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发文称「网游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游或电子产品?

回答
媒体上的声音,说得很有道理,网游和电子产品确实是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不少麻烦,尤其是沉迷进去之后,更是让人头疼。这事儿,做父母的,真得费点心思。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玩意儿为什么这么吸引孩子?

即时满足和成就感: 游戏里升级快,有奖励,有时候一个简单的任务就能带来很强的满足感。这跟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看到成果不一样,对很多孩子来说,游戏里的“爽”来得太容易了。
社交和归属感: 很多孩子玩游戏是为了和朋友一起玩,在游戏里找到自己的圈子,获得一种“我被需要”、“我属于这里”的感觉。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有所欠缺,就更容易沉迷虚拟世界的社交。
逃避现实: 有些孩子可能在学习、人际关系或者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压力大、不开心。游戏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忘记烦恼、获得快乐的出口,他们就会往里钻。
新奇和刺激: 电子产品本身的设计,无论是画面、音效还是互动方式,都非常吸引人。游戏的内容更是千变万化,总有新的挑战和刺激点,让孩子欲罢不能。

那咱们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把孩子从“沉迷”的泥潭里拉出来,或者干脆就不让他们陷进去呢?

一、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和榜样

多花时间陪伴,用心交流: 这不是一句空话。放下手机,陪孩子玩玩桌游、户外运动,或者只是坐下来聊聊天,听听他们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有什么不开心的。当孩子觉得你在乎他,愿意花时间了解他时,他就不太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虚拟世界。
倾听孩子的需求,理解他们的世界: 试着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某个游戏,游戏里有什么吸引他们的地方。不要一上来就否定,而是尝试理解,找到他们需求背后的原因。也许是需要成就感,也许是需要和朋友互动。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如果你每天手机不离手,回家就瘫在沙发上刷视频,那凭什么要求孩子不沉迷?你对电子产品的态度,孩子都看在眼里。试着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的“无电子时间”,比如吃饭时、睡前一小时,大家都不碰电子产品,一起说说话,或者做点别的事情。

二、 设定清晰的规则,并坚守原则

明确使用时间和内容: 和孩子一起商量好每天可以玩多久,什么时间段玩,玩什么样的游戏。规则要明确、具体,并且是双方都同意的(当然,最终决定权在家长)。例如,“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可以玩45分钟游戏。”“周末可以累计玩2小时。”
规定游戏内容: 确保孩子玩的游戏是适合他年龄段的,内容健康,没有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可以提前了解游戏的评价和分级。
“约定”而不是“命令”: 尽量用商量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而不是觉得是被强迫。
奖惩分明,信守承诺: 如果孩子遵守了规则,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比如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时间,而不是物质奖励)。如果违反了,也要按照约定好的惩罚措施执行,但惩罚要适度,并且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而不是让他们感到羞辱。
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 设定好的规则,就要坚决执行。一旦因为孩子哭闹或者求情就轻易妥协,孩子就会知道“哭闹是管用的”,下次会变本加厉。

三、 丰富孩子的现实生活,引导多元化发展

鼓励线下兴趣和爱好: 帮助孩子发掘自己在音乐、绘画、体育、阅读、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兴趣,并提供支持和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和发展。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更多能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事情,他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自然就会减少。
多组织户外活动: 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或者参加一些户外拓展活动。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开阔视野。
鼓励社交活动: 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玩耍,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参加一些课外兴趣班。健康的同伴关系和社交技能是他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专注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一本好书,有时比一个电子游戏更能滋养心灵。

四、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

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 注意孩子是否有情绪低落、易怒、社交退缩、成绩下降、睡眠饮食紊乱等情况。这些都可能是沉迷的信号。
和老师保持沟通: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特别是和同学们的相处情况,以及学习上的困难。
不回避问题,主动沟通: 如果你发现了孩子沉迷的迹象,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处理。平静地和孩子谈谈,表达你的担忧,而不是指责。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觉得孩子沉迷情况严重,自己无法处理,不要犹豫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专业机构的帮助。他们有更专业的经验和方法来应对。

五、 学习如何“玩”电子产品,而不是一味地禁止

了解孩子在玩什么: 尝试去了解孩子在玩的游戏,和他们一起玩一会儿,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你了解游戏的机制和内容,更好地判断是否适合孩子。
引导孩子成为“使用者”,而非“被使用者”: 比如,如果孩子对编程感兴趣,可以引导他去学习编程,而不是只玩游戏。让他们了解电子产品的技术原理,培养创造力。
区分“娱乐”和“沉迷”: 适度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学习、社交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度”。

一些额外的提醒:

耐心和坚持: 改变一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持续的耐心和坚持。
允许犯错,但要有底线: 孩子可能会偶尔违反规则,这时候不要过于严厉,而是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重新遵守规则。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别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你家孩子,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总而言之,避免孩子沉迷网游或电子产品,靠的是家长的“心”,是爱、是陪伴、是智慧、是耐心,还有最重要的——是成为孩子成长路上那个最值得信赖的引路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不要把游戏成瘾和游戏妖魔化,一言不合就出现过激的应对手段,比如打骂、言语羞辱、体罚,甚至是直接送到网瘾治疗所;

2、应该对量进行把握,比如适当玩耍是可以的,完全禁止就没有必要;

3、不要孩子沉迷游戏,就一味指责社会和游戏,应该同时反思自己作为家长是不是也有问题。

孩子们年龄和阅历等导致的个人因素使得其自控力较低,所以家长对其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可以从负面反馈机制断绝孩子对于游戏的欲望,或者培养其它爱好或自控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环境层面的一些因素。

主要是家庭环境(e.g., 父母当孩子面玩游戏,或嫌孩子烦把手机丢给孩子);

