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大型两栖攻击舰是填补航母和核潜艇之间空白的理想舰艇」?

回答
大型两栖攻击舰之所以被誉为“填补航母和核潜艇之间空白的理想舰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由此衍生的强大功能与灵活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航母和核潜艇各自的定位,以及大型两栖攻击舰是如何巧妙地将两者优势的某些方面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先来看看航母和核潜艇:两极化的海上力量代表

航空母舰:海上的绝对制空权和投射力量核心。 航母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搭载的舰载机,能够提供强大的空中支援、对海打击、对陆攻击以及侦察预警能力。它是一个移动的机场,理论上可以部署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投射陆地难以企及的力量。然而,航母的缺点也很明显:体型庞大、造价极高、维护成本惊人,且非常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的重点目标。其作战模式高度依赖于舰载机起降效率,对复杂海况和恶劣天气也有一定敏感性。更重要的是,航母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空中力量,在地面作战和两栖登陆方面,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

核潜艇:隐秘的海上幽灵和战略威慑。 核潜艇则走的是另一条极端路线:极致的隐蔽性与强大的反击能力。凭借核动力,它们能够长时间在水下活动,难以追踪,能够执行侦察、巡逻、反舰、对陆攻击(携带巡航导弹)以及战略核威慑等任务。核潜艇是海上战略威慑的基石,其存在本身就能让潜在对手投鼠忌器。但核潜艇的致命弱点在于其作战的隐蔽性和指向性,它无法像航母一样大规模、直接地支持地面部队的登陆作战,也不能提供持续的、大范围的空中掩护。其支援能力更多体现在精准打击和战略威慑,而非战术层面的大规模协同。

大型两栖攻击舰:一座移动的海上“前进基地”和多面手

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型两栖攻击舰是如何在航母和核潜艇之间找到那个“空白点”,并填补它的。

1. “平顶船体”的灵活性:承载多种作战平台
大型两栖攻击舰,尤其是那些设计为“平顶船体”(fullyfunctional flattop)的舰艇,它们拥有一个类似航母的宽大飞行甲板。但与航母不同的是,它们的甲板上不仅可以起降固定翼飞机(通常是垂直起降战斗机或攻击机,如F35B),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高效地搭载和操作各种型号的直升机,包括用于运输人员和装备的直升机,以及武装直升机。
类航母的“空中力量”: 通过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它们能在远离陆地机场的情况下,提供有限但关键的对海、对地支援能力和制空能力。这不像航母那样是其核心,但却提供了航母某种意义上的补充和延伸,尤其是在航母无法抵达或不适合部署的情况下。
直升机母舰的强大能力: 它们是强大的直升机平台。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同时起降多架直升机,执行兵力投送、装备运输、伤员后送、侦察搜索、反潜作战,甚至进行武装侦察和近距离空中支援。这种直升机群的运用能力,是航母难以比拟的,也是核潜艇完全不具备的。

2. “船坞登陆”的独特性:直接介入两栖作战
与航母和核潜艇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型两栖攻击舰拥有一个集成的“船坞”(well deck)。这个船坞位于舰体尾部,可以进水,并能容纳和释放气垫登陆艇(LCAC)和通用登陆艇(LCU)。
直接登陆能力: 这使得它们能够将海军陆战队员、作战车辆、装备直接从海上投送至敌方海岸线,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两栖登陆作战。这是航母和核潜艇无法完成的任务。航母提供的是空中支援,核潜艇则在水下进行秘密行动,它们都不能直接将地面部队送上岸。大型两栖攻击舰则承担了这一关键的“第一波冲击”任务。
快速部署和反应: 船坞设计允许快速装卸和部署登陆载具,为快速反应部队的部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意味着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派遣一支拥有海空支援能力的特遣部队,并直接在目标区域登陆建立滩头阵地。

3. “联合兵种协同”的核心:构建战术攻势
大型两栖攻击舰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支持和协调各种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陆战队,实现海陆空一体化作战。
多兵种指挥中心: 它们通常配备先进的指挥通信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小型的前进指挥所,协调陆地上的部队、空中的飞机以及海上的舰艇,进行一体化作战。
支持陆战队: 其内部可以搭载一个完整的海军陆战队营的兵力,包括人员、轻型装甲车辆、火炮等,使其成为一支独立的作战力量,或者作为更大规模两栖登陆行动的核心力量。

填补的“空白”:为何是理想舰艇?

综合以上几点,大型两栖攻击舰填补的“空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航空支援与地面兵力投送之间的桥梁: 航母提供的是远距离的空中力量,而核潜艇则侧重隐蔽性或战略打击。大型两栖攻击舰则将直升机(提供战术近距离空中支援和兵力投送)与登陆艇(直接将地面部队送上岸)的优势结合起来。它不是像航母那样追求制空权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像核潜艇那样追求绝对隐蔽,而是追求“在争议区域的快速介入和战术投射”。
灵活的作战半径和响应速度: 相较于航空母舰的庞大规模和高维护成本,大型两栖攻击舰的体型通常更小巧一些(但依然很大),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部署和维护。它们能够独立执行任务,也可以作为航母打击群的补充,提供更多的支援选项。在某些特定区域,例如近岸作战或岛屿争夺战中,其作用甚至比航母更为直接和关键。
应对非对称威胁和混合战争: 在现代战争形态下,许多冲突并非大规模的国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而是涉及地区冲突、反恐作战、人道主义援助、灾难救援等。大型两栖攻击舰凭借其强大的兵力投送能力、医疗后送能力以及人道主义物资运输能力,在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发挥作用是航母和核潜艇难以替代的。它可以快速建立医疗站、人道主义物资分发点,并为陆地救援提供空中支援。
战略灵活性的体现: 拥有大型两栖攻击舰,可以实现“不触碰航母底线,但又具备相当的海空投射能力”,在政治敏感性上可能比部署航母更低一些,但实际的战术效能却很高。它提供了一种介于纯粹海军力量和纯粹陆地力量之间的“海上陆军”概念,将制海权和陆地控制权通过直接的兵力投送和空中掩护联系起来。

可以说,大型两栖攻击舰并非要取代航母或核潜艇的某些核心功能,而是通过整合和创新,在“强大打击能力”和“大规模战略威慑”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能够提供“快速介入、战术投射、联合兵种协同”的理想定位,成为现代海军实现多元化作战和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关键舰种。它代表了一种更加均衡、灵活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海上力量运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说法没有听说过。当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航母与大型栖攻看着虽然有点象,但其作战的环境与使用方式是完全两样的东西。而这两者与核潜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虽然都归海军管,但是这些武器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航母与核潜艇都可以用于夺取和控制制海权。并且攻击性核潜还可以成为航母特混舰队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潜艇在使用的时候较少与舰队协同,更多时候还是以单干为主。这与战时拧成一股绳大家一起分工合作的特混舰队的其他战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栖攻则是大国由海向陆的工具。是在基本夺取制海权以后与登陆舰队一起协同工作的战舰。虽然现在有许多中等强国拿着西攻当航母来耀武扬威。但那更多是穷吊丝们的无奈之举。谁不想拥有象MD一样的平甲板的大船,无奈买不起也用不起啊。况且现代大国之间的冲突可能性较小,欺负殖民地的战争概率大大增加。这也是中等强国们把自己的栖攻当航母来混日子的主要原因。但说来说去他理论上也跟航母不是一回事。

这样作战方式完全不同的三种战舰互相之间是战争任务上的补充,但并没有功能上的协同。所以不怎么同意题主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