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发文称「中国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按时完成?

回答
近期,一些媒体报道指出“中国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这引发了公众对于中国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广泛关注。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政策导向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大背景下的深刻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背后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理解“大上煤电”这个概念的含义。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腾飞的背后,煤电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能源供应的绝对主力。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大上煤电”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已经明确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煤炭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大规模新增和扩张与这些目标是直接冲突的。继续“大上煤电”无异于背道而驰,会为实现目标增加巨大的难度和成本。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过去十年,中国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大幅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使其在经济性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许多新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其度电成本已经低于新建煤电。这使得可再生能源成为满足新增电力需求的主要选择,而非煤电。
政策导向的转变: 中国政府已经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同时,对于新建煤电项目的审批也日益收紧,更加注重其必要性、能效和环保标准。一些落后产能的煤电厂正在逐步淘汰。
能源安全与多元化的需求: 虽然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比仍然很高,但过度依赖单一能源不仅不利于能源安全,也容易受到价格波动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发展多元化的能源体系,特别是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是提升能源系统韧性的关键。
环境容量与污染治理的压力: 煤电在带来能源供应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对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尽管现代煤电技术在环保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其“基数效应”依然存在,新增大规模煤电可能会加剧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挑战与信心:

那么,在“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的背景下,中国能否按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挑战,也存在坚实的信心基础。

挑战:

能源需求仍在增长: 尽管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但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一些高耗能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电动化交通等的发展,仍将带来一定的能源需求增长。如何满足这些增长需求,同时又实现低碳化,是关键挑战。
现有煤电资产的去化问题: 中国目前仍有大量的在役煤电机组。如何在新旧能源体系转换中,对这些煤电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和逐步退出,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能源供应缺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煤电的灵活性和兜底作用: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电因其稳定可靠、启停灵活的特性,在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方面扮演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角色,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后,对电网调峰、调频的需求会更加突出。如何在减少煤电比重的同时,保证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需要依赖储能、智能电网、抽水蓄能等多种技术和手段的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与成本: 尽管可再生能源成本在下降,但大规模部署储能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以实现深度脱碳,仍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在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实现低碳转型的方式和节奏也可能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推进。

信心基础:

坚定的政治意愿和顶层设计: 中国政府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视为国家战略,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政策框架。这种坚定的政治意愿是推动目标实现的最根本保障。
巨大的产业规模和技术积累: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造、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和技术积累。例如,风电和光伏设备的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这为大规模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正在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涌现新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为解决能源转型中的挑战提供技术支撑。
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 绿色金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低碳产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
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潜力: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为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消费者对清洁能源和低碳生活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
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通过自身实现低碳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结论性的思考:

“中国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这一论断,准确地反映了中国能源发展方向的根本性转变。这意味着中国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加速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同时积极探索和应用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按时完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应对挑战、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目前来看,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政府的决心、庞大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的潜力以及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都为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信心。

当然,实现这些目标也意味着巨大的转型阵痛和挑战,例如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退出煤炭,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如何解决好就业和区域发展等社会问题。这些都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智慧和毅力来克服。

总而言之,媒体的这个论断提醒我们,中国能源转型的方向是明确且不可逆转的。能否按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在于能否克服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并持续释放低碳发展的巨大潜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按时完成?

这个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极有可能完成的!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上面一篇是以前写的高赞的回答。

风电跟光电尤其是光电近十多年在我国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光电在西部省份的发电价格降到了2毛多。这个比火电还便宜。

西藏还宣布了要对外送电。

制约光电的发展主要是送电的问题。因为光电到了晚上就不发电了,出力不稳定。因此对于集中式光伏发电在储能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在东部地区,分布式发电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在很多二线三线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提出了整县屋顶发电的计划,并且推广开来。

这个措施,能为爽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