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提一句,有些人被媒体忽悠就愿意当枪使。不累吗?
成瘾是一个严格的概念。
一个人喝酒,和酒精成瘾,酒精损害是不同的概念。并不能等同。
大多数玩游戏者根本达不到游戏成瘾好伐?
长期沉溺游戏者的确会出现脑改变,这样的改变不是同AD相似,而是与其他物质成瘾患者的脑改变相似。
顺带一提,这研究是杨叫兽做的。
作为“前神经科学家”我可坐不住了
这种危言耸听的内容我随手就可以造一打,而且每个都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支持,比如: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典型的滑坡谬误,跟央视这篇文章的套路是一致的,犯这种错误,如果不是学艺不精,就是有特别的目的。
看了一遍报道,发现这套路实在是太熟悉了……
采访几个支持该政策的家长,筛选掉所有反对该政策的声音,就可以得出结论——大家都支持该政策。
用一个发到维基百科上都要被标记「来源请求」的「研究报告显示」,筛选掉所有支持玩游戏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论文,就可以暗示「玩游戏导致大脑损害」。
事后还被扒出来那论文本身是推崇游戏的,被强行扭曲了原意。
再加上两万多条弹幕筛出两条支持自己的放出来这种神操作。
央视作为一家媒体的公信力是怎样被透支的?就是这样被透支的。
孩子们会永远记得央视是怎样伤害自己的。
成年人们也别幸灾乐祸,「央视只对孩子耍流氓」只是你们的幻想。
当你们的合法利益也受到损害,他们有的是办法让你们看起来欢天喜地。
我觉得可能引用的是这篇:
根据新闻稿大概说说我的理解(评论区 @有界非紧算子 提供了更详细准确的论文解读~)
简单地说,玩游戏的时候,有些人靠空间记忆能力找路,用的是大脑中海马体这个部位,而有些人是靠游戏中的指引找路,用的是大脑中尾状核这个部位,而以往研究显示在每周玩6小时以上的玩家中用尾状核的占到85%。(=大多数沉迷游戏的玩家打游戏时没用到海马体)
海马体负责空间记忆和情景记忆,海马体受损和罹患阿尔茨海默症风险有关;而尾状核负责习惯养成和奖赏机制。(=海马体受损和患阿尔茨海默症有关)
研究找了一群学生,让他们打了总计90小时(不是连续90小时!)的游戏,然后测量了打游戏前后大脑的变化。他们事先通过另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空间记忆找路(用海马体)的spatial learner,一类是用游戏指引找路(用尾状核)的response learner,然后发现后一类人在打了90小时游戏后海马体的灰质减少了。(=没用到海马体的游戏玩家打完游戏之后海马体的灰质减少了)
不过也真是辛苦央视的工作人员了,在那么多“游戏能够预防/改善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中好不容易找到一篇提供反面证据的……
Update:
问题上热榜了,这个早上随手写的回答就火了……
我觉得有必要声明一下,其实我写这个答案的时候只是猜测这可能是央视这一说法的来源,并没有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就是这篇……
但是我又搜索了一圈之后,感觉有很大概率央视引述的就是这篇论文了……
实际上有知友提到之前人民网转载科技日报的这篇文章:
近日,有媒体报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重度使用智能型产品玩电子游戏的儿童,脑部“纹路”出现了变化。数据显示,每天用这类电子产品超过7小时的9至10岁儿童,大脑皮层有过早变薄的迹象。
然后我还找到一篇更早流传的文章:
依照森昭雄教授做的脑电图测验结果,人类在热衷电子游戏的时候,额叶的β波活动量会突然降低。他又统计发现,由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开始,每天玩电子游戏1小时~2小时,直到上大学,β波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波状态相似。
当然,我提到的这篇论文其实也被人民网转载过,来源也同样是科技日报: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格雷格·韦斯特的新研究表明,长期玩动作类电子游戏会使大脑海马体内的灰质下降,这意味着玩家更有可能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脑疾病。因此,神经学家不该继续使用游戏疗法来提升病人的脑力。
基本上中文互联网络上跟“沉迷游戏”+“阿尔茨海默”有关的“研究结果”就是这三篇了;而且由于本次央视网精准地提到了“大脑结构”和“阿尔茨海默症”这两个名词(而不是“大脑皮层”或者“脑电波”),我觉得我一开始随手搜到的那篇论文大概也许是一发入魂了……
兔友就是这种新闻看多了才逐渐转变为神友的。
官媒的纸媒部门和新媒体部门之间的割裂反映了行政体系和群众之间的消息渠道的割裂。纸媒逐渐变成领导朋友圈,新媒体逐渐变成专对老百姓输出的渠道,纸媒管理严格到匪夷所思,连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斟酌生怕传达出错误的或者不必要的信息,每篇报道后面都有撰稿人责编主编至少三层责任人,新媒体简直他妈放飞自我想说啥说啥,虽然也有多层管理审核但是跟纸媒严格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欺负纸媒印出来了没法撤回是吧?新媒体就这点好,啥玩意儿被冲了大不了直接删掉当无事发生。
官媒再这么放任纸媒和新媒体各自为政迟早出大麻烦。
所有的回答,格局都低了,批判游戏并不是游戏有问题。
而是我国正在进行脱虚向实的经济资源倾斜,游戏抢占了年轻人的生育时间,也会影响游戏孩子在技校学技能的进度,学技能不好,结婚就会晚了,生育率就上不来。
所以要摁一下游戏,同时多收点税来补贴制造业工人。
招不到工人分二种情况,一种是低端血汗工厂,就应该招不到人,以后这些都会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生产取代。
还有一种就是技术工人,叫工程师也行,反正都差不多。主要是之前教育没有往这方面倾斜,未来会大力往这方面倾斜,所以以后不会招不到人。
今年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就是以后一半的人去分流。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早就开始这样了。
①时代变了
2020年12月10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资深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表示:语文是第一大课,语文学不好,其他都学不好。
2021年7月15日的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高端论坛上,王文湛继续强调了以后教育改革中,考语文将成为核心。
核心风向就是:
1、强化语文,主要考这个。
2、其他学科难度减低。(8月30日,教育部已经开始通知: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强调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
3、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以及音乐、美术,今后这些领域大有发展。(强化理工科基础,科技、制造业立国)
为什么是语文?因为逻辑、理解很重要。很多人可能会说,要提升逻辑,不应该是学好数学吗?怎么会是语文呢?
