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碳中和后还存在碳交易吗?

回答
碳中和,这个听起来像是终点站的词,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个没有碳排放的世界,或者至少是没有新增碳排放的世界。那么,在这个“中和”之后,曾经被视为实现减排重要工具的碳交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呢?

答案是:很可能还会存在,但其形式和目的会发生深刻的转变。

首先,我们要理解“碳中和”的真正含义。碳中和并非意味着零碳排放,而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等方式被抵消,实现净零排放。也就是说, 碳排放行为本身并不会完全消失,只是其影响被平衡了。

正是因为排放行为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领域(比如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零排放,所以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手段,仍然有着存在的价值。

那么,碳中和后,碳交易可能会如何演变呢?

1. 从“总量控制与交易”转向“剩余排放的成本管理”:
现状: 当前的碳交易市场,尤其是大型的全国性碳市场(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中国全国碳市场),其核心机制是基于“总量控制与交易”(CapandTrade)。设定一个总量上限,然后分配或拍卖配额。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排放、购买配额或出售盈余配额来履行义务。
中和后: 一旦实现了碳中和,意味着整体排放量被有效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甚至接近于零。这时,碳交易市场的总量上限可能会被大幅度削减,甚至趋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碳交易的重点就不再是“控制总量”,而是成为一种 成本管理工具。对于那些在技术、经济上还未能完全实现零排放的部门或企业,它们可能仍然需要为剩余的、无法避免的排放支付成本。碳交易就是提供了一个价格信号,促使这些剩余排放的承担者寻找最经济的减排或抵消方式。

2. 抵消机制的重要性凸显,碳交易可能更多地与“碳汇”挂钩:
现状: 很多碳交易体系中都包含了抵消机制,允许企业通过投资于其他地方的减排项目(如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林业碳汇等)来获得碳信用,用于抵消自身的排放。
中和后: 随着整体排放量的降低,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可能更多地依赖于 增加碳汇(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发展可持续农业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可能会更加侧重于 连接排放源和碳汇项目。企业可以用碳交易的方式购买经过核证的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来抵消它们那些“零星”的、难以避免的排放,从而维持碳中和状态。这种交易的性质更像是“购买碳清除服务”。

3. 市场结构和参与者的变化:
参与者: 随着排放量的减少,可能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数量会减少,或者现有企业交易的配额量会大幅下降。同时,碳汇项目的提供方(如林业合作社、生态修复项目)可能会成为更活跃的参与者。
交易频率和价格: 碳交易的频率和价格信号的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排放真的变得非常少,市场可能变得不那么活跃,价格也可能更加波动,取决于剩余排放的“稀缺性”以及抵消成本的高低。

4. 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
负排放技术: 碳中和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负排放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应用。这些技术的成本、效率将直接影响碳交易的形态。如果负排放技术成本极低且易于部署,那么碳交易作为一种鼓励减排的机制,其作用可能会被弱化。反之,如果负排放技术成本较高,碳交易作为一种激励投资和创新的方式,仍有价值。
数字化和区块链: 未来的碳交易可能会更加依赖于数字化平台和区块链技术,以提高透明度、可追溯性和效率,尤其是在管理大量的碳汇项目和微交易时。

为什么不直接取消碳交易?

保持激励: 即使实现了碳中和,维持这种状态也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碳交易价格可以继续作为一种信号,鼓励企业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投资绿色技术,避免“反弹”。
应对波动和不可预见性: 经济活动总会有波动,总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技术故障)可能导致局部区域或行业的排放暂时性超出预期。碳交易可以提供一个灵活的机制来应对这些短期波动,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
支持负排放技术的发展: 如果碳中和的实现需要依赖大量的碳去除,碳交易可以为这些新兴的负排放技术提供市场化的资金来源和商业激励。

总而言之, 碳中和并非碳交易的“终结”,而是其“转型”的开始。碳交易会从一个 总量控制工具 逐渐演变为一个 成本管理工具 和 促进碳汇增长的激励机制。它将更侧重于管理那些难以避免的“剩余排放”,并将碳汇项目更紧密地整合到市场机制中。它的存在将取决于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经济可行性以及维持零排放状态的持续需求。与其说碳中和“取消”了碳交易,不如说碳中和 重塑 了碳交易的角色和功能,使其服务于一个更精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碳市场一开始就是政策性市场,不是一个纯粹的金融市场。碳市场是用交易手段把排放权优化配置,就是说让技术先进的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淘汰掉不符合环保要求,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

碳市场的交易标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配额,一类是减排量。现在全国市场统一的只是电力行业的配额。所谓配额也就是允许企业排放的指标。这个其实非常像企业建设或者生产时的一个批条,区别在于排放是后端监管,也就是说只有生产过程有了排放,才知道你超标了没。从理论上来说,为了达峰和中和的任务,碳配额会越来越少,价值会越来越高。即使达到了峰值或者实现了碳中和,还是有碳排放的。而这时候碳市场的作用就是把生态系统可以中和,而人类又不得不排放的那部分碳配额实现一个流转交易,从而使指标的使用更合理。

