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国内这种卷的风气,无论制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总有人能找到空子给你卷起来。有人提议不看作者排名,看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工作是conceptualization和methodology,其次是performing experiments和analysis。但是谁规定想法的提出只能是一个人完成的了?按照国内的玩法,我有八个作者,人人都对想法和方法做出了贡献,不可以吗?
如果不看论文数量而是看引用,好办,我规定系里每个学生发表论文时至少引用本系发表的20篇文章,要不不能用于评奖评优。你说可以剔除自引?好办,我们组和友校的一个组签订战略协议,每篇文章都至少引用对方的10篇文章。看见了吗,无论什么政策,都能给你玩出花来。
美国这边评tenure论文几作都可以,是因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你拿到的funding金额(果真是资本主义社会啊),论文多可以锦上添花,但是你funding不够也绝对救不了你。对国家实验室来说,PI自己和手下人的工资全靠自己的funding来发,论文就更不重要了。国内如果也和美国一样只看funding的话,除了院士长江的团队,大家都别玩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生产力水平太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能过上好生活。
只有回归发文章的本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发文章本质,发文章是为了学术交流。仅此而已。
就算咱不那么理想化,发文章带来的利益太多了,起码也该淡化一点。
美国看的不重仅仅是因为进入tenure系列后没那么卷。而且推荐信制度使得师出名门才有较大的概率进入tenure系列。
但我国已经卷翻天了,太难了。新一代博士数量太多,位子现在约等于没有,如何评价学术成就,你给我说出个方法出来?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怎么办根本没意义。
对于我们这种交叉学科而言,和外部单位进行合作,进行论文署名问题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
对于学生而言主要需要靠第一作者毕业;对于老师/研究人员而言需要靠第一单位(以及资助标注)完成绩效考核。在以往,只能通过轮流署一作的方式凑活过日子,这相当于凭空少了一半的业绩。而且真的遇到了大文章的发表机会的时候,不会有人跟你谈什么轮流的,署名顺序真的是充满了利益争执。因此,现行政策显然是阻碍了科研合作。
据我所知,大家也是在想办法直面这个问题。比如之前在浙大的时候,为了鼓励学科合作,浙大校内是认共同一作的,也就是跨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发表的论文,是可以两边分别独立都算业绩。这就是李院士说的“两边都认”。我目前所在的单位采取的是更为灵活一点的方式,也就是共一,共通和通讯、一作分别赋分进行绩效考核,这个介乎于认与不认之间。当然如果连共一或者共通都挂不上去的co-author的绩效还是不怎么认的,但这不是什么核心问题,挂名位co-author通常心里都有B数不会作妖。对于学科交叉而言,这两种办法显然是更好的。目前比较大的问题在于,这种鼓励政策全部都是部分机构的私有政策。一旦出了门其他人不认。如果要在机构间推行合作绩效考核细则,需要更高层面的机构进行推动。我个人十分期待几个纵向经费的大金主(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成果认定上进行改革。
至于但不担心水论文的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看的。这本质上是公平和效率的冲突。我个人一直认为,只要不太过分,学术上是效率的重要性大于公平的重要性的。如果真的有人借此水论文,那也就捏着鼻子认了。至少相比起来,大水狗对我造成的麻烦,可比每篇文章都会有的署名争端小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