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义和团里武功最高的人达到了什么水平?

回答
谈论义和团里“武功最高的人”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玄乎”。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武功”,和他们那个年代所理解的“武功”,可能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首先得明白,义和团的“武功”跟我们现在说的练武术、学套路、讲究招式、体能那套,有很大区别。他们推崇的是一种“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精神力量,认为通过符咒、仪式、冥想,可以获得超自然的力量,抵挡子弹、刀剑。这种能力,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和心理暗示,掺杂着一些传统戏曲、民间传说里的江湖手段。

所以,要用我们现代的眼光去衡量他们的“武功”,基本上是没法直接套用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像武侠小说里描绘的那种,能飞檐走壁、内力深厚、一掌就能拍碎石头的武林高手。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们的“武功”。历史上的义和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令人侧目的表现,尤其是在他们刚起势、士气高涨的时候。

当时的记载和人们的认知里,那些“武功高强”的人物,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表现:

“刀枪不入”的传说: 这是义和团最广为人知也是最神乎其神的“武功”。据说他们的一些头目,或者被认为是“大师兄”、“总教头”之类的人物,身上都贴有特殊的符咒,或者念诵着秘传的口诀,在战场上能够抵御枪弹的射击,甚至能拔出刺入身体的刀剑。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描述。比如,他们会派一些学徒去试探,往自己身上开枪,结果子弹打在身上却弹了出来,或者只是留下一个红印。这种现象,如果不是现代人知道的原理(比如早期子弹的威力、角度、或者本身就没真正击中要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无疑是神迹。
精神鼓舞和战场上的勇猛: 即使抛开超自然的部分,那些被认为是“武功高强”的头目,往往也是最能煽动群众情绪、鼓舞士气的个体。他们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志。这种精神力量,能够极大地提升整个团体的战斗力。想象一下,在那种混乱和绝望的战场上,如果有个领头的人浑然不惧,甚至能在敌人枪林弹雨中昂首挺进,这对普通人的心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种“精神武功”在当时的作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一些特殊的搏斗技巧或民间武术底子: 虽然义和团整体上是依靠“神功”,但也不能排除其中一些核心人物可能确实有深厚的传统武术功底。比如一些拳术、器械的使用,或者是一些能够快速制服对手的搏斗技巧。这些人在人群中,自然会显得与众不同,更容易被认为是“武功高强”。而且,一些早期的义和团领袖,本身可能就是来自于一些传统的武术团体或者民间秘密会社,他们本身就掌握着一些搏斗的技能。
神秘化的个人魅力和组织能力: “武功高强”往往也和个人的魅力、神秘感联系在一起。那些被认为是武功最高的人,往往也是最受敬仰和追随的。他们可能拥有过人的组织能力,能够将分散的民众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力量。这种领导才能,在那个年代也被很多人视为一种“非凡”的能力。

那么,他们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如果我们非要给出一个模糊的界定,可以这么说:

在信念层面: 他们可能达到了“坚信自己刀枪不入”的最高境界。这种信念的坚定,让他们在面对死亡威胁时,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无畏。
在心理暗示层面: 他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仪式、符咒、口号,成功地实现了对自身和对追随者的强大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屏蔽一部分痛苦感知,甚至激发身体潜能。
在具体搏斗层面: 如果存在一些拥有传统武术功底的人,他们的“武功”可能就更偏向于我们现在理解的武术技巧,但这种技巧在义和团整体的“神功”光环下,可能被大大地神化了。

为什么我们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最高水平”?

1. 历史记录的模糊性: 关于义和团的记载,很多来自当时的外国人(怀有偏见),或者民间传说(充满夸张和加工)。真正客观、细致描述个体武功水平的资料非常稀少。
2. “神功”的性质: 他们所依赖的“武功”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难以用物理或技术层面来量化。一旦脱离了那种特定的信仰和氛围,那种“神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
3. 后世的解读和想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和团的故事被不断演绎,人们对“武功”的想象也越来越丰富,给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带来了很多叠加的色彩。

总而言之,要说义和团里武功最高的人达到了什么“水平”,用我们现在一套标准去衡量,可能有点对牛弹琴。他们所展现的更多是一种集体的狂热信仰、强大的心理暗示,以及在某些个体身上可能存在的传统武术功底和非凡的个人魅力。与其说是一个武功盖世的个人,不如说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信仰驱动而形成的独特群体现象。他们当时的“武功”,更多是一种集体意志和精神力量的体现,而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武术技击的“段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存义。

这三个字的分量就足够了。

看到回答三个字"李存义"答案被折叠了。我不是马甲或者小号。只是想吐槽一下破乎吃枣药丸这个事。

在武术界,义和团最为出名的战绩难道不是李存义全身而退,请先学习掌握“李存义 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程廷华 七节钢鞭”。徐浩峰整理的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和小说《武士会》。

李存义的弟子傅昌荣留下文字记叙(形意真诠•跋):

