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家洋院士称「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也有人担心水论文,你认为哪种对科研发展更有利?

回答
李家洋院士提出的“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的观点,以及伴随而来的对“水论文”的担忧,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一个核心的矛盾:如何平衡个人贡献与团队合作,以及如何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 这两个问题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关联,都对科研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认为,一个真正有利于科研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当是能够有效鼓励高质量合作,同时又能识别和抑制“水论文”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观点及其背后的影响:

1. “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

问题核心: 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在一些领域,非常看重“第一作者”。第一作者通常被认为是研究的主要贡献者,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工作。然而,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大型化、集成化的趋势,很多重要的突破都需要不同领域专家的协同努力,需要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如果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第一作者,可能会出现以下弊端:

抑制合作意愿: 科研人员可能会为了争夺“第一作者”的头衔而产生内耗,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想法、资源或合作。对于非第一作者(包括通讯作者)的贡献,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参与合作的意愿。
“单打独斗”的文化: 过分强调个人能力和产出,可能导致一些研究人员倾向于进行独立完成、规模较小的研究项目,而不敢或不愿意承担需要多人协作、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这会限制科研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人才流失: 在复杂的科研项目中,很多贡献者可能无法成为第一作者。如果他们的贡献被忽视,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公平,从而选择离开科研领域或转向其他更注重团队贡献的领域。
信息壁垒: 为了确保自己是第一作者,科研人员可能不愿意过早地公开自己的研究进展,从而阻碍了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共享。

对合作的积极影响:

促进协同创新: 当合作得到认可,科研人员会更愿意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他人结合,形成“1+1>2”的效应。例如,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可能需要与一位实验物理学家合作,才能验证其理论;一个生物学家可能需要与一位统计学家合作,才能分析实验数据。
发挥人才优势: 团队合作能够汇聚不同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解决复杂问题。例如,一个大型基因组计划可能需要生物信息学家、分子生物学家、临床医生等多方面的合作。
加速科研进程: 分工协作可以提高研究效率,缩短研究周期,使研究成果更快地产生和应用。
培养年轻人才: 在团队项目中,年轻科研人员可以从资深研究人员那里学习经验和技能,逐步成长,而不仅仅是埋头苦干。通讯作者的指导作用,以及其他共同作者的贡献都应该得到重视。

如何解决“只认第一作者”的问题?

李家洋院士的担忧是有道理的。要鼓励合作,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例如:

重视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通常是项目的发起者、负责人和指导者,承担着项目的整体协调、资金申请和成果发表的最终责任。通讯作者的贡献不应被忽视。
多维度评价: 引入对团队贡献的评价机制,例如团队贡献度评分、共同第一作者的设置(虽然也存在争议),或者评价论文中不同作者的贡献说明。
评价研究的“影响力”而非仅仅是“数量”: 鼓励发表高质量、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鼓励发表大量“水论文”。

2. “担心水论文”

问题核心: 当评价体系过于侧重论文发表的数量,或者评价标准不严格时,就容易催生“水论文”。“水论文”通常指那些:

缺乏创新性: 研究问题不新颖,方法陈旧,结论微不足道。
研究设计缺陷: 样本量小,对照不足,统计方法不当,导致结论不可靠。
过度细分研究: 将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拆分成多个小部分,发表多篇内容相似但篇幅很短的论文,以刷论文数量。
数据造假或剽窃: 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垃圾期刊”发表: 为了快速发表而选择缺乏同行评审或评审不严的期刊。

对科研发展的不利影响:

浪费科研资源: 大量的“水论文”消耗了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和科研经费,却没有带来真正的知识进步。
稀释学术声誉: 大量低质量的论文充斥学术界,使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被埋没,降低了整个学术领域的信誉度。
误导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可能为了发表而追逐一些容易出结果的“热门”但缺乏实质意义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去挑战真正困难的科学问题。
阻碍知识传播和应用: 低质量的论文难以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和借鉴,其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都非常有限。
加剧学术内卷: 科研人员被迫为了生存和晋升而“内卷”,发表大量论文,导致身心俱疲,影响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抑制“水论文”?

抑制“水论文”是科研评价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方法包括:

提高发表门槛: 期刊应加强同行评审的质量和严谨性,拒绝缺乏创新性、方法不当或结论不可靠的论文。
评价研究的“影响力”和“质量”: 更加重视论文的引用次数、期刊的影响力、研究的创新性、实验的严谨性以及研究对学科发展的实际贡献。
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除了论文发表数量,还应考虑专利、项目成果、学术报告、学术贡献(如审稿、组织会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监督: 建立健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和处理机制,对违规者进行严厉惩处。
改变“唯论文论”的导向: 引导科研机构和管理者形成更全面、更科学的科研评价观,不把论文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哪种对科研发展更有利?

