的通道,大陆自己控制下尚且如此,何况香港和英语世界呢?出了国,各种电子表单的选项里头,大多数情况下China、Hong Kong、Macao、Taiwan这些是并列。不会有“大陆”、“特别行政区”这些后缀。稍微好一点的是叫做“国家/地区”,不讲究的就标注为“国家”。这种情况行之有年。
香港很多人只有和内地人说话的时候才礼貌性地称为内地,自己人说话的时候称内地为中国。而英文里Hong Kong和China经常各有所指,这背后既有语言上的习惯问题,也掺杂了殖民史和特区地位带来的特殊感,其中一部分人可能还掺杂了当下的政治态度。
这个问题如果要从英文习惯解释确实可以混得过去。当然,香港很多人,包括年轻人19年以后对国家什么态度,从国安法出台前的选举结果就能看出来。但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对一个未成年人搞诛心之论没有意义。事后监护人如何出面解释就决定了事情的性质,是否打算利用这种称谓问题进行公开的政治表达?显然他们已经主动做了选择。
这个问题居然在热搜上,说实话,渔村人说渔村不是茶南这是我在英国听得最多的事情。而且不是本次事件这种情况,而是很多非政治场合,就要先来上一句,然后再郭安发和德先生。某种意义上,渔村人魔怔的人很多。
至于本次事件,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两年前那个声势浩大的街头运动的口号叫什么?反送zhon。这个zhon是什么?中国。至今还有相当多的媒体,哪怕是不那么黄的媒体,在栏目分类上,一样用 中港台。这个 zhon指什么?中国。
既然在渔村,这是司空常见的事情,那就没必要去苛求一个孩子。
渔村政府是做什么的?很多时候,不是一句小政府就能蒙混过关了。我记得渔村动乱时,很多分析文章,为林郑开脱时,就用小政府的理由,意思是政府握在手上的公权力甚小,无法约束教育、媒体、地产等各行各业。但是渔村的搞笑之处在于,即便其宗主国英国一样是实行小政府,但好歹BBC是极力维护英国政府的,而渔村自己国有的HK电台却是黄到极致。
肯定有人要把我说的大政府妖魔化成转职,我想说的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国家都是大政府,中俄不谈,其他北欧、德国、法国、荷兰都是。政府有职责担当起一定的社会教化职责。
像渔村,教育局连各所学校使用课本的决定权都没有,任由资本决定。那注定是荒唐失败的。
两头下注的典型,一边要在大陆恰烂钱,对儿子的板子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边要给主子表忠心:你看我们把儿子教得多好。
旧时,明清时期西藏叫“图伯特”(吐蕃),康熙后称“西藏”至今。
清朝早期时候的西藏,和青海云南交流不及四川/尼泊尔多,用的是尼泊尔的银元(薄片),乾隆时期慢慢采用藏地自己铸造的钱币,如乾隆宝藏,但贸易方面以物易物较多。
当时内地进藏两条路,北线从西宁到唐古拉山口最后从那曲进,南线从云南香格里拉转德钦走。需要通关文牒和批文。
藏区任命官员和非藏区也不同,政教合一,国中之国,基本是一个半农奴半封建社会。至于里通印度/英国,做奇奇怪怪的法器,虐待奴隶等等,大清均无从管辖。
教育方面,清朝后期西藏除了达赖,班禅等最顶尖的高僧学习汉文外,活佛等大多学习两种文字,一种是从梵文演变过来的藏文(传教一并带来的),另一种则是在印度贵族以及商人中较为流行的英语。虽然噶厦地区交通不便,但在十九世纪末期,因为与英国交流甚密,当地土司不仅有毛瑟步枪,甚至还有眼镜/望远镜/香水/鸦片等一系列先进玩意儿。
当时,一名孜阁的儿子用英语和人写信,人家问他在哪。
他竟然说自己在Tibet!他竟然不用中文写信并说自己在中国!!
