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发文批评游戏圈等亚文化圈,称「兴趣爱好不应成为不良嗜好」,如何多方共治青少年小圈子畸变?

回答
媒体关于游戏等亚文化圈“兴趣爱好不应成为不良嗜好”的批评,触及了一个十分现实且复杂的问题:如何引导青少年在亚文化探索中不滑向畸变,并形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不仅仅是家长或学校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多方共治。

一、 问题的根源与表现:从“兴趣”到“畸变”的界限在哪里?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一些青少年的亚文化兴趣会走向“畸变”。

“沉迷”的温床: 游戏的虚拟世界提供了即时反馈、成就感和社交归属,对于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挫折、压力或疏离感的青少年来说,极具吸引力。当这种吸引力超越了理性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可能演变成沉迷。
信息茧房与极端化: 亚文化圈往往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高度集中的线上社群中,如果缺乏外部的理性引导和多元信息的输入,青少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对圈子内的观点深信不疑,甚至产生排他性、攻击性,对圈外事物产生偏见。
不良价值的侵蚀: 某些亚文化圈可能潜移默化地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崇拜,甚至一些反社会、非主流的价值观。如果青少年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所影响,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身份认同的偏差: 青少年时期是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当现实身份建立困难或不被认同时,一些人可能会将自己在亚文化圈中的“角色”或“标签”作为主要的身份认同,过度投入,甚至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社会支持的缺失: 家庭沟通不畅、学校教育的单一化、现实社交的压力等,都可能促使青少年寻求在亚文化圈中获得情感慰藉和归属感。但如果这种慰藉伴随着不良影响,就容易导致“畸变”。
商业利益的驱动: 游戏行业、部分营销号、甚至是某些亚文化产品,都可能为了商业利益而迎合甚至放大青少年的某些偏好,助长不良嗜好的形成。

“畸变”的表现可能包括:过度沉迷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社交范围极度狭窄;价值观扭曲,行为极端或反社会;在圈子内消费过多,甚至进行非法活动;对圈外人士持有偏见和敌意等。

二、 多方共治:构建青少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多个维度入手,形成合力:

1. 家长的责任与能力提升:

从“监督者”到“引导者”: 家长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要理解孩子兴趣的来源,尝试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参与的亚文化内容。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
以身作则与榜样示范: 家长自身的兴趣爱好是否健康,是否能够理性自律,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与提升认知: 家长需要学习了解当下青少年流行的亚文化,理解其吸引力,也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家长讲座、与有经验的家长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建立合理的规则与界限: 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使用电子产品、参与亚文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限制,并严格执行。让孩子理解规则是为了保护他们更好地成长。
鼓励多元发展: 引导孩子接触更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艺术、户外活动等,拓宽视野,避免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一个单一的亚文化圈。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留意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如情绪变化、社交情况、学业压力等,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导致他们过度沉溺于亚文化的原因。

2. 学校的角色与教育创新:

加强生涯规划与价值引导教育: 课程设置应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价值观塑造以及未来生涯规划。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媒介素养课程,帮助学生辨别信息、抵御不良诱惑。
提供健康的课外活动与兴趣社团: 学校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课外活动和社团,如科技、艺术、体育、阅读等,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的兴趣选择和健康的社交平台。
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与识别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青少年亚文化的现状,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识别学生可能存在的沉迷迹象,并能提供初步的帮助。
构建校园文化与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营造积极向上、鼓励多元包容、反对极端排他的校园文化氛围。
家校合作,联动育人: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开展家长会、家校开放日等活动,共同探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形成教育合力。

3. 媒体与内容生产者的社会责任:

规范内容导向,坚守社会责任: 媒体平台(包括游戏平台、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应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过滤低俗、暴力、极端、宣扬不良价值观的内容。
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 媒体应多发声,宣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念,报道正面的人物故事,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
警惕商业驱动下的不良诱导: 游戏开发者、内容创作者等应注重内容的价值导向,避免过度营销、诱导消费、制造虚假繁荣等行为。
提供优质、正向的亚文化内容: 鼓励创作和传播能够激发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传递知识和正能量的亚文化内容。

4. 游戏行业与科技企业的自律与创新:

加强用户分级管理与防沉迷系统: 严格执行游戏防沉迷系统,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充值额度,并不断优化其有效性。
内容审核与标识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和风险提示机制,明确告知用户游戏内容可能带来的影响。
鼓励健康的游戏设计理念: 游戏设计应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注重引导积极的游戏行为和价值观,避免过度依赖刺激性、成瘾性设计。
承担社会责任,投入公益教育: 游戏企业可以投入资源,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教育项目。

5. 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引导与规范: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传播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加强行业监管与引导: 对游戏行业、互联网平台等进行有效监管,督促其履行社会责任,规范行业发展。
支持和推广正面文化产品: 鼓励和支持创作生产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产品。
提供社会心理服务支持: 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投入,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推动跨部门合作: 建立教育、文化、网信、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应对青少年亚文化畸变问题。

6. 青少年自身的主体性与自我管理:

培养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 青少年自身是成长的核心主体,需要主动学习辨别信息真伪、判断内容好坏的能力。
增强自我管理和时间规划意识: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平衡学习、娱乐、社交等各项活动。
勇于求助和寻求支持: 当感到迷茫、困惑或沉迷时,要勇于向家长、老师、朋友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建立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主动探索和发展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丰富多彩。

三、 关键在于平衡与引导:不是否定,而是赋能

媒体的批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亚文化本身并非洪水猛兽。许多亚文化是青少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探索自我、寻求认同、表达个性的重要途径。问题在于,当这种探索失去边界,当兴趣爱好演变成“不良嗜好”,我们才需要警惕。

因此,多方共治的核心在于“平衡”与“引导”,而非简单粗暴的“否定”或“禁止”。我们要做的,是帮助青少年在尊重和理解他们兴趣的前提下,教会他们辨别是非,建立健康的价值观,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将这份热情转化为积极的成长动力,最终实现从“小圈子”到更广阔世界的健康过渡和融合。这需要耐心、智慧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起管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精细化管理,以及如何把这种精细化管理以科学的方式转化成合理的指标。

至于对外输出这种事,自己说也就算了,别真以为会有人拿这个当指标的。

既然不愿意让无形的手,去进行一个自由的发挥,那么就应该让有形的手,尽可能精细科学的管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原始而粗放的管理,那么自然会倒退到“管理是毒药”的状态。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这是个成本问题,中短期内没有解决的可能性。


至于亚文化中出现的病态问题,我认可,这是事实。

但个人也同时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整体性,连贯性的问题,即便是在最初级的教育观念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分夸大一方,只会让教育体系失衡,从而让缺乏稳定性的个体在成长中失衡,这种教育失衡、成长失衡的问题,影响极为深远。

而所谓亚文化圈子的极端化只是结果,而非起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不值一提的结果。

圈子只是一个载体,让圈子变得封闭,是参与者对外交流的抗拒和逃避所致,流水才能不腐。


其根本原因,那就是在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体系所提供的价值观,和社会运作的实际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偏差,无法逻辑自洽,更无法提供合理的正反馈——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相对现实的扁平结构,很容易让参与者有自身与对象的强烈对比感。

人可以因为现实因素选择忽略,埋头背书,但是内容否能够令人信以为真,是另外一个故事,这种逻辑无法自洽将长久地损害教育的效率,当然还有更多。

而亚文化圈子,不过是新时期的,逃离这种教育体系的“非压力区”罢。只不过由于压力区过于“干净”,加速了“非压力区”的对抗性/模仿性的“污染”,极端化是一体两面的。

诚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将会在一生中,用文明的理性遏制野蛮的野性,但改造人的工作是长远的,一蹴而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能靠短期粗放的管理,只能暂时刷满KPI,而给未来留下更大隐患。

user avatar

80后、90后里,肯定出了“八奸”、“九奸”。保守派中年老男能这么如数家珍地列举出年轻人的小圈子吗?我看基本就是80后、90后新人在带路,搞精确制导。

user avatar

打的一拳开散得百拳来,Fe拳不会分你是否i锅的,饭圈女孩给割割出征的事儿宛如隔日,湍湍发的看动漫也能i锅也好像就在昨天,但是呢?我永远不会幸灾乐祸,虽然大多数圈子的大多数人总是会在他人遭重的时候落井下石,文化波萨达斯是必然会达到的,要来力

user avatar

何为亚文化圈。

不就是没有普及大众嘛。

所以头上带一个亚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上面举例了这么多都是亚文化圈。

那我就随便挑一个来讲——游戏圈。

既然游戏圈是亚文化圈,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游戏圈的受众。

根据《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来看

中国游戏用户快6.6亿人了。

占了总人口40%还多,这是小圈子吗?

