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有个金锄头,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这是既没有阅历、又没有思辨、还想当然的小农思想。
认为武则天会纠结于传位李家还是武家,这也太小看武则天了。
武则天如果真的这么蠢,她根本做不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
事实上,武则天本来就是想要,在自己死后,把皇位还给李家的。
困扰她的是,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在自己死后,才把皇位还给李家。
把皇位还给李家不难,但是加上“在自己死后”这个前提,
而不是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复杂多了。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很矛盾的。
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武则天是如何以她过人的政治智慧,
来解决这个矛盾的。
我们都知道:
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为了长期利益放弃短期利益。
我们“预期”到做某件事长远看是划算的,我们才会忍受暂时的不舒服。
对长期利益的“预期”,是我们做事的出发点。
武则天作为君主明白主动引导 ,官员和老百姓的“预期”,的重要性。
武则天逆势而为,改朝换代,自然激起了众人的不满。
对抗要冒杀头的风险,众人想要对抗,总得先掂量一下,反抗的成功率。
如果武则天最终是要传位给李家,那不值得冒掉脑袋的风险马上就动手。
因为马上就反抗的人,都被武则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
武则天知道,大多数官员,是反对她改朝换代的。
但是,她又不能把他们都杀光。
一来,她没有那样的能力。
二来,杀光这些人,就没人给她干活了。
所以,她要尽可能团结大多数。
一方面,把坚决反对她的人迅速杀死,以绝后患。
同时威慑那些温和的反动派,断绝他们迅速复辟的念想。
另一方面,打一巴掌再赏一甜枣,让他们知道,
皇位最终还是李家的,只需要多忍耐几年就可以。
武则天对大臣们说:
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
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
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
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这样一来,大部分人就不得不妥协。
如果马上就反抗,那立刻就会被诛杀,
即使李唐复辟,自己也捞不到好处。
如果耐心等待,天下终归还是李家的。
武则天称帝时候,已经六十七岁。
李世民和李治,五十多岁时就去世了。
众人大多预期武则天活不了几年,
不值得为这几年,白白送上自己性命。
万一武则天真的传位武家,
武家的继承人那么脓包,
等女皇死后,众臣再动手也来得及。
当年吕后专权时,吕家也曾嚣张跋扈。
吕后一死,不费吹灰之力,诸吕就被平定,
这样的先例人人都知道。
况且,武则天基本上是不可能传位给武家的。
大臣们都知道,武则天和武家人,有着血海深仇。
武则天的父亲有两位妻子。
原配相里氏早死,留下元庆元爽两兄弟。
李渊亲自做媒,让杨氏做了续弦。
杨氏没有儿子,只生下武则天姐妹。
武则天的父亲死后,儿子继承家业。
杨氏母女被欺负走投无路,
武则天这才入宫,以求绝处逢生。
武则天当皇后后,苦于朝廷中没有自己的人马。
不得不放下仇恨,提拔自己讨厌的两个异母哥哥入朝做官。
没想到这两人不但不痛改前非、知恩图报,
反而得意地说,他们被提拔,不是靠了妹妹,而是靠着死去的父亲。
武则天发现,自己以德报怨,换来的居然是以怨报德,立刻勃然大怒。
马上把武氏兄弟贬黜出京,两人之后不久就死去。
他们的家人,男的披枷带锁,被流放到岭南荒蛮之地,很多人都病死了。
女的被没入宫中,做下贱的奴婢,做最苦最累的活。
欺负杨氏母女最厉害的人,甚至被记仇的杨氏,鞭打到肉尽骨见而死。
活下来的那些人,心里怎么可能不痛恨武则天呢?
武则天怎么会放心,让自己的仇人做继承人呢?
