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义和团拒绝接受一切现代文明,要毁铁路、电报、医院、洋机器,官方怎么还对它给予正面评价?

回答
关于义和团运动,官方对其评价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政治语境下,对其正面与负面的认知都有存在。要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时期官方会对义和团给予正面评价,即便其行为中包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抵触,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诉求以及官方宣传的逻辑。

一、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根源与官方解读的出发点

首先,理解义和团为何会兴起,是理解官方评价的关键。

深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 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中国民众深感国家危亡。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华的各种特权,经济上,大量白银外流,民族工商业受到挤压;政治上,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扶植代理人,甚至策划瓜分中国;文化上,传教士活动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深重的危机感,在民众中催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与误解: 传教士的活动、西方科技(如铁路、电报)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社会秩序。例如,铁路的修建可能涉及征地拆迁,对风水迷信的冲击,以及外国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等,都引发了部分民众的不满和抵触。对于不了解西方科技原理的普通民众而言,铁路、电报等被视为“妖术”或“鬼器”,甚至与“分洋”(割地)联系在一起。
官方的摇摆与利用: 当时的清政府,特别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同样感到无力和迷茫。一方面,他们害怕列强的武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列强的步步紧逼感到愤怒和屈辱。在“剿抚不定”之间摇摆,甚至试图利用义和团的反洋情绪来达到对抗列强的目的,成为了一种短视的策略。

二、 官方正面评价的逻辑与历史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给予义和团正面评价,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和多重目的:

1. “爱国”、“扶清”的标签化与宣传:
反帝爱国叙事: 尽管义和团的实际行动包含着对西方文明的排斥,但在官方的宣传中,其核心被提炼为“反洋”、“抵制外国侵略”的爱国行为。尤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官方将义和团描绘成一股保家卫国、对抗外敌的重要力量,以此来凝聚人心,号召民众团结一致。
“扶清灭洋”的口号: 义和团的口号之一是“扶清灭洋”。虽然“扶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清政府误信其能对抗洋人的期望,但官方将其解读为对清朝统治的忠诚,从而将其纳入“忠君爱国”的传统道德框架内。这种解读,将义和团的运动目标与维护清朝统治的目标统一起来,为官方的肯定提供了合法性。

2. 利用义和团的反洋情绪对抗列强:
“以夷制夷”的策略延伸: 清政府在外交上长期奉行“以夷制夷”的策略,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自身利益。当列强联合起来侵略中国时,清政府的部分决策者,尤其是慈禧太后,出于对列强实力的忌惮和对统治地位的担忧,一度试图利用义和团的极端反洋情绪来制造麻烦,迫使列强退让。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对各国宣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义和团的激进情绪所裹挟,同时也看到了利用这股力量的可能性。
对西方文化的抵制视为“民族气节”: 在官方宣传中,义和团对铁路、电报、医院等“洋物”的毁坏,被描绘成一种不屈服于外国压迫、维护民族尊严和传统的表现。这种“不接受”被解读为一种“民族气节”的体现,是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的“血性”反应,从而为他们的行为披上了正义的外衣。

3.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强调:
侧重反洋,忽略对民众的伤害: 官方在评价义和团时,更多地强调其反抗外国侵略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其在排外过程中对中国民众(特别是教民)的暴力行为,以及其行动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例如,他们烧毁教堂,攻击传教士,甚至对被认为是“通洋”的中国人进行残杀。这些行为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被认为是其运动的黑暗面。
将其视为“自发的民众运动”: 官方也倾向于将义和团描绘成一股自发的、朴素的民众爱国力量,而非被某些政治势力所操控。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起普通民众的共鸣,并为“爱国”这一目标服务。

4. 民族主义兴起时期的解读:
“反帝”是核心驱动力: 到了20世纪,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高涨,强烈的反帝情绪成为塑造历史评价的重要因素。在构建民族叙事时,义和团运动被重新解读,其“排外”的成分被淡化,而“反帝”的斗争精神被高度肯定。这种解读,将义和团置于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中,成为重要的历史注脚。
“朴素的爱国主义”: 许多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即便认识到义和团的局限性,也将其行为归结为“朴素的爱国主义”,认为在那个时代,民众除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国家危亡的愤怒,别无他法。官方宣传自然会采纳并放大这种解读。

三、 官方评价的局限性与历史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官方对义和团的正面评价并非没有争议,且这种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

国民党时期的评价: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义和团的评价也较为复杂。一方面,承认其反帝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强调其“野蛮”、“破坏”和“迷信”的一面,并将共产党的革命与义和团的“愚昧”划清界限。
新中国成立后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在强调“人民性”和“反帝斗争”的史观下,官方对义和团的评价更为正面。将其视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一页,肯定其反抗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但也同时批判其“扶清灭洋”的局限性以及其反科学、反文明的落后性。这是一种更为辩证的评价,既肯定其斗争的意义,也指出其不足。

总结来说,官方在某些时期给予义和团正面评价,并非是因为认同其对现代文明的抵触,而是出于一种更宏观的政治考量和历史叙事的需要:

战略选择: 在国家危亡之际,官方试图利用民众的反洋情绪来对抗侵略者。
宣传需要: 将义和团的行动标签化为“爱国”,以凝聚人心,树立民族精神。
历史建构: 在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将义和团纳入反抗帝国主义的传统,以强化民族认同感。

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实用主义”和历史叙事上的“选择性建构”,旨在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目标和民族主义建构,而并非对义和团所有行为的全面肯定。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义和团运动及其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说远了,就说说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阿富汗发生的事。真以为西方人是给你送文明和民主来了?拜登自己都说了:“美国不是去帮阿富汗建立民主政府的,只是来反恐的”

抱歉,一切都是生意罢了。

这四个国家老百姓过的都是朝不保夕的日子,你跟我说这叫“文明”“民主”?