接近两个美国的人口,这么多的受众,也被评为亚文化。

我无话可说。

你说这圈子可以不断细化,细化出主机圈,网游圈,手游圈。这样子受众就小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要细化到什么程度,要细化到玩哪种游戏吗?还是细化到玩哪款游戏?细化到圈子里有多少人?

你没有定义,你只是一棒子打死,游戏害人,游戏是电子毒品,游戏圈是亚文化圈。

既然亚文化圈受众小,6.6亿的人受众太少了。

那么我想问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文化圈,能摘掉“亚”这个帽子?

如果不是受众来定义“亚”的话,那么用什么来定义?

诚然,一部分的游戏圈子是有问题,这无可反驳,该整治该整治。

可是,你就这么轻飘飘一句游戏圈亚文化?

不仅游戏圈如此,上面提到的每一个圈都可以用这个逻辑去思考一下,到底如何才算亚文化?如何来定义亚文化。很抱歉,一句未提。

一棒子打死,典型的懒政了。

既然你批评这些圈子是亚文化圈,那你给出亚文化圈的理由。

如果你想整治,那请你给出具体的细则,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波及多少,如何整治,清清楚楚讲明白。

而不是在年轻人自己重新创造属于年轻人的文化的时候,在年轻人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的时候,在年轻人重构这个世界的时候,轻飘飘地来一句,呵,亚文化,不良嗜好。

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目中无人,指指点点。

因为一个西瓜坏了,就铲了整片的西瓜田。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整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说好。

这个西瓜,哪里坏了,哪里有毛病,怎么摘了处理,给我们讲明白。

每次总是和我们说,这个西瓜坏了,为你们好,所以我把西瓜处理了。

怎么处理?

烂在那里是处理。

烧了瓜田是处理。

单独拿走也是处理。

不说清楚的整治,永远是在浪费自己的公信力。

对此我只能说,我只是一个吃瓜的人而已。

user avatar

中年领导不进的圈子通通都是亚文化圈。

user avatar

缩小化(手动狗头)

资本束手就擒(手动狗头)

打着星条旗反星条旗(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魔怔属于精神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因为本身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问题,他们为了逃避现实,长期在小圈子里脱离现实交流,沉迷其中,这也包括了一些亚文化圈子;致使他们的真实生活矛盾丛生,导致人格冲突。因为心理问题与家庭问题的基础,这些青少年出于自我认知失衡及价值评定失调导致的心理认同失常,极易被非客观存在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并在亚文化圈子中彼此强化,形成超价观念,导致联想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极端思想,被敌对势力利用,全国近年已出现多起治安案件。青少年小圈子的畸变,主要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导致的。至于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这是一个缺钱(经费)、缺人(专业技术人才)、缺枪(有效技术工具)的困难事情……

user avatar

Ps:不用说什么只是整治不良现象之类的,急需大规模整治的东西多了去了,直播平台的不良文化低龄化不空前严重吗?男女对立引起的年轻人互撕不空前严重吗?可这帮人怎么就偏偏把精力放在这几种十个人里挑不出一个爱好者的小众圈子的个别案例上,还这么大做文章?再说了,在座的各位都是老观众了,他们的这个整治哪回不是该管的没管住,不该管的瞎搅合?