于是,官员和武则天取得了暂时的妥协。
但是,武则天自己也清楚地知道,
如果她稍微不注意,众臣马上就有可能马上叛乱。
所以,她把武家人召回来,许以高官厚禄,
要他们密切监视文武百官的动向。
武家人也不傻,他们知道自己是武则天的恶狗,是用来咬人的。
武则天去世后,如果他们得不到皇位,很可能马上就被清算。
如果武则天的亲儿子没了,那皇位就很可能落到他们的手里。
所以,他们不停地收集李显李旦的黑材料,想要杀死这两人。
但是,武则天清楚,让亲儿子继承皇位,自己还是母亲。
让仇恨自己的侄儿继承皇位,她不但得不到祭祀,
她的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孙女、外孙女
整个家族,全部都会被武家人杀死。
她只是在利用武家人而已,犯不着做出那么大的牺牲。
所以,任凭武家人如何上蹿下跳,她都不会杀死自己的亲儿子。
但是,同时她也要断绝群臣的非分之想,否则她马上就位置不稳。
所以,在表面上,她还是要给武家人一点念想,
让他们好好监视那么多不安分的大臣们。
历朝历代的皇帝,最要紧的工作就是做好平衡。
皇帝的位置谁都想做,但皇帝一个人再苦再累,也防不住那么多人。
性价比最高的办法就是,让各种有可能挑战她的势力互相斗起来。
如果各种势力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那皇帝的位置才安稳。
不仅大臣们的势力要平衡,皇子们的势力也要平衡。
为了皇位和富贵,皇子会和大臣结党营私,互相斗争。
如果平衡起来,那皇帝的位置还算安稳。
如果一派打到了其他派别,那皇帝的位置也不安稳了。
历史上,皇子们抢班夺权,逼死皇帝的事情数不胜数。
武则天之前,就有李世民杀死哥哥弟弟,逼李渊退位。
再往前,有隋炀帝杨广斗倒哥哥杨勇,逼隋文帝杨坚退位。
我们熟悉的电视剧《琅琊榜》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太子和誉王斗了十年,梁帝的位置一直很稳固。
等靖王斗倒了太子和誉王,梁帝却迅速成了孤家寡人。
这种事情,太多太多,武则天不得不防。
尤其是,她改唐为周,本来就不合法。
如果发生政变推翻她的统治,那是天命所归、理所当然。
如果她立李显为太子,很快就会有很多人聚拢在李显周围。
大家都知道,拥立未来的皇帝才最有前途。
武则天在钢丝绳上辗转腾挪,终于做到了平衡。
可是,好不容易做到了内部平衡,外部又不平衡了。
武则天改朝换代时候,杀死了很多反对她的军队将领。
导致本来还算平静的边疆又动乱起来。
北方的默啜可汗,打着弃周复唐的旗号叛乱。
武则天镇压不成功,谈判也不成功,只能想其他办法。
她只好把李显召回,立为太子,这就堵了默啜可汗的嘴。
再让李显出面去募集军队,人心所向,几天就招到五万人。
默啜可汗看到大军压境,就退回漠北了。
经过这事,武则天清楚地看到,老百姓还是忠心李唐皇族的。
如果她再把李显废掉,那么老百姓肯定不答应,边疆也会动乱。
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大臣们吃上了定心丸。
可武则天很担心,万一有人迫不及待、要她马上退位呢?
所以,她还得让武家人好好监视不安分的大臣们。
但是,既然立了李显为太子,武家人就没了退路。
武家人多次陷害李唐皇族,李显登基后,他们难免被清算。
没有了后路,一眼看到底,武家人还会尽心尽力地监视大臣们吗?
怎样既让武家人好好监视大臣们,又给武家人准备一条后路呢?
聪明的武则天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李武合流”。
她让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宁等人,
在明堂昭告天地,发誓和睦相处,誓言刻在铁券上,藏在档案馆里。
让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为魏王武承嗣的儿媳,
另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崇训,成为梁王武三思的儿媳,
又一个女儿新都公主下嫁武则天的侄孙武延晖,成为陈王武承业的儿媳。
让太平公主嫁给定王武攸暨,还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其实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原配被杀奉旨娶太平公主的不是薛绍,而是武攸暨。
这样一来,和水土为泥,李武两家变一家,就能和睦相处了。
武则天觉得,凭借她的绝顶智慧,问题终于解决了。
可是,旧问题刚刚解决,新问题又冒出来了。
李武合流的速度太快了,朝廷又失去了平衡。
作为李武合流代表的太平公主势力迅速崛起。
武则天年纪大了,又发出了明显的还政于李家的信号,
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流传着她要退位的风声。