首先数学确实提升逻辑啊,我完全赞同!
所以为了要提升自己的逻辑,就必须看大量的数学文章,一谈到看文章,我们就是不是...?
对啊,学什么都要看文章啊,很多人认识还停留在,看文章一定就是文科,实际上产业文、科技文、数论文也是文啊,讲清楚这些、理解清楚这些都需要强大的阅读能力。
所以语文很重要。
你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言,这些学科类都是手机上的App。
而且数学提升逻辑,是提升的宏观逻辑,你提升的宏观逻辑要落实于运用层面,还是得靠阅读理解和写作梳理。
这都不是纯粹的文科,就是典型的理工科工作。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的是汉语(这也是未来的全球主流语言),是通过汉语这种生动形象的强悍语言来链接世界的,换句话说,汉语相当于是手机的操作系统。
你手机操作系统自主强大,才能让安装在操作系统上面的App稳定啊。
美国为什么不封杀阿里?因为阿里虽然强大,但都是以手机应用为主的App,他没有去深度搞什么操作系统层面触碰啊。
中国的学生,未来要有一个出路,就必须学好语文,这不是回到八股文时代,恰恰是为了彻底告别八股文。
因为传统的学科类考试,才是八股模式。
之前的高考目的就是选拔,而不是为了培养你什么赚钱技能。
②重复性投资,毫无意义
换句话说,很少有人意识到,高考中的学科类考试,究竟是什么意义?
这些学科类项目,对大部分普通人都没有用,难度也已经超过了全民提升素养的尺度,那么为什么之前还是考这些学科?
就是为了分配资源啊,决定让谁上去啊。
你回忆一下,是不是80年代、90年代,只要有一个好文凭,成为进入管理岗位或者体制内上升去的机会就很多?因为当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很多老百姓眼中的“香饽饽”岗位是空缺的,所以你有一个好学历,你就可以上去。
现在这种机会早就“没”了,也不是说上升空间没了,而是竞争人数已经远超“香饽饽”岗位的数量了,对普通人来说,挤这个独木桥很难了。
说一些主流媒体报道的数据吧:
2016年北晚新视觉网报道:当时就已经有4万余人竞争5000北京公务员岗位,最热职位竞争比400:1。
2021年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税务总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税务局招录两位一级行政执法员(三),报名人数突破了2500人。
下面这个图是全国的竞争程度,你就说看了是不是有点菊花一紧?其实这个事,任何人都没有错,于阶级固化无关,就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一个收益机会是公开的,那么所有人都会涌进去,直到利润被彻底拉平。
所谓的“猪周期”亦是如此,养猪市场的猪肉价格,就是这样循环的,猪瘟→养猪的变少→猪肉涨价→其他人眼馋猪肉赚钱涌入→猪肉多了价格下降→养猪利润降低→养猪的变少...
简单粗暴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循环。
估计抢香饽饽岗位内卷一段时间以后,很多普通人就会逐渐放弃这条赛道,等这条赛道逐渐冷却,内卷降低以后,又会重新开始热,反复循环。
③拒绝剧场效应
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分配,而不是教你什么技能,真正学技能是大学分专业以后,或者进入职校开始学的。
了解清楚这点,才能明白为什么高考成本越低越好。
别比什么万米跑步了,咱就跑50米决胜负,速战速决算了,要愿比服输。
别老想着开挂,比如假设电影院里前排有人站起来,最终就是所有人都被迫站起来,这就是毫无意义的内耗社会资源,也称“剧场效应”。
你反复学习选拔的“八股文”,对你就业没有帮助的,反而是拉高了选拔成本。
现在有学生动不动做作业到11点,但是你确保没有更能卷的人吗?万一很多学生开始搞每天都只睡3个小时的“魔鬼”学习路线,请问你孩子怎么办?那想赢就只能别睡觉了呗?
只要杜绝了“剧场效应”,以选拔为目的的高考就不会再是吸金机器了,而是一个简单的选拔过程。要么就你孩子简简单单上去了,要么不能上去就认了吧。
在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对中小学提出如下要求:新学期要实现课后服务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等;部署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降低学生考试压力等工作,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教育部还提出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等措施。
结果这个新闻,在B站上面一堆恶评,我不得不感叹一下人性。
高赞评论也是非常的负面。
我只能说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也是真正的改革进入深水区。
减少内卷,拒绝剧场效应,就需要踩刹车。
而人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大家都希望别人刹车,但是自己加速度前进,所以这一次,群众自己既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受害者。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没有房子,就希望房价暴跌,但是如果真有十套深圳的房子,态度肯定就180度逆转。
能超越自身局限性的人,终究是少数。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经济会需要国家调控才能发展的更好,因为私人、私营企业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对自己负责,却无法改善整个生态。
现在军备竞赛有多严重?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国的调查,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67%睡眠时间不达标,17%书面作业总量超标。
睡眠是发育与健康的关键,根据中国临床营养网资料显示:
1、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身高。
睡眠对身高的影响排名第一,超出了运动和饮食。人脑中下丘脑组织能分泌一种促进儿童发育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在两个时段分泌最多,分别是21:00—1:00,5:00—7:00。
不过并不是一到晚上9点,生长激素就开始按时大量分泌,它的大量分泌必须有一个前提:只有在深度睡眠时才会分泌。而人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至1小时,才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如果继续这样熬夜军备竞赛下去,全民都可能变成小日本。
2、影响脑细胞,间接导致智力下降。
睡眠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造成记忆力下降,对问题的反应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孩子早睡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会帮助大脑畅快运行,增强记忆力,读书时就会事半功倍。
如果继续这样熬夜军备竞赛下去,中国整体国民智力可能下降,说夸张点就是,如果智力下降太猛,可能以后基本就告别研发芯片了。
不能再熬了啊!