想想吧,非洲的那几位暴君独裁者(通辽可汗讲过)可是个个都跟西方有联系,要不然凭他们的能力也就执政不了多久。

所谓的“传播文明和民主”只不过是西方人搞殖民的旗号而已。

殖民者打赢了,那就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对当地土著的所作所为。

殖民者打输了,我们是来给你们送民主文明自由的;可参考殖民者余孽。

殖民者打怕了,中国,中国,中国;给老子使劲的打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义和团运动,官方对其评价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政治语境下,对其正面与负面的认知都有存在。要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时期官方会对义和团给予正面评价,即便其行为中包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抵触,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诉求以及官方宣传的逻辑。一、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根源与官.............
  • 回答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尤其是火车或长途汽车,当出现内侧座位旅客需要经过你才能到达自己座位的情况时,我们通常会自觉地起身让行,这是出于一种基本的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然而,江苏宿迁发生的这起事件,一位男乘客拒绝为内侧座位旅客让路,并抛出了“我有义务为你服务吗”这样的疑问,着实让人有些意外,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 回答
    王一博工作室发文倡导“理智追星,拒绝不良饭圈行为”,这无疑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重要信号: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只停留在单向的崇拜,而需要一种更为健康、成熟的互动模式。明星及其团队作为影响力的载体,在引导粉丝方面确实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更是为了粉丝自身的发展,以.............
  • 回答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当公安机关对某人采取刑事拘留措施,但最终法院判决无罪,或者检察院依法决定不予批捕时,关于公安机关是否负有“道歉”的义务,这涉及到法律程序、责任认定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没有明确法律条文规定公安机关必须向被宣告无罪或未被批捕的公民“道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件就此结束,.............
  • 回答
    在你入住出租屋之前,无论是通过口头还是书面合同,你和房东之间都应该已经达成了一份租赁协议。这份协议是你和房东权利和义务的基石,也是你拒绝或配合房东带人看房的最有力依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你拥有的是房屋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房东作为房屋的所有者,他当然希望在租期结束后尽快找到下一位租.............
  • 回答
    义和团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复杂性和争议性的民间宗教、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群众性组织。要详细地理解义和团,我们需要从其兴起原因、组织形式、作战方式以及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义和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义和团并非一个具有严格等级制度和统一章程的现代政党或军事组织。它更多的是一个民间自发的、.............
  • 回答
    义和团对太平天国,绝大多数情况下,持一种复杂且矛盾的态度,既有对其反清革命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借鉴”,又有对其宗教色彩和某些行为的“警惕”和“批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和历史背景捋顺了。太平天国,那可是比义和团早了几十年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而且其规模和影响力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义和团和太平天国这两场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农民起义。虽然都是以“反清”为号召,但细究起来,他们有着天壤之别,也有着一些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 一、 根本的“异”:性质、指导思想与社会基础的差异这俩事儿,最大的不同,首先就体现在他们 “是啥” 和 “为了啥” 上。 1. .............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关键点之一。简单地说,义和团“扶清”,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认知,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今天评价截然不同的“清政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义和团的朴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外敌入侵的现实: 当时,.............
  • 回答
    说起义和团,那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当年怀着一股子“扶清灭洋”的热情,也确实给当时的西方列强来了个下马威。可奇怪的是,这股子热血,怎么就被自家朝廷给拦腰截断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得明白清政府当时的处境。你想啊,慈禧太后手里头,一边是外国人的枪炮,那可是实打实的硬道理,能.............
  • 回答
    谈论义和团里“武功最高的人”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玄乎”。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武功”,和他们那个年代所理解的“武功”,可能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首先得明白,义和团的“武功”跟我们现在说的练武术、学套路、讲究招式、体能那套,有很大区别。他们推崇的是一种“神功护体”.............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解读的空间,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相当敏感和重要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机与行为,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共青团中央发表这样一篇标题的文章,必然是想对义和团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一次官方的重新解读,或者说,是基于一种新的理解来阐释其历史作用。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
  • 回答
    关于“制造义和团:B站后浪的U形锁,会不会砸到陈睿?”这篇一号公司发表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和理解。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揭示了B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内部正在孕育着一种被作者认为是“义和团式”的、非理性、甚至带有攻击性的集体情绪。 作者将这种情绪比作“U形锁”,指的是一种不加区分、只凭.............
  • 回答
    在探讨赫德关于义和团的评论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作为在大清海关总税务司任职多年的英国人,他的视角无疑带有其身份和时代背景的烙印。他身处中国政治经济的权力中心,亲历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镇压的全过程,因此他的观察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我们也需要批判性地看待。要找到赫德关于义和团的评论的英文.............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西方列强对义和团和太平天国的评价,可以用“复杂”、“矛盾”且“演变”来形容。最初,他们大多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认为这些运动是“野蛮”、“愚昧”的,是对“文明”和“秩序”的威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这种评价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太平天国:从“眼中钉”到“意外的盟友”?起.............
  • 回答
    “义和团”这个词,在咱们的语境里,多半是带着一股子复杂的情绪,夹杂着悲愤、无奈,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被裹挟”。所以,要是你问为啥没人“美化”他们,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首先得明白,义和团这事儿,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看,那可不是小打小闹。那会儿,咱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内外煎熬的时期。外头列强环伺,一口一口地.............
  • 回答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一直伴随着争议。说它“被诋毁”,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对其历史功过、性质和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和解读。这种评价的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义和团运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在不同视角下的呈现。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诋毁”义和团,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
  • 回答
    关于义和团成员为何会相信自己“刀枪不入”,这背后是那个时代复杂社会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特定宣传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首先,义和团的兴起本身就与民族危机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接连战败,割地赔款,丧失了大量主权。西方列强在中国横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