武则天活着一天,就要掌权一天,哪里容得下大权旁落。
于是,她放手让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扩充势力。
给两人建立了控鹤府,发展出李武之外又一派势力。
二张势力越来越大,牵制了李武势力的发展壮大。
太子李显的女儿永泰公主,
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
快要生产时,她的哥哥皇太孙李重润来看望她,
三人偷偷议论起了二张势力的日渐壮大。
没想到此事被人告发,三人都被武则天赐死。
二张也曾考虑过倒向李显,
甚至李显回京被立为太子,都有二张向武则天吹枕头风的功劳,
但是,武则天用自己的孙辈之死为代价,
让二张和李武结下了永远的梁子,再也没有可能联合起来。
虽然李武势力损伤惨重,但事后武则天把禁军指挥权给了李旦,
作为对李武势力的补偿,李武势力和二张势力严重对立起来。
武则天又取得了暂时的平衡。
二张一派的富贵荣耀,完全来自于武则天,他们陷害了那么多大臣。
武则天如果退位,他们立刻就会被清算。
因此他们极力阻止李显继承皇位。
拥护李显的大臣们,搜集了二张的无数黑材料,
可武则天无动于衷,怎么都扳不到二张。
李显自己倒是不太担心,他的太子位置很稳固。
武则天肯定不会传位给二张,她已经八十多岁了,
大病了好几次,眼看就要死去了。
二张再嚣张,也没几天好日子了。
如果贸然行动,万一失败,他就倒大霉了。
即使武则天死后皇位传给李家,
那也是他弟弟李旦得到皇位,
李显他自己反而为别人做了嫁衣。
但是,以张谏之为首的大臣们不这样想。
二张势力不断制造事端,以宰相魏元忠为例,
一个又一个拥护李显的大臣被打倒。
这样,没等到李显登基,
拥护李显的大臣们就被二张打倒很多了。
所以,他们趁着武则天年老体衰、人心思变,
就开始暗中串联,准备发动政变。
武则天病得越来越重,无法批阅奏折,
更无法上朝理政,连宰相都见不到她几面。
她对朝廷的控制,完全依赖于二张对大臣的监视。
可二张毕竟是不学无术、靠脸蛋生存的草包,
没有多少政治斗争经验,低估了老臣们的能力。
以张谏之为首的大臣们老谋深算,逐渐往军队中渗透,
将领们知道武则天命不久矣,跟着她混没几天好日子了,
于是向老臣们投诚,张谏之等人因此控制了部分军队。
最后,神龙政变发生,武则天被逼退位,还政于李家。
张谏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李显有功,
被丹书铁券封王,一时风头无二。
但是他们这样做,既为公,也为私,
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李显并不信任他们。
也正是由于李武合流成功,李显登基后,
武家非但没有被清算,反而继续掌权。
李显用武家人做平衡,来制衡张谏之等人。
所以,综上所述,
武则天从一开始就想着把皇位还给李家,
只是,她如果把这一点挑明了的话,
政治平衡立刻就会被打破,
她自己的皇位马上就不稳固,
这一点,也的确被历史所证实。
所以她才引入二张势力,
以求再次取得政治平衡。
很多人以为武则天会因为选择继承人问题而苦恼,
那真是太低估武则天的能力了,
这个问题在她眼里,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她发愁的是,如何能够保证
既能死后传位李家,又能生前不大权旁落,
这样的超级难题,才配得上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
演了那么久的戏,武则天最终还是没有把江山留给侄儿,
皇位只不过是她骗驴子们拉磨的胡萝卜,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历史上还真有把自己的江山留给侄儿的女人。
武则天如果不想建立武家政权,又何必建立武周王朝。以李武氏的身份当大唐的皇帝不就行了。这样反对的声音会小一些。很多人站在现代人的立场,觉得武则天只是想个人当皇帝,并不想武家变成天家。实际上武则天尽了一切努力(包括让李旦改姓武)想让武家,武周王朝千秋万载, 只是没有成功。
武则天称帝,改唐朝为周朝时,是真心想过要成为武氏家族的开国皇帝,绝不甘心将皇位归还李氏的儿子的。然而朝野人心的阻力实在太大,武氏家族的子侄也并无出类拔萃的人才,她最终选择召回被自己废掉的李显,立为太子,正是面对现实无奈的认输和妥协了。
武则天年幼时,被异母兄弟虐待,和武氏娘家人关系极差,因此当她成为大唐帝国的辅政皇后之后,整死了一个哥哥,又借着侄女贺兰氏被毒杀一案,杀掉两个侄子,还杀了娘家的嗣子、外甥贺兰敏之,把其余武氏族人尽数流放。
如此自毁亲族的举动,也令唐高宗李治十分放心,才会不遗余力地和她分享各种权柄,培养她的政治经验,扶植她的政治势力,在遗诏中更授予她辅政大权。确实,从一个正常皇帝的角度,这样一个孤家寡人般的皇后,如果不向着李唐皇室,还能向着谁?