这样下去整个国家可能重新变成“东亚病夫”,因为身体彻底垮了,经济质量也会越来越差,全部都把钱花在看病吃药上面了。
但是要个人自发抵制军备竞赛可能吗?绝无可能。
所以只能国家强制所有人在一个尺度内竞争,强制降低游戏难度,一部分舆论肯定会骂,因为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但是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
④政策的根本性逻辑是什么?
目前所有教育改革的根本性逻辑就是3点:
1、把选拔人才的成本,给打下来。
2、为生娃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3、从选拔教育转变成为终身学习模式。
前面说了,1和2,现在来说说3。
根据司长王文湛的表述,以后除了语文之外的基础教育,都只会越来越适度,难度会下降很多,为什么?
因为社会已经巨变。
十年前是电脑端互联网时代,现在是手机互联网时代,未来下一个十年,甚至5年,都没人说得清是什么情况?在科技发展繁荣的今天,变化太快了,如果我们继续培养大量同质化人才,这些将来就是注定内卷,直到行业被淘汰。
现在是5G还没有大面积彻底推广,6G已经正在研究了,碳中和、新能源都在路上了,没人说得清未来什么样。
过去那种靠一个传统模式,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彻底的过去了。终身学习需求已经成为铁一样的事实,所以教育的逻辑也就变了。
现在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同质化人才,而是培养自学能力。
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教材今年出,你信不信一年都不需要,就三个月脱节市场,教材就过时了。
这种情况下,什么教材都没有用,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强化你的学习能力,对,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会再死磕教你学习某一门学科,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
面对一个陌生的知识点,如何几天之内通过学习搞懂?
有这种能力的孩子,进入市场工作以后。
他面对一个陌生的行业,也能通过几个月到一二年的时间内,很快就摸透如何进入新兴行业。
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是很发达的,时效性资料、丰富的文献,查询非常方便,如果你语文阅读能力很强,一个对阿富汗一无所知的人,理论上只要十天狂看相关资料,你就能成为阿富汗问题的小专家。
你不要觉得10天很短了,现在互联网信息极度发达,收集文献、资料的收集成本已经等于0左右了,你只需要认真学就好了,10天能看很多东西了。
这种能力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工作能力,也就是从不变到变,从农耕到游牧化,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什么行业赚钱,就马上学习,然后入门切入。
传统教育成本为什么高?
就是产学研脱节,学习的内容和市场脱节,但是也不可能不脱节,因为只要是教材,就都有时效性,而现在信息更新太快了,快到了教材本身都快没有用了。
所以最终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缩短一切与强化学习能力无关的科目。
包括为什么之前两会有声音传出要弱化基础教育中的英语?
我看见过很多相关的分析,格局都低了,还在讨论什么英语有没有用这种“废话”。英语是全球主流通用语言,重要性是暂时不可替代的。
但是基础教育中,可能趋势还是弱化英语,因为学习方法要正确,不能继续浪费时间、金钱了。
全民从小开始学英语多少年了?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还是学成了哑巴英语?甚至很多人小时候学英语精力花费很多,长大了全部忘记了。
说一个官方报道的尴尬数据,让我们来看看国内英语学习有多么的“高效”。根据中国网报道,中国起码有4亿人学英语,但是能无障碍交流者只有3%,熟练度亚洲倒数第二。
就是因为方法不对啊,英语是工具语言,他并不是我们的母语。高考的目的也就是选拔,在选拔模式下,英语最终一定会变成八股的一个类目,为选拔服务,而不是成为你的工具需要。
最终官方数据证实了,在选拔过程中进行的英语学习,没什么效果,倒是浪费了很多钱,差不多每年要花300亿,大部分中国人学生学习英语都超过十年,这样的负担,很明显对生孩子不利。
十年什么概念?根据报道,张震为拍《一代宗师》,练成八极拳高手,总共也才花了3年时间。
中国人学十多年英语,结果能无障碍交流者只有3%...
英语很难吗?