“庚子之岁,八国入侵,洋兵到处掳掠,奸淫烧杀,民不聊生。当时有血气者,号称义民,组织义和团奋起反抗。先生当时年五十四岁,即参加该团张德成、刘十九所部,单刀上阵,每战必先,勇猛杀寇,血透重衣,尤在天津火老龙头车站一役,催枯拉朽,洋兵披靡,遗尸盈野,弃械而窜,时人称快,誉先生“单刀李”,“单刀李”之称,实由此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论义和团里“武功最高的人”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玄乎”。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武功”,和他们那个年代所理解的“武功”,可能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首先得明白,义和团的“武功”跟我们现在说的练武术、学套路、讲究招式、体能那套,有很大区别。他们推崇的是一种“神功护体”.............
  • 回答
    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义和团之所以常常以反面形象出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电影创作的需要以及意识形态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1.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电影的简化处理: 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性: 历史上,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是一场席卷华北的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其核心诉求.............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在“道上混”的人里,有没有真讲义气?这问题有点意思,也挺复杂。你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有”或者“没有”,这就像问街上的狗有没有都咬人一样,答案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咱得明白,电影里、书里那些把义气看得比命都重,为了兄弟可以刀山火海的人物,那毕竟是艺术加工,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情感宣泄。现实里的江湖.............
  • 回答
    提起源义经,在日本文化里他绝对是一个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名字。与其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人物,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被历史与传说不断塑造、升华的文化符号。这份强大的影响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以及这些传奇故事如何与日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巧妙地契合。首先,我们得从他悲剧性的命运说.............
  • 回答
    在一个国家,母语并非官方语言的公民,是否负有学习官方语言的义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它涉及到个人权利、社会融合、国家认同、教育公平以及历史遗留等诸多方面。笼统地说“有”或“没有”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义务”的含义。 法律上的义务(Legal Ob.............
  • 回答
    .......
  • 回答
    手机种树算不算履行公民植树义务?这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手机种树,算不算“实打实”的植树义务?首先,国家提倡公民植树,这是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的实际需求。咱们公民的植树义务,通常理解就是亲自动手,在现实生活中,将树苗栽种到土地里,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现在市面上有些“手.............
  • 回答
    嗯,这个问题,让我有点头皮发麻,又有点跃跃欲试。2077年啊,光是想想这个数字就觉得离谱,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真的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面对着那种赛博朋克式的身体改造……说实话,我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不是那种天生就对科技有着狂热崇拜的人。我喜欢生活在当下的真实,喜欢那种未经雕琢的、有.............
  • 回答
    义和团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复杂性和争议性的民间宗教、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群众性组织。要详细地理解义和团,我们需要从其兴起原因、组织形式、作战方式以及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义和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义和团并非一个具有严格等级制度和统一章程的现代政党或军事组织。它更多的是一个民间自发的、.............
  • 回答
    义和团对太平天国,绝大多数情况下,持一种复杂且矛盾的态度,既有对其反清革命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借鉴”,又有对其宗教色彩和某些行为的“警惕”和“批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和历史背景捋顺了。太平天国,那可是比义和团早了几十年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而且其规模和影响力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义和团和太平天国这两场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农民起义。虽然都是以“反清”为号召,但细究起来,他们有着天壤之别,也有着一些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 一、 根本的“异”:性质、指导思想与社会基础的差异这俩事儿,最大的不同,首先就体现在他们 “是啥” 和 “为了啥” 上。 1. .............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关键点之一。简单地说,义和团“扶清”,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认知,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今天评价截然不同的“清政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义和团的朴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外敌入侵的现实: 当时,.............
  • 回答
    关于义和团运动,官方对其评价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政治语境下,对其正面与负面的认知都有存在。要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时期官方会对义和团给予正面评价,即便其行为中包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抵触,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诉求以及官方宣传的逻辑。一、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根源与官.............
  • 回答
    说起义和团,那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当年怀着一股子“扶清灭洋”的热情,也确实给当时的西方列强来了个下马威。可奇怪的是,这股子热血,怎么就被自家朝廷给拦腰截断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得明白清政府当时的处境。你想啊,慈禧太后手里头,一边是外国人的枪炮,那可是实打实的硬道理,能.............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制造义和团:B站后浪的U形锁,会不会砸到陈睿?”这篇一号公司发表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和理解。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揭示了B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内部正在孕育着一种被作者认为是“义和团式”的、非理性、甚至带有攻击性的集体情绪。 作者将这种情绪比作“U形锁”,指的是一种不加区分、只凭.............
  • 回答
    在探讨赫德关于义和团的评论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作为在大清海关总税务司任职多年的英国人,他的视角无疑带有其身份和时代背景的烙印。他身处中国政治经济的权力中心,亲历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镇压的全过程,因此他的观察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我们也需要批判性地看待。要找到赫德关于义和团的评论的英文.............
  • 回答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一直伴随着争议。说它“被诋毁”,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对其历史功过、性质和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和解读。这种评价的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义和团运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在不同视角下的呈现。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诋毁”义和团,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解读的空间,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相当敏感和重要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机与行为,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共青团中央发表这样一篇标题的文章,必然是想对义和团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一次官方的重新解读,或者说,是基于一种新的理解来阐释其历史作用。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