只是随着武则天大权在握,野心不断滋长,膨胀到非要以女子之身去夺取皇位,建立新朝成为开国太祖,因此,为改朝换代、加强亲族需要,才将武氏家族的侄子们从流放地召回,授予高官显爵。
同时,一个参政几十年、各方面政绩卓著的杰出女性,为了维系她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朝,才大规模清洗朝堂,任用酷吏,迫害忠臣良将,密网罗织,滥杀无辜,种种桩桩昏暴行径,和早年的英察睿智判若两人,皆是以保障其统治为第一出发点。
那些被武则天清洗屠杀掉的文武大臣们,如裴炎,如刘祎之,其实相当多数人,原本都是一直支持她以大唐皇后、太后身份参政的,只是她后来要做的事,实在太超出大家所有人认知底线了,才变成了其反对派。至于程务挺、黑齿常之等良将,更是无辜被牵连而受戮,导致边关形势大坏,敌国额手相庆。
如果武则天仅仅是想以李家媳妇的身份做个终身皇帝,死后便还位其子,那么根本不用掀起如此多的政治风潮,更不至于大规模使用酷吏,败坏政治风气。她选择称帝其实就已经孤注一掷,做了如有必要时,哪怕将自己所有子孙尽数杀戮,也要开创武氏新朝的觉悟了。
这样说武则天并非危言耸听,她除了是母亲、祖母,首要身份是一个帝王,无关性别。一如只要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亲儿子照杀不误的男性帝王,历史上简直太多,甚至对他们而言,都基本不算是可以特别一提的劣迹。如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魏孝文帝元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雍正帝胤禛……这些都是货真价实杀了亲儿子的公认明君。
【虎毒不食子】,对帝王从来不适用,甚至可以如汉武帝自灭三族,如李隆基一日杀三子那般酷烈。
所以,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武氏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是根本不惜将自己那些流着李氏皇族血统、在男权社会体制下注定只会姓李的儿子孙子们杀光的。
她之所以暂时留着李显、李旦等人不杀,绝不是出于什么慈母之爱,而是因为她能够顺利称帝,得到朝堂大臣认可的关键点,也就在于她是唐高宗李治的正妻,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李唐皇位第一第二继承人)的母亲。
为了保证这个后路不被动摇,她当然要把李渊、李世民的后裔们尽可能去杀戮,以绝后患,同时相应的,她也不可能在武氏皇朝的根基还没有真正巩固之前,就自绝退路,自取灭亡。
所以就算是生前反对她最激烈的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也只是株连其长子,留了李贤其余两个儿子没杀,囚禁在宫中,不时打骂泄愤。这也是权作备份,比如万一李显李旦还不肯老实听话,这两个血缘上的孙子,又可以从死棋变成活棋了。
正如那些如有必要、可以无情杀子的男性帝王,有生之年一样在殚精竭虑地给自己属意的继承人铺路。武则天同样一直在武氏宗族中寻觅合适的继承人。她之所以要逼死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也是打算把女儿嫁给最优秀的侄儿,然后,自己的血脉自然就可以通过女儿和外孙,永远留存于大周皇朝的后继之君了。
然而,此举遭到了太平公主的变相抵制,她拒绝嫁给武则天心中的皇储热门人选,魏王武承嗣或梁王武三思,而选择了武则天的堂侄、没有政治野心的定王武攸暨,令武则天的打算落了空。
太平公主之所以选定才具和人望平庸,血统疏远的武攸暨,就是表明她是绝不甘心做武氏皇朝“将来的皇后”,为武则天生下可以传承其血脉的武氏继承人,而是进可谋取皇嗣之位,退可表明自己仍旧是李氏公主的立场,争取李唐旧臣支持。
而无论是武承嗣还是武三思,他们掌管权柄,参政许久,却根本不能像当年武则天那样,真正得到朝堂大臣到天下民心的认可。然而这两人,已经就是武氏家族能力最强的人物了。
整个武氏一族的钟灵毓秀全都集于一个女子身上,而男人们实在是硬扶也扶不起来,否则的话,别说能出个刘秀、李世民这样的天纵奇才,哪怕只是腹黑的政治天才,如她丈夫李治那样,武周代唐之事,历时十五年时间,也就妥定大功告成了。
如狄仁杰这样的大臣,哪怕充分认可武则天的才干,感念她的知遇举拔之恩,也支持她终身享有皇位,对武周代唐这个底线也终究不能接受。
狄公狄国老关于母子姑侄之别这种话,对政治家原本是没用的,只是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心灰意冷,对武周代唐之事已经不抱希望了,权当最后放弃之前的安慰之语听听。
武则天捕杀大将,自毁柱石,导致边疆丢师丧土,从整个国家角度看,当然是大错特错,从武周王朝的角度则无可厚非。只是武家人实在不成器,白费十几年功夫无数颗人头,又把江山拱手还了回去,这才难堪。
君主和一众大臣相持了十几年后,在除武氏一族之外,几乎天下所有人的一致反对下,武则天终于放弃,大批帝国顶级军政精英白白枉死,丢失的国土和将士也不能复活,终究又是何苦来由?