这个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两者都能为科研发展服务。

只认第一作者,不利于合作,间接导致“水论文”的产生。 因为如果只有第一作者能获得认可,那么很多人会想办法自己做(即使很小),或者即使合作了,也可能因为无法成为第一作者而积极性不高,最终可能也只是产出一些容易成为第一作者的小成果,而不敢承担大型合作项目。
过度担心“水论文”,但又没有提供其他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会扼杀创新和合作。 如果评价体系过于僵化,只追求某些“高质量”但难以达成的目标,而忽视了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试错和早期贡献,那么科研人员可能会变得保守,不敢尝试新方向,也害怕与他人合作,因为合作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会增加。

理想的状态是建立一个鼓励高质量合作,同时能够有效抑制“水论文”的评价体系。 这意味着:

1. 认可团队贡献的多元化: 评价体系需要能够识别和奖励团队中的所有重要贡献者,包括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以及其他共同作者,鼓励科研人员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可以通过论文中详细的作者贡献说明、对通讯作者责任的认可、以及对团队协作模式的正面评价来实现。
2. 强调研究的原创性、严谨性和影响力: 评价的重点应从单纯的数量转向研究的质量,包括研究的科学价值、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可靠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以及研究对学科和社会的实际影响。这需要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也需要评价机构能够独立地评估研究的实际价值。
3. 建立有效的反馈和纠错机制: 鼓励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并允许对已发表的研究进行修正或纠正,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学术生态。
4. 培养科学的学术文化: 推动学术界形成一种尊重科学精神、鼓励学术诚信、重视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

总结来说,李家洋院士的担忧和对“水论文”的顾虑都是非常现实的。 解决之道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其能够更科学、更全面地衡量科研的价值。一个有利于科研发展的评价体系,应该是能够激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敢于合作,追求真理,产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或为了迎合某种片面的评价标准而“刷论文”。这需要学术界、评价机构、政府以及科研人员自身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国内这种卷的风气,无论制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总有人能找到空子给你卷起来。有人提议不看作者排名,看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工作是conceptualization和methodology,其次是performing experiments和analysis。但是谁规定想法的提出只能是一个人完成的了?按照国内的玩法,我有八个作者,人人都对想法和方法做出了贡献,不可以吗?

如果不看论文数量而是看引用,好办,我规定系里每个学生发表论文时至少引用本系发表的20篇文章,要不不能用于评奖评优。你说可以剔除自引?好办,我们组和友校的一个组签订战略协议,每篇文章都至少引用对方的10篇文章。看见了吗,无论什么政策,都能给你玩出花来。

美国这边评tenure论文几作都可以,是因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你拿到的funding金额(果真是资本主义社会啊),论文多可以锦上添花,但是你funding不够也绝对救不了你。对国家实验室来说,PI自己和手下人的工资全靠自己的funding来发,论文就更不重要了。国内如果也和美国一样只看funding的话,除了院士长江的团队,大家都别玩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生产力水平太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能过上好生活。

user avatar

只有回归发文章的本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发文章本质,发文章是为了学术交流。仅此而已。

就算咱不那么理想化,发文章带来的利益太多了,起码也该淡化一点。

美国看的不重仅仅是因为进入tenure系列后没那么卷。而且推荐信制度使得师出名门才有较大的概率进入tenure系列。

但我国已经卷翻天了,太难了。新一代博士数量太多,位子现在约等于没有,如何评价学术成就,你给我说出个方法出来?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怎么办根本没意义。

user avatar

对于我们这种交叉学科而言,和外部单位进行合作,进行论文署名问题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

对于学生而言主要需要靠第一作者毕业;对于老师/研究人员而言需要靠第一单位(以及资助标注)完成绩效考核。在以往,只能通过轮流署一作的方式凑活过日子,这相当于凭空少了一半的业绩。而且真的遇到了大文章的发表机会的时候,不会有人跟你谈什么轮流的,署名顺序真的是充满了利益争执。因此,现行政策显然是阻碍了科研合作。

据我所知,大家也是在想办法直面这个问题。比如之前在浙大的时候,为了鼓励学科合作,浙大校内是认共同一作的,也就是跨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发表的论文,是可以两边分别独立都算业绩。这就是李院士说的“两边都认”。我目前所在的单位采取的是更为灵活一点的方式,也就是共一,共通和通讯、一作分别赋分进行绩效考核,这个介乎于认与不认之间。当然如果连共一或者共通都挂不上去的co-author的绩效还是不怎么认的,但这不是什么核心问题,挂名位co-author通常心里都有B数不会作妖。对于学科交叉而言,这两种办法显然是更好的。目前比较大的问题在于,这种鼓励政策全部都是部分机构的私有政策。一旦出了门其他人不认。如果要在机构间推行合作绩效考核细则,需要更高层面的机构进行推动。我个人十分期待几个纵向经费的大金主(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成果认定上进行改革。

至于但不担心水论文的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看的。这本质上是公平和效率的冲突。我个人一直认为,只要不太过分,学术上是效率的重要性大于公平的重要性的。如果真的有人借此水论文,那也就捏着鼻子认了。至少相比起来,大水狗对我造成的麻烦,可比每篇文章都会有的署名争端小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