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两伊战争是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场最没技术含量的战争?

回答
说两伊战争“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场最没技术含量的战争”,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却抓住了这场战争最令人诟病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特点。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这场长达八年的冲突,以及当时国际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得明白“最先进的武器”体现在哪里。

两伊战争,发生在1980年至1988年,正值冷战时期,全球军事技术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双方都积极引进和装备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系统:

空军力量: 伊拉克拥有苏联援助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米格29等战斗机,还有法国的幻影F1。伊朗则继承了巴列维王朝时期大量美制先进战机,如F4“鬼怪II”、F5“虎”、F14“雄猫”等。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具备了相当不错的空战性能和对地攻击能力。
地面部队: 伊拉克装备了大量苏联的T55、T62、T72坦克,以及西方援助的“挑战者”主战坦克(尽管数量不多)。伊朗则拥有美制M60、M48等坦克。双方的装甲部队都拥有当时相对先进的主战坦克,配备了不错的火炮和装甲。
海军力量: 虽然两伊战争的重心在陆地,但双方也部署了当时的现代化海军舰艇,如驱逐舰、护卫舰,以及导弹快艇等。
导弹技术: 伊拉克从苏联和法国引进了“飞毛腿”系列弹道导弹,并利用其攻击伊朗的城市。伊朗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导弹技术,双方在“战争之城”的对攻中,导弹的使用成为了重要的威胁。
化学武器: 这是两伊战争中一个非常黑暗和令人震惊的方面。伊拉克大量且系统地使用了化学武器,特别是芥子气和塔崩,对伊朗军队和平民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虽然化学武器的研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没有停止,但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将其大规模、残忍地应用,是当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超出“技术含量”范畴的。

那么,为何又说它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战争呢?

这并非指武器本身不先进,而是指在这场战争中,高科技武器的运用和战略战术的执行,却显得异常笨拙、低效,甚至可以说是对先进武器的“滥用”和“浪费”。

1. 机械化大规模消耗战,战术革新不足:
人海战术的回潮: 尽管双方都拥有先进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但战争的主体却常常回归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式的阵地战和大规模的步兵冲锋。伊朗方面,尤其是在战争初期,由于霍梅尼革命后的政治动荡和军队的清洗,其军队士气和指挥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弥补技术和经验上的不足,伊朗经常采用“人海战术”,将大量未经充分训练的年轻士兵,甚至是所谓的“志愿者”,赤手空拳或仅携带简陋武器(如塑料钥匙,象征着进入天堂的通行证)冲向伊拉克的炮火和坦克。这种战术,虽然在特定情况下能造成心理威慑,但本质上是对生命的极大蔑视,也是对现代化战争效率的背离。
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 即使拥有先进的装备,双方在陆海空协同作战、信息共享、精确打击等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例如,空军难以有效支援地面部队,海军在波斯湾的封锁和反封锁更多依赖于反舰导弹和巡逻,而非复杂的海空联动。坦克集群的运用也常常陷入被动,缺乏有效的步炮协同和空中掩护。

2. 对高科技武器的“简单粗暴”使用:
“以数量压倒质量”的思维: 许多时候,双方在战场上更倾向于依靠数量优势来弥补技术和战术上的劣势,而不是发挥高科技武器的精髓。例如,大量坦克可能被集中使用,但缺乏步兵支援,很容易被反坦克武器击毁。飞机的使用也常常是简单的轰炸任务,而缺乏复杂的电子战、空中优势争夺等高技术含量的内容。
目标选择的低效: 双方在“战争之城”的互相攻击中,虽然使用了导弹,但其目标选择和精度控制,以及后续的战场信息反馈和调整,都显示出技术的局限性。这种互相对攻,更多的是一种消耗战和心理战,而非高技术精确打击的体现。