因为China Mainland这个词太长,在社交媒体上,打字太费劲,也确实有用词组中的一部分来表达整个词组的手法。
用china或者hongkong来表达大陆和香港其实也很正常也能能理解。
这玩意上纲上线就没意思了。真要是这样,大家以后中国都别用了,谁知道你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互联网下沉以后,现在网民素质低,你要表达的他也看不懂,就喜欢找普九范围内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这些。
而一些自媒体大V,尤其是在某社交平台上的,就靠这个带流量,真没必要。你真要是刷个长篇大论的全英文阴阳怪气的文章,一堆找课代表的。只有这种普九能看的懂的,才最好带节奏。
你爱国就爱国,大家也支持也认同,但是天天到处挖“黑点”,只会让人反感。
这就有点像欧洲某国。左派言语不和就说人是纳粹,你还不能辩解,越辩解越纳粹。最后要不你不要开口,只要开口了人人都是纳粹。
这个用法在hk口语中很普遍。
广东话里,有的说大陆,有的说乡下,有的说中国。
英语里,大部分都管大陆叫China。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未必有其他意思,就是个习惯。
这个习惯想要纠正,估计没个十年八年下不来,而且要从小开始。
说回袁咏仪一家,我相信她儿子也没别的意思。
不过,作为公众人物,想要在大陆发展,就应该有这个政治觉悟,谨言慎行。
唉,这就像日本人那样,在日本,大多数的、非政府和外交等重大场合、非特定学术场合的文章里面,都会把台湾、香港、澳门(一般写作片假名マカオ)和中国这四个名词并列写在一起。
这不关左右翼的事情,哪怕你去查往期的《赤旗新闻》也都是一样的。
哪怕将来,香港变成广东省香港市甚至深圳市港岛区了,台湾地动山摇了,想把美帝影响了这么多年的语言习惯改过来,都是极其困难的。
哪有什么误解,就是代际认同的演变。
袁咏仪夫妇50岁了,张慕童15岁,两代人认同感不同很正常。这种现象很好识别,台湾已经走过一遍了。上个世纪90年代,四五十岁左右的台湾人中国认同感很强,当时他们占据社会话语权,代表主流民意。但那时十几岁的70、80一代中国认同已经大大削弱。现在就是这帮人占据台湾主流,你看台湾还有统独之争嘛?不存在的,只有明独和暗独的独独之争。
香港这个过程大体滞后台湾20年,特别是97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自我认同和主流台湾人就是很接近的。包括蔡英文在内,台湾人往往承认“血统”上是中国人,准确说华人,但是不接受中国人身份,自我认同是“台湾人“这个以血统华人为主的共同体。香港新生代也是这样的,张慕童一个00后,这么想一点都不意外。
这其实跟家长关系不大
主要是香港既往的教育问题
香港的教育机构以及香港教育平台所衍生的问题,何止这一个?
几年前的事情,殷鉴不远。
你不能批判一个压根没有这个意识的人说的话,你说的不对。
首先根本问题是,香港教育做的不对。
为什么澳门就很少出这个问题?
对不对?
在几年前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香港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跟动摇。
大量的香港年轻人,压根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这就是香港的现状,几乎一两代人,被模糊了自己的根本立场。
而这个模糊,还会持续不断的制造各种问题。
不是英文用语的问题。这是97以前,英属香港的内地移民对内地的习惯称呼,流传至今。他们说粤语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不信去看看老港片粤语原声,回乡下、回内地、回大陆、回国内、去中国,几个说法混着用。
97以后50年不变,社会秩序没变,两地制度维持不一样,很多时候说中国什么什么,真就跟香港居民没什么关系。比如中国签证、中国社保、中国教育,通常指中国大陆的,并不适用于香港居民。
就连中国部队也跟香港居民没关系,只能看,不能参与,好几个香港朋友跟我吐槽过他们没资格当兵。
两地两个制度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间久了,不少香港居民会下意识地把中国和香港分开,但你问他们是哪国人,他们也会说是中国香港人。
这种意识是制度使然,反映不出爱不爱国。
其他答案和评论区也提到了,内地也存在这种历史遗留的语言习惯。
同一个城市的郊区人、农村人去市中心直接说城市名,本地人之间聊天时用城市名往往特指市中心区域,有的后来并入市区了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真就屁大点事。
笑死。
让我想起当年地理老师问我茅台是哪个地方的酒。
我回答:“中国。”(这是真的,初中时候的事情)
你猜我有没有被骂呢?
——你住在北方?
——我住在北京!