“神龙政变”的发生本质上只是促成了武则天的“还政李家”,实际上武则天无论如何也必须“还政李家”,因为这个问题本质上并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那种“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我们现代人不是很熟悉但对于古人却至关重要的“宗法问题”。质言之,武则天还政李家,本质上是一个“宗法问题”。
在古代中国的宗法社会中,理论上任何“家庭”都是拥有“宗庙/家庙/祠堂”的,从皇室的太庙到自耕农家庭简简单单的祖先牌位,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但本质上都是“宗庙”。“宗庙”是古人用于供养阴间祖宗香火的“场域”,或许我们现代国人绝大多数都不相信阴间的存在,但受到华夏文明影响的古人则是绝大多数都相信阴间的存在。所以,古人极端重视“家族血亲”的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自己在去世以后能够在阴间获得家族后代的持续供养。何况,按照古人的这套理论,灵魂在阴间的存续时长远超阳间的寿命时长,如何保证家族后续对于自己的持续供养便是一个涉及到自己在阴间之“生活条件”的大问题。
对于武则天而言,如若还政李家,那么她将会是日后李唐皇室的“皇某祖母”,再加上李治的庙号为“高宗”,那么武则天在李唐皇室的太庙里面,就会以“高宗皇后”的地位永远陪在地位较高的唐室李家“高宗”旁边,能够在大唐太庙之中享受单独的殿宇接受后代献祭,祭祀规格也很高,从而维持想象中的阴间生活高水准。
另外,“高宗”作为仅次于唐代“太祖、高祖、太宗”等高阶庙号的尊贵庙号,是唐高宗一朝总体上有功于李唐的认证。这个认证就保证了太庙中的“高宗庙”是不会被后代因为关系逐渐疏远而撤销单独殿宇和单独祭祀的。那么,只要李唐王朝不灭亡,武则天就能跟着唐高宗李治,获得极其尊贵的“阴间待遇”。
假如武则天真的把“武周王朝”彻底转换为侄子们的“武家王朝”会如何呢?且不论武承嗣、武三思等人有没有那个能力,单论武则天的身份。武则天再怎么说也只是侄子们的姑姑,何况武三思与武承嗣各自的父亲(武元爽、武元庆)都是武则天的同父异母兄弟。
那么,一旦武承嗣、武三思或者其他武氏子侄继承皇位创立“武家周朝太庙”,该如何摆放武则天的位置,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难题。无论是武承嗣、武三思谁上台,按照孝道,都必须至少追尊父、祖两代。父辈的武元庆或武元爽、祖辈的武士彟肯定是要进入太庙的。那么,武士彟的夫人该配谁?武元庆武元爽之母?还是武则天之母杨氏?如果配得是武元庆武元爽之母,武则天怎么摆也是一个同祖父异祖母的姑母;即便配得是武则天之母杨氏,武则天到头来也只是个姑母。问题在于,宗庙之内,怎么会有姑母的位置?自古以来,闻所未闻。那么,武则天就只能沦为在李家享德庙里单独立庙的待遇,地位与待遇自然是远逊于皇室太庙了。
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
狄仁杰的劝谏,真正打动武则天的或许便是这句“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所以武则天才打消了立武家子侄为太子的念头。狄仁杰去世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神龙政变发生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显再度成为太子则是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那么武则天放弃立武家子侄为太子,也便发生在神龙政变七八年以前(圣历元年九月以前)。此后,武则天已经非常明确了要还政李家的态度,李显的太子之位以及武家子侄与李显子女通婚便是一大强有力的政治表态。可见狄仁杰的这番劝说,正是从本文所论宗庙配飨之视角入手,方能影响武则天的。只不过我们现代人对于宗法宗庙这种概念有了疏离感,这才忽略了这个最本质的视角。
质言之,武则天之所以还政李家,是因为狄仁杰的劝谏点到了古人意识中最为关键的“宗法问题”,涉及到武则天在阴间的配飨待遇问题,既然武则天不可能改变周公到西周中期之间逐渐形成的宗法礼制,那么武则天便只能接受现实并还政李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