3. 情报、侦察与电子战的相对落后:
缺乏有效的战场感知: 虽然有先进的飞机和雷达,但双方在战场态势感知、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与西方先进军事力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导致了许多战役的盲目性,部队常常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投入战斗。
电子战能力不足: 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子战来干扰、欺骗和压制敌方通信、雷达和武器系统。两伊战争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这使得双方在争夺制电磁权方面难以取得决定性优势,也限制了己方先进武器的效能发挥。

4. 后勤保障和维修能力的挑战:
先进武器的“消化不良”: 获得大量先进武器是一个方面,但如何有效地维护、保养、以及为这些武器提供充足的弹药和备件,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长期消耗战中,后勤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到武器的作战效能。许多先进装备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备件不足或保养不当,其性能大打折扣。

5. 化学武器的“反文明”而非“技术先进”:
化学武器的非人道性: 使用化学武器,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制造和部署,但其造成的毁灭性伤害和痛苦,在道德和文明的层面上是极度谴责的。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应用,与“技术含量”挂钩,更像是一种反讽。它展示的是技术的滥用和人类的野蛮,而非战争本身的“技术水平”。

总结一下,两伊战争的“高科技”和“低技术含量”是并存的:

“高科技”体现在双方都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坦克、导弹等军事硬件。
“低技术含量”则体现在:
战术的陈旧与落后: 许多战役仍然采用了大量消耗兵员、阵地争夺等过时战术。
武器使用的粗糙与低效: 高科技武器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常常被简单化、数量化使用。
信息、侦察、电子战等关键领域不足: 限制了整体作战效能的提升。
后勤保障的乏力: 难以支撑先进武器的持续作战。
非技术层面的灾难: 如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对技术本身的否定。

这场战争更像是一场“钢铁与鲜血的碰撞”,而非一场精密的“技术演算”。双方都试图用最先进的工具去摧毁对方,但在战略、战术、协同、保障等一系列“软性”技术和能力上的不足,使得这些先进武器的威力大打折扣,也让这场战争的总体进程显得格外血腥、漫长且缺乏创新性,最终落得“高科技武器打出低科技战争”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这么说。

我涉猎范围有限,讲讲空军吧。


首先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伊朗空军的补充渠道基本上被掐断了,只有通过黑市和“武器换人质”偷偷地从美国获取一点点零备件供应——这后一个渠道在1986年伊朗门事件曝光后也断掉了。所以据说在整个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战前拥有77架F-14A的雄猫机队在任何时间,妥善机的总数都不超过20架;伊朗也从没有同时派出超过2架雄猫升空。他们的F-4和F-5数目稍微多一点,但是需要用在更紧迫的对己方地面部队的支援上。1981-82年伊朗空军备件比较充分的时期,对伊拉克主要城市轰炸相当频繁,战争刚爆发那几天伊朗空军组织过上百架的大机群轰炸了巴格达。

另外伊朗也并非没有能力组织复杂的战术行动——著名的奇袭H3基地,F-14南边佯动吸引伊拉克空军注意,F-4机群在707加油机的陪伴下贴着北部边境,伪装成国际航班,把伊拉克认为绝对安全的靠近叙利亚边境的H3基地踹了。

这种水平的远程空袭,中国空军至少要2006年之后才有能力组织。


多说句,其实伊拉克1983年就怂了,奈何伊朗人心气上来要拿下巴士拉充当战利品,这个伊拉克死活不能接受,伊朗面对得到大部分阿拉伯世界和美苏法支持的伊拉克也做不到——等1988年伊朗人终于对巴士拉死心,双方马上就议和了。

PS:伊拉克人废柴程度从开战两小时之内就可见一斑了。他们发动了一场彻底的突袭,伊朗军队完全没有防备,结果突击伊朗机场的伊拉克战斗机在近乎打地靶的条件下只击毁了个位数的伊朗飞机——换了以色列来干只怕半个伊朗空军都会被端了。然后被惊醒的伊朗空军第二天就倾巢出动把伊军炸了个鸡飞狗跳。