以下原文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上,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都被欧美日吊着打,这帮文化领域的媒体人和专家领导学者们功不可没。

进入正题之前先让大家对这帮人有个基础的认识吧。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从事过军宣工作,因为各单位在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的数量是纳入考核的,所以各个部队对这方面都比较积极。而朋友的具体工作内容就包括思考部队里边有哪些需要批判的东西,比如手机使用方面,战士看直播有什么不好,玩手游有什么不好,使用微信有哪些泄密隐患。最终写出批判的文章拿去投稿,再去继续鸡蛋里挑骨头。

这是相对干净的军宣,相比之下,社会上的这些专家和媒体做的事也差不多,不过他们发批判什么东西的文章,挣的是大把的钱。

所以很多媒体都十分恶臭。

国人求稳的执念太重了,家长看到孩子喜欢一样运动便觉得这不安全,要取缔。看到孩子看的东西有刺激要素就觉得影响不好,要取缔。在他们眼里,年轻人只有读书工作是正道。

这种思想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文化受众群体,一群中老年人看到媒体说什么玩意对自家孩子有负面影响,也不管对不对就争相转发。当然,文章对不对,这些人也看不出来。

于是,一些媒体和专家学者没胆子去搞揭露、搞社会分析,因为那会得罪大资本。但他们拿手无寸铁的年轻人小众圈层开刀挣媒体钱的胆子有,而且很大。

为什么?因为你好欺负啊,拿你们这些玩游戏的、玩运动的、玩小众爱好的开刀,你能怎么样?今天饭圈是被铁拳锤了,这帮专家媒体看着大资本挨打站稳了,便一股脑涌出来批斗,连带着给一群小众圈子扣上高帽子,一起批斗。

搁以前肖战出一咬三光点破亿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你看看这个苟屁媒体在哪呢?

所以诸位也不必争辩称我们的爱好人畜无害、我们有爱好的自由、我们很多都是成年人能管好自己什么的,因为这帮专家根本没考虑这个。人家的思路是这样的。

先确立一个中心思想:我要批斗一个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刷功勋,挣W

然后思考:有哪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可能有危害,有什么危害,没有危害的话我能给他解释出来什么危害。

最后,媒体人便写出了这样一篇文章:水弹玩具枪非常危险!因为它能打碎鸡蛋,能打穿a4纸,所以如果它打到孩子的眼睛,效果不堪设想!(别笑,原话)

于是,警察没收水弹枪,测动能,超过1.8焦的你就有大麻烦了。玩水弹枪的单兵装备军迷圈和wargame圈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水弹玩家很委屈:这玩意的威力怼着人打都打不破皮,而且我们玩枪都戴着护目镜,怎么就犯了天条了?

抱歉,这事不怪你,只是有人想要带头搞点什么来给自己整点功勋,碰巧搞了你罢了。至于你所喜爱的一切突然灰飞烟灭?那是某些人的无意之举而已。


他们想找个靶子打,让这种“垮掉一代”类新闻的受众群体转发评论,以此收获关注和流量罢了,而碰巧了,现在他们找的靶子是你。

Ps:一开始日本文化也没人喜欢,但日本人用艺术表现手法大胆的acg为载体,把它给推出去了,几十年过去之后甚至形成了一种现代的新型文化

同理,美国这个没啥历史的国家也一样创造了自己的现代文化,并且绑架了全球。

我们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文化积淀优势,可现在为什么我们跟欧美日的程度差得那么远,哪些部门、哪些思潮下的人应当对此负责,这是值得反思的。

再ps:游戏不小众,但游戏圈小众。目前大多数游戏玩家是手游玩家,以棋牌、王者、吃鸡为大宗,他们只是玩玩,并没有参加到游戏圈里来。至于这里提到的游戏圈,就是以游戏为中心进行讨论的圈子,那确实只包含了一小部分玩家。我一个常玩游戏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游戏圈的人,因为我除了偶尔在知乎赞美一下第九艺术之外基本很少参加讨论,更别提什么原神方舟互撕了。

user avatar


现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加负,996又违法。换句话说,对于国人来说,抛掉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身下的(娱乐+家庭生活)时间也该有8小时。

那么花两个小时玩游戏算个球,虽然我不怎么玩游戏,但是个人觉得这不是问题。把这个列为问题只能说明写这个文章的人脑子里的娱乐活动就没有游戏或者就没有娱乐活动。

至于文章说的“网络暴力”、“过度消费”、“舆论钳制”是亚文化圈本身的问题吗?

这就是另一种缘木求鱼了,这些东西跟兴趣本身无关,往往是别的原因造成的。

没有游戏/古风/追星的,这些小孩子就乖乖听话吗?

骗鬼呢?