根据中国日报报道,英语被美国FSI(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评为难度1级,是最全世界最Easy易学的语言。从基础入门到顺畅沟通,FSI认为仅需要575-600小时(约2个半月)。
是不是很气人?充分说明了,学语言要经常用,不用就忘得很快。
除了中国人英语水平没有涨之外,价格倒是越来越贵,最夸张的例子就是北青网报道有父母贷款132400元供孩子学英语。现在英语培训有多贵,家长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这就是黑色幽默,而且更搞笑的是外贸圈:
很多做外贸的,之前就不会英语,但是做外贸就几个月,很快就英语口语很强了,为什么?原因不复杂啊,天天用呗,而且现在翻译软件非常发达,你只要天天用英语,配合以翻译软件辅助,不用太长时间,你英语口语就会很强了。
而且现在的同声传译工具已经很发达了,发达到了翻译专业的就业率都被严重冲击了,今年东京奥运会,记者靠同声传译软件工具完全可以实时采访。
所以今年两会,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再将英语设为和语文、数学等同的主课,当然这个事还在争议中,目前国家是还没有取消英语地位,说取消了的是谣言。
但是趋势可能会是降低英语在义务教育中的份量,增加英语在相关大学专业的考核。让学生用合理的成本,好好的掌握英语,可能就是未来的趋势。
为什么要搞这么多操作?我想今天的几个热搜已经说明一切。
其实整个政策,就是一个脱虚向实的过程。
如果你真的有价值,以后就是强化的对象。
但是如果纯粹只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你这个产业的效果,那你可得注意了。
还有个发展中的消息,就是“成都大学合并四川科技职工大学”这个事,光明网说要合并,其他主流媒体说暂时不确定,这个事只能说我写稿的时候,存疑。
但是我倾向于认为中国整体的部分大学合并成为职业学校会成为趋势,这个新闻本来也是热搜,但是主流媒体发了以后又删除了。
有二种可能:
1、报道有误。(但是光明日报网站目前还没有删除稿子,没有撤稿,只是撤了热搜。)
2、通知一下,然后删除,怕有些家长的情绪缓不过来,我孩子怎么能读技校呢?放心,肯定会读的。
从6月7日教育部的消息来看,我感觉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科技立国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毕竟制造业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精髓。
中国制造业的强化,也不会因为少数人的矫情而停滞脚步,最多就撤个热搜安慰一下。
有些总想当人上人的思维,这种老毛病要改一改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公平社会,通过解放生产力来发展文明,我知道很多人暂时不适应,但是这不是坏事。
因为,总有一个开始吧?
我也并不认为工人待遇不好是一个问题,因为那是前十年的思维看现在,现在开始资源是核心倾斜制造业,待遇提升是必然,没看见很多大企业加班已经取消了吗?最高法都宣布996违法了,改变已经开始。
大家一起陪我的国逆袭吧,加油,中国制造业!
还有,不要一说制造业复兴,一堆人就想到什么去工厂做流水线。
流水线未来只会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淘汰,需要的是有知识的技术人员,比如说程序员吧,很多程序员以为自己不是农民工,其实国家早就定义了,大家就是新农民工。
以后的新农民工,新技工不会搞什么流水线,这玩意早就要淘汰了,都是留给自动化替代的市场,别一说制造业,就马上脑补工厂流水线,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
王司长说的很清楚,新技工玩的是科技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等高科技,流水线国家不需要。
培养这些人的方法也很明确就,就是把大学资源合并进技校。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我觉得长期泡制这类胡说八道的媒体以及相信这种扯淡的人,大脑结构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结构相似性更高一些。
研究报告不知道是否真实,但是网游,以及游戏的确会固化小孩的思维能力,扼杀他们的创造性。
现在的小孩一回家就是动画片、游戏,研究的也就是游戏装备怎么搭配。
而我们当年缺乏游戏的时候在干啥?
用晾衣杆的钢管和汽车钢珠做出了古代火铳的效果,甚至在缺乏火药——火柴头用太多了家长发现,鞭炮平时又弄不到——的情况下,自己研究出了替代品。
自己烤竹片做弓箭,当然还不知道用百度,完全自己鼓捣出来的。做出来的弓箭30米外依然有威力,就是准头太差,射出去射到啥完全靠天意。
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是初中那会儿沉迷街头篮球和魔兽争霸,说不定我都能鼓捣出简易RPG来了。
老实说,长期沉迷啥都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孩子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他需要不断地变换脑子摄取信息的方式,不断摄取不同的信息,不断接受不同的刺激。如果前提是“长期沉迷”,那不光网游,长期沉迷数学题也一样,同样会改变大脑结构,只不过与什么症相似不一定。
就好比有的研究说一个人一个月时间,只吃汉堡,最后终于身体有了问题……然后以此证明汉堡对身体有害……Excuse Me?这种身体有问题的原因不是因为汉堡有害,而是因为你只吃汉堡而没吃很多该吃的东西好吗。你不信你一个月只吃人参,那特么身体也会有问题,你能就此证明人参有问题么?
这就是一种理解逻辑的问题。
那些从来没有玩过任何电子游戏的人,大多数不是死了,就是身体已经衰弱的和老年人一样。
对于官方新闻机构如此不负责任的歪曲科学事实,胡乱报道,徒增恐慌,作为一名神经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我表示强烈抗议。
我现在最讨厌看到的就是“据研究表明”这五个字,后面通常跟着不清不楚的结论,或根本就是错误结论。据研究表明,那什么研究?你的文献引用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呢?私人营销号乱吹就算了,官方机构这样搞我是很有意见的。你可以说因为家长意见大来控制游戏,以平民愤。要以科学之名,要不你有严谨的科学证据,要不整个委员会出报告。我看了一眼新闻可以说虾扯蛋了。
新闻里“竟然能让孩子大脑结构改变”这句话我真的绷不住了,什么叫大脑结构改变?是default mode的connectome变了吗?变了多少呢?孩子的大脑结构一直在改变,要是不改变就不能学习了。至于阿尔兹海默症这我觉得就更扯淡了,阿尔兹海默症那是个退行性疾病,和蛋白质错误折叠有关,小孩子玩游戏是能促进运动协调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都八杆子打不着,我很好奇哪里跑出来的言论,希望有文献,奇文共赏(真有文献人家可能很保守的提了一嘴)。
电子游戏是迎合人类reward system的高效手段,确实阻碍了人类正常运动的时间,这个需要学校去纠正。但是人类reward system是几亿年进化的结构,还不至于给电子游戏hack到不管用。在行为上对于正常人是无害的。如果有行为上的依赖,先看看家长和学校做的怎么样。将孩子更多的课余时间管起来,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社团活动,推行社会化抚养。其中当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方向肯定应该这样,而不是去管游戏,搞文化产业自杀。
update1:我随手一搜,全是电子游戏改善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