当然这是一般情况和理论逻辑,如果期间负排放技术突飞猛进,那市场逻辑就会改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碳中和,这个听起来像是终点站的词,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个没有碳排放的世界,或者至少是没有新增碳排放的世界。那么,在这个“中和”之后,曾经被视为实现减排重要工具的碳交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呢?答案是:很可能还会存在,但其形式和目的会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我们要理解“碳中和”的真正含义。碳中和并非意味着零碳排.............
  • 回答
    碳中和浪潮下的金融机构转型风险:一篇深入的审视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这一宏伟愿景无疑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同样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中蕴藏着不容忽视的转型风险。作为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基石。.............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汇在当下,已经不仅仅是环保主义者挂在嘴边的口号,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悄然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越来越被视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命脉的关键议题。那么,它真的能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命题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它不仅会,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并且未来只会更加重要。要.............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最近几年是不是听得特别多?感觉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是国家、企业才操心的大事。但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都绑得可紧啦。碳中和,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碳中和就像是给地球算一笔“碳账”。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₂),就像是往地球这个大账户里存钱一样,越存越多,地球的.............
  • 回答
    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这不仅仅是政策号召,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为我们化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别把它想成高大上的口号,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职业道路。那么,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化学人该如何精准定位,抓住这股“绿色”的东风呢?一、 洞察“碳中和”背后的化学机遇:不再是“传统”的化学.............
  • 回答
    土木工程如何抓住碳中和的学术机遇?当前,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迈向碳中和。这一宏大的目标不仅是对我们星球未来的承诺,更是对包括土木工程在内的各个领域提出的深刻挑战和巨大的发展契机。对于土木工程师而言,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涉及工程理念、设计方法、材料选择、施工技术乃至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重塑。.............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新闻、政策和公众讨论中,听起来好像有点高大上,甚至有点虚无缥缈。但说白了,它其实描绘了一个我们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一个对地球更友好的状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家里的电费单。我们用电就要付钱,但如果我们想办法减少用电,比如关掉不用的灯,或者买个更省电.............
  • 回答
    2021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事实、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吁以及国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这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重要决策。要详细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最根本原因)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自20.............
  • 回答
    腾讯于2024年2月24日发布的碳中和路线图,是这家科技巨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份路线图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个详细规划,旨在指导腾讯如何在未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份路线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核心目标与时间表: 明确的.............
  • 回答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看似简洁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分量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伐。首先,这个承诺表明中国 坚定了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路线。在.............
  • 回答
    苹果公司宣布要在 2030 年实现 100% 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无疑是科技巨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个承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目标,它意味着苹果将从生产制造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刻地审视并大幅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碳排放影响。要理解这个承诺的含义,.............
  • 回答
    近期,一些媒体报道指出“中国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这引发了公众对于中国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广泛关注。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政策导向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大背景下的深刻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的是化学符号和图形表示的历史演变、约定俗成以及实际使用的便利性,而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简单来说,那个在六边形里画一个圆圈的表示法,虽然从严谨的分子结构角度看并不完美,但它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并且在很多方面比“画双键”更有效率和清晰。让我来详细讲讲这背后.............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从微小的细菌到参天的大树,无一不以碳为骨架,以水为溶剂,构成我们称之为“碳基生命”的基石。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模式,也是我们目前唯一能够完全理解和验证的生命形式。但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如果将目光从地球的蓝色星球移开,大胆地假设,是否存在其他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跳出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核物理学和有机化学的交叉点。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环确实会变成氮杂环。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其中的过程和影响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基本概念:同位素衰变。你提到的C14是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它会通过一种叫做β衰变的过程发生转化。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有机化学中关于命名和编号的约定俗成,以及不同杂环系统的独特性。简单来说,不是“有没有标号”的问题,而是“标什么”和“怎么标”的问题。我们先分别来看看嘌呤和吲哚这两个结构,以及它们编号的由来。 嘌呤环:一个双环系统,季碳的识别至关重要嘌呤是一个由嘧啶环和咪唑环稠合而成的双环系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一下子就触及了分子轨道理论的核心。确实,很多人在学习碳碳双键的时候,会有点卡在“p电子填满了π成键轨道”这里,然后就觉得反键轨道好像“消失”了。其实,反键轨道一点没消失,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成键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电子占据情况。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把这话说透了,就像是在.............
  • 回答
    .......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张北数据中心利用冷风降温,每年节省8万吨标煤” 这个新闻的确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例子,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和先进技术实现大规模节能减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并从中汲取灵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神操作”。如何看待“张北数据中心利用冷风降温,每年节省8万吨标煤”?首先,我们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