在战争初期的1981-82年,伊朗空军实际上已经把伊拉克空军战前的底子基本拼光了。有一段时间伊拉克空军残余的战机已不足百架,基本丧失作战能力。但是伊拉克能获得法国和苏联的全力支持,战机损失多少就能补充多少,恢复能力强过伊朗太多,因此伊拉克空军也是无法被伊朗空军彻底消灭的。

不过亡羊补牢,后期实际上伊拉克也算建立了一套针对伊朗效率不错的防空体系了,空军之翼有文章,提到伊拉克差点得到一架完整的叛逃F-14,结果因为情报部门和空军没有通气,空军在半自动防空系统指挥下反应迅速,直接把那架没反抗的F-14击落了。

user avatar

两伊战争的水平低下在咱们中文互联网界也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这其中混杂了许多陈年老谣和自行脑补。而对于题主的问题来说,其答案是一个非常《是,首相》式的回答:

是,也不是。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两伊战争,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持续了近八年、八年、八年!(重要的事情说三次)的时间。期间,两伊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情况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两伊战争某个片段所出现的情景当做整个两伊战争的常态是不恰当的。

其次,两伊战争有过水平低劣,或者用 @守夜人 的说法“堑壕战毒气战,步兵开阔地集群冲锋”的现象吗?

有。

从1982年开始,特别是“臭名昭著”的几次“曙光”行动中,伊朗革命卫队出现了大量以仅配备了轻武器的步兵,采取“人浪”(Human wave)战术,用血肉冲击伊拉克筑垒工事(顺带一提,这些工事很多都保留到了今天,甚至可以直接在谷歌地图上看到)的现象。这一现象显然带来了极为惨重的伤亡,并且常常收效甚微。这也构成了我们当今大多数人对于两伊战争的印象,一场低水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式的战争。而这一点,再与两伊战争爆发之初双方的武器装备数量和质量一对比,不由得让人得出了:“这是一场使用最先进武器的一战”的印象。

然而这种印象是片面的

两伊战争中不仅仅有从83年到87年的漫长阵地战阶段,还存在着1980年到1982年的运动战阶段。特别是在战争初期,伊朗的武器装备存量仍然丰富,革命卫队也没有压倒军队成为军事力量的主力的时候。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1980年9月22日开始的,为期一周左右的伊拉克的初期攻势中,以伊拉克第3和第10装甲师为例的作战行动。

伊拉克第10装甲师,9月22日跨越边界,向Musiyan推进,并在36小时后抵达。随后向东前进,向Karkheh河前进。行军过程中,虽然并未遭受伊朗地面部队抵抗,但遭遇伊朗军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反复骚扰,损失60辆坦克以及100辆其他车辆。伊拉克军以高炮予以还击,并且成功击落伊朗数架武装直升机。但是为了根除伊朗的直升机威胁,伊拉克地面部队呼叫了Mi-24与小羚羊直升机护航,从而保证了推进速度。最终于9月28日抵达并渡过Karkheh河,建立桥头堡。

而伊拉克第3装甲师,加强了第5机步师第26坦克旅,于9月22日占领Shalamcheh,开始渡过阿拉伯河的工兵架桥工作。该部同时对伊朗炼油厂、油田等经济设施进行了炮击。在渡河第3师随即对霍拉姆沙赫尔(Khorramshahr)以坦克部队为先锋展开攻击。随即在进入市中心后遭到大量RPG-7、磁性地雷以及燃烧瓶攻击。在损失一个坦克营和一个机步营的兵力后,伊拉克军撤退。随即伊拉克军对霍拉姆沙赫尔展开围城,以等待步兵。

以上案例中,虽然运用的比较拙劣,但是伊拉克军已经能做到基本的直升机与地面部队的协同,以及相当水平的工程行动。同时整个过程都是以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部队为主力的,可以算得上是一场机械化的战争了。(虽然属于机械化战争中水平较为低劣的)