说实话,我可能有conflict of interest。我博士的课题做的是游戏治疗各种奇葩疼痛的,因为电子游戏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认知任务的平台。本质上来讲,电子游戏本身就是复杂的高级认知任务。射击游戏动作协调空间感觉全部参与,你可以拿游戏去做place cell的实验,这都很拟真的。开飞机训练要上的模拟机那也是游戏。就连赛马娘这种看似弱智的氪金游戏那也是标准的discrete-tim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你可以搜到大量基于这种简单人物研究decision-making的文献。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是会处理各种uncertainty,比较reward,寻找最优解,这并不trivial。所以禁止电子游戏本身就是一个ill-defined的命题,很可笑。
在新闻原文中,话是这么说的:
长期沉迷网游竟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
您相信吗?长期沉迷网游,不仅能让孩子无心学业,视力和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甚至还会改变一个人的大脑结构。 研究报告显示 ,长期沉迷网游的孩子,其大脑结构竟然跟 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大脑结构 相像。 专家告诉我们,这是因为 ,一个人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状态,想象力、思考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得不到训练,长此以往,会极大损害智力发展。
我这个回答,尽量来试图找一找到底是什么研究报告,以及怎么就和玩游戏产生了因果关系。
结构变化为: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部,皮质区和海马体发生萎缩,脑室因充满液体而变大。
这篇报道总感觉在几年前我就看过,不出意外的话,根据我看了这么多年新闻的经验,肯定不是从什么论文里摘出来的,应该指的是这篇曾经被人民日报等多家报纸转载的来源于科技日报的报道,这个报道当年就搞得挺吓人的,被转来转去畸变成了恐怖故事似的: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重度使用智能型产品玩电子游戏的儿童,脑部“纹路”出现了变化。数据显示,每天用这类电子产品超过 7小时的9至10岁儿童 , 大脑皮层有过早变薄的迹象 。
看起来好像有鼻子有眼的,但是哈,在新闻里还提到了一件事:
据执行这项研究的医生道林称:“我们不知道这是否跟盯着屏幕时间相关,也不确定这是否是件坏事。”
也就是说,如今的这篇新闻,极有可能将大脑皮层变薄等于了大脑皮层萎缩,并且得出了一个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结论:长期沉迷网游的孩子,其大脑结构竟然跟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大脑结构相像。
相像的标准?没有。
怎么个相像法?不提。
如果玩游戏的小孩大脑真像阿尔兹海默症病患大脑结构图那样,不用什么政策,今天天没亮估计家长们就把游戏公司里上至老板下至老鼠全吊死了。
先提前声明一下,我本人科学素养极低,不对任何科学家的话进行肯定或否定,此处所举例仅用作体现新闻中“相关研究”的矛盾性。懂的人可以评论区给大伙讲讲。
第一个例子:
2016年,德国电信、游戏开发商Glitchers以及欧洲的几所大学联合展开了一项关于阿尔兹海默症诊断的研究。他们探索的,是能不能使用一款叫做《海洋英雄任务》(Sea Hero Quest)的游戏来协助预测玩家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
2019年,这项研究终于有了初步的成果:通过对玩家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携带高风险APOE4基因的人群,在空间导航任务上的表现会比较差。换句话说,阿尔兹海默症高风险的人群,玩《海洋英雄任务》时寻路会遇到很多困难,得分也比正常人要低。
第二个例子:
爱荷华大学实验调查结果显示,每周玩2小时益智游戏可以减缓衰老而引起的智力记忆下的下降。他们对681名50岁以上老人进行调查,得出适当玩游戏可以明显减缓阿兹海默症,并且德国研究者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帕多瓦大学的学者都得出相同结论。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怎么说呢,新闻应该有新闻的样子,怎么能学我这种自媒体一样乱搞联系呢?
离谱!
多动动脑子,少随声附和
来点citation和report,披露一下是什么地方的研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得到这个结论的。
常理感觉:打游戏肯定是对大脑有活化作用的,肯定不可能是让大脑迟钝的…
这种论断完全缺乏依据,背离科学精神,拿到本科任何地方去都是要挂出来的。可惜,大是大非面前*****。
希望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的时候秉持客观严谨之科学精神,不要空口无凭按照立场编造观点。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玩游戏的确会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
Scientists have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studies looking at how video games can shape our brains and behavior. Research to date suggests that playing video games can change the brain regions responsible for attention and visuospatial skills and make them more efficient. The researchers also looked at studies exploring brain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reward system, and how these are related to video game addiction.[1][2](文献2是论文原文,发表于Front. Hum. Neurosci.)
不知道这次央视引用的是什么研究。
以上文献的谷歌翻译
科学家们收集并总结了关于电子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和行为的研究。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玩电子游戏可以改变负责注意力和视觉空间技能的大脑区域,并使它们更有效率。研究人员还研究了探索与奖励系统相关的大脑区域的研究,以及这些区域与视频游戏成瘾的关系。
以上文献的百度翻译
科学家们已经收集并总结了关于电子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和行为的研究。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玩电子游戏可以改变大脑中负责注意力和视觉空间技能的区域,使它们更有效。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与奖赏系统相关的大脑区域,以及这些区域与电子游戏成瘾的关系。
真是个轮回啊,又回到90年代那个,“玩游戏到底是不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大时代里去了。
他们不再说精神鸦片了,现在说会导致你脑子不正常了。以后没有游戏了看看是不是世界就美好了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会开始对短视频开始讨伐,会有那么一天么?