(当然其实这组 contrast 更像是优越感。类似的例子在你知就是,top 2 肯定是北大和清华,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清华北大,那绝对不会说自己在 top 3。而香港人嘛,非要有优越感也没啥问题,人均 GDP、城市现代化水平,不说超越北京上海,起码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吧)
语用学里面有若干条准则,其中一条(或者两条,问题不大,反正扯皮扯多了各种提法都有)就是尽量让话语尽量精确,尽量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有一个孩子”被理解成“我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我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而依旧回答“我有一个孩子”那就是不好的,你不可以说我撒谎了,但是我的确没有讲述所有的真相。
另一方面,就算不考虑前面 “……北方”“不,北京!”这类基于 ordering 的 contrast。我们依旧可以提概念的 prototype。
比如说你吃苹果,你说你吃水果,没问题,但是如果你吃的是西红柿,我建议你单独说。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文中的恰好只有一个孩子是“我有一个孩子”的典型情况(prototype),而有多个孩子则不是。
类似地,如果你养了一只企鹅,如果别人问你“你有没有养鸟”,别人心目中的 prototype 当然是 八哥、鹦鹉这类玩意儿,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这样问,我都要猜对方是不是要给我赠送/推销鸟笼了,或者是准备谈论一些和典型的鸟相关的事情,比如说谈论“在家里乱飞怎么办?”。这个时候你说“不,我养的是企鹅”,否认的是和那个语境中的 prototype 相关的讨论,而不是否认“企鹅是鸟”这件事情。
反过来,如果在明确了是企鹅之后,还坚持说是鸟——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会显得很 pointless。毕竟会飞之类的典型属性都没有继承下来,你的推理得以“企鹅”为落脚点出发。什么鸟笼啊之类的概念,就是和这个语境无关。
毫无疑问,在很多语境下,China 被削弱成了一个更弱的概念,比如说 内地,比如说 mainland China——这个时候就像是企鹅被排除出了默认的“鸟”一样。
放在别的国家,比如说,有人身在美属萨摩亚,那我还真不希望他说自己在美国。别说这种地方了,夏威夷、阿拉斯加都应该单独拿出来谈。要不然我下一个问题问你“是在东海岸还是西海岸还是 Middle America”岂不是很尴尬?(阿拉斯加:“我也是西海岸!”夏威夷:“那我就不是了?我在海岸以西,简称,‘西海岸’”美属萨摩亚:“好好好!”)
再比如说,有人说自己在俄罗斯,你他妈想破头都不会想到他会是在那块飞地。
从认知的角度,又或者说,交换有效信息的角度上来说,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当我和外国人交流,尤其是没有唐人街的那些地方的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他们经常不知道广州或者广东在哪里,我只能说我来自中国,或者,来自香港北边的一个城市。——毕竟大多数人还是知道香港的。
这个时候,上海、北京和香港人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说他们来自上海、北京和香港,是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你来自广州?你来自武汉?你来自贵阳?随便你说,90% 以上的省会别人都没听过,我只知道你来自中国,over,剩下都是我 get 不到的信息。这就像是你知道个纽约,知道洛杉矶,知道旧金山,知道西雅图,你知道 Des Moines 吗?你不知道,那别人只能自称美国人然后给你一个粗略的坐标了。这根本不是因为别人不想说自己来自 Des Moines,而是因为 Des Moines 实在是,没有名气。
类似的东西其实出现在植物和动物上,有些东西是作为物种而赫赫有名,有些东西是作为亚种而赫赫有名(比如说各种狗的品种,比如说某些青菜,看上去完全不同,但是其实是同一个物种的),还有一些东西,其实大家根本分不出一个属下的若干个种,所以就以属乃至科盖称了。至于细菌和病毒这种东西。大多数人也就是知道一个这样的大类。有一点知识的可能给你说一点噬菌体或者大肠杆菌。剩下的人对于它们的概念把握可能就是一团。你能怎么着呢?你说不行,你他妈蛐蛐一个亚种,别人是一个属,你们俩认知地位怎么能平等?——这,我也没办法不是?你要用严格类型编程倒是可能在编译阶段发现错误,但是我们日常对话没有 type checking 啊。而且就算是 type,我们也有继承规则:x 是 A,A 是 B,所以 x 是 B。
从防疫现实的意义上来讲,香港和境外是一个意思,从境外入境隔离多少天,从香港进来就应该隔离多少天。香港人说自己在中国,就能不隔离了?不还是得当疫区处理。考虑如下对话:
——我们最近这里有一个活动希望你来参加,请问您在国内吗?
——在。
——那好。……那这样我就安排好了。
——但是我在香港。
——肏你妈,你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
——洒家特地要消遣你!
要上纲上线,谁不会啊:
不懂为什么是京独?
他说他是中山大学毕业的。(但其实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不是中山大学,而是一个二本还是什么的独立学院,所以才能用“但其实”。当然这是历史了,现在好像已经彻底独立出去了所以需要找个别的例子,但是问题不大,意会即可。
反过来,如果你要敢说:
*他说他是中山大学毕业的。(但其实是中山大学数学学院)
你信不信我们数学学院的人过来打你?
小孩一句话把家长吓尿这种氛围我觉得难说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