过去没这些东西,街溜子照样通过歌厅、台球厅、街头学古惑仔发泄无处安放的青春。

那时候的危害可不是网络暴力,而是物理暴力。

那时候的舆论钳制是直接物理说服。

与之相比,新时代小孩的玩法安全多了。

如果真想整治不良现象要从病根山看问题。

user avatar

图上的字不太清晰,看了两位高校老师说的内容,第一位老师说的是:

青少年囿于某些圈子里,在信息过滤下,言论会走向片面化、标签化、情绪化甚至极端化。

第二位老师说的是:

对于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存在圈层化、封闭化的现象,对网络亚文化的干预应当以宣传为主,通过家长、学校、技术、法律的力量共同改善。

然后标题写到爱好不是问题,畸变需要警惕,其实这篇文章主要面对的受众并不是青少年,而是互联网从业者,家长,老师这三者,目的就是通过这三者联合起来将小圈子的氛围营造的健康,积极向上,这部分的内容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里面举得几个案例,人肉网爆,洗脑奴役,过度消费的场景案例确实是比较过分,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之后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吞噬时间这一点我倒是不十分认同,毕竟我从小玩游戏长大,每天的时间肯定是超过两个小时的,游戏作为休息娱乐消遣的一种,和打麻将,喝酒,抽烟一样,都是一种爱好,游戏还是花费相对来说较小的一种。

我倒是很理解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与动机是好的,但网友为什么每次听到类似的新闻都会觉得很难受,很暴躁,想反抗的心情我也十分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已经不想在被抨击教育了,尤其是这种文章,总像当年家长不停说“我是为你好”一样,他们的目的和动机是好的,可是听的人总是感觉会被冒犯到,哪怕知道对方说的是有道理的,心里也会感觉很不爽。

总的来说,我倒是希望媒体少做一点类似的宣传,因为读者总是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宣传多了总会让人认为小圈子就是一个充满负面性的地方,从而一听到“小圈子”三个字就风声鹤唳。建议可以通过一些切实的手段来维护小圈子的健康发展,比如通过一些技术禁止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屏蔽一些辱骂的关键字,让学校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百花齐放,兼容并包,让大家的爱好都得到社会积极的认可。

实际上我的意见就是少说话,多做事。

user avatar

這種問題,通常就是引來一種最舒服的答案,導致最不舒服的反應。

最舒服的答案:叫別人去再多努力億些。監管部門多管億些,教育部門多管億些,家長多管億些,學生更要自律億些。這樣,在你這方面失能的時候,你可以賴到其他部門頭上。

最不舒服的,當然就是那要被管的、主體性被無視的青少年了。次之就是這些文化,又多了一堆太上皇。

理論上我們當然可以意識到「太上皇」對各種文化事業的危害,但如果把太上皇的權柄分一點點給你,分個十億分之一,或者就分個幻象,很多人也就嗨了,就躍躍欲試地想進場來管一管了;原本就在場中的,更有藉口可以多講億點點了。這類輿論無非就是服務著這樣的權欲。

大家內心其實是很明白,這些管治手段沒啥用的,當年你不也年輕過?正因大家內心明白這點,所以需要來個「多方共治」,把責任分攤到各個部門上面,然後大家來扯皮,然後亂整一氣,然後開檢討會,得出一個需要繼續加強多方共治的結論,讓大家可以繼續伸手,繼續扯皮,繼續出億張嘴。重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營造一個持續解決問題、永遠在路上的假像,保障我在這個過程中的話語權,能有實際資源的傾斜就更好了。


過去很多次,這種論調出來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有力的反問:「那些『被保護者』的聲音在哪裡?」

這個問題我們要反覆地問。最好,我們要多邀請那要被治理的對象,出來現身說法,陳述自己是種怎樣的情感、怎樣的心態,並且在這之中對主流的價值觀有所反詰。

誠然有不少飯圈的言論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正因如此,需要多對話,而不是幾句涉世未深、心智發展不健全、被洗腦、被牽去,就將一切自上而下的管制行為合理化。