第二个例子是伊朗方面于1981年1月发动的Hoveyzeh行动(关于此行动,我目前阅读的材料存在矛盾,伊朗官方出版的战史图册中将其称为苏桑加尔德进攻战役,而另外一些材料中称其为迪兹富勒战役——虽然战役和迪兹富勒并没有什么关系)。

(插句题外话,这场战役从发起的原因、到战役过程,都体现出了一种啼笑皆非的滑稽感。)

伊朗方以第88装甲师(此处存疑,因为伊朗方材料上并没有这个装甲师,疑为第92装甲师加强第88装甲旅),近300辆坦克,配合第55伞兵旅(此旅在后来的战争中表现卓越),向Hoveyzeh方向进攻,以求收复该城。由于指挥混乱、配属单位、侦查单位均不足等一系列原因,该师陷在沿着一条公路行军的过程中,以葫芦娃救爷爷的模式被伊拉克第9装甲师和第3装甲师1个坦克旅的兵力,一个旅一个旅地摧毁。

双方参战坦克超过600辆,而损失则超过300辆(伊朗损失占三分之二强)。被“誉为”是赎罪日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虽然战役过程让人啼笑皆非。尽管如此,能损失超过300辆坦克,也可以证明,双方在此时进行的仍然是一场机械化的战争,而不是一场以步兵为主的战争。

第三个例子,也是我认为的整个两伊战争期间最经典的一场战役,就是伊朗方面在1982年4月末发动的、旨在收复霍拉姆沙赫尔的“圣城”(Beit ul-Muqaddas)攻势。

伊朗方面集结了12个师(半数为革命卫队师)又11个旅的兵力,旨在以雷霆一击,歼灭伊拉克军一部,并夺回霍拉姆沙赫尔城。

战役开始之初,伊朗立即趁夜色的掩护,在卡伦河西岸空降了数个营的兵力,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同时工兵展开架桥工作,以便次日清晨第88装甲师渡过卡伦河。同时,伊朗第30、77和84师,在北、中两线展开佯攻,吸引伊拉克军注意力。

至5月7日,战役第一阶段结束,随即伊朗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战役。在主攻方向上,伊朗军队展开全线攻势,击溃了伊拉克第6和第9装甲师(随后由于第9装甲师的表现拙劣,萨达姆撤销了第9装甲师的番号),从而成功地暴露了伊拉克在霍拉姆沙赫尔守军的左翼。伊朗军趁机在5月19日到20日夜间,将第55伞兵旅藉由直升机机降到Shalmcheh镇,占据了伊拉克军在阿拉伯河上的一处关键渡口,从而迫使据守在霍拉姆沙赫尔城内的伊拉克守军无处可退,最终或泅渡过阿拉伯河,或死,或降。是役,伊朗军队粉碎了伊拉克军在霍拉姆沙赫尔苦心构筑的“波斯之墙”防线,并造成了伊拉克近三万人的伤亡(接近其部队员额的半数),被俘近两万人,损失了超过500辆坦克装甲车辆。

在这次战役中,伊朗军的机械化部队以宽正面、大纵深(相对来说)的冲击,配合空降兵以机降、伞降等手段占据关键要点的战役行动,再加上革命卫队在巷战中悍不畏死的冲击(这也是日后革命卫队开始沉迷人海的原因之一),击溃了伊拉克军,取得了战役胜利。可以说,这次战役的水平在当时,虽说不如欧美等一线军事强国,但至少也是不低于同期的中越战争的(考虑到在这次战役中的装甲部队和直升机、空军的综合运用,在多兵种复合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高于中越战争)。

而伊朗日后为何会出现高度依赖轻步兵(值得注意的是,人海冲击这一战术作为主要战术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在83-84年的一系列惨痛教训之后,伊朗革命卫队也开始寻求更优化的轻步兵战术,并且走上了渗透穿插的道路),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