对了,这到底什么人做的什么研究,论文数据到底在哪,我还挺想见识一下的,学习一个,真的。
“长期沉迷网游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与阿尔茨海默症相似”是虚假的,很可能是曲解论文、断章取义、故意引起读者联想。
终生游戏时间与包括海马体在内的多个部位的灰质体积正相关。
Kühn, S., Gallinat, J. Amount of lifetime video gaming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ntorhinal, hippocampal and occipital volume. Mol Psychiatry 19, 842–847 (2014). https://doi.org/10.1038/mp.2013.100
2017 年,帕劳斯和他的同事分析了 116 项关于游戏影响大脑和行为的科学研究,其中 22 项研究了大脑的结构变化,100 项研究了大脑功能和/或行为的变化。
多项研究表明,玩电子游戏可以改变大脑的运作方式,并可以表现为结构变化。一些研究发现游戏玩家在几种类型的注意力上表现出改善,例如持续注意力或选择性注意力。游戏玩家大脑中参与注意力的脑区更有效,并且只需要较少的激活就能维持对高要求任务的注意力。
还有证据表明,电子游戏可以增加与视觉空间技能相关的大脑区域的体积和效率。例如,长期玩游戏的人和参加电子游戏训练计划的志愿者的右侧海马体增大了。
电子游戏也会让人上瘾,称为“网络游戏障碍”。研究人员发现游戏成瘾者的神经奖励系统发生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其他成瘾性疾病中所见的基本相同。
Marc Palaus, Elena M. Marron, Raquel Viejo-Sobera, Diego Redolar-Ripoll. Neural Basis of Video Gaming: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7; 11 DOI: 10.3389/fnhum.2017.00248
2017 年,一项研究调查了 33 位游戏玩家玩电子游戏的频率,结合 MRI 发现每周平均花费 19 小时玩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玩家的海马体中的灰质比非视频游戏玩家少;研究人员随后实验证明,平时不玩电子游戏的 43 位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中 10 周内玩了 90 小时《超级马里奥 64》后海马体中的灰质增加[1]。研究人员认为,这差异是因为游戏内容: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屏幕上往往有一个“雷达”,还有覆盖在环境上的寻路标记,根据他们过去的研究,当人们被鼓励使用“雷达”与寻路标记进行导航时,大脑没有使用海马记忆系统,而是使用尾状核[2]。
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可塑性教授西蒙娜·库恩说,玩动作游戏的人不应该为此太过担心。
纽约大学发现,49% 的高中生每天都在应对压力。这种程度的压力会使研究范围内的美国孩子难以在课堂、考试和家庭作业中集中注意力,还会导致肥胖等身体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疗,压力会成为这些孩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成年后引起更多问题。
https://www. eurekalert.org/pub_rele ases/2015-08/nyu-nse081115.php
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只有 44% 的美国高中生感到在学校有参与感。
The School Cliff: Student Engagement Drops With Each School Year
谈大脑结构相关的研究都没管研究对象的身体差异和国情差异,这些更不用管了罢。
另一方面,确有“媒体称长期沉迷网游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与阿尔茨海默症相似”这件事,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就在称。
明明打着“保护未成年人”这样冠冕堂皇的旗号就已经够有“说服力”、够能让“部分家长”满意了,非要曲解科学研究、挂出“专家告诉我们”来,是媒体自己觉得冠冕堂皇的旗号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好使了、一定要弄点骇人听闻的东西进去才行么。
“一个人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状态,想象力、思考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得不到训练,长此以往,会极大损害智力发展”说的真的是网络游戏么?
题目问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若是指“改变孩子大脑结构”,那是不可能避免的,无论有没有输入信号,孩子的大脑结构都在不断改变。若是指“与阿尔茨海默症相似”,那是无稽之谈,什么也不用做。若是指“长期沉迷网游”,国家的规定不是已经在防止沉迷了么?
若是指“这种虚假宣传”,那么相关媒体需要接受彻底审查,炮制这种降低媒体公信力的“新闻”的人员可能存在重大风险因素。
谢邀。
玩游戏算啥,难道你们不知道每天多看一小时电视,大脑灰质体积会减少0.5%,和中晚年期脑萎缩率一样[1]。
另外,我建议大家晚上都别睡觉了,因为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的大脑细胞会缩水60%[2]。
其实,每天多看电视,灰质萎缩的,针对的其实是中老年人。
关于央视新闻中的最大问题,就是把长期沉迷网游和阿尔茨海默症挂钩在一起。
科普几个知识点:
1、人的神经元虽然寿命很长,便从出生开始,就有神经元不断死亡。(14周时数量达到顶峰,22周以后则开始减少)
2、虽然绝大部分神经元是终生制的,但人类的嗅球和海马体的神经元会不断再生。
3、灰质内不仅仅有神经元胞体,还是突触连接。灰质减少,并不一定代表神经元死亡,也可能是发生了突触修剪,大脑的突触连接被改变了。这就是大脑的突触可塑性。
4、当经历教育或者学习(广义上的,甚至包括游戏),我们大脑的结构就会改变。注意,这里的改变是个中性词,极可能是好的改变,也可能是坏的改变。因为你的大脑,总是为了你的生存环境而适应的。而游戏种类千差万别,可能是策略的,也可能是单纯刺激你大脑多巴胺分泌的。
5、你越年轻你的大脑可塑性越强。