打個比方好了。主流談到生育問題、工作問題,以及「躺平」等嚴峻的社會經濟問題的時候,我們經常能看到一種有力的反詰:「怎麼不先把房價處理好?」清醒的群眾,很能從切身的痛苦,一針見血地指出結構性的惡性bug之所在,並得到眾人的贊同,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苦。同樣的反詰,也應該用在這個議題之中,不同的是,未成年人,因為尚未直接面對房價問題,大多還沒有辦法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發聲。如果他們之中有一兩人膽敢放言:「你們先把AA、BB、CC、DD、EE、FF、GG、HH......這些壓在我們頭上的大山移走,再來談『治理』!」那九成會被罵說自己不反省,專會賴別人、怪社會。但一過了十八歲,大家就可以接受把一切賴到房價上面。如果房價不夠,那就再多來點,把所有的問題全都講一遍。

我同意大家以房價為由來拒絕各種話語霸權,所以我也傾向用同樣的態度,去諒解那些作出「不良」言行的人。我不是贊同他們,只是我不願給那種一刀切的「管治」的合理性加碼背書。

user avatar

如何整治成年人的麻将圈,吸烟喝酒圈,按摩洗脚圈,跳舞扰民圈,办公室荤段子圈,酒桌文化圈,烧香拜佛迷信圈,保健品传销圈,成功学国学圈,摩托炸街圈,钓鱼圈,炒股彩票圈,光膀子唠嗑圈,随地吐痰圈,包浆核桃圈,大声喧哗圈,看抗日神剧圈。圈子太多我都绕晕了。

user avatar

如何整治?

要让家长和学校放开对孩子的限制。只有放开限制,让他们的活动都展示在外面,才能更早地发现问题,在初期解决问题。而过去,学校哥家长往往对青少年的爱好一刀切地禁止,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追求,实际上只会让孩子暗中进行自己的爱好,而里面存在的问题也会更隐蔽。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

打掉工业国的亚文化圈,最快的方法就是打掉工业。

比如,英国在这方面就实践的不错。

没有了工业,自然就没有了工业人口,也就不可能存在基于工业人口之上的亚文化。

这样,就只剩下主流文化和下流文化。


看沉迷亚文化的足球流氓不爽,可以批斗足球,只剩流氓嘛。*注

看嬉皮士不爽,可以射杀摇滚歌手,只剩大麻与滥□嘛。


不过,搞这套的撒切尔之流能活着封圣,死了还有群众坟头蹦迪,属实有牌面。


*注:

典中典:“因为(这帮球迷)酗酒才导致整个悲剧的发生。”

user avatar

先不谈好不好,先说为什么有

游戏圈也好,历史圈也好

这类亚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主流文化圈没青少年的位置

人类对文化的需求仅次于衣食住行

当主文化圈没位置,没发言权,甚至连参与权都没有的时候

青少年会像水下憋气一样,拼命寻找出气孔

这些亚文化圈就是他们的出气孔


很多人都说亚文化圈丑陋

我劝这么说的人自己憋气一分钟,然后再把自己出来透气的样子拍下来看看,是不是也很丑

任何一个文化圈,在刚刚出现的时候,都难说有多好看

好看,是屁股坐稳了之后的事情,是气喘匀了之后的事情


所以亚文化圈真正需要的不是整治,而是保护

溺水的人刚刚上岸,他需要的是救护

这是他很危险的时候

旁边的人可以趁着他气没喘匀,抢夺他的东西,侵犯他的身体,欺骗他

你不让主流文化圈的位置就算了,还不让别人从亚文化圈上岸,那就太不对了

所以谈共治不合适

应该叫公助

保护亚文化圈的安全,帮助青少年增加文化发声渠道

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文化高地,给人家一个站的位置

别一个个占着茅坑不拉屎

主流文化圈被欧美日韩吊着打

亚文化圈自己不会搞还不让年轻人搞

这就不合适了

user avatar

又是地方纸媒拍脑袋的神论系列。

“文化”和“圈”的概念,只要不违法不损害公共道德观,就不存在善恶属性。

这种人们靠不同思维倾向兴趣好恶集结成的团体,只是人类对于世界理解的差异性所致。

而有罪的,只不过是合法圈子里边的非法自然人而已,俗称节奏大师,这类人也终归是少数。

比如说服饰相关的圈子,汉服圈和军服圈,都合法合理,不同审美的人加入不同集体,各玩各的,相安无事。

但这里边出来个别人挑事,才会因为地图炮引起互撕。

比如说汉服圈里出来个事儿妈,说穿军服的都是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军服圈里也跳出来一个,说穿汉服的都是拥帝保皇的复辟主义……事就大了。