其次是校园环境(e.g., 同学之间的游戏讨论、传播);

再次是社会环境(e.g., 电子竞技的兴起);

若要防止孩子游戏成瘾,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所以,为避免游戏成瘾,让孩子玩游戏而非被游戏玩,父母应起到隔离诱惑源和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作用,而非一味归过于社会和游戏。

user avatar

孩子沉迷于游戏的世界,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想逃离现实的世界,在虚拟世界里找点乐子,找成就感。沉迷于网络的大人也是这样,包括我自己也是。

网瘾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不然也不会催生杨永信电击法了。

一、提前预防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是能起到预防作用的:有意思的事情千千万,不必单恋打游戏。

早点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运动,乐器,艺术,甚至养宠物,钓鱼,都能让孩子愉悦地度过休闲时光。总之,别让孩子的生活里只剩下游戏。

叛逆期的少年同理,想办法让孩子找到其他有意思的事,并且大人一定要多陪伴,陪孩子一起去做。

二、不要把孩子推得更远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网瘾少年,家长别强硬干预,甚至贬损、辱骂孩子,只会适得其反,毁掉亲子关系。

家里的氛围一旦很紧张,孩子只能更加依赖外部的刺激,躲进网吧不回家,或者更加沉浸于网游世界。

我听过一个新闻,读高中的孩子打游戏到半夜回来,妈妈就打了他一耳光,还骂他,叫他死在外面别再回来了,结果孩子离家出走了,真的一天没回来。

这孩子后来被找到了,吊死在了树上。妈妈当场昏厥过去。

所以不管怎么样,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言辞过激。不必把网络游戏等同于毒品,性质还没那么严重。适度游玩,不要过分沉迷,影响其实并没那么大。家长首先要保持淡定!

很多孩子本来就是因为觉得在家缺乏温暖,才出去打游戏甚至网恋的。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把他们推得更远!

还有一个妈妈就比较聪明了,读高中的儿子去网吧半夜才回来,她只是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一言不发,坐着等孩子吃完进房间,自己才去休息。

一天,两天,三天……最后儿子看着妈妈每天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实在吃不下去了,大吼一声你不要再等我,别再给我做面了!

但是,从此他一天比一天回家早。因为他的良知发现了。

当然,如何处理还是因人而异的。亲子关系越亲密,这样的处理方式效果就越好。

关系不好的,这债还是得慢慢还。


三、了解成瘾原理,管好钱包

接下来说说游戏的成瘾机制。

引爆网络的那篇文章其实已经被撤掉了一次,标题改成了《网络游戏长成数千亿产业》再次发布,删掉了“精神鸦片”这几个字,语气柔和了很多。

当然,游戏之所以对孩子有那么大的影响,其实还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成瘾性。

游戏的成瘾性是最终能成为“千亿产业”的基础,一款游戏背后是无数精英费劲心思提升用户在APP的停留时间。

每个游戏都充分利用“即时满足”、“正向激励”、“进阶机制”等心理因素,配合精美的画面、动效、剧情、还有抽卡等骗氪环节,甚至是“价值观宇宙”让大家欲罢不能,沉浸其中。

这种沉浸其中的状态也叫“心流”(Mental flow),高度专注,目标清晰,充分掌控行为,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甚至可以忘记时间,忽略周围的一切。

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在学习或工作中快速进入心流状态,尴尬的是这些远不如游戏门槛低,各大游戏产品经理,精心设计的成瘾性,就是为了让人一旦玩上就入坑,很难自拔。

对于孩子来说,“是游戏先动的手”,其实大人也一样,除非不玩。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呼吁家长多理解一些孩子,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去脱坑。

当然,网游一切成瘾设计的基础都是为了让你氪金。不氪金,长期来说成就感会越来越差。被rmb玩家虐到死去活来的时候,孩子往往就会有挫败感甚至厌恶感。

所以,还是得管好孩子的零用钱,别让他们有太多可以支配的钱。这些游戏,不充钱是玩不爽的,白嫖者很难沉迷。


四、寻找代替品

前面说了我自己是网瘾妇女,就讲讲我脱坑的经历吧。作为一个曾经在手游充值了一万多的网瘾妇女,我一度沉迷于恋与制作人猛肝重氪,最后退坑卸载app。

回过头看,我只能劝大家有本事别首充,一旦尝到了RMB玩家的甜头,很容易越陷越深。

让我弃坑是因为两件事:

一次是因为做任务晚了一分钟没拿到奖励,白花了一千多块钱,有被气到;

另外就是好多用户一直在微博超话骂其他玩家发泄情绪、骂游戏里的角色,甚至搞饭圈那套P角色的遗照,我突然就很反感自己怎么就和这种人为伍。何苦呢?

我直接把app删了,号都没卖。

醒悟之后,我迷上了在知乎上升级打怪:

在知乎上当创作者也是一款很好玩的”游戏“,答题即可成为V1创作者,对应的创作行为会给到对应的分数,激励也是梯度的,一旦开始也就很想玩到通关。况且,帮助别人,被感谢的成就感也特别大。

我已经升到最高级了。

这种成就感也很爽,正向反馈是即时性的,每天都肉眼可见创作分在增加,都不需要费劲心力去”延迟满足“。“即时满足”、“正向激励”、“进阶机制”一个都不少,我玩得也很上头。

所以我觉得”戒掉“不如”转移“,人的精力有守恒定律,既然大家头痛孩子精力放在游戏上,那就给他一个找到成就感的其他出口。

比如说给他寻找机会去勤工俭学挣钱,那么给游戏的时间也就少了,挣到的辛苦钱,他们反而不大舍得用来充值游戏。

以上就是我的经验之谈。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