6、阿尔茨海默症最主要的诱因在于β-淀粉样蛋白等长期沉积对神经元的毒害,从而形成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7、哪怕是纯多巴胺类游戏对大脑灰质产生影响,看核磁成像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症大脑,但二者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从微观层面上,前者可能仅仅是突触连接的改变,影响了大脑灰质。而后者,是神经元被毒害了,是终生性不可恢复的,玩完了。
8、深度游戏成瘾,且缺乏对游戏的自我控制,的确有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第11次修订国际疾病分类(ICD)种,认定是一种精神障碍。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也纳入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3]。当然,这里的精神障碍,类似于强迫性赌博[4]。相当于你玩游戏都玩到恶心了,但大脑内的内啡肽依旧让你止不住地去玩。和为了乐趣的主观去玩,已经是不同的状态。这个需要大家甄别。
我很早就有一个观点,不要喊所谓的分级,分级没有任何意义,分级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什么的结果,分级制度的出现代表的是整个社会从根本上意识到游戏是一种正常的娱乐方式甚至可以说是艺术形式,只不过有部分内容可能不适合某些年龄段接受,正如某些名著里的内容可能确实会有点少儿不宜一样,所以需要做出限制,但绝对不是一刀切的封杀。
而我们国内真正的问题就在于,游戏也好,动画也好,从来就没有被视为一种正常的娱乐方式。
是不是觉得这和你平时感觉的有些不太一样,似乎平时身边好像都是支持游戏,至少不反对游戏的声音,怎么到这里就成了游戏从来没有被视为一种正常的娱乐方式?原因很简单,我敢保证看我这个回答的还是年轻人占多数,年轻人大多认可游戏,但是问题在于这个社会不属于年轻人。
还记得几年前的杨永信事件吗?那段时间网上简直闹翻天了,几乎都是要将杨千刀万剐的声音,但他还是能活的好好的,为啥,因为在现实中,有无数的50后,60后,70后支持着他,这些人掌握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绝大部分公司与资本以及主要的zf职位,这些人才是社会的绝对主流,只不过唯一的问题是,这些人基本都不会在网络上发声,至少不会在你所在的那个平台发声。
而这些占据社会主要地位的人对游戏是个什么态度,这个不需要我解释了吧,要是不清楚调查一下你的领导,父母,老师就清楚了,不过我觉得应该不用调查大多数人都能感觉的到。
而西方社会是怎么实现所谓的分级制度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的游戏历史远比我们久的多,在上个世纪游戏刚刚开始在西方出现的时候,遭遇到的问题不必今天游戏在中国遇到的问题要少,只不过形式可能不同。
比如德国对于纳粹内容极其敏感,几乎禁止任何纳粹元素的出现,但是在部分反思纳粹的艺术作品中运行使用纳粹元素,但是最早的时候,游戏却没有被列入这个豁免名单中。所以很多那个时候反应纳粹内容的游戏经常被改了千疮百孔,甚至整段剧情都被删减掉。
但最终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逐渐意识到了游戏也是可以作为一种正常的娱乐方式,甚至艺术形式。这里我引用德国游戏协会常务理事长说的一句话:
“最终让审核机构放开限制的,不是我们强烈的游说,而是社会真正意识到了游戏所能成就的东西,意识到游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比电影更能触动年轻人的方法”。
只有当游戏能够作为一种正常的娱乐形式甚至艺术形式被这个社会的主要占据着所承认的时候,游戏才能真正的得到尊重与理解,在美国,每年的暴雪嘉年华,我都能见到很多平均年龄已经四五十岁的老玩家,甚至还有一整个家庭十几口人一起参观的情况,我曾见过一位美国小姐姐,她60岁母亲参加暴雪嘉年华的次数比她还多。
西方社会游戏已经可以作为一种正常的娱乐方式,甚至艺术形式为整个社会所接受,在我们的教授还在齐刷刷抨击游戏的时候,西方已经有学者教授将致力于开发纯艺术的游戏类型,以至于类似王者荣耀的社交类游戏在西方出现的时候甚至还遭到了这些教授的攻击,认为其消解了游戏的艺术性。
而在我们国家,在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眼里,游戏依然是洪水猛兽,电子海洛因,动画依然是只有小孩子才看的东西(2 封私信) 如何看待广电宣传司司长马黎说「动画应更符合童趣而不是成人化」? - 知乎 (zhihu.com)
这种社会环境下,哪怕明天连成年人的游戏也被封杀,国内游戏公司要么破产要么转型海外,非子供向动画直接全部下架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补充一句,可能有人理解错误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不是说zf的问题(不是求生欲真的是这个意思),也不是指望什么我们这一代人上去了就会好。
真正的问题在于底层,中国现在的底层对于游戏是什么态度,建议看一下这几天抖音上几大官媒底下评论区高赞评论都是什么画风。
如果怀疑官媒控评,还有各大浏览器,今日头条非官号报道评论区,只要不是年轻人扎堆,占据社会主流的中年以上群体多一点的地方,底下的评论全部震碎你的三观和认知,全部都是一种仿佛要求封杀所有游戏的画风。
底层人民反游戏的才是绝大多数,中国现在人均年龄都已经到了38岁了,我在现实中就没见过40岁左右和以上的人玩游戏的(也许有极少部分人,但是占比绝对非常低),很多人之前不觉得或者感觉不到,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占据社会主要地位的大多数跟你根本不在一个平台。
(以下评论来自中年以上群体较多的今日头条,我直接找的最高赞几条评论,没有经过任何筛选,为了防止官媒控评,全部找的第三方媒体评价,感受一下这个评论区的画风,你就能感觉到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对于游戏的真实态度)
还有一些更夸张的我都没有摆上来,尤其是各大官媒底下的评论,这才是社会底层大众对于游戏的真实态度。
什么时候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绝大多数人认可游戏,chinajoy不再全是年轻人,而是像美国的暴雪嘉年华一样大量中年甚至老年玩家的加入,到这种时候游戏才能真正进入社会被社会所接受,不然永远只能是一群年轻人的自嗨。
就像上世纪被各种声讨的古惑仔系列还有各种老香港黑帮电影,这些我今天在B站都能找到,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这些是当年那些70后的青春,当年的小年轻今天翻身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了,90后00后能有这样的社会地位,游戏也可以像古惑仔一样翻身
2021年11月7日更新,EDG夺冠,全网都炸了,然而我没想到的是。。