因为个别人开第一枪,蝴蝶效应搞成地图炮,冒犯别的圈子一群人,才是亚文化畸变扭曲战意充盈的根儿。

所以,圈子无罪,要收拾,应该收拾个别人才对。

甚至大而化之的说,任何兴趣圈子的核心,都是物,物只是工具,工具是用来为人所用实现梦想的介质。

利用工具搞情绪的自然人,才是变中立物件为恶意武器的罪魁,打算办事,就把这类人揪出来,永久封号,张榜示众,则绝大部分人一点意见都不会有。

至于媒体所说的“标签化,片面化,极端化和情绪化”,这暗黑四化建设,哪一个不是由人牵头搞事情的呢?

因此,如果说圈子里个别人,执行上述“四化”,是导致圈子恶化的地图炮。

则地方媒体不处理人,直接炸圈,何尝不是另一种地图炮的模式呢?

一个圈子,就像一个村子,里边住着有共同爱好的老乡们,其中出来个败类,现在就打算屠村了,这玩意,说到哪也不是讲理的办法啊……

所以媒体对公众负责的话,办人,可,平圈,您自己在思量则个。

说回到媒体。

事实上,尽管北京晚报是个1958年就创刊的老字号地方纸媒,但哪怕是信息闭塞年代的纸媒,我非常希望他在批评人以前,先做自我批评。

因为把人群分圈的事,任何一个工业化的,综合性的纸媒都干了几十上百年了。

您内个报纸上,得有新闻版块吧?得有娱乐版块吧?得有体育版块吧?得有金融版块吧?还得有广告版块吧?

你不觉得一份综合性报纸本身,就是在把人群割成不同的小圈子,再向其兜售分门别类各取所需的内容么?

你去采访一下你的读者朋友们,体育版读者觉得金融版读者掉钱眼里了,金融版读者觉得娱乐版读者不务正业,娱乐版读者觉得新闻版读者人均赚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新闻版读者觉得体育版读者胸大无脑……

这现象绝对存在,只不过当年纸媒落后,单向信息输出,读者的意见无法互相交流,才显得一团和气。

传统媒体的信息大一统论,奠基石并非您输出的信息有多么正向,而是您用落后的技术,捂住了读者的嘴巴而已嘛。

所谓亚文化,要我说,所有能传播的文化,宽泛来说,大都是亚文化范畴。

亚有俩意思。

一个意思是“差的”。

比如:我的体力不亚于你。

另一个意思是稍差一等的,但也不是贬义。

比如:亚军,是银牌,但谁能说他是差?亚种,是生物数量稀少的变种,但也不是说他就拉胯。

古文里,亚父说的是仅此于父亲;亚魁是科举第二名;亚帅是副帅;亚圣是地位仅次于圣人的准圣人。

这些甚至褒义居多。

因此,亚文化应该理解成“仅次于主流文化的文化形式”,而不是“差劲的文化”。

它是人们自发选择的,并具备价值和吸引力的,得慎重对待亚文化圈子所属的人群,也得尊重人们自发的合法选择。

北京晚报要是不同意,好说。

你把你报社的版面大一统成只输出单一文化的形式,广告都不要做哦亲,广告宣传不是人人爱看,挺亚的。

但凡你报社能撑过一年,咱服气,咱挺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能,勿迫于人。

这才是媒体该干的正经事儿。

哪怕是当年纸媒时代,老百姓也有爱下棋的,爱跳舞的,爱看电视的和爱嚼舌根子唠嗑的。

这都是亚文化。

下象棋的老头里,如果出来给节奏大爷,说爱推牌九的老头都是傻老头,绝对也会引发两个大爷军团的斗殴事件。

是处理节奏大爷合理,还是不允许大爷们下象棋推牌九合理呢?

拿胳膊肘都能知道的事,咱就不说了吧。

老牌媒体,里边文胆智囊无数,我一草鞋白丁都懂的事儿,真没必要也没资格给您上课了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