百度百家号的一篇文章,文章本身内容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底下的评论,注意,百度百家号也是属于我说的类似今日头条一样的中年以上群体较多的平台。
最高赞
评论不可怕,因为傻逼在哪个地方都有,可怕的是点赞数。
“不要为了一个冠军,毁掉一代人”。还是注意点赞
这。。。
这个还能说的过去,但这个语气我怎么看着都觉得不太舒服。
这应该是年轻人发的。单纯讨论比赛,问题不大
下一条就直接震撼我全家,合着世界毁灭也是游戏的责任吧(还是那句话,注意点赞数)
这两条也算理性讨论,但是这语气怎么说都看着不舒服。。
以上评论是直接从上到下放出来,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原链接如下
EDG夺冠刷屏朋友圈,投资公司送每个队员一套房!这是什么比赛? (baidu.com)
这次我还没有去今日头条之类的平台去过,但是已经可以想象到那里是怎么样的腥风血雨了。
阿兹海默的病理在知乎上别的回答大概都说的很清楚了。神经退行性疾病,蛋白退变/淀粉化产生毒性进而引起周边神经细胞的萎缩和死亡…外在的认知行为习惯不可能直接造成这样的退行性疾病。
问题里提到的“因为被动接受信息,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不得到锻炼”就会导致阿兹海默设想如果成立的话,我倒是觉得大多数中小学和大学无聊灌水的课堂就能让大家全都患上阿兹海默症。
真的很讨厌很讨厌有些人拿所谓的“科学研究”做话术(其实又完全不是科学依据)来骗,来pua大家
扼杀想象力和专注力和热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不想说了
要想说网游的不是,明明有很多其他好的理由。
比如游戏玩久了对视力有影响,而且还很容易论证。
还可以玩移花接木诡辩,如通宵玩游戏让你变秃
甚至比如戏谑某医生沉迷手游,弃医打职业,没有医德( jiu shi wo )
然而,它偏偏选了一个最容易被反驳的。
预计接下来,还会出现媒体称「长期沉迷游戏会导致智商下降」的报道,而且依然会套上一层研究证明。
震惊体➕某研究➕未经同行评议的论文堪称媒体三大笔法。
什么,你不信?
2018年6月26日,挪威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Flynn effect and its reversal are both environmentally cause》的研究论文[1],中文译名是《环境原因导致了弗林效应及其逆转》。
然后传到国内断章取义抓住文中一句话
与上世纪相比,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儿童的书本阅读时间减少,反而喜欢上了电子游戏。
直接把标题变成了:近几十年人类智商在下降,是因为书读太少、电子游戏打太多。
原论文的结论是:影响智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不是家庭因素。但到底是哪种环境因素,论文并没有明确说明,阅读少和打游戏多导致是智商下降。
是不是和今天的新闻异曲同工?
如果没有这么声势浩大的辟谣,这个新闻的受众其实就是针对许多吃瓜群众,那些没有接受过科研思维训练的人,别说是没读过书的,很多大学生可能也会被带偏。
而事实呢?
你说什么事实?你竟然在大柿大飞面前谈科学?
我不说游戏有多好,社会确实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对游戏的态度,但不能以牺牲科学逻辑为代价。
而且有一说一,游戏在脑科学方面的研究正面的还是很多的,甚至还能用来辅助治疗多动症[2]。
普通人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它的另一个名字——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与同龄儿童相比,多动症儿童存在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容易冲动,特别是“注意力集中困难”这点,多动症儿童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犯。
在世界范围内,约有3.4%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影响,而在我国,多动症的总体患病率约为6%~9%。不仅仅是孩子会患病,一部分多动症可持续到青少年,甚至影响到成年期。这个病主要会影响学习和行为调控,并且极易导致犯罪[3]。
虽然不是说玩了游戏就会治愈多动症的意思,多动症的治愈肯定还要配合其他药物,但好歹也是一个辅助手段,而非一无是处甚至害人害己。
现在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玩手机游戏,主要是害怕游戏会让孩子着迷、上瘾,认为玩手机游戏会影响视力,还会影响学习成绩。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适当地接触电子游戏,还是利大于弊的。
第一,因为现在设计开发的手机游戏,不像我们小时候的魂斗罗、坦克大战等打开就能玩,很多游戏攻略都非常复杂,成年人都不一定看得懂。为了玩好一款游戏,需要设计游戏人物并记忆游戏规则,难度并不亚于背英语单词、唐诗宋词,对于儿童记忆力和创造力的锻炼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二现在的游戏有很多都是对战类游戏,需要团队合作,有成功、有失败,带来的情绪感知差别是很大的,如果能通过游戏正确引导孩子控制情绪,消解负面情绪,也是一种正面收获。
第三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是非常快乐的,比如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儿童心理问题发病率逐步上升,良好的心理状况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长期沉迷网游会改变肾脏结构,与缺肾相似
我的中学同桌
人送外号二哥
由于成绩太差
二哥干脆自暴自弃
天天晚上网吧通宵
夜夜肝游戏
导致睡眠不足
每天都浑浑噩噩
上课更是趴桌子上睡觉
后来学校忍不了了
一纸退学通知书到达二叔手上
因为深知儿子的习性
所以二叔也没有去求情
半年后
二哥在某酒吧当服务生
由于他以前每天通宵
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
因此他晚上在酒吧上班特别精神
有个富婆看见二哥这么精神
还有点小帅小帅的
于是就包养了二哥
从此二哥变二总
可惜好景不长
包养他的富婆还有几个闺蜜
二总每晚和她们玩游戏
不到三个月
二总就进了医院
这是富婆开的私人医院
二总在里面过得也很潇洒
可是出院后就没了富婆
二总再次变成二哥
后来二哥去体检的时候
发现自己少了一个肾
现在二哥还在感叹
如果当初没有沉溺游戏
